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武文
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很久沒看過電視。朋友也說自己很久沒有看電視了。我們是十多年的朋友,剛認識的時候,他是電視新聞的鐵桿觀眾。據(jù)說當年他家里的墻上,都貼有各檔電視新聞節(jié)目播出的時間表。那時候,還沒有衛(wèi)視,打開電視看新聞,是很多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今天他說他也很久沒看電視,我一點都不驚訝。我驚訝的是,電視頻道越來越多,新聞欄目越來越多,節(jié)目時間越來越長,電視新聞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卻還是最終失去了這樣一位鐵桿的觀眾。
信息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朋友很久沒有看電視是因為他對電視新聞移情別戀了,很多網絡上的熱點新聞都是他第一時間鏈接給我的。有時候我罵他八卦,他笑嘻嘻地,很有成就感,他的這種成就感曾一度中傷了我。早期的電視新聞為了塑造人物的高大形象,總要寫“把家里人的病危通知書偷偷地藏進口袋” 等類似的細節(jié),播出之后有觀眾反饋,甚至政府部門都會大力表彰,這樣的英雄事跡是家喻戶曉的。到后來,再有熱心崗位忘我工作的勞模精英,要我寫的時候,竟然不知道如何動筆。照以前的套路寫上去,自己看了,意念中總有一種畫面揮之不去:觀眾在電視機前看到這篇報道,莞爾一笑。
觀眾在成熟,我們卻在原地踏步。十年前對電視臺充滿好奇的朋友,曾主動央求我?guī)ル娨暸_參觀。前不久,我問他8歲的兒子,叔叔帶你去電視臺玩好不好?竟然遭到無情拒絕:“你們電視臺有什么好玩的!”原來他多次上電視臺錄制過節(jié)目。
一次跟圈內人聚會,有人評價工廠化新聞生產模式,說我們新聞人內心把自己當品牌貨,手上卻在干快活,拼產量。結果既拼不贏越來越快速先進的傳播方式,又拼掉了職業(yè)的驕傲和自尊??墒侨绻氐酱箦侊垳惙葑拥墓芾砟J?,一定是死路。路在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