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民 陸杰 明順華 明 戈
(南通市中醫(yī)院 江蘇南通 226001)
止痛消炎膏為我院肛腸科院內(nèi)制劑,以解毒化濕為主組方,用于痔病的外治。我們通過止痛消炎膏治療急性痔病后5d與10d2個時間節(jié)段的療效驗證,以闡明解毒化濕法對急性痔病水腫癥狀的臨床作用機理,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肛腸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入選病例,以痔核腫脹、糜爛滲出等痔核水腫為主癥的痔病患者45例,排除肛周皮膚感染化膿者、孕期婦女及不愿接受中藥外治治療者。按就診時間為序隨機原則分為2組,治療組(消炎止痛膏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19~68歲,平均44歲,病程3~12d;對照組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齡18~70歲,平均46歲,病程1~11d;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止痛消炎膏組方為:滑石粉、龍骨、爐甘石、兒茶、冰片、乳香、沒藥、冰片、廣丹。治療組以止痛消炎膏(本院制劑室提供)外用或注入肛管,每日2次。對照組外用或注入馬應龍痔瘡膏(武漢馬應龍藥業(yè))。以5d為1個療程,分別觀察對照5、10d用藥后療效。
1.3 評價指標
參考國家藥品審批機構規(guī)定條例,擬定評分標準。水腫情況:無明顯水腫:0分;輕度水腫:1分;中度水腫:2分;嚴重水腫:3分。
表1 2組治療5d前后水腫癥狀與體征積分對比(±s)
表1 2組治療5d前后水腫癥狀與體征積分對比(±s)
注:治療前后配對t檢驗:*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組間t檢驗:△P<0.01
?
表2 2組10d用藥后療效對比[例(%)]
1.4 療效檢測標準
檢測指數(shù)=(用藥前得分-2療程用藥得分)/用藥前得分×100%,療效分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無效4級進行評價。臨床控制(檢測指數(shù)=100%);顯效(100%>檢測指數(shù)≥80%);有效(80%>檢測指數(shù)≥35%);無效(檢測指數(shù)<35%)。
2.1 單療程治療前后癥狀與體征積分變化(表1)
2.2 2組10d用藥后療效比較(表2)
治療組40例,控制7例,顯效28例,控顯率為87.5%。對照組40例,控制6例,顯效21例,控顯率為61.90%??仫@率比較:治療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總有效率2組間無顯著性差異。
2.3 2組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與肝腎功未見明顯變化,2組病例未出現(xiàn)用藥部位皮膚粘膜紅斑、過敏等。
水腫是急性痔病最常見癥狀之一,且與其他常見癥狀如疼痛、滲出、瘙癢等密切相關。觀察電鏡下急性痔病組織超微結構變化,炎癥細胞浸潤的數(shù)量、種類并無差異,而急性發(fā)作期痔組織血管擴張程度則明顯大于間隙期,除血管及纖維的變化,間質(zhì)水腫最為顯著。痔體水腫時肛管內(nèi)壓力伴隨增高,致肛管直腸相應的靜脈和淋巴回流受阻導致疼痛加劇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因此痔病水腫癥狀的改善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急性痔病癥狀[1]。
國內(nèi)目前針對痔病治療藥物仍以外用劑型為多,其中栓劑、軟膏劑這2種劑型占據(jù)的份額最大,合計達到5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外治藥物中,無論改善血管通透性的西藥或是活血化瘀類的國藥制劑,其中大部分有效成分都是由植物提取物或中藥提取物組成。國內(nèi)外用藥物中,以馬應龍痔瘡膏由、痔瘡寧、肛泰軟膏為代表的國藥制劑[2]。多以活血定痛,佐以解毒生肌為主組方,即“從瘀論治”。誠如《內(nèi)經(jīng)》所述:“筋脈橫解,腸澼為痔”。長久以來,人們多認為痔病是受風濕熱燥等外邪的作用和情志內(nèi)傷、飲食起居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陰陽失調(diào),氣血不暢,經(jīng)絡阻滯,瘀血濁氣留滯肛門大腸而衍生的病癥,即“瘀滯”為其基本病機。從痔的現(xiàn)代概念和術后解剖改變的角度看,這樣的立論無可厚非[3]。在此理論指導下的外治法則以及術后處理的相關研究在近年來取得很大進展,活血止血為主的治則使肛腸病疼痛、出血、水腫等急性病癥以及術后愈合遲緩也得以較大程度的改觀,但是肛腸病治療中痛苦大、療程長這些難題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4]。
長期的臨床觀察,我們認為對痔病急性癥狀與體征而言,快速、有效、安全的外用制劑開發(fā)利用運用仍有很大前景和空間。通過近2年前期觀察及預試驗,我們運用解毒化濕法治療急性痔病取得滿意效果。我們從研究樣本分析發(fā)現(xiàn):水腫是急性痔病的最主要癥狀之一,通過本組45例,以止痛消炎膏治療,從解決急性至病水腫癥狀入手,闡述解毒化濕法對痔病的作用機理:即痔病的急性發(fā)作癥狀如水腫疼痛、糜爛滲出更多的表現(xiàn)為濕熱下注、蘊積不化、熱毒下迫征象,緩解急性癥狀與體征當“從濕論治”更為適宜。通過選取肛腸科傳統(tǒng)外用藥馬應龍痔瘡膏作為臨床對照,與“活血行瘀、清熱解毒”的傳統(tǒng)治則立論相區(qū)別,止痛消炎膏組方思路突出痔病急性癥狀與“濕”的關系,方中以祛濕收斂藥物為君藥,除龍骨、滑石、爐甘石、兒茶共收祛濕收斂之效外,配伍的乳香、沒藥、冰片辛香開通、行滯消腫,通過5d和10d治療節(jié)段的對照,本課題的臨床研究表明止痛消炎膏能在短時間內(nèi)(5d內(nèi))較顯著地改善急性痔病水腫癥狀與體征,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滲出、潮濕等相關癥狀。足療程(10d)用藥臨床癥狀與體征控顯率顯著提高。
[1]國家中醫(yī)管理局.中醫(yī)肛腸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6.
[2]王愛琴,萬桂枝,段桂英.馬應龍痔瘡膏外敷治療難愈性皮膚創(chuàng)口的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yī),2005,20(6):66~67.
[3]賴開文.關于痔的定義[J].國醫(yī)論壇,2004,2(19):19.
[4]胡伯虎.大腸肛門病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