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玲 陳榮波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神經(jīng)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是造成劇烈眩暈的常見急癥之一,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或腦血管痙攣導致椎基底動脈血液供應出現(xiàn)障礙,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眩暈、惡心嘔吐、視物旋轉、耳鳴等,此病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心理失調,焦慮是其中最常見的情緒障礙。筆者應用丁咯地爾聯(lián)合護理干預治療椎基地動脈供血不足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神經(jīng)內科住院患者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齡56~78歲,平均67.8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3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發(fā)病距開始用藥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全部患者符合WHO推薦的VBI診斷標準[1],頭顱CT、MR正常,排除眼、耳、顱內及其他疾病所致眩暈。
1.2 方法 治療組:給予丁咯地爾400 m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結合護理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丹參注射液40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2組療程均為14 d。
護理干預方法如下:①誘導法: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收集相關資料,包括患者的家庭組成、經(jīng)濟狀況、個性、愛好以及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等。根據(jù)不同的個體采取不同的形式,包括討論式、啟發(fā)式、開放式等各種方式,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誘導患者說出心中的煩惱并耐心傾聽,細致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提供治療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對治療及轉歸有正確的認識,幫助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配合治療,防止發(fā)病后緊張、焦慮情緒在入院后加重;②音樂及放松方法:按摩以及理療,同時播放輕松輕音樂或根據(jù)個人喜好選擇戲曲、民歌等幫助患者放松心情,解除焦慮心態(tài),促進睡眠質量,提高治療效果;③家庭、社會支持:責任護士向患者的主要照顧者宣傳護理知識,同時鼓勵患者家屬、親友、同事探視、陪伴患者,通過其親屬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但是探視應注意交流技巧,營造一種積極樂觀的氛圍,防止患者過度勞累或引起情緒大起大落為宜;④營造良好環(huán)境:注意保持病室陽光充足,溫、濕度適宜,安靜、整潔,夜晚光線柔和,無噪聲,創(chuàng)造良好的睡眠和休養(yǎng)環(huán)境。
1.3 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 痊愈:眩暈及伴隨癥狀消失;在觀察期內眩暈發(fā)生,TCD的血流速指標治療前后有明顯改善;顯效:旋暈及伴隨癥狀消失,TCD血流速指標治療前后有改善;有效:眩暈及伴隨癥狀緩解,但在觀察期內有眩暈發(fā)作,TCD的血流速治療前后有改善;無效:眩暈及伴隨癥狀無改善;②干預前及干預后第1、第2周,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2]對兩組患者進行復評。SAS共有20個項目,按4級評分(1-4分),將所得總分乘以1.25得到標準分(T分);T<50分為無焦慮,,T≥50分為有焦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組比較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治療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抑郁評分明顯改善,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老年人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管腔狹窄、痙攣或閉塞導致腦干、小腦或枕葉皮質暫時性缺血,引起眩暈、嘔吐、視物旋轉、耳鳴等癥狀頻繁發(fā)作[3],若治療不及時,將有一部分進展成為腦梗死。其藥物治療包括改善腦部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代謝及保護腦細胞等。丁咯地爾為α腎上腺素能受體抑制,并具有較弱的非特異性鈣離子拮抗作用,能通過緩解毛細血管前括約肌而改善大腦微循環(huán)血流,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紅細胞變形的功能,能降低血粘度,增加氧分壓,從而改善缺血部位的血流和供氧,使缺血區(qū)域獲得再灌注,且不存在盜血現(xiàn)象。丁咯地爾的獨特的藥理特性使得其能夠緩解VBI的各種臨床癥狀,在本研究中,治療組使用丁咯地爾癥狀明顯改善,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于VBI發(fā)作時出現(xiàn)眩暈、嘔吐、視物旋轉、肢體乏力等癥狀,患者有異常緊張、恐懼、焦慮等情緒,嚴重時甚至有有瀕死感;同時,焦慮反應引起交感神經(jīng)興奮,兒茶酚胺類神經(jīng)遞質釋放過多,使血管收縮,病情容易加重或反復,甚至出現(xiàn)自主神經(jīng)活動亢進的癥狀,不僅影響治療效果,還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交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消除或減輕VBI患者的焦慮反應,促進早期康復,是實施心理護理的主要目標。VBI患者多為廣泛性焦慮,表現(xiàn)為經(jīng)?;虺掷m(xù)的無明確對象和固定內容的恐懼或提心吊膽;伴有自主神經(jīng)癥狀或運動性不安[4]。根據(jù)其特點,干預組采取了必要的心理干預措施 ,包括使用音樂療法調節(jié)患者的緊張情緒。音樂對腦功能的改善及對精神疾病有顯著療效,抑郁患者,可選用貝多芬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G大調弦樂《皇帝》、《天鵝湖組曲》、《太陽雨》等德幫西管弦樂曲[5]。親屬的護理對患者的康復也極為重要,然而目前多數(shù)腦卒中患者的照顧者對于家庭康復護理知識缺乏了解,常采取錯誤的家庭護理和行為,這樣不僅使照顧者的壓力增加,而且嚴重影響了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所以護理人員應該加強對照顧者進行指導,提高其護理能力[6]。另外,采取各種綜合干預措施,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多種誘導方法使患者樹立積極配合治療和戰(zhàn)勝疾病的決心,家屬、親友等的探視或陪伴,使患者感到溫暖,心理得到安慰并保持愉悅的心情。表2結果顯示,干預治療第一、第二周后,干預組S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心理干預措施對減輕VBI患者的焦慮情緒具有明顯效果。
在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指導下,心理干預在患者的疾病治療過程中日趨重要。心理干預治療對患者的軀體、心理、免疫功能、家庭等方面有積極的影響,可以調節(jié)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發(fā)揮心理防御能力,還可改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從而顯著提高治療效果[7]。因此,在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是提高護理質量的保證,也是提高整體護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1]Recommendations on stroke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herapy.Report of the WHO Task Force on Stroke and other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Stroke ,1989,20(10):1407-1431.
[2]張明園.精神科量表評定手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4-41.
[3]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的專家共識.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786-787.
[4]郭克鋒,郭珊,楊文清,等.心理與藥物治療焦慮性神經(jīng)癥的隨機對照觀察.中國臨床康復,2004,3(3):412-413.
[5]劉紅香.腦卒中后抑郁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對策.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8,5(23):2138-2140.
[6]袁瑋,張瑞麗,劉麗華,等.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壓力與護理對策的研究進展.中華護理學雜志,2008,43(7):637-638.
[7]王艷云,王擁軍.急性期腦卒中患者心理防御及心理干預策略.中國臨床康復,2005,9(9):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