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
小兒貧血可由多種疾病引起,臨床上比較常見。一般認為,中度以上貧血 (血紅蛋白<70 g/L)才會引起心血管改變,而且貧血性心臟病多由長期嚴重慢性貧血所致。我院兒科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貧血性心臟病患兒25例,現(xiàn)將診治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5例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1.5~14歲,平均8.5歲,病程2~12個月。原發(fā)疾病中,地中海貧血9例,缺鐵性貧血5例,巨幼細胞貧血3例,肺結核2例,再生障礙性貧血3例,幼年型類風濕2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1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1例,慢性腎功能衰竭1例。
1.2 臨床表現(xiàn) 除原發(fā)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外,25例均有發(fā)育落后,其中疲倦13例,心悸、氣促9例,心率增快25例,心臟輕度擴大12例,明顯擴大8例,心尖搏動強烈18例,脈壓增大14例,心尖部可聞及2~3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23例,可聞及第3音12例、奔馬律3例,陣發(fā)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6例,體循環(huán)淤血3例,心力衰竭、肺水腫2例。心功能分級的判定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 (NYHA)進行分級,其中心功能Ⅱ級8例,功能Ⅲ級14例,功能Ⅲ級3例。
1.3 實驗室檢查 血紅蛋白40~70 g/L 20例,<35g/L 5例。X線平片檢查示心臟輕度擴大12例,明顯擴大8例,少量胸腔積液7例,浸潤性肺結核2例。心電圖均表現(xiàn)為竇性心動過速,有低電壓13例,ST-T段改變15例。心臟B超示心臟呈普遍性增大,左房室瓣關閉不全24例,心功能示高心排量23例。
1.4 診斷 在原發(fā)病的基礎上,如血紅蛋白降低,心率加快,心臟擴大,心功能改變等診斷并不困難。
1.5 治療 5例缺鐵性貧血的患兒均為中度貧血,心功能尚能代償,經補充右旋糖酐鐵片后,貧血糾正,臨床癥狀消失。而葉酸、維生素B12缺乏所致巨幼細胞貧血3例,經補充葉酸或維生素B12后,貧血漸糾正,臨床癥狀亦消失。其他18例為中-重度貧血性心臟病,在原發(fā)病治療的基礎上,均給予少量多次輸紅細胞懸液,一般每次3~5ml/kg,1次/2~3d,為減輕心臟容量負荷,輸血前應用呋塞咪0.5~1mg/kg靜脈注射,當血紅蛋白升至70g/L以上時,可暫停輸血。其中2例貧血性心臟病發(fā)生心力衰竭及肺水腫,給予呋塞咪、卡托普利及酚妥拉明處理。
25例貧血性心臟病患兒經積極治療,其中24例心功能完全恢復,臨床治愈,1例心力衰竭患兒搶救無效死亡。
貧血是小兒常見病之一,小兒時期可見到各種營養(yǎng)性貧血、遺傳性血紅蛋白疾病、白血病、慢性感染性貧血、再生障礙或再生不良性貧血和各種溶血性貧血。當血紅蛋白降至70g/L以下時,心排出量即有所增加,如果降至35g/L時,則可出現(xiàn)心臟擴大或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1]。
3.1 病理生理貧血性心臟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基礎是血紅蛋白降低,引起血攜氧能力下降,血氧供應不足,可導致心臟下列改變:(1)嚴重貧血使血液載氧能力顯著下降,機體各系統(tǒng)供氧不足,故必須代償性增加心排血量以滿足機體需要,長期高排血量型血循環(huán),必定增加心臟負荷,可引起心臟擴大和肥厚,若不及時救治,最終可發(fā)生心力衰竭;(2)嚴重貧血也使心肌長期處于缺氧狀態(tài),可引起心肌脂肪變性,心肌松弛,心臟乳頭肌呈淡黃色斑狀條紋,產生所謂虎斑心改變,心肌收縮力下降,房室肥厚并累及辨膜,心臟增大,心臟儲備功能減退;(3)貧血本身可致冠狀動脈供氧不足,可引起冠狀動脈功能障礙或誘發(fā)心絞痛[2]。有報道,在貧血未得到糾正前,使用消心痛等心血管藥物并未使患者癥狀及心電圖得到明顯改善,主要原因是本病患者冠狀動脈血流量并不降低甚至高于正常人,只是血液攜氧量不足的緣故[3]。
3.2 臨床癥狀 貧血性心臟病是由于長期慢性貧血,導致心臟的氧氣和營養(yǎng)供應不足,就會產生類似于擴張型心肌病樣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心臟擴大和心功能不全,實際上應屬于缺血性心肌病的一種。其輕重除取決于貧血嚴重程度外,尚與貧血發(fā)生和進展速度、持續(xù)時間、心血管儲備能力等多種因素有關。臨床上輕度貧血,心臟無明顯改變,當血紅蛋白低于60 g/L時,可有心悸、勞力性氣促和易于疲勞等癥狀,體檢可有竇性心動過速、心臟輕度擴大,心尖搏動強烈,周圍血管擴張,系血中二氧化碳增加所致,皮膚溫暖,可出現(xiàn)水沖脈及脈壓增大,心尖區(qū)可有2~3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系血循環(huán)加速,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臟擴大產生相對性左房室瓣關閉不全和高心排量的結果。近半數(shù)病例可聞及第3心音 (S3),系舒張早期快速血流沖擊心室壁引起震動之故,在嚴重貧血者心肌順應性下降也是構成病理性S3的重要原因。如貧血進一步加重,血紅蛋白低于40 g/L時,特別是原發(fā)病加重或合并感染等應激狀態(tài)下,貧血性心臟病可突然加重,體檢時除上述表現(xiàn)外,可有心臟明顯擴大、奔馬律,除左、右房室瓣區(qū)有收縮期雜音外,在心尖區(qū)有時可聞及舒張期雜音,是由于通過左房室瓣口血流速度增加所致。如本組病例中1例肺結核及1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均出現(xiàn)陣發(fā)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等急性肺水腫征象,同時出現(xiàn)肝臟短時間內擴大、水腫、頸靜脈怒張等體循環(huán)淤血表現(xiàn),并有奔馬律、心臟明顯擴大,最終發(fā)生心力衰竭,如不及時搶救易等致死亡。
3.3 實驗室檢查 X線檢查示心臟輕-中度增大,當血紅蛋白低于40g/L時,心臟可明顯擴大,且可出現(xiàn)肺瘀血、肺水腫征象,有時可伴心包腔和胸腔積液。心電圖可表現(xiàn)為竇性心動過速、低電壓、S-T段壓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心臟B超可顯示心臟普遍性增大,左房室瓣關閉不全,超聲心動圖心功能示高心排量,每搏輸出量 (SV)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 (LVEF)正常甚至超過正常。血常規(guī)檢查可確立貧血的診斷,而骨髓檢查有助于病因診斷。
3.4 診斷 貧血性心臟病以貧血為基礎,而且以慢性疾病性貧血為主,通常原發(fā)疾病的癥狀與體征會掩蓋貧血表現(xiàn),故常被誤診。這就要求我們對該病要有足夠認識,提高警惕,如在原發(fā)病的基礎上出現(xiàn)血紅蛋白降低,心率加快,心臟擴大,心功能改變等,診斷多不困難。以下四類疾病常導致貧血,應引起注意:(1)慢性感染,如肺結核、肺膿腫及亞急性心內膜炎等;(2)慢性非感染性炎癥,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風濕熱及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3)惡性腫瘤骨髓轉移前;(4)各種嚴重創(chuàng)傷[4]。
3.5 治療 輸血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只要病程不太晚,糾正貧血后,心臟的改變一般均能恢復。濃縮紅細胞輸注從根本上糾正貧血性心臟病的病因,顯著改善心力衰竭癥狀,降低病死率。濃縮紅細胞的容量僅約為全血的一半 (即110~130ml:200ml)[5],所以成分輸血具有濃度高、純度高且不顯著增加血容量的優(yōu)點,故有條件應盡可能輸注濃縮紅細胞,而避免應用全血。最好是少量多次輸紅細胞懸液,每次輸注3~5ml/kg,速度要慢,以免加重心臟負擔。如有心力衰竭時,由于貧血性心臟病心衰獨特的病理生理特點,如采用常規(guī)心力衰竭治療[6]不能奏效,甚至可加重病情[7],除少量多次輸血外,可以給予呋塞咪和血管擴張劑,以迅速減輕心臟容量負荷。另外,輸血后可采取半坐臥位,雙下肢下垂,減少回心血量,亦可減輕心臟容量負荷。經多次輸血后,血紅蛋白達到70g/L時,心功能癥狀多能明顯改善。洋地黃類強心劑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首選藥,但貧血性心臟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屬于一種高排血量性心力衰竭,故不能將其作為首選藥。只有當利尿劑、血管擴張劑和適當少量多次輸血無效時才可使用。貧血性心臟病患者應用洋地黃類強心劑必須謹慎,因為長期缺氧的心肌對洋地黃類藥物十分敏感,易發(fā)生藥物中毒。因此,一般宜用小劑量,且選擇作用強度為中等的地高辛,不可隨意增加劑量。一般情況下,當心力衰竭癥狀改善后即應逐漸停藥,不可長期使用,以防洋地黃類藥物中毒的發(fā)生。
另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貧血性心臟病所致心力衰竭屬于高排血量型,患者雖然存在心功能不全,但作為反映心功能最有價值的指標SV、LVEF卻正常甚至超過正常,當心力衰竭糾正后,SV、LVEF未見提高反而下降,但臨床癥狀卻明顯好轉。一方面證實本型心力衰竭的特點,另一方面說明SV、LVEF不是判斷本型心力衰竭轉歸的敏感指標,應該用NYHA分級評價心功能狀況。
1 楊思源.小兒心臟病學 [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604-605.
2 陳國偉,鄭宗鍔.現(xiàn)代心臟內科學 [M].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236-1237.
3 龍暉.貧血性心臟病9例臨床分析[J].井岡山醫(yī)專學報,2000,7(3):59.
4 翟曉文.慢性疾病性貧血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2000,27(4):195-197.
5 劉紀改,趙尊忠,寧康,等.美托洛爾治療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耐受量觀察[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1998,17:171-172.
6 張玉枝,張學年,袁霞.重度貧血患兒輸血致心衰死亡2例[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4(14):264.
7 王文秋,劉作功,王勤友,等.獻血輸500問[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