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軍, 謝商精
(湖南懷化電視臺,湖南懷化418000)
面對新聞競爭的白熱化、受眾需求的多樣化,為搶占先機、出奇制勝,電視媒體的一些有識之士明智地提出了打造“民生新聞”的改革主張,其“去中心化”傳播策略的樹立,使得我們現(xiàn)存的新聞生態(tài)悄然發(fā)生了劇烈的改變。深入探討這一核心理念的內(nèi)涵,精心梳理其傳播學特征,客觀剖析其傳播學意義上可能產(chǎn)生的價值缺失,對于我們正確把握“民生新聞”的走向,充分挖掘“民生新聞”的潛力,使“民生新聞”的主張更加寬容和理性,“去中心化”理念的本質(zhì)更加科學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電視“民生新聞”的提出應始于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推出的《南京零距離》。早在2001年—2002年之交,該臺在推出這一欄目之初,便打出了“打造中國電視新聞新模式”的口號,并恰當?shù)靥岢隽恕懊裆侣劇钡母拍?。這一概念一經(jīng)提出,立刻引起了新聞業(yè)界和學界的強烈反響。此后不久,全國廣播電視學會主辦的新聞傳播學核心刊物《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在2003年第11期《廣播電視沙龍》欄目中首先開辟了“全方位感受《南京零距離》”專欄,刊發(fā)了七篇文章,對其展開了全面的討論。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總監(jiān)景志剛在其《存在與確認:如何概括我們的新聞》一文中則明確開始用民生新聞“概括我們的新聞”的觀點。隨后,江蘇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視聽界》雜志于2004年第1期也圍繞《南京零距離》現(xiàn)象和民生新聞理念展開了討論。景志剛發(fā)表的《我們改變了什么?——《南京零距離》及其民生新聞》一文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民生新聞”概念。在這次討論中有人提出,對于中國電視來說,《南京零距離》標志著民生新聞的崛起,且一定意義上代表了當今電視新聞改革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何謂民生新聞?“民生”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民生在勤,勤則不潰?!边@里的“民生”指的是百姓的生活、生計。筆者認為,民生新聞中的“民生”正是沿用了“民生”這一原意,即直接關乎百姓生存、生活、生計之事。因此,民生新聞的定義不妨這樣概括,“民生新聞就是以民眾的日常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以民眾的基本訴求為出發(fā)點,以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為關注焦點,以民眾的視角表現(xiàn)民主價值和人文關懷理念,從民眾的生存空間開拓資源的新概念新聞。簡而言之,民生新聞就是反映民眾生活的新聞?!盵1]
作為“民生新聞”最核心的傳播理念的“去中心化”模式,在具體的應用中則表現(xiàn)為:對某一文本的關注不在于其中心,而在于其邊緣,以及被隱瞞、掩蓋掉的部分。當電視新聞被視為媒介文本時,其“去中心化”過程就是建構(gòu)那些與觀眾切身利益相關,但以往卻處于邊緣意義的過程。這一改變過程暗合了后現(xiàn)代的解構(gòu)之風,它將原本宏大的視野轉(zhuǎn)變?yōu)閷θ藗兩罴凹毠?jié)的關注,人們開始放棄對其終極價值的追求,轉(zhuǎn)而對衣食住行、飲食男女等生活原生態(tài)加以高度關注,使電視新聞更具貼近性和服務性。
從傳播學的視角分析,民生新聞的“去中心化”策略具有眾多明顯的個性特征,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方面來概括:
長期以來,我國的電視新聞大多秉持“我播你看”的觀念,以政治說教和宣傳為主。因此,在選材方式上大多指向領導、政治精英和成功人士,普通百姓與電視幾乎是無緣的。這種傳者本位的選材原則完全背離了電視作為大眾傳媒的傳播宗旨,使電視新聞陷入了“上傳下達、高調(diào)自賞”的泥潭。而民生新聞在選材上則以反映民生內(nèi)容為其首要基本原則,它所關注的對象是民眾而非政壇要人和各種明星、精英,它所反映的內(nèi)容是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所遇、所做、所感、所想,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靈狀態(tài),而非驚天動地的偉業(yè),抑或氣壯山河的壯舉。因此實現(xiàn)了由傳者本位向觀眾本位的轉(zhuǎn)變。這種選材方式使得過去那些“硬新聞”開始減少并軟化,傳統(tǒng)新聞的嚴肅性開始消解。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湖南經(jīng)視的《都市1時間》、懷化臺的《直播懷化》等的選材方式莫不如此。
受傳統(tǒng)“魔彈論”傳播思想的影響,我們的新聞一貫采用的是一種說教式和灌輸式的傳播方式。“播什么”由我,看不看由你。傳授雙方缺乏應有的相互溝通與平等交流,最終導致新聞傳播目標偏離,新聞信息質(zhì)無法提升。現(xiàn)代新聞傳播理論指出,新聞傳播應是一種包括信息傳遞、信息反饋在內(nèi)的雙向信息傳播。二者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的,密不可分的整體。從一個單一的新聞傳播過程來看,傳者傳遞信息給受眾,只是完成了整個傳播過程的一半,而另一半則是受眾反饋信息的傳遞,新聞反饋的過程就是受眾參與新聞傳播的過程。只有反饋回路暢通,新聞流通才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這就要求,傳者必須以一位社會檔案記錄者的身份,用一種普通民眾的眼光,以一個民眾的平和心態(tài)去觀察、體味,并記錄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一個報道對象,同時,還應十分注重對受眾感知、接受新聞信息時的心理表現(xiàn)及行為即“反饋信源”的分析與研究,使其主動參與傳播過程。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新聞富有親和力和貼近性,進而獲得與觀眾零距離溝通的可能。民生新聞正是以這種現(xiàn)代傳播理論為重要原則而在傳播語態(tài)上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它顛覆了傳統(tǒng)的“傳者—受者”傳播模式,確立了以傳者為中心向以受眾為中心轉(zhuǎn)變的全新理念。更加注重將話語權(quán)交給廣大觀眾,從而賦予公眾發(fā)表真實言論的勇氣與機會。其極富親和力的主持風格就是典型的例證?!赌暇┝憔嚯x》的節(jié)目主持人孟非既不是記者型的主持風格,也不是消遣或娛樂的藝術式主持,而是平民式主播。他的風格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也不是虛情假意的關懷,而是平等、友善的關注與關心,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人文精神與社會道德感。
“包裝的本義是指包扎商品的行為和所用的材料容器等物品,但它借用作一種電視術語,其內(nèi)涵就寬泛得多,應該包括理念識別、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三大系統(tǒng)”。[2]它是對欄目整體形象進行定位、強化識別的重要手段和環(huán)節(jié),是參與熒屏競爭的重要策略。欄目包裝包括片頭的制作、欄目標識、欄目宣傳片等多種元素。
目前,民生新聞欄目的包裝風格大多呈現(xiàn)出從原有的莊重嚴肅向輕松娛樂靠攏的態(tài)勢,其趣味性和幽默感已明顯增強。比如,一炮走紅的《阿六頭說新聞》的片頭FLASH動畫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街串巷的“阿六頭”和瑯瑯上口的片頭歌曲又進一步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民生新聞中的“去中心化”策略好似一把雙刃劍,運用恰當,它不僅可以增添民生新聞的親和力,還可以增強民生新聞的趣味性。但如果一味追求娛樂大眾,其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們在吸納“去中心化”的合理價值內(nèi)核時,更應該努力避免和革除其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弊端,促進民生新聞的健康發(fā)展。
杜駿飛、胡翼青在《深度報道原理》曾指出:“新聞事實并不僅僅是具體的新聞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新聞事件與社會,新聞事件與人的關系?!盵3]從新聞本體而言,民生新聞的選題應該是以重大的民生問題為取舍標準。然而,縱觀我們現(xiàn)在的民生新聞,大多是以車禍、火災、家庭矛盾、水管爆裂、公物受損和打黑揭丑等簡單的衣食住行類雷同題材來充斥節(jié)目并形成一種模式,這不僅導致了題材的同質(zhì)化現(xiàn)象,同時也使民生新聞日趨庸俗化與瑣碎化,降低了自身的品格。
那么,哪些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呢?就當前而言,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城鄉(xiāng)二元結(jié)構(gòu)問題、體制二元結(jié)構(gòu)問題,包括下崗再就業(yè),城市貧困群體,社會保障體系、醫(yī)療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等應視為重大的民生問題,我們的民生新聞只有對這類問題予以更多的關注,才有可能在前瞻性、貼近性、服務性上為受眾提供全方位的資訊解讀和更多、更廣、更深的資訊視野,才能滿足市民對信息的需求和對知情權(quán)、話語權(quán)的渴求。
新聞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追求揭示新聞事實特質(zhì)的深度美,也就是說,它不能僅滿足報道新聞事實本身,而應“以回答五個新聞要素的‘why’為自己最執(zhí)著的天職?!盵4]民生新聞也應該這樣。
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下的許多民生新聞只是停留于孤立地報道單個事件,不注重題材篩選;對新聞發(fā)生的社會背景也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評判,更缺乏對現(xiàn)象規(guī)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的剖析,讓人覺得瑣碎與膚淺,不能給人們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和深刻的思考。長此以往,民生新聞必然會走上和“民生”的精神品質(zhì)相悖的道路。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能拓寬思路,挖掘同民生關系密切的多種政策法規(guī)、時政新聞等,從而擴大民生新聞的容量,增強民生一詞的厚度。
由于許多民生新聞的本質(zhì)是社會糾紛,因此民生新聞報道常需要介入這些糾紛中,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在介入民生的過程中,卻時常出現(xiàn)職能錯位,新聞越權(quán)行為,錯把執(zhí)行或仲裁代替監(jiān)督。究其原因,一是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制度建設仍存缺陷,職能劃分不夠完善;二是報道者的精英意識作祟,他們并沒有從根本上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百姓的一員,從而導致他們居高臨下地扮演“包青天”的角色,去仲裁普通百姓的糾紛。這樣做,不僅會加劇職能部門的官僚主義作風,同時,隨著國家法制的不斷健全,民生新聞中的這種越權(quán)問題必將會提到違法的高度。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宜提倡的。
[1]朱壽桐.民生新聞概論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謝商精.電視報道新論 [M].???海南出版社,2002.
[3]杜駿飛,胡翼青.深度報道原理 [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4]張建偉.深度報道淺談 [J].新聞學刊,1988,(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