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演進的邏輯及其當代啟示

2010-08-15 00:47:45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2010年4期
關鍵詞:私有制土地國家

王 琦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上海200433)

縱觀我國土地制度演進歷程,國家土地所有制和大土地私有制之間形成了此消彼長的局面,自耕農小土地私有制在二者夾縫中艱難生存發(fā)展。中國古代歷史呈現(xiàn)出中國土地制度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土地國有制向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自耕農小土地私有制轉變。

一、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變遷歷程

(一)“井田制”的產生、衰亡與土地私有制萌芽的產生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論述到的,“一切文明民族都是從土地公有制開始的。在已經經歷了一定的原始階段的民族那里,這種公有制在農業(yè)的發(fā)展進程中變成生產的桎梏。它被廢除,被否定,經過了或短或長的中間階段之后轉變?yōu)樗接兄?。”?/p>

在人類的原始群時期,土地由原始群內成員和各原始群共同使用,不存在土地占有的觀念,因此稱之為“原始群土地共有制”。當人類進入氏族社會之后,雖然在氏族內部土地由各氏族成員共同占有和利用,但各氏族之間土地占有觀念大大增強,因而與公有制有所不同,稱之為“原始氏族土地公有制”。這種原始氏族土地公有制在我國古代歷經夏、商、周一直延續(xù)到戰(zhàn)國時代,隨著人口增加帶來原始氏族規(guī)模的擴大,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逐漸為國家所取代,原始氏族土地公有制也為土地國家所有制所取代,國王作為奴隸主的總代表,對全國土地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形成了土地國有制的制度安排。

至西周時期,土地國有制得到了完備發(fā)展,形成了以土地國有制為基礎,通過土地分封制度維系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大夫”的金字塔型統(tǒng)治結構。在土地生產方式層面則采取了“井田制”的形式。據(jù)《孟子》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②農民通過“分田”獲得土地,國家通過井田收取賦稅,官吏可以通過井田獲得俸祿。井田分為“公田”和“私田”,農民必先從事公田勞動,然后才可以從事“私田”勞動?!八教铩贝笮∫跃S持農戶生活安定為標準而決定,“私田”禁止交易,并實行輪換制度和還田制度。

井田制的實行確實達到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③的社會效果。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井田制逐漸體現(xiàn)出衰敗的趨勢,至春秋時期,井田制度已無法激勵生產積極性,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障礙?!懊癫豢媳M力于公田”④,“無田甫田,維莠驕驕”⑤的局面時有發(fā)生。至戰(zhàn)國時代齊國實行“相地而衰征”,晉國實行“作爰田”和“作州兵”,魯國實行“履畝而稅”,楚國實行“量入修賦”,各國紛紛變革,意在廢棄井田制度。⑥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變法從制度層面完整地廢除了井田制,“為田開阡陌封疆”⑦,“除井田,民得買賣”。⑧從而徹底廢除了古老的“田里不鬻”政策,私人的土地所有權正式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

(二)秦漢至五代——土地國有制與大土地私有制的此消彼長

秦漢初期,雖然商鞅廢井田帶來了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但土地國家所有制占據(jù)了全國土地的絕大部分。秦漢時期土地在國有制的基礎上,實行授田、假田、屯田等形式組織生產。

西漢前期,連年戰(zhàn)亂導致人口大規(guī)模減少,人地矛盾并不十分突出,此時公田占據(jù)了全國土地的絕大部分。自耕農的生產方式雖然在西漢時期占主導地位,但生產規(guī)模都不太大,私人土地沒有出現(xiàn)兼并的情況。漢朝中后期,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大土地私有制空前發(fā)展,至漢武帝時期,出現(xiàn)了西漢時期第一次土地兼并風潮,大土地私有制空前發(fā)展,出現(xiàn)“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⑨的局面。西漢統(tǒng)治者雖然采取了“限民名田”等措施,試圖抑制土地兼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至西漢末年,土地兼并風潮再起,此時漢成帝、漢哀帝已無力挽回局面,“限田”政策徹底失敗。土地兼并導致社會矛盾頻發(fā),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出現(xiàn)嚴重危機。

王莽掌權之后,推行“王田改革”,企圖用行政力量恢復“井田制”平均分配土地的辦法,以減輕對農民的剝削,緩和階級矛盾。但“王田制”最終淪為一紙空文,社會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引發(fā)綠林、赤眉起義,王莽王朝被推翻。東漢光武帝劉秀建國后不久即頒布“度田令”,“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⑩使土地所有者按照實際占有土地數(shù)量納稅,以期抑制土地兼并。然而劉秀無意從根本上觸動地主集團的利益,不久之后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讓步。土地兼并和失地流民問題日益嚴重,最終釀成黃巾軍起義,東漢王朝滅亡。

曹魏時期發(fā)展了漢代的“屯田制”,形成了國家直接組織農民進行農業(yè)生產的國有土地使用制度。西晉則在曹魏屯田制基礎上,實行官吏按官品高低、人民按耕作能力占有固定數(shù)量土地的“占田制”,通過國家法令和制度形式,對國有土地私有化實施法律上的承認。東晉南朝時期,雖然國家依然占有大部分土地,但隨著“占錮山澤”的出現(xiàn)和庶族地主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大土地私有制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大批國有土地被私有化。北魏時期推行的“均田制”一如西晉時期“占田制”的翻版,人民按照男女老幼確定分得土地的數(shù)量和種類,地方官吏按官職高低授給數(shù)額不等的職分田,離職時交于繼任者。地主原有的土地絲毫不動,只是不能進一步兼并更多土地,這實際上意味著國家對大量占有土地的地主階級作出了極大的讓步。

“均田制”自北魏始,經北齊、北周、隋至唐中葉,綿延近三百年之久。隋朝時期,大量公田被用于官吏授田,實際上成為貴族、官僚的私有土地,均田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唐初實行的均田制,授田對象的范圍上比前朝擴大,僧尼、道士、工商業(yè)者等均可授田;官吏依品級授永業(yè)田普通化,職分田的數(shù)額也普遍高于隋朝;土地買賣的條件和范圍已大為放寬,而且不僅永業(yè)田可以買賣,口分田(相當于前朝的麻田、桑田)亦可以買賣,“均田制”遭到了徹底的破壞,僅占當時耕地總面積的8%。[11]

(三)宋以后至明清——土地私有制度確立

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即宣稱“田制不立”[12],允許民間私人購買田地成為田主,國家對土地買賣活動中的民間競爭與兼并現(xiàn)象采取“不抑兼并”、自由放任的不干預態(tài)度,甚至鼓勵地主兼并土地。廣大自耕農在土地兼并浪潮的沖擊下,紛紛陷于貧困破產的境地,失去土地的農民只有租種地主的土地,形成了封建地主租佃制的土地經營形式。

北宋末年,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女真族建立金國,金國政權對內遷的女真族人實行“計口授地”的土地分配制度?!坝嬁谑诘亍钡耐恋厮袡鄽w國家,不得進行買賣。至金末年,女真族人內部的貧富分化已相當明顯,貴族憑借權勢占據(jù)大量土地,把土地租給無地的漢族人民耕種,而一般女真族戶雖然有一部分土地出租,但地少貧瘠,導致貧困。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和租佃關系的發(fā)展,原來擔任軍政職務的貴族逐漸轉變?yōu)榇笮〉刂?國有土地的所有權也隨之轉移,呈現(xiàn)出土地私有化的趨勢。元朝建立以后,承繼了金、南宋兩朝大量的國有土地,但至元朝中后期,大量集中在元朝政權手中的官田和屯田,通過分地、賜田等形式分配給貴族、官僚和寺院,涉及的土地動輒幾萬、幾十萬畝,國有土地大量轉化為私有土地。

明代初期,諸王公貴族利用“欲賜”、“奏討”、“奏乞”、購買等形式兼并大量土地。為了抑制兼并,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打擊“巨姓”豪富,強迫他們遷出本地,空出土地分于少地、無地農民耕種。另一方面命令大地主將名單備案呈報御前,批準他們保持自己的產業(yè),但同時加之以很多服役的義務,使其家產不致無限地擴大,使全國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自耕農為基礎的農業(yè)社會。清初時期,連年戰(zhàn)亂導致土地大量荒蕪,清政府采取招集流民,獎勵墾荒,扶植生產的措施,規(guī)定開墾的土地歸開墾者所有。此外,政府還將原屬明代皇室貴族的部分土地劃歸佃農所有,不少無地農民獲得了土地。明清政府的這些舉措,無疑促進了小土地所有制、自耕農經濟的發(fā)展。[13]

這一時期土地國有制度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地主制經濟的強化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而日漸成為強弩之末。明代官田除了繼承宋元時的官田之外,還包括各種形式的無主土地,賜予王公大臣以及寺院的土地,軍屯、民屯、商屯田土地等。清代官田的來源主要是承襲前明的官田、籍沒田和建朝后所圈占的土地。明清時期的官田,最初都是作為國有土地賜予貴族階層的。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其性質逐漸發(fā)生了變化。明代皇帝賜給王公大臣的土地逐漸變成了他們的私田,產生了大量縉紳地主。清代官田主要形式的“旗地”原本只準世代沿襲不得買賣,然而至清朝末年,旗地典賣現(xiàn)象屢禁不止,清王朝只得承認旗地買賣的合法性。明代中葉以后,屯田、官田的沒落都顯示出國有土地的日漸式微,至清朝末年,絕大部分土地都轉化為了私有制的形式。

二、古代土地所有制變遷的內在邏輯:國有制向私有制的轉變

我國古代社會存在的土地“國有制”并非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土地“公有制”。通過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可以看出,夏商兩代還保留著濃重的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生產特性,土地采取部落公有制,而至西周時期,土地采用了分封的形式,層層下放給諸侯、士大夫,雖然周天子名義上代表天下占有土地,但土地的使用和收益已經歸諸侯、士大夫獨自掌握,諸侯、士大夫之間不存在土地產品的共同分配。自商鞅廢井田之后直至明清時期,中國歷史上普遍存在著的是土地國有制,土地歸屬于專制國家的代表——皇帝,國有土地的收益也僅僅是皇帝的家產而非全社會共享,因而我國古代社會存在的土地“國有制”更多的體現(xiàn)出國家對土地制度安排的控制,并不是馬克思經典作家論述的“公有制”。

自西周開始,國家對土地的所有一直是土地制度發(fā)展史的主題,這一主題在秦漢時期第一次遇到土地兼并帶來的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的挑戰(zhàn),大土地私有制通過兼并方式不斷吞噬國有土地和自耕農土地。封建社會前期,歷代王朝尚能通過國家力量打擊豪強權貴對土地的掠奪,不斷加強國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小土地私有制,維持土地與農民之間的穩(wěn)定狀態(tài)。但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國家對土地的掌控越來越力不從心,封建王朝末期出現(xiàn)的土地兼并現(xiàn)象屢見不鮮,土地兼并帶來的農民革命推翻舊王朝,從而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土地兼并——農民起義——土地平均”的循環(huán)模式。西漢時期的“授田、假田、屯田”等生產形式,王莽的“王田改革”,魏時期的“屯田制”,西晉時期的“占田制”這一系列專制國家旨在加強王權對土地控制的制度安排,都無一例外地在土地私有化浪潮下宣告失敗。而由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在建國初期都反復加強國家對土地的所有,但北朝時期的“均田制”、遼代的“斡魯朵”、金代的“猛安謀克”、元代的官田和屯田、清代的官田等,都無一例外地被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所侵蝕。至明清時期,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已經占據(jù)主流,與此同時,由于國家對土地掌控的弱化,自耕農小土地私有制也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

土地國有制向封建地主大土地私有制、自耕農小土地私有制轉變是中國土地制度變遷的總趨勢,此外,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演進還呈現(xiàn)出三個規(guī)律:

第一,國家、封建地主、自耕農土地占有博弈規(guī)律。歷代王朝的興衰史揭示出了國家、封建地主和自耕農三種力量之間在土地占有上的博弈局面。歷代王朝的前期,新政權往往采取打擊大地主,沒收其土地分給自耕農的措施,以達到維護新王朝統(tǒng)治,實現(xiàn)修養(yǎng)生息政策的目的。王朝前期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恢復,必然帶來人口的大規(guī)模增長,人口急劇增加與有限的耕地日益形成矛盾。至王朝后期由于政治的腐敗與地主力量的強大,國家對土地掌控力的削弱,封建地主對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必然導致大量自耕農破產喪失土地淪為封建地主的附庸,一旦遇上災荒之年,收成減少稅賦依舊,租佃戶無力繳納地租淪為流民,農民起義也就在所難免。及至推翻舊王朝建立新政權,再度打擊土地兼并,通過國家掌控大量土地實行土地平均分配,安民于土地又成為新王朝的首要任務。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王朝更替就延續(xù)了這樣一個“土地兼并——農民起義——土地平均”的循環(huán)模式,其背后則是國家、封建地主和自耕農之間三者力量的博弈:博弈均衡,國家力量強盛,土地牢牢掌握在王權手中,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受到抑制,自耕農經濟獲得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社會經濟則呈現(xiàn)出穩(wěn)定繁榮的“盛世”局面;一旦博弈失衡,國家力量式微,失去對土地的掌控,封建地主土地兼并風潮興起,自耕農因為經濟破產而淪為流民,戰(zhàn)亂也就在所難免。

第二,文明發(fā)展階段與土地所有制形式選擇規(guī)律??v觀中國古代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漢民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爭奪的歷史。自秦漢始,北方匈奴的興起給歷代中原王朝帶來了揮之不去的政權安全威脅。至北魏時期,鮮卑族在中國北方建立了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此時“均田制”的推行將國家對土地制度安排的干預發(fā)揮到極致,其影響極為深遠,隋唐兩代也延續(xù)了北魏“均田制”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至兩宋時期土地私有化浪潮興起之時,遼、金、元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再一次將土地國家占有制推上歷史舞臺,通過強大的武力征服南方漢族政權,將大片私有土地重新納入國家政權的掌控之下。從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可以看到,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尤其“偏愛”國家干預土地制度安排,國家直接占有土地更是屢見不鮮。究其個中原因,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明發(fā)展的形態(tài)不無關系,當中原漢民族建立大一統(tǒng)的封建集權制國家之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一直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的發(fā)展階段,文明形態(tài)的發(fā)展階段限制了其對土地的利用能力,土地生產力的低下使得北方少數(shù)民族需要在大片土地上進行大規(guī)模集體勞動,以往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共同勞動的組織形式自然成為土地生產的主要形式,原始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無法意識到土地私有制的生產效率。此外,北方少數(shù)民族長期游牧式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其對土地“所有權”概念的淡漠,缺乏對土地個人占有的認同。這些都是促成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選擇土地國家占有制的原因。

第三,社會財富形式與土地集中方向規(guī)律。土地在社會財富中扮演的角色與土地制度安排也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歷代王朝建立初期,經濟由于受到戰(zhàn)亂破壞處于停滯階段,貨幣形式社會財富必然被實物形式的社會財富所取代,土地作為重要的社會財富,可以生產出大量實物形式的財富,因而必然為新政權所重視,并通過國家占有土地的形式實現(xiàn)對社會財富的掌握以恢復生產,并對土地進行分配以穩(wěn)固統(tǒng)治。及至王朝發(fā)展的中后期,修養(yǎng)生息政策的實施帶來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和經濟的繁榮發(fā)達,此時貨幣形式的社會財富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國家對土地的重視程度下降,必然不再加強對土地的掌控,此時土地很少甚至不再向國家方向集中。這一趨勢在北宋初年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宋太祖通過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的更替相對平緩,社會經濟發(fā)展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北宋王朝在其建立初期就立下“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政策。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繁榮發(fā)展使得土地作為社會財富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國家無需掌握更多土地,以致北宋中期出現(xiàn)“盡鬻官田”現(xiàn)象,大批出售國有土地。這種現(xiàn)象在南宋時期發(fā)展到頂峰,聯(lián)系到土地在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就不難理解了。至明朝和清朝中后期,長期安定的局面促進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使得土地財富的角色再度弱化,盡管滿清王朝建立者游牧民族的特點使得其對土地的認識依然存在著局限,但是此時國家對土地的控制再也抵擋不住私有化的浪潮了。

三、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的當代啟示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體現(xiàn)出的一般趨勢和內在規(guī)律性,對當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揭示了當前土地制度改革的現(xiàn)實要求、關鍵問題、推進方向和改革的現(xiàn)實可能性。

(一)我國農業(yè)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催生土地制度改革的現(xiàn)實要求

唯物史觀認為奴隸制私有制取代原始氏族社會的公有制是一種歷史進步,因為它有利于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封建主義私有制取代奴隸制私有制又被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取代,同樣都是歷史進步。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揭示出的土地國有制向大土地私有制和小土地私有制過渡的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土地私有制替代原始公有制和國有制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一旦當前農村土地制度安排無法適應我國農業(yè)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土地制度改革勢在必行。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體制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農村經濟和社會領域發(fā)生的一系列深刻變化,催生出新的問題,體現(xiàn)出新的趨勢,這都對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改革開放先聲的“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制度,在推進了近30年后越來越顯現(xiàn)出疲態(tài)。在現(xiàn)實社會經濟生活中,土地制度缺陷導致農民權益被侵害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名義上“集體所有”事實上歸屬不清的土地所有制度,成為激發(fā)農民勞動積極性的障礙;過短的土地承包期阻礙了農民在土地上長期投資的預期,農村土地經營的短期行為頻繁發(fā)生;土地流轉過程中的種種制約因素,使得農村土地集中適度規(guī)模經營困難重重;細碎化的土地經營模式嚴重阻礙農業(yè)機械化耕作,農業(yè)現(xiàn)代化、產業(yè)化進程停滯不前;人多地少的矛盾嚴重制約了農民收入提高,土地的保障功能成為農業(yè)人口城市轉移的巨大障礙。

(二)“土地保障功能與土地流轉的悖論”揭示出土地制度改革的關鍵問題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揭示出來的國家、封建地主和自耕農土地占有博弈的局面,反映了土地制度背后蘊含的社會邏輯。一方面在古代社會中,土地是農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如果國家對土地兼并失去控制力,大量農民失去耕種土地淪為地主的附庸,一旦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租佃戶無力繳納地租淪為流民,必然引發(fā)社會動蕩;另一方面從生產要素資源配置角度來看,當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生產的規(guī)模經營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此時只有通過土地的流轉與兼并,才能實現(xiàn)農業(yè)生產的規(guī)模經營。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這樣就構成了中國古代王朝更替背后的微觀經濟基礎,形成了歷代王朝“土地兼并——農民起義——土地平均”的循環(huán)模式。

我國農村當前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受我國長期以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民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之上,造成了農民進入城市轉變?yōu)槭忻竦睦щy,加劇了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得農民不得不把本來就數(shù)量很少的土地作為自身最后的保障,造成土地流轉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障礙。由此產生了中國當代土地保障功能與土地流轉的悖論:如果抑制土地流轉,阻礙土地規(guī)模經營,土地勞動生產率就會低下,農民收入就會減少;如果放開土地流轉,必然會帶來土地的集中,少地無地的農民失去土地之后,難免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方向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揭示出的文明發(fā)展階段與土地所有制形式選擇規(guī)律,體現(xiàn)出生產力發(fā)展對生產關系的確定性作用。土地制度的本質是生產關系,中國古代土地私有制代替原始公有制,體現(xiàn)出生產關系的變革適應了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呈現(xiàn)出一種歷史的進步意義。在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后期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壯大直到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表明了隨著生產力發(fā)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土地私有制表現(xiàn)出了越來越高的效率。

我國建國初期,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經濟制度描述教條化的理解,以及受當時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以及古代“大同”思想和西方“烏托邦”的影響,實行的以“一大二公三純”為主要特征的“公有制”并非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社會大生產基礎之上的公有制,而是建立在落后的農業(yè)生產基礎之上的“公有制”,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種以“公有制”是對古代原始公有制的復歸,完全忽視了我國當時的國情,最終導致社會主義建設遭受挫折。改革開放之后,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通過不斷的思想解放,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和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

馬克思曾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xiàn)的?!盵14]在我國生產力尚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借鑒土地私有制的制度安排,通過延長土地承包期限,使得農民獲得土地的“永久”使用權,保護農民在土地長期投資上的權益,通過深化農民對土地的占有權、使用權,保障農民對土地在流轉、抵押、集成等方面的權益,進而激發(fā)農民土地經營熱情,對我國的農業(yè)現(xiàn)代化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四)改革開放的成就為進一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可能性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揭示出來的社會財富形式與土地集中方向規(guī)律,反映出土地財富形式在社會發(fā)展不同階段中地位的變遷。在社會經濟的不發(fā)達階段,受到戰(zhàn)亂等因素的影響,土地財富及其產品的地位較高,統(tǒng)治者傾向于將土地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維護政治的安定。社會經濟發(fā)展到成熟穩(wěn)定階段,尤其是商品經濟繁榮的時期,此時土地財富在社會財富中的地位下降,就必然讓位給其他形式的財富。

建國初期土地“公有制”的建立,與當時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式有著重大關系。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權建立在落后的農業(yè)大國基礎之上,幾乎沒有現(xiàn)代工業(yè),國際上又面臨著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在這種情況下,確保糧食生產,是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不得不面臨的重大生存問題。因而我國選擇加入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在農村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土地經營形式,通過國家行政命令的形式指揮農業(yè)生產等問題就不難理解了。

而在改革開放已經實施30年的今天,我國實行的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已經解決了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國家糧食安全在短時期內不會受到威脅。這種情況下通過改革土地制度,徹底打破城鄉(xiāng)人口流動的壁壘,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guī)模經營,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國農業(yè)機械化、產業(yè)化、現(xiàn)代化的步伐,進一步提高農業(yè)生產率,鞏固國家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提供雄厚的物質保障,從而消除我國當前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問題。土地財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地位的下降,為我國當前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可能性。

四、余 論

對于我國古代土地制度形態(tài)的認識是一個老問題,有的學者認為,將我國古代土地的“私有”、“國有”搞得涇渭分明有“以今度古”之嫌疑。事實上無論我國歷史上是否形成過土地“私有”和“國有”的概念,土地關系的存在終究是一個現(xiàn)實的存在,國家對土地的占有和封建地主對土地的兼并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古代土地“任何名正言順的國有產權,都會受到各種形式的侵蝕,被‘化公為私’;而任何看似私有的產權,歷經掙扎,也仍然逃不脫私有產權不完全的困境”[15],正是土地國家所有制與大土地私有制激烈交鋒、此消彼長的真實寫照。

也有學者提出我國古代土地制度體現(xiàn)出一種“非制度化”的形態(tài),這種論述同樣沒有否認土地國家所有制和大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胺侵贫然庇^點認為,土地占有關系的非制度化本質上是“古代土地國有制的非制度化”[16],與之相伴的則是封建地主對“土地的兼并,土地的侵占”[17],這恰恰反映了歷代王朝末期國家對土地控制力的削弱進而引發(fā)土地兼并風潮的現(xiàn)實。土地國有制的非制度化并不代表土地國有制不存在,其本質上反映的是土地國有制被大土地私有制侵蝕的過程。

本文提出的中國土地制度變遷的總趨勢以及土地所有制演進的三個規(guī)律,絕非憑空構筑的目的論框架。誠然,我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進程體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特點,然而作為一種對我國古代土地制度形態(tài)發(fā)展歷程進行了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社會規(guī)律,我國古代土地制度演進規(guī)律更多地體現(xiàn)出統(tǒng)計學規(guī)律的特點,反映的是古代土地制度變遷的大概趨勢,這種趨勢終究是客觀存在、不容否認的,認識這種規(guī)律,并將這種規(guī)律應用到指導當下經濟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之中,更是歷史研究中應有之義。

理論永遠來源于實踐,社會經濟實踐的發(fā)展又一次走在理論發(fā)展之前,正當學界為當前土地制度改革發(fā)展的方向爭論不休之時,四川省雙流縣已經悄然開展了賦予農民土地經營長久承包權的試點,農民也獲得承包期限為“長久”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筆者所展望的通過制度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永久”使用權的制度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現(xiàn)實,至于改革試點的效果如何,還有待于今后實踐的進一步檢驗,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放開國家和集體經濟組織對農村土地的控制,逐步深化農民對土地的經營使用權這一趨勢沒有改變,而且必將成為我國土地制度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8頁。

②③《孟子·滕文公上》。

④《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⑤《詩經·齊風·甫田》。

⑥[13]盛邦和:《中國土地權演化及地主租佃、小農自耕模式的形成》,《中州學刊》,2009年第1期。

⑦《史記·商君列傳》。

⑧《漢書·貨殖志》。

⑨《漢紀·武帝紀四》。

⑩《后漢書·光武帝本紀》。

[11]李埏:《中國古代土地國有制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256頁。

[12]《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貨志(上一)》。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頁。

[15]王家范:《中國傳統(tǒng)社會農業(yè)產權辨析》,《史林》,1999年第4期。

[16][17]程念祺:《中國古代土地占有關系的非制度化》,《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猜你喜歡
私有制土地國家
我愛這土地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變遷的探究
從“消滅私有制”看私有財產的是與非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海峽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02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認識和把握戰(zhàn)爭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
山東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28:40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恩格斯的專偶制思想——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有感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6
分土地
离岛区| 鸡东县| 天峨县| 安乡县| 博兴县| 香港 | 九江县| 泉州市| 高陵县| 松江区| 沙洋县| 正宁县| 朝阳区| 台前县| 娄底市| 襄樊市| 永泰县| 长治市| 新宾| 大姚县| 钦州市| 漯河市| 阿尔山市| 阿图什市| 德保县| 和林格尔县| 靖边县| 盘山县| 芒康县| 望奎县| 马关县| 铁岭县| 高要市| 甘肃省| 香港 | 固始县| 岳普湖县| 广灵县| 怀柔区| 渭南市| 高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