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聲 徐 新 于秋輝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危害是損害血管,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腦腎及周圍血管疾病,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血壓晝夜節(jié)律的異常是加劇血管損害的重要因素。踝/臂血壓指數(shù)(ABI)是評價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預報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素。我們對 98例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晝夜節(jié)律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guān)性進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及臨床意義,以指導高血壓的診治。
入選病例均為我院 2006年 11月 ~2009年 11月期間住院的高血壓病患者共 98例,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制訂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根據(jù)動態(tài)血壓檢測結(jié)果分為非勺型組(血壓晝夜節(jié)律消失)和勺型組(血壓晝夜節(jié)律正常)。非勺型組 47例 ,男 31例,女 16例,年齡 45~87歲 ,平均 63.2歲,病程 5~33年,平均 23.7年。勺型組 51例,男 34例,女 17例,年齡 43~ 88歲,平均 64.1歲,病程 6~31年,平均 22.9年。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病程、24小時血壓平均值、合并癥及并發(fā)癥情況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1 動態(tài)血壓檢測 全部患者采用美國無創(chuàng)攜帶式動態(tài)血壓檢測儀(Spacelabs 90207型)檢測動態(tài)血壓,每 30 min測量 1次,6:00~22:00定為白晝血壓,22:00~6:00定為夜間血壓。夜間血壓下降率【(白晝血壓平均值 -夜間血壓平均值)/白晝血壓平均值】>10%為勺型組(血壓晝夜節(jié)律正常),<10%為非勺型組(血壓晝夜節(jié)律消失)。
1.2.2 ABI測定 全部患者采用歐姆龍-科林動脈硬化測定儀(Bp-203RPEⅢVP-1000)測定所有患者的 ABI。測定時依據(jù) AHA[1]公布推薦的測量方法:開始測量前,受檢患者脫掉鞋襪,仰臥位休息 5 min,室溫保持 21℃左右。開始測量時,分別置 12 cm×14 cm的袖帶于雙上臂,置多普勒探頭于上前臂橈動脈處獲取信號,測得雙上臂壓,取兩者中的高值,再置相同的袖帶于踝部,置多普勒探頭于脛后動脈、足背動脈處分別獲取信號,測得踝壓,取其高值,踝壓/上臂壓即為 ABI。取兩側(cè) ABI值中較低者為測定值。判定標準[2-3]:ABI≥1為正常,ABI<0.9和ABI>1.4為異常。
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ˉx±s)表示,兩組資料比較采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 24 h血壓平均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白天血壓平均值勺型組高于非勺型組(P<0.05),夜間血壓平均值非勺型組高于勺型組(P<0.05),夜間血壓下降率非勺型組明顯低于勺型組(P<0.01),見表 1。
非勺型組 ABI異常共 29例(61.7%),勺型組ABI異常共 14例(27.5%),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非勺型組明顯高于勺型組,見表2。
表1 兩組動態(tài)血壓測量值比較(ˉx±s)
表2 兩組 ABI比較
近年來,高血壓已經(jīng)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據(jù)2002年 35~74歲人群調(diào)查高血壓患病率為27.2%。另一組大規(guī)模人群調(diào)查 18歲以上高血壓患病率為 18.8%,較 10年前上升 31%,估計目前全國成人高血壓患者有 1.6億人。高血壓最主要的危害是損傷血管,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心腦腎及外周血管疾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血壓水平,不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都在相當大的測值范圍內(nèi)與心腦血管病的危險性有連續(xù)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收縮壓每升高 5 mmHg,腦卒中危險上升 46%,心肌梗死危險上升 14%。合理有效地控制血壓可減少心腦腎及外周血管疾病。
目前高血壓的治療多強調(diào)以下幾點:(1)降壓要達標,即必須將血壓降至一定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靶器官損害。(2)平穩(wěn)降壓,盡量選用控釋或緩釋等長效藥物使降壓作用更持久,血壓降低更穩(wěn)定,避免血壓過度波動。⑶高血壓心血管危險分層及評估,強調(diào)多種相關(guān)并存危險因素的綜合控制。但是對血壓晝夜節(jié)律的控制和改善尚未受到臨床足夠重視。
生理狀態(tài)下血壓有晝夜節(jié)律的變化,典型的血壓晝夜節(jié)律變化呈“雙峰一谷”,清晨醒后,血壓逐漸升高,在早上 6am~10am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此后血壓趨于平穩(wěn),但是處在一個較高水平;4pm~6pm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夜間進入睡眠后,血壓逐漸下降,于12pm~2am處于最低谷。部分人表現(xiàn)為“雙峰雙谷”,12am~2pm出現(xiàn)午間谷,可能與睡眠習慣有關(guān)。夜間血壓下降率在 10%~20%,由于 24小時內(nèi)血壓值的波動曲線呈長柄勺狀而被稱為“勺型(Dipper)”,小于 10%稱為 “非勺型 (Non-Dipper)”[5]。正常人及大多數(shù)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晝夜節(jié)律呈勺型,但是高血壓患者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勺型血壓可使人體夜間活動呈較低狀態(tài),有利于休息睡眠,機體得以放松休整。非勺型血壓使機體尤其是心血管系統(tǒng)長時間處于過重負荷狀態(tài),造成嚴重的靶器官損害。
踝/臂血壓指數(shù)(ankle-brachial index,ABI)是近年來應用于臨床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預測因子,是診斷周圍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手段。多項研究顯示,ABI異常不但是肢體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xiàn),而且是身體其它部位動脈粥樣硬化的標志。ABI已成為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獨立預報因子[5-6]。通常認為,ABI≥1為正常,研究中常取 ABI<0.9為異常,數(shù)值為0.6~0.9時,為輕度異常,若 <0.6則意味著明顯異常[3]。而 Resnick等[2]通過大規(guī)模人群研究指出,ABI<0.9和 ABI>1.4在預測心血管死亡率方面有相似的作用,呈 U型關(guān)系。Hooi等[7]的一項長達 7年的大樣本隨訪研究顯示,在校正了其它危險因素的影響后,ABI異常不僅與非致死性的心腦血管事件顯著相關(guān),而且是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預測因子。目前多項研究支持 ABI過高和過低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非勺型血壓組 ABI異常者明顯高于勺型血壓組,表明非勺型血壓的心血管損害程度及危險性明顯高于勺型血壓。提示高血壓的治療在平穩(wěn)達標治療的同時,應注意改善和恢復血壓晝夜節(jié)律,以減少血管損害,降低心血管病總危險。
[1] Greenland P,Abrams J,Aurigemma GP,et al.Preventoin Conference V:Beyond secondary prevention:Identifying the high-risk patient for primary prevention:Noninvasive tests of atheroselerotic burden:Writing GroupⅢ [J].Circulation,2000,101(1):16-22.
[2] Resnick HE,Lindsay RS,Mc Dermott MM,et al.Relationship of high and low ankle-brachial index to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The Strong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04,109(6):733-739.
[3] Duprez D.Hope brings hope for the use of the ankle-brachial index as cardiovascular risk marker[J].Eur Heart J,2004,25(1):1-2.
[4] 任常陵.血壓的日內(nèi)變動和降壓藥的使用方法[J].日本醫(yī)學介紹,2005,26(1):27-28.
[5] Newman AB,shemanski L,Manolio TA,et al.Aankle-arm index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Group[J].Arteriosclar Thromb Vasc Biol,1999,19(3):538-545.
[6] Sikkink CJ,Van Asten WN,Van Hof MA,et al.Decreased anklebrachial indices in relation to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Vasc Med,1997,2(3):169-173.c
[7] Hooi JD,Kester ADK,Stoffers HKJH,et al.A symptomatic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redicte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 7-year follow-up study[J].J Clin Epidemiol,2004,57(3):29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