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梅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收獲知識、發(fā)展思維、提升能力的過程。如何讓低年級的學生較好地“悟”呢?在華盛頓圖書館墻壁上有這樣的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笨梢姴僮骰顒幽軌蛴行У卮龠M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
一、教師有情促操作
翻開低年級的數學課本,不少一線教師認為知識點比較簡單,沒什么好教的。其實這些教師并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讀數學,忽視學生在數學學習成長中真正需要什么,在教學手段上也會忽略動手操作。當然還有教師面對班額大、準備材料太繁瑣、操作時場面難控制、浪費時間等問題也較少讓學生操作。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有部分老師利用配套的課件,直接用動畫演示代替學生操作。殊不知數學思考、數學實驗、數學經歷……這些遠遠比會做題來得更重要,正是這些過程才讓我們的數學充滿生命的活力,這也是學生真正所需要的。當教師在研讀教材時,想一想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里?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是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本質的?什么樣的課堂是有趣又有效的?只有我們經常去反思,才會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操作機會,讓學生在美智趣的活動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如教學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時,通過“合起來”和“去掉”等操作,懂含義;計算教學時通過擺小棒,明算理;圖形教學時通過折、剪、拼,知本質……
二、學生自主勤操作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揮、探索、研究,因為這樣理解更深刻?!闭n標中也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體的主動參與是有效學習的必要條件。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遇到新的問題主動想辦法,并逐步培養(yǎng)樂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好習慣。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有了較強的主動探究意識。
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簡單的加減法實際問題”時,當出示兩個學生的對話“我穿了8個彩珠”和“我穿了12個彩珠”時,提問“怎樣讓兩串彩珠同樣多”,學生很自然地想到擺小棒、擺圓片、畫圖等操作方法。緊接著提問:“怎樣擺比較好呢?”學生提出了上下兩行一一對應的要求。然后,學生們就自發(fā)地操作起來,擺的擺、畫的畫。在操作中還將多余部分用小棒或畫線的方式隔開,并追問:“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說“能一眼看出兩行變得同樣多的方法”。通過擺和畫,學生們自然想到了“增加”“減少”“移多補少”這三種辦法。還有學生在操作中發(fā)現了同時改變兩行數量使其變得相等的辦法。動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手段生動樂操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操作有效,形式上不可單一??梢愿鶕煌虒W內容的不同需要,選擇豐富多彩的操作方式。如配套學具和自制學具的使用,白板的互動、臺前的板演及室內拓展到室外等,這些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愉悅體驗。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收獲。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時,就可以設計多樣的操作活動。課前讓學生與家長合作利用吸管等工具自制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利用原有經驗對平行四邊形進行初步感知。課堂上同桌合作,利用各種材料再次做平行四邊形:用完全相同的兩塊三角板拼,在釘子板上圍、用小棒擺等。在充分感知了圖形的特征后,利用白板將畫好的平行四邊形旋轉、放大、縮小,讓學生判斷,在變式中感知圖形本質。電子白板的使用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較好地通過交互性突破難點,對相關教學內容做相應的拓展。
四、留足時間享操作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提到“孩子的操作需要時間、體驗需要時間”。我們的數學教學需要從容地教,讓學生慢慢地學,我們的數學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體驗一切。
如教學“有趣的七巧板”一課,學生們帶來了學具——七巧板。首先,觀察七塊板的特點,很快就分成了兩類——兩個四邊形和五個三角形;接著根據三角形的大小,分成了三類。同桌合作,通過猜想、驗證,明確了三種三角形的大小關系。在接下來的拼圖游戲中,學生依據圖形形狀和大小特點,主動猜測、大膽嘗試,有了許多精彩紛呈的結果。如學生在用三塊板拼平行四邊形時,不僅動手操作,更多的是通過操作有了分析和推理,有了新的發(fā)現。雖然花了很長時間,但是學生學得主動,笑容燦爛,而這些寶貴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不正是學生的財富嗎?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笨傊瑪祵W課堂呼喚更多的“活動”,在活動中師生一起挖掘數學的內涵,提煉數學的規(guī)律,揭示數學的特點,同時豐潤學生經驗的羽翼,讓其感悟數學的魅力,將自己的所學真正能帶得走?!簦ㄗ髡邌挝唬航K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