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口密集、流動性大是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大城市的共同特點。在這樣的大城市里生活,交通成為影響市民生活的重要問題。而堵車、交通事故的頻發(fā)又給市民的交通帶來眾多的不便。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韓國,地少人多,人口密度大,且超過半數(shù)的人口集中在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但是,凡是到過首爾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城市450多條主要公路和三千多個十字路口雖然車水馬龍,但四通八達,除上下班高峰和周末等特定時段堵車外,其余大部分時間道路暢通、快捷。相形之下,我們的首都北京卻因為機動車增長速度超過道路增長速度、不間斷的道路改造維修和更換、公共交通相對不足(低效車如出租車和私人車輛占據(jù)路面過多)、公交車站點路線設(shè)置不合理以及停車場太少導(dǎo)致隨意占道停車等諸多問題,使得北京的交通擁堵成為家常便飯,在“生活質(zhì)量”和“交通滿意度”的評比上遠遠落后于同一級別的世界性大城市。
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首爾面積605平方公里,人口1032萬,擁有小轎車近300萬輛,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人口則多達2700萬,汽車擁有量高達600多萬輛,人口和汽車幾乎占全國的一半,交通壓力可想而知。然而,在首爾生活過一段日子的人便能切身感受到首爾便捷的交通對整個城市(乃至首都圈)的環(huán)境、商業(yè)、文化等領(lǐng)域帶來的發(fā)展和影響。作為緩解大城市交通壓力的重要措施,首爾市給人最深的印象是“大眾交通”意識,即將公眾交通的發(fā)展放在首位,但不強制限制私家車,而是對其實行合理引導(dǎo)和管理。 首爾地鐵是世界上載客量最高的五大地鐵之一,日均載客量達800萬人次。截止到2009年8月,首爾市除了擁有1~9號地鐵線外,還有仁川線、中央線、機場線等5條附加補充線路,首都圈總長度約為69816km,首爾市區(qū)地鐵運營線路總里程大約405公里,共有453座運營車站,間隔大約3分鐘,上下班高峰期運行間隔會縮短為大約2分鐘,在公共場合都會有韓語、英語、漢語的標識,播報站名一般使用韓語和英語,有的線路還有中文和日語的廣播。在韓國,地鐵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交通方式,而且有便利店、商店,它們的租金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回收地鐵的建設(shè)資金,同時也方便了乘客。另外還有臨時圖書館,可以讓乘客在等待列車的間隔中看書,培養(yǎng)市民看書的習(xí)慣,還會有小型的音樂會,舞蹈比賽等,乘客也可以參與其中,享受地鐵文化。這些都可以為目前單調(diào)的地鐵增加生機和活力。并且為了避免路途遙遠給乘客造成心理上的不悅,還經(jīng)常在換乘通道中,擺設(shè)一些圖片展和歷史文化的介紹,或者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特色的地點進行推薦等,在視覺上可以緩解人們的不悅心情。
在首爾,只需要手持一張名為“T-money”的智能交通卡,地鐵、公交、出租、機場大巴,甚至連公用電話和便利店都可以“一刷到底”。李明博總統(tǒng)在擔(dān)任首爾市長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