常景環(huán)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鄭州 450000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它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左、右椎動脈和基底動脈供血區(qū)一過性血流量減少,出現以眩暈為主的臨床癥狀,一般持續(xù)數小時至數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TCD、MRA、DSA及CTA的臨床應用豐富了VBI的診斷手段,但其診斷價值文獻報道不一。本研究對46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CTA和DSA結果進行比較,探討CTA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因診斷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近2 a來確診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齡29~73歲,平均61.6歲,病程2 d~14個月。結合既往的臨床經驗,我們制定的VBI診斷標準:(1)以頭暈為首發(fā)或主要癥狀,頭暈為旋轉感、視物晃動感或不穩(wěn)感,活動可使頭暈加重,多伴惡心、嘔吐;(2)頭暈同時至少伴有一種椎基底動脈缺血發(fā)作的其他癥狀或體征,即枕葉、腦干、小腦的損害癥狀,如視野缺損、視物變形、視物成雙、眼球震顫、一側性耳鳴和耳聾、構音吞咽障礙、肢體麻木或無力等;(3)除外引起眩暈的眼、耳疾?。唬?)除外小腦、腦干的梗死、出血及腫瘤。患者入院均進行CTA及DSA檢查。
1.2 檢查方法
1.2.1 CTA檢查:以日本東芝16排螺旋CT行掃描,首先進行頭顱CT橫軸位平掃,除外出血性腦血管病,再進行CTA掃描。掃描條件:120 k V,70 mA?;颊呷⊙雠P位,頭置正中位,身體制動,平靜呼吸,禁止吞咽,經肘靜脈注射碘海醇注射液80~120 mL,注射速度2.8~3.0 mL/s。注射后17~20 s開始掃描,CT值設為180 HU。掃描范圍:T2椎體下緣至鞍上2 cm。掃描層厚1 mm,層間距1 mm。圖像數據經計算機處理技術,合成二維(2D)或三維(3D)血管影像。陽性結果標準:椎動脈內徑<3.30 mm,基底動脈內徑<4.32 mm。
1.2.2 DSA檢查:采用SIEMENS Coroscope機器進行檢查。經股動脈入路分別置管于雙側椎動脈內,注射造影劑(優(yōu)維顯300 mg/mL)3~4 mL/s,共2 s。拍攝正、側位片,并根據需要加攝必要體位。統(tǒng)計分析DSA圖像。血管狹窄程度定義為血管最狹窄處與遠端正常管徑之比,比值為1者為0,完全中斷者為100%,采用目測法將狹窄分為4度。1度:0~25%;2度:26%~50%;3度:51%~75%;4度:76%~100%。
46例確診患者均進行CTA及DSA檢查,分析基底動脈(BA)及左(LVA)、右椎動脈(RVA)狹窄情況,由兩位醫(yī)師分別讀片行雙盲法研究。
2.1 CTA檢查結果 46例患者中39例(84.8%)有不同程度的椎動脈和(或)基底動脈狹窄。其中僅一側椎動脈狹窄20例(43.5%),同時存在兩側椎動脈狹窄15例(32.6%),僅基底動脈狹窄5例(10.9%),基底動脈并一側或兩側椎動脈狹窄5例(10.9%)。7例(15.2%)椎基底動脈管徑未見異常。
2.2 DSA檢查結果 46例患者行DSA檢查后40例(87.0%)呈陽性結果,其中僅一側椎動脈狹窄21例(45.7%),均為1~2度。同時存在兩側椎動脈狹窄15例(32.6%),僅基底動脈狹窄5例(10.9%),基底動脈并一側或兩側椎動脈狹窄5例(10.9%)。DSA顯示的40例狹窄除1例CTA未檢出外,余在CTA上均顯示為同樣程度的狹窄,CTA未出現假陽性。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具有急性起病、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VBI發(fā)生的主要血管內因素,也是后循環(huán)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椎基底動脈變性、血管壁增厚、鈣化和纖維組織增生后形成粥樣斑塊管腔狹窄,血流變細,進而導致供血區(qū)血供不足[1]。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可發(fā)生在椎基底動脈全程,但以椎動脈起始段最為多見。近些年來對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病因有了逐漸深入的認識,其研究也日益成為關注的要點。TCD、MRA、DSA及CTA的臨床應用豐富了VBI的診斷手段,但其診斷價值文獻報道不一。
TCD檢查具有簡便、快捷、無創(chuàng)傷、易重復及可監(jiān)測等特點,通過觀察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變化,客觀地反映VBI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但TCD檢查無法測量血管管徑、血流量,特異性及靈敏度較差,且存在一些無法避免的人為主觀誤差(如超聲探頭角度),在VBI診斷中只能作為一個較粗略的臨床篩選方法。同時,TCD只能反映椎動脈系統(tǒng)主干的供血情況,無法檢測細小分支的血流情況,故未能對VBI的病因作出詳細的判斷。MRA可顯示血管的粗細、走行,有無折角、扭曲,有無狹窄、閉塞等情況,且一次數據采集后可多角度重建血管影像,無骨性偽影,無需注射含碘對比劑,無穿刺創(chuàng)傷。但MRA反映的血管解剖結構與實際情況仍有一定差距,且MRA無法顯示顱內小血管的狹窄閉塞也是其局限性所在。
DSA利用計算機處理數字化的影像信息,消除了骨骼和軟組織影,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術。自從Nudel man于1977年獲得第一張DSA的圖像后,這種技術應用已很普遍。目前DSA被認為是椎基底動脈病變診斷的金標準。但DSA操作復雜、有創(chuàng)傷、費用高等限制了臨床廣泛應用。在椎動脈起始段的識別方面,由于椎動脈起始段深而彎曲的特殊解剖位置,使DSA診斷精確度受限。
CTA是近些年來發(fā)展較快的非創(chuàng)傷性血管造影技術,其在診斷主動脈、門靜脈以及腦血管病變、畸形等方面均顯示了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2]。Holling worth等報道[3],CTA 在顯示大腦前、中、后及前交通動脈方面敏感性可達89.8%~100%。CTA較TCD有明顯優(yōu)勢,且與DSA檢查相比,檢查時間短,適于不能行長時間檢查者;無動脈損傷及卒中危險;可很好顯示鈣化;能旋轉360°,從多方位、多角度對血管進行觀察,避免血管重疊的干擾,可清楚顯示椎動脈起始段的鈣化、扭曲和狹窄,彌補了DSA對該段血管診斷精確度不夠的缺陷。
我們的研究結果也顯示了CTA與DSA有較好的一致性,僅1例右椎動脈輕度狹窄患者應用CTA未檢出,提示在VBI診斷方面,二者有相似的診斷價值。綜上所述,CTA檢查精確無創(chuàng),可作為診斷VBI的首選方法之一。
[1]張兆巖,王虹,孫冬英,等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動態(tài) MRA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1):166-168.
[2]胡錦清,沈建康,林東,等 .CT血管造影在腦動脈瘤手術和栓塞中的價值[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05,4(2):102-106.
[3]Holling worth W,Nathens AB,Kanne JP,et al.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for trau matic or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ies:a systematic review[J].Eur J Radiol,2003,48(1):8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