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2005年的力作《斷背山》,被不少人解讀為“新西部同志片”。這種類型劃分的依據是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場景、主角的牛仔身份和同性戀關系。西部風光、帥氣牛仔、男同性戀在整部電影中確實是重要的賣點,但決不是影片的全部。李安談到本片時曾說過:“它是對我們內心那個自我的終極考驗——挑戰(zhàn)那個被教化的自我。你所學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本身和本質。本片中性是一個重要話題,但還有其他的一些話題。”顯然,李安電影走的是一條商業(yè)文藝片的路線。因此,《斷背山》美麗如畫的風光和驚世駭俗的愛情表層下,也滲透著李安對人性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電影公映前,故事梗概或宣傳預告片精彩程度,明星是否參演成了決定是否走進影院的決定性因素。一方面是明星效應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是我們很看重故事情節(jié)。然而,當你走進影院坐下來觀看,情節(jié)的作用就變得無非只有兩點:從影片本身來講,是電影語言的載體;從觀眾角度來講,是把觀眾屁股繼續(xù)留在座位上的黏合劑。情節(jié)很重要,但畢竟只是一件外衣,理解一部電影應該剝開這層外衣看到實質。
從觀影角度講,理解一部電影至少需要兩個方面的實現來達成:一是能讀懂電影語言,主要是畫面和聲音;二是能與電影語言所蘊含的主題意義產生共鳴。應該注意《斷背山》這部影片的一個特點——既沒有像《阿甘正傳》中的旁白,也沒有如《肖申克的救贖》中的角色自敘。所以鏡頭語言成為了理解這部電影的關鍵中介。
那么,鏡頭語言常常表現哪些主題呢?從電影創(chuàng)作角度分析,只有探討人類命運、人生終極意義、人性這些人類永恒和共同的話題的電影,才最可能獲得觀眾的青睞。從這些宏大主題中抽取具體的因子,比如,愛、責任、友誼等,就成為具體一部影片中鏡頭語言所要表現的主題了。
對《斷背山》一片的影評的現實情況是,分析角度多從欲望(性)或者幾句經典臺詞入手。正如前文中李安所說,性只是本片所要探討的話題中的一個而已。而從經典臺詞出發(fā)來發(fā)掘主題線索,顯然是沒有弄清楚電影的特質。電視雖然已淪落為聲音的附屬,但是,畫面依然還是電影的生命。這也是電影和電視的區(qū)別之一。
本文將借用“邊界”這一新的視角,來分析影片中的若干組鏡頭語言,重新詮釋《斷背山》的本質。
英國作家勃特勒曾說過:“道德是一個人所在國家的風俗習慣:在吃人的國家里,吃人就是道德的。”
由于在有關性與婚姻的風俗習慣體系中,異性戀是常態(tài),而同性戀是被社會排斥的。因此,本片故事的矛盾焦點實質上是一個道德問題,而不是肥皂劇中愛與不愛的感情問題。一方面,來自家庭和社會壓力,內化為內心無形的道德壓力;另一方面,外界自然的一次洗禮,卻永久性地喚醒了內在的靈與欲。是沖破道德的藩籬去聆聽本性的呼吸,還是安守社會常態(tài)就此斬斷情絲,影片主人公就這樣徘徊在無形的界限左右。
如果說道德給影片主人公劃上了一條無情的界限,那么,斷背山腳,就是他們倆日夜牽掛的伊甸園的入口。
在影片前段,兩人在斷背山放羊的日子,是以一種記錄工作、生活場景片斷的方式來展現的。每個場景鏡頭不多,三、五個鏡頭,但畫面里懷俄明山間的風景充溢著令人驚艷地美,十多個片斷累積起來,一幅壯美而又安詳的西部自然世界就這樣被勾勒出來。看到這里,相信每一位觀眾除了震撼也剩下陶醉了。而這正是李安所要達到的效果。試想,既然觀眾都被這美景所感染,何況兩位身在其中的主人公呢?影片中多組鏡頭表現主人公在斷背山上隨性本真的生活狀態(tài):兩個牛仔怡然世外,穿行在諾大的自然世界中,在營地邊摔跤嬉鬧,赤身裸體地從山崖上躍入河水中洗澡嬉戲。不知不覺中,他們與這純凈的自然世界,與這翠綠的樹林、潺潺的溪流、肥美的羊群、明朗的月亮,還有那曾溫暖過他們的火堆都融為一體。也只有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他們才是他們自己。
弗洛伊德說“所壓抑的必將回來”。
斷背山壯闊安靜的自然環(huán)境,誘導他們的本性掙脫了俗世道德的束縛,催生出一段驚世駭俗的同性之戀。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然屬性的斷背山,實際上已經化身為世俗道德的對立面,即精神屬性的人的本性。
影片中,他們多年后每每通信相邀約會時,總是用印有斷背山風景的明信片的鏡頭,也在告訴著觀眾:故事主人公在世俗世界中經歷了來自家庭和社會的種種不幸后,斷背山愈發(fā)成為他們心頭揮之不去的情結。世俗世界和自然世界影像的交替,這種相互參照傳遞出一個逐漸清晰地信息——斷背山是唯一能夠承載他倆情感的容器。
斷背山是界,山上是自然和本性,山下是世俗和壓抑。無怪乎李安自己都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電影最后一組鏡頭里,恩尼斯打開衣柜,映入他眼簾的,是他與杰克年輕時打架而留下血跡的舊襯衫套在同一支衣掛上,他哽咽的說出了:“杰克,我發(fā)誓……”,然后把釘在柜門上那張象征著屬于他們美好時光的斷背山的照片調正,最后默默地關上柜門。
恩尼斯發(fā)誓的內容無外乎承諾永遠堅守這份感情?;蛘哌M一步說承諾如果有來世,面對兩人的感情絕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猶豫不定。然而,此時發(fā)誓也再一次折射出同性愛的窘境——身陷巨大的社會壓力漩渦中,往往只能選擇壓抑和包裹自我。
這里,衣柜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象征。人們把同性戀者公開自己的性取向稱作“出柜”。從這個角度來講,鏡頭里的衣柜就是一個隱喻——愛不見容于世上,只能藏于柜中。舊襯衫和照片只能藏于衣柜的恩尼斯還是無法“出柜”。
恩尼斯的女兒即將結婚,未婚夫曾是與恩尼斯有短暫交往的一女子的男友。從影片的一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此人年齡偏大且沒有多少生活情調,恩尼斯認識此人,也略有擔心地就此詢問過自己的女兒。應該說,這樣的兩個人是不適合談婚論嫁的。未婚夫看中的也許是恩尼斯女兒的青春,而他女兒看中的也許是那輛漂亮的跑車。然而,所有這些不確定因素并不妨礙他們走進教堂。反觀彼此深愛著對方的父親恩尼斯和他的戀人,卻不能在親友的見證和祝福聲中彼此道出那句誓言。其中的理由簡單地近乎殘酷:他們是同性之愛。
把握住“界”的概念,就把握了李安電影以“環(huán)境和人物的沖突”為核心矛盾的風格和特質。
《斷背山》原著小說的作者安妮?普羅克斯曾說過:“這是一個深邃、永恒的人類話題,需要大家的愛。當我在寫作這個故事時,我時不時會流下眼淚,我為他們生活的艱難感到遺憾,但卻無法為他們做點什么。這個故事不可能有別的結尾。”
顯然,李安在對原著的處理上獨具匠心——在愛情至高無上的西方價值觀中引入了東方道德的思考,把愛——這一人類永恒話題放在道德的尚方寶劍之下,兩者之間如何取舍,值得人類永遠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