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魯清
(中共株洲市委黨校,湖南株洲412008)
“網絡問政”與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
鄒魯清
(中共株洲市委黨校,湖南株洲412008)
“網絡問政”是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它的價值在于催生了黨的執(zhí)政方式變革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其實質在于著力強化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平等互動關系;其關鍵在于問政于民眾和問事于政府的有機結合;其目的在于切實解決關乎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在正視“網絡問政”的不足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網絡問政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進程,將有助于執(zhí)政黨的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和依法執(zhí)政。
網絡問政;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
“網絡問政”是指執(zhí)政黨和政府與網民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傾聽網絡民意、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通過參政議政,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良性互動過程。網絡問政行為主體,既可以是執(zhí)政黨和政府,也可以是網民。
理解網絡問政與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問題,需要對黨的執(zhí)政方式的概念做一個界定和解釋。從“政黨——國家——社會——民眾”分析模式來看,執(zhí)政方式是指執(zhí)政黨通過掌握和控制國家政權,實現社會良性運行和管理,聯系和動員民眾的途徑、方法、體制和機制的總稱。因此,黨的執(zhí)政方式的概念,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從價值和制度層面,主要是指執(zhí)政理念、根本制度、運行機制等問題;從方式、手段和技術層面,主要是指黨和政府領導和管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事務所采用的具體方式和手段。
從網絡問政角度理解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問題,一般不涉及根本制度層面上的執(zhí)政黨如何掌握和控制國家政權等黨政關系問題,而主要涉及黨和政府如何運用網絡平臺,領導和管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事務所采用的具體方式和手段。當然運用這些方式、手段和技術,離不開執(zhí)政理念的指導和運行機制的配合。
網絡問政蔚然興起的標志性事件,是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創(chuàng)刊60周年之際,胡錦濤總書記到人民日報社考察,在人民網“強國論壇”,通過視頻直播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他強調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1],他同時強調“網友們提出的一些建議、意見,我們是非常關注的。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因此做事情、做決策,都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溫家寶總理也多次通過大型門戶網站與網友直接對話,在線進行交流和溝通,傾聽網民對政府工作的意見,了解民眾當前最關心的議題,引來如潮好評。黨政最高層領導親自上網咨詢問政,與網友在線進行交流和溝通,以表率的方式引領著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的方向,其所蘊含的重大意義在于:第一,它表達了黨和政府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特殊方式踐行著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體現了對網民的尊重和對網絡民意的重視。第二,它開辟了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的獨特渠道。“互聯網政治”時代的到來,改變著現實政治信息的傳播方式,改變著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為公民的參政議政,推動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途徑。第三,它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代表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發(fā)展方向的執(zhí)政黨,對于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作用的高度重視。面對互聯網的利用、建設與管理等一系列新課題對于執(zhí)政黨執(zhí)政能力的挑戰(zhàn),必然從戰(zhàn)略層面做出積極的反映。第四,它昭示著執(zhí)政黨在與時俱進,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對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思考,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正在成為執(zhí)政黨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中的重要新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互聯網已經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網絡作為平等、互動、多元、人性化的交流工具,越來越受到各級黨政官員的重視,已成為了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重要新平臺之一。黨政最高層領導與網友在線進行交流和溝通,其強大的示范作用,更促使“網絡問政”蔚然興起,帶來黨的執(zhí)政方式變革與創(chuàng)新的新風尚。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政官員已認識到,執(zhí)政黨要始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牢牢地站穩(wěn)執(zhí)政地位,必須克服網絡時代的“本領恐慌”和對網絡的恐懼心理,勇于接受網絡新事物的挑戰(zhàn);積極參與網絡問政,適應網絡時代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提高工作能力與決策水平,是主動順應歷史潮流的必然選擇;各級黨政官員是網絡問政的主體,也是網絡建設和管理的主體。
各級領導干部積極參與網絡問政,從通過開通電子信箱或開設博客網絡互動平臺等方式,歡迎網民的“灌水”、“拍磚”,征求建議和意見,到邀請網民或網絡意見領袖見面、網上拜年,到建立網絡發(fā)言人制度,構筑民意表達機制,創(chuàng)新政務公開載體,大大促進了治國理政水平的提高。
正是積極地通過“網絡問政”,提高了治國理政的水平。近年來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問題上,在解決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上,在積極解決社會公眾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上,人們看到了黨和政府主動征求網民意見,推動科學決策,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大發(fā)展的良好社會效果,也關注到了“網絡問政”正日益彰顯出它特有的作用,網絡正在成為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重要新平臺。
互聯網的普及,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政治生活方式。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平等性、匿名性、互動性等特征,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更為自由、即時、直接的意見表達空間。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為數量眾多的網民參與網絡問政準備了充分的技術條件。
網民是網絡問政中的平等雙向主體之一。網絡問政的興起,凸顯當今社會公民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通過網絡參與決策和社會管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網絡問政興起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從其網民參與的熱情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來看,網絡已經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的重要渠道。他們通過論壇、博客、微博等方式表達訴求,抒發(fā)已見,傳遞民意,建言獻策。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干部積極參與網絡問政,充分肯定網絡民意的作用,對網民是一種極大的鞭策與鼓勵,促使網民參與網絡問政的熱情更加高漲。
網絡問政的興起,始自網民積極、熱情的參與,更需網民理性的精心呵護。網民的網絡問政也應如同現實問政一樣,需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規(guī)政策為準繩;提出的訴求要合情合理;需遵守公德良俗和保持必要的理性和克制。只有盡可能建設性地參與,才能夠推動網絡問政更好地發(fā)展。廣大網民不僅是網絡問政的受益者,同時也是網絡問政的建設者和維護者,是網絡問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體。
網絡是工具,“網絡問政”本身只是一個形式,是實現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網絡問政的價值在于催生了黨的執(zhí)政方式變革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其實質在于著力強化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平等互動關系;其關鍵在于問政于民眾和問事于政府的有機結合;其目的在于切實解決關乎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互聯網正在對人們的認知方式、思維模式、思想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也在改變我們的執(zhí)政觀念。盡管我們黨已經執(zhí)政治國6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執(zhí)政經驗,但是在網絡條件下治國理政,卻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大規(guī)模進入社會生活以后的事情?!熬W絡問政”使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方式中包含前所未有的強大的科技含量,所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網絡問政”是否被重視,已經成為各級領導干部思想是否解放、與時俱進的重要標志。
在這個意義上,“網絡問政”最重要的價值是催生了黨的執(zhí)政方式變革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反映了一種全新的執(zhí)政方式和理念。中國共產黨人是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的優(yōu)秀代表,我們必須從黨的執(zhí)政方式變革和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認識網絡問政的問題:如果忽視網絡的作用或被網絡世界邊緣化,執(zhí)政黨將犯下歷史性的錯誤!身處網絡時代的黨政干部必須高度重視網絡問政及其作用,把網絡看成是新的施政手段和治理工具,把網絡問政看成是提升執(zhí)政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新平臺。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沒有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干部。在網絡問政熱潮的背景下,我們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黨政領導都認識到了網絡的重要性,并不是所有的黨政領導都意識到它的運用對黨的執(zhí)政方式變革與創(chuàng)新的革命性影響。迄今為止,還有一些黨政領導對網絡并不熟悉,也有一些黨政領導用被動和敷衍的心態(tài)對待網絡問政的興起,甚至視網絡為洪水猛獸?!艾F在,我們絕大多數領導干部有了利用互聯網的主客觀條件。問題僅僅在于,如何提高利用互聯網的自覺性,如何提高駕馭能力。適應互聯網政治,要有新的思維,要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盵2]
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層面理解,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存在著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監(jiān)督和受監(jiān)督的關系,同時也應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雖然人民政府的性質決定了政府與民眾之間能夠建立一種平等互動的良好關系,但如何建立和改善這種關系仍然是一個值得關注和努力的問題。建立和改善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可以從制度和技術兩個層面著手。從制度層面主要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的建設、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設、保障公民的社會政治權利等。從技術層面則主要是在現有制度體制框架下的具體手段的完善和使用,如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方式、途徑和渠道,政府具體的行政手段的更新等,而網絡問政這一手段和平臺的廣泛利用,正是其具體表現。
網絡問政的實質,就是借助網絡獨特的技術和價值特性來著力強化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平等互動關系。平等、自由和開放是互聯網價值的精髓所在,“互動是網絡的本質特征”[3]。網絡問政中的諸多現象和特點也都與平等互動這種本質特征內在地聯系在一起。無論網絡問政采取何種形式,這種“問”都是一種雙向的平等互動的關系,網絡問政本質上就是公共權力和民眾之間的一種平等互動。網絡問政使黨政干部與民眾之間的交往格局發(fā)生了變革,在建立和改善政府與民眾之間關系的同時也在改變中國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
網絡問政的平等互動特質和長處,使它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別于傳統的走訪、調研、座談會、對話等。近年來,各級黨政干部充分利用網絡問政這種特質和長處,明顯促進了政府工作作風的轉變和工作效能的提高,帶來了在切實解決國計民生現實問題方面不錯的表現,以及民眾對政府工作滿意度的不斷提高。因此,在進一步強化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平等互動關系的基礎上,網絡問政必將走得更遠。
網絡問政成功的關鍵之處在于,實現問政于民眾和問事于政府的有機結合,并使這種結合有效地促進黨的執(zhí)政方式的轉變,全面提高黨和政府的執(zhí)政績效。
黨和政府借助網絡問政于民眾,可以更全面、快捷地通過網絡“面對面”聽取民意,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可以知施政之得失,使決策更有科學依據;問需于民,可以知群眾所需所急,使施政更有針對性;問計于民,可以凝聚民智,使工作部署更加切合實際。使黨和政府決策更加能體現公共性,增加透明性,推動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公民借助網絡問政于政府,主要指向表達利益訴求、積極參政議政、行使民主監(jiān)督三個方面。第一,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社會改革的深化,社會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如何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合法表達利益訴求,成為網民問政的重要內容;第二,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參政議政的訴求更加強烈,網絡是信息時代公民參與民主政治最好的平臺;第三,隨著網絡問政的發(fā)展,它已經逐步顯露出社會監(jiān)督特別是監(jiān)督腐敗的強大社會效應。問政的過程意味著公民對政府及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批評和約束,互聯網的無處不在將讓這種監(jiān)督成為常態(tài)。
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務的藝術。從這個角度來說,網絡問政是將政府和公民連接起來的橋梁,將問政于民眾和問事于政府的有機結合是網絡問政的必然選擇。古語說,官民同心,其利斷金。把問政于民眾和問事于政府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執(zhí)政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轉變,必能使網絡問政具有強大生命力。
網絡問政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快速便捷的互聯網,通過與廣大網民直接互動交流,求計問策,改進傳統的執(zhí)政方式,形成高效、民主、科學的公共決策機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切實解決關乎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落實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決定網絡問政的生命力的或者說民眾最需要看到的,是黨和政府部門對民意的態(tài)度及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效果。
人民網曾發(fā)起的關于“網絡問政”大型調查顯示,近七成網友對網絡問政充滿期待,但同時也對“網絡問政”的效果持觀望、質疑態(tài)度。在回答“您相信官員通過網絡回復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嗎?”時,選擇“不知道”的占51%,選擇“不相信”的占21%,而選擇相信的僅占15%。[4]這充分說明,盡管當前的網絡問政在表面上是聲勢浩大并奪人眼球,但在實際效果上與公眾的期望仍有不小的差距。民眾對網絡問政的效果持觀望、質疑態(tài)度,說明他們更期待網絡問政不是“問了白問”,網上拍磚不是“拍了白拍”,說明他們更希望通過網絡問政能取得解決問題的實效。
網絡問政只是執(zhí)政黨執(zhí)政為民理念的網絡表達方式。虛擬網絡世界美好的東西,只有最終在現實世界中得到對接,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和取得實效。因此,網絡問政,前提在“問”,重點在“政”,關鍵在“行”?!皢枴笔欠绞绞侄?,“政”是重要內容,“行”是最終目的。網絡問政根本立足點和出發(fā)點應是要“以人為本”,通過網絡問政了解社情民意、傾聽百姓心聲,切實為民眾解決各種民生問題,讓人民群眾得實惠。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問政絕不能為趨時而作秀,為應景而做戲。如果當網絡問政僅僅淪為一種領導干部的個人喜好,或以“葉公好龍”的態(tài)度對待網絡問政,必然使轟轟烈烈的網絡問政走向偃旗息鼓的結局,為民眾所唾棄。
隨著黨和政府對網絡問政的重視和網民數量的不斷壯大,網絡問政的社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網絡問政對執(zhí)政黨密切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推進公民的政治參與和民主政治建設,推進科學決策和工作作風的改變,推動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有著積極作用,應該充分肯定。但也必須指出,“網絡問政是制度救濟的一種渠道和形式,這應該成為對“網絡問政”基本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定位”[5]。
對網絡問政的這種定位說明,相對于我國現有的政治體制而言,無論網絡問政的主體是誰,它們如何互動和取得什么效果,網絡問政都只是一種輔助的問政和議政方式。它不可能也不必代替既有的制度化、體制內的政制安排,更不可能推開或取代現有的制度和體制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因此,我們不應將網絡的作用任意夸大化,不應過多、過度地依賴網絡問政,而削弱現實中執(zhí)政黨、政府組織和相關制度安排的力量和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說,網絡問政只是一種工具和平臺,只是我們完善黨的執(zhí)政方式的助推器。
在網絡問政雙向的互動過程中,存在一個去偽存真、仔細篩選和甄別網絡信息的問題。不能把網絡所反映的民意當作民意的全部,更不能被虛假網絡信息所誤導,影響黨和政府的決策行為。網絡問政雖是借助虛擬的網絡空間進行的,但“問”的行為主體最終還是現實中復雜的人。網民中的誠心問政者固然值得鼓勵,但也不排除網民中確有個別好事者或別有用心之徒不是問政而是擾政。
黨和政府重視網絡、利用網絡的意識越來越強,網民積極參與網上互動交流的熱情也越來越高,網絡已經成了新形勢下黨和政府、黨政領導與民眾溝通情感、交流思想、參政議政、執(zhí)政行政的重要紐帶和橋梁。網絡問政為黨的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型而有效的平臺。積極推進網絡問政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進程,將有助于執(zhí)政黨的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和依法執(zhí)政。
推進網絡問政常態(tài)化,了解網情民意是重點。必須時刻關注民眾通過網絡在表達民意、反映訴求、完善決策、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各種信息。所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绷私饩W情民意、加強交流互動,不但有助于民眾更加便捷地參政議政,進一步維護公民自身的合法權益權利,也有助于執(zhí)政黨和政府隨時接受輿論監(jiān)督,增強施政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樹立良好形象,使網絡民意最終在現實的公共決策和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展現出來。
保證網絡問政的常態(tài)化,完善制度建設是保障。必須逐步探索和建立包括“網絡發(fā)言人”等在內的一套科學完善的網絡問政長效機制。要建立這種機制,目前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第一,通過建立和完善在線交流機制、信息收集機制、信息處理機制、信息反饋機制、考核問責機制等,使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制度化、規(guī)范化。第二,切實采取制度化的措施將虛擬與現實有機對接,督促有關部門解決干部群眾通過網絡反映的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明確各級黨政領導與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與網絡問政的職責,把市民和網民對黨和政府相關部門網絡問政的滿意程度,作為考核這些相關部門工作業(yè)績、執(zhí)政能力、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依據。第三,防止網絡問政平臺形同虛設或有名無實的情況出現。目前在網絡問政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有些部門打官腔、敷衍了事、推諉扯皮的情況,或對網民提出的問題有答無復,不做具體處理,以其奈我何的態(tài)度對待網民的苗頭。長此以往,不僅會打擊網民的參與熱情和對網絡問政的期待,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更不利于網絡問政長遠、健康的發(fā)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及時解決。
[1]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06-21.
[2]沈寶祥.領導干部要適應“互聯網政治”的發(fā)展.[N].學習時報,2007-06-04.
[3]孟威.網絡互動-意義詮釋與規(guī)則探討[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27.
[4]盛卉、紀雅林.“網絡問政”調查顯示:近七成網友認可網絡監(jiān)督[N].人民日報,2009-07-07.
[5]沈士光.“網絡問政”的作用及其限度。[N].學習時報,2010-01-04.
D6
A
1009-3605(2010)05-0012-05
2010-06-27
鄒魯清,女,湖南祁東人,中共株洲市委黨校副校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互聯網背景下黨的建設和執(zhí)政的有關問題。
責任編輯: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