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夫
也評項羽
——兼論國家的統一與分裂
宋一夫
(中國現代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11)
統一與分裂是社會之大勢之必然,非個人之意愿可決定,項羽失敗實違大勢而為所至。由此應認真研究統一與分裂的社會大勢與個人及社會政治群體的關系及作用。
項羽;國家;統一與分裂
說“也評項羽”,即因過去評他的人很多。在眾評中,評其成敗原因、功過是非者,現能見到的司馬遷較早,也較為公允,確切。司馬遷說:“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史記·項羽本紀》)
可見,司馬遷認為,項羽,其興也速,其亡也速。其興,“三年”,天下“政從羽出,號為霸王”。原因有三:一是“秦失其政”;二是天下反秦“豪杰蜂起”;三是項羽“乘勢起隴畝之中”,遂刻得秦。其亡,“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痹蛞嘤腥阂皇恰氨酬P懷楚,放逐義常而自立”,致使“王侯叛己”;二是“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三是,“欲以力征經營天下。”這是司馬遷與后人的不同。后人評論多在項羽用人、性格、韜略、分封等方面。細細品之,司馬遷之評遠高于后人。司馬遷抓住了一個核心問題,即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而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社會的命運。
社會怎么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社會在不同階段,由于人們的活動,產生了不同方向和不同質量的社會能。這些“能”又形成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社會“勢”。人在勢中,個人只能是勢中的一分子。在大勢面前,人被勢所左右。在一定的條件下,人能影響勢,在極特定的條件下,人方可左右勢。
勢有物質能量和精神能量。勢的能量聚合分離,形成了一種流動的潮流和力量。這種流動的潮流和力量,其中存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如果以必然性組成的社會發(fā)展大勢,銳不可擋,只可順從、利用,而不可背逆。
項羽的成功,在于他順從或利用了社會大勢,即秦腐敗之勢,天下叛秦之勢。項羽的失敗,也在于他失去了大勢。腐秦已滅,反秦已完,兩個大勢已無人可借可用,接下來是誰坐天下。各種勢能又開始了新的組合與較量。
在新的較量中,項羽失勢了。首先,背關懷楚,失去掌控天下的地利之勢,失去了一舉取得天下的天時之勢。其次,逞一己之力,廢棄義帝,失去諸侯同盟者的支持。當時天下還有一種大勢,司馬遷未看出來,身處其中的項羽,就更看不出來了。
這個大勢,即天下的分合之勢。天下即國家。國家是由結構組成。結構的互動,發(fā)展變化,決定了國家的發(fā)展變化。以地域空間形成的社會結構,隨著地域的政治歸屬,時分、時合。分時可以若干,合時又可一體。正如羅貫中所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貫中看到了現象與結果,可他把原因說錯了。
地域社會結構的分合,向來以政治歸屬來劃分。一個政治集團的掌控力量,決定著該地域社會結構的分合。綜觀歷史,當一個政治集團的力量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和其他社會問題時,不是政治腐敗,就是政治掌控能力低下,其結果必然是改朝換代,更旗易主。之后形成的地域社會結構,是分是合,則看分合社會結構的合理性。如果分能導致社會發(fā)展,分便是合理的。春秋戰(zhàn)國如此,三國兩晉南北朝如此,五代十國如此,宋金遼也如此。反之,合能導致社會發(fā)展,合便是合理的。夏商周如此,秦漢等亦如此。
統一與分裂,即是政治的統一體,也是政治的矛盾體。它主要體現在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角逐上。當中央具有實力,可掌控地方時,天下便統一;當地方實力大于中央的實力,中央又失去掌控時,天下必然要分裂;當分裂局面又被一方因實力過強而失去分裂的制衡時,又開始了新的統一。這便是否定之否定。中外歷史上國家的沿革與變遷,無不走著這樣一個過程。
夏、商、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合的社會。它來自于夏之前原始部落的分。原始社會分的社會結構,已不利于社會發(fā)展,合是社會發(fā)展唯一的選擇。夏王朝的出現,開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一千余年的合。正是合的天下,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文明,使中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的發(fā)展時期。但到了西周的末年,由于政治腐敗,阻礙了社會發(fā)展,統一的周王朝已經失去對天下的掌控,也逐漸失去了再存留下去的合理性,于是,從東周開始了長達五百余年的分。
春秋時,周天子空有虛名,天下有一百余個諸侯國,整個天下處于分裂的狀態(tài)。但它卻推動了中國社會向前發(fā)展。分裂的局面,卻導致各國的競爭,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紛紛變法圖強,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變革的時代。這種分,出現了許多新的政治昌明的國家,推動了社會發(fā)展,使中國古代社會完成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當分裂的國家社會結構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之后,它的合理性也逐漸喪失了。尤其到了戰(zhàn)國末年,七雄混戰(zhàn),民不聊生。這種分裂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最終,秦統一了天下。
秦的統一是符合社會發(fā)展大勢的。它的合理性在于,統一的國家將為其管轄內的社會提供一個必要的發(fā)展環(huán)境。天下如果不統一,仍是關卡林立,制度異殊,戰(zhàn)火四起,民不樂業(yè),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優(yōu)越性就發(fā)揮不出來,社會的發(fā)展高峰就不會到來。封建社會制度的勢能要求天下統一,統一是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大勢。
秦因暴政而速亡,可此時,社會大勢仍在合的方面,社會結構否定的不是合,而是秦的暴政。
可惜項羽恰恰違背這一社會大勢,不僅未乘勢統一,反而大封諸侯,自立為王,采取了分的社會結構。說項羽的成敗,命也,使也,更不如說勢也。
就項羽分封而言,古而有之,后也有之。并不是分封就違背社會發(fā)展大勢。分封有一國內的分封,如西周乃至劉邦建漢后的分封。這些都是在同一朝廷下的分封。這種分封仍可控制,分封的王侯國并不是獨立的國家。另一種分封便是東周后的分封,朝廷已失去對諸侯國的控制,各諸侯國實際已成為獨立的國家。而項羽的分封還不如東周后的分封,連統一的朝廷的名義均不要了。
項羽滅秦后,社會形成了若干個各不相屬的政治集團。這些集團的出現,是項羽的政治分封的結果。分封等于項羽自愿放棄對天下的掌控,才給了劉邦發(fā)展的空間,尤其是把劉邦分到了漢中,等于給了劉邦統一天下的實力。至于說項羽的功績,似乎亙古至今無人質疑。項羽自身所具有的稟賦與才能,當時無人可比,在滅秦上,也可以說非他莫屬。
秦行暴政,因失人心,而失大勢,但國家實力并為衰竭。陳勝揭竿起義,農民軍實力有限,不足以與強秦抗衡,更談不上推翻暴秦。陳勝起義軍,在秦少府章邯的大軍隊的攻擊下,不到三個月,陳勝兵敗身死,全線崩潰。結論是:推翻暴秦必須以力對力。
陳勝兵敗后,楚軍項梁,又兵敗身死。秦章邯和王離率約有四五十萬人的軍隊,殺向諸侯軍。形勢危在旦夕。此時,必須有強有力之人,盡快扭轉局面,才能完成推翻暴秦的使命。項羽恰恰是這種力的代表。
據《史記》記載,秦軍圍攻趙國,趙派人求援。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部眾十萬余人救趙。軍行至安陽,宋義畏秦,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進諫,宋義不聽,反侮項羽。項羽只好斬殺宋義,北渡漳水,命軍士“破釜沉舟”,只“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兵與秦兵交戰(zhàn),九戰(zhàn)大捷,殺蘇角,虜王離,涉間自殺,項軍大獲全勝。據《史記》記載,當時是前來救援趙國的諸侯軍各自筑有十幾座軍營,但無一個敢發(fā)兵出戰(zhàn)?!爸T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秦軍被項羽軍打敗,“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史記·項羽本紀》)
綜上可見,項羽成于勢,也敗于勢。至于項羽不善用人,剛愎自用等,并不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他之所以行分封,只能說他滅秦后胸無大志,也無大略,不知勢,才使他將唾手可得的天下,拱手送給了劉邦,最終失去了天下。
責任編輯:秦小珊
K2
A
1009-3605(2010)05-0090-02
2010-6-24
宋一夫,男,黑龍江哈爾濱人,中國現代教育出版社社長、編審、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