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亞彬,侯 虹
(太原鐵路局 介休車務段,山西 介休 032000)
2009年5月,太原鐵路局介休車務段管內太谷、祁縣、東觀等車站集中到達大批國儲糧,共約43 440 t,724輛。在卸車組織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如線路、場地等設備條件有限,難以滿足車列到達密集、數量大的現(xiàn)實需求;雨棚貨位少與夏季降雨多的矛盾;人工作業(yè)效率低與需高效率卸車的矛盾;車站與承擔轉運入庫的裝卸工隊之間的配合等。介休車務段克服不利因素影響,因時因地,及時調整卸車組織方案,圓滿完成了接卸任務。
(1)太谷站。接卸地點為貨場8道和745專用線。8道有效長525 m,36個貨位,其中倉庫貨位7個,雨棚貨位17個,露天貨位12個;745專用線1道,有效長200 m,24個貨位,其中雨棚貨位7個,露天貨位17個;745專用線2道,有效長200 m,17個露天貨位。
(2)祁縣站。接卸地點為貨場6道、7道。6道有效長725 m,共有55個貨位,其中雨棚貨位20個,庫房貨位5個,露天貨位 30個;7道有效長765 m,40個露天貨位。
(3)東觀站。接卸地點為171專用線1道和2道。該專用線為上坡道,坡度為19.1‰,1次牽引送車可掛運8輛車。1、2道線路有效長均為100 m,1道站臺有7個貨位,其中2個倉庫貨位;2道有6個貨位,其中2個倉庫貨位。
此次國儲糧集中到達卸車組織方式有兩種:一是汽車接卸,即通過小型傳輸機并人工輔助,將棚車內袋裝糧食傳送到轉運汽車內,不占用站臺貨位。二是落地卸車,即人工搬運到指定的站臺貨位上。在組織接卸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卸車方式,當雨棚或倉庫貨位緊張時,盡量采用汽車接卸方式,以免糧食露天落地濕損;當集中到達較多時,為加快進度并避免長時間占用車輛,采用先落地卸車再轉運的方式。
每日18點由國儲糧發(fā)運車站向介休車務段接卸車站通報當日發(fā)運車數。由車務段調度通過太原鐵路局現(xiàn)在車網絡系統(tǒng),每班查詢太原鐵路局管內在途國儲糧車的情況,重點是相鄰的技術站(侯馬北站、介休站、榆次站),并通報相關車站。通過上述措施掌握日班國儲糧車的到達量,提前做好卸車地點、裝卸設備和勞力、貨位調整等準備工作。
(1)車務段調度以《重點工作記錄單》為載體,組織車站重點作業(yè)。如:車務段貨調根據鐵路局管內均無太谷站在途國儲糧車的信息,預測當天白班沒有到達列車,于是以《重點工作記錄單》的形式給太谷站布置本班重點工作,要求車站組織轉運站臺所存放的糧食,從而加快貨位周轉使用,為后續(xù)到達卸車提供足夠的貨位。
(2)車務段調度根據作業(yè)內容及時效性要求,加強調配調車機車的使用。如針對東觀站因無機力使站內7輛糧食車無法送到171專用線的情況,車務段調度根據太谷站調車機車的作業(yè)內容,協(xié)調該調車機車往東觀站送車對位。
按照在預案中制定的實行分區(qū)域人力調站作業(yè)的辦法,通過車站反饋需求至車務段調度,由其協(xié)調通知裝卸部門調度,再由裝卸調度安排調站作業(yè),以及時補充卸車力量(見圖1)。2009年5月以來,先后從介休、平遙、孝西等站調劑勞力632人次,到國儲糧卸車站進行突擊卸車。
圖1 勞力調配流程圖
通過日到達車數臺賬、日在途信息臺賬、日卸車組織臺賬將每日的到達信息、預報信息、組織卸車情況、下站轉運情況進行記錄,為隨后的卸車組織安排提供依據,并為日后的分析研究提供數據基礎。
本著就近利用、提高貨車使用率的原則,對于國儲糧卸空的車輛,結合掌握的貨源情況,尤其是棚車貨源,集中組織配空裝車。2009年5月下旬祁縣站充分利用本站卸空車及太谷、東觀等車站掛運的空車,組織零散貨物發(fā)運,共計252輛。
根據太原鐵路局發(fā)運貨物的日指標車數,選擇一定的時間段,分析某個車站發(fā)送到各鐵路局的日平均裝車數,劃分層次,以此作為貨位使用的依據之一。為保障日平均裝車數較多的到局去向較容易裝運,其貨位可靠近裝車地點,安排在易搬入和裝車的貨位上。同時,各去向貨物要參考日平均裝車數均衡組織裝車,以免積壓。以太谷、祁縣站為例,2009年5月裝運零散車情況如表1。
表1 太谷站、祁縣站裝運零散車貨物局向別統(tǒng)計表 輛
從表1中可見,在太谷站零散發(fā)運貨物中上海鐵路局裝運量最多,為第一梯隊;其次為哈爾濱、沈陽、南寧鐵路局,為第二梯隊;最后為南昌、武漢、西安鐵路局等,為第三梯隊。
在祁縣站零散發(fā)運貨物中,上海鐵路局裝運量最多,為第一梯隊;其次為成都、南昌、武漢鐵路局及青藏鐵路公司,為第二梯隊;最后為廣州鐵路(集團)公司和濟南、沈陽、北京、南寧、昆明鐵路局等,為第三梯隊。
當然,貨物去向只是考慮貨位劃分使用的因素之一。在實際貨位運用中,還需要綜合考慮其他各項因素。
太谷站、祁縣站均為既發(fā)運零散貨物、又有到達零散貨物的車站,雙重的作業(yè)性質決定了貨位管理的復雜性,如果采用發(fā)運貨位和到達貨位交錯布置的方式,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避免因搬運距離遠而消耗的人工勞力,從而提高作業(yè)效率。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無調車機車的車站,可減少卸車完畢后因無機力二次對位的等待時間??傊?,貨位使用要以貨位周轉率為基礎法則,發(fā)揮貨運管理職能作用,通過合理組織生產力,降低不利因素的影響,實現(xiàn)效率高效化和效益最大化。
對太谷站和祁縣站這種有一定零星貨物裝車的車站,如果能在取送車及裝卸車作業(yè)組織中,緊密結合圖定兩對摘掛車42041/2、41043/4次的運行和停站時分,合理安排作業(yè)順序,及時組流上線,能有效壓縮裝車待掛時間,減少“大點車”的產生。
分析此次接卸國儲糧任務可以看出:太谷站2009年5月底連續(xù)到達較多,且5月31日最大日接卸達到47輛,一度出現(xiàn)承擔轉運入庫的裝卸工隊轉運速度慢、效率低,致使后續(xù)到達無法及時卸車的不良局面。為此,在運輸組織中,尤其是遇到接卸國家儲備糧這種重大任務時,站段、鐵路局業(yè)務處室要與有關單位做好協(xié)調溝通,就銜接環(huán)節(jié)進行協(xié)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必要時簽訂協(xié)議,以保證運輸組織的正常秩序。
目前,由于介休車務段所處行政區(qū)域內物流運輸發(fā)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門到門運輸尚未形成,因此貨物出站基本依靠收貨單位自行安排取貨,或由當地汽車運輸隊來負責。由于汽車數量有限,汽車載運量較低,且缺乏專業(yè)而規(guī)范的管理,難以保證貨物出站速度適應車站到達及卸車的要求。為此,在零散貨物到達和裝運集中的車站,可成立規(guī)范的門到門物流運輸機構,提高貨物出站的速度,保證貨物及時運出貨位,縮短貨位周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