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的問題看似一個管理問題,但實質上,缺乏真正互聯網精神的京東商城,問題的根源出在戰(zhàn)略上。與淘寶相比,京東的戰(zhàn)略過于局限在眼前,它目前的模式也很有可能為未來的發(fā)展埋下隱患。
2010年1月13日,淘寶電器城開業(yè)。盡管它也有著一些垂直網站的影子,但事實上淘寶依然還是以“平臺”作為其主要模式的。淘寶宣稱它的首頁每天會為廠商帶來1500萬PV的流量,條件是廠商為之提供電器城開業(yè)所需要的特價機型。這樣的條件是很多廠商所無法拒絕的。而與之相對的是,京東商城在2009年度的合同談判中,愈來愈表現得像過去的“蘇美”(蘇寧國美)。不僅要收進場費,還要保證金,扣點也持續(xù)提高(平均要達到15個點,這個扣點和淘寶商城相比可謂“巨額”)。
但是,大型家電制造商是否真的把京東看成不可或缺的戰(zhàn)略渠道資源呢?
盡管京東去年的確有著40億元的零售額,但另一方面,不少大型廠商在京東的業(yè)績卻連續(xù)下滑。這說明從廠商的角度來看,京東并不是一個具有良好發(fā)展性的渠道。尤其相比淘寶商城,京東的重要性要差很多。事實上,如果京東持續(xù)維持它的苛刻條件,我想一定有不少廠商會選擇放棄。
相比之下,淘寶的生意模式的理論基礎是“長尾”。在互聯網上,“貸架”可以無限延伸,所以,淘寶不僅對c平臺的個人賣家實行完全免費,即便是商城的廠商賣家,淘寶也只是收取很少的一些費用。淘寶電器城更是宣稱第一年完全免費。
從中國的B2C格局而言,淘寶是真正的締造者和最大的平臺,它不僅孕育了B2C市場,使得很多品牌廠商獲得了良好的網上銷售業(yè)績,更真切地理解了B2C,也促使了很多小品牌在它的平臺上獲得發(fā)展,成為知名品牌。這樣的B2C生態(tài)圈絕不是京東所能比擬的。京東如果要發(fā)展,就必須看清楚這個格局,理智地選擇細分市場,使自己成為數碼和家電產品B2C市場的領先者。這樣的機會在淘寶電器城還沒有成為市場第一之前是存在的。
京東應該采取的正確道路是成為平臺,而不是簡單地成為一個“網上蘇美”。京東應該細分淘寶的電器類市場。淘寶是個無所不包的購物平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市場上不可能有第二家能夠超越。但淘寶很難在每個細分市場上都成為第一,這就是京東的機會。京東應該在自營產品的基礎上,開放類似于淘寶商城這樣的平臺,降低門檻,以開放的胸襟,找到更多的戰(zhàn)略合作廠商,—起做大網上3C和電器市場,成為細分市場的第一,這是顯而易見的戰(zhàn)略,也是京東唯一正確的選擇。如呆要持續(xù)現有的1.0模式,即便有再多的風投支持,京東最后的結果也不外乎被Web2.0的時代所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