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花
古今字是閱讀古書必須具備的知識。從文字學的角度講,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繁簡字都是漢字用字的問題,無論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獻,用字的情況都很紛繁。這些現(xiàn)象都是古書注解的主要對象,也是訓詁學、文字學研究的內(nèi)容,當然也是《古代漢語》教學與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在《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時候不能夠正確區(qū)分古今字與通假字。本文擬從古今字的概念、來源、字形特點與意義聯(lián)系等方面入手,探討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古今字是在漢字發(fā)展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古今異字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與漢語言的發(fā)展有關(guān)系。古代漢語單音節(jié)詞占80 以上,通常一個字就代表著一個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語言有所發(fā)展,詞義有所引申,字有所假借,原有的字擔負著本義、引申義、假借義的記錄功能,即一字兼表數(shù)義。后來,為了區(qū)別這些意義,也為了減輕原有漢字的表義負擔,便以原有漢字的形體為基礎(chǔ),或增加偏旁、或改換偏旁,造出了新的字。這種現(xiàn)象就是我們所謂的古今字。
記錄同一個詞,古用彼字,今用此字;產(chǎn)生在前的叫古字;產(chǎn)生在后的叫今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誼”字下注云:“凡讀經(jīng)傳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隸書為今字也。”[1]段玉裁指出,古字與今字是相對的,在時間上有先后的關(guān)系;但我們不能從字體的古與今上來理解古今字。
在古代文獻的注疏中,訓詁學家們常用“A,古B字”、“A、B,古今字”等形式來注釋。這里的A、B所代表的是一個詞在不同時期的書寫形式,因為某些詞已經(jīng)有了新的書寫形式,并且這個新的書寫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已經(jīng)為社會所認可,而舊的書寫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在古籍中依舊存在。訓詁家們認為有必要在注釋古書的時候指出來。我們以《漢書注》為例來說明:
①《漢書·高帝紀》:“沛公、項羽追北?!狈唬骸皫煍≡槐?。 ”韋昭曰:“古背字也,背去而走也。 ”[2](P14-15)
②《漢書·高帝紀》:“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编嵤显唬骸翱h音懸?!睅煿旁唬骸按吮竟胖畱易侄?。后人轉(zhuǎn)用為州縣字,乃更加心以別之,非當借音?!保?](P59-60)
③《漢書·武帝紀》:“氐羌徠服?!鳖亷煿抛⒃唬骸皬?,古往來之來也。 ”[2](P160-162)
④《漢書·宣帝紀》:“冬十一月,匈奴呼遬累單于帥眾來降。 ”顏師古注曰:“遬,古速字。 ”[2](P266)
⑤《漢書·宣帝紀》:“朕之不敏,懼不能任。婁蒙嘉瑞,獲茲祉福。 ”顏師古注曰:“婁,古屢字。 ”[2](P267)
以上五個例子中,“北”、“縣”、“來”、“速”、“婁” 是古字,后來產(chǎn)生了今字“背”、“懸”、“徠”、“遬”、“屢”。 顏師古為《漢書》作注時,指出了這種古今用字的不同,幫助我們疏通了文意,掃除了閱讀障礙。
古今字的產(chǎn)生是為了分擔古字繁重的表意功能。王筠從造字角度說明了古今字的來源,以及古字與今字之間的關(guān)系,并提出了“分別文”這一概念。他在《說文釋例》卷八《分別文、累增字》中說:“字有不須偏旁而義已足者,則其偏旁為后人遞加也。其加偏旁而義遂異者,是為分別文,其種有二:一則正義為借義所奪,因加偏旁以別之者也;一則本字多義,既加偏旁,則只分其一義也。”[3]可見,古今字的產(chǎn)生是為了解決某些漢字一身兼數(shù)職的問題。人們或者為假借義造字,專門記錄假借義;或者為引申義造字,記錄引申義的某一項;或者再為本義造字,專門記錄本義。①這些為假借義、引申義、本義所造的后起之字,都是從古字分化出來的。
從形體上看,古字與今字一般都有相承關(guān)系。從詞義關(guān)系來講,今字是分擔了古字的一部分功能,即:或者分擔本義,或者分擔假借義、引申義。從語音關(guān)系看,古今字的讀音應該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但由于漢語古今語音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今天看起來有些古今字的讀音變得不太相同了。 例如“昏”,《說文》:“日冥也。 ”[4](P138)由于古人于昏時舉行婚禮,“昏”就逐漸引申出“婚”的意思來?!对娊?jīng)·陳風·東門之楊》:“昏以為期,明星煌煌?!编嵭{云:“親迎之禮以昏時,女留他色,不肯時行,乃至大星煌煌然?!保?](P446)詩句的意思是,親迎者以昏時為期,但出嫁的女子不肯依時而行,以至于夜已極深,明星燦燦之時還沒有到婿家。這里的“昏”用的是本義?!对娊?jīng)·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枰鲋?,言就爾居?!编嵭{云:“樗之蔽芾始生,謂仲春之時,嫁娶之月。婦之父,婿之父,相謂昏姻。 ”[5](P678)這里的“昏”表示的是與婚姻嫁娶有關(guān)的意義。后來為了區(qū)別意義,另造“婚”字專門表示婚姻嫁娶的意義:《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6]這樣就有了“昏”與“婚”這樣的古字與今字的分別。
從造字的角度看,今字是古字孳乳分化的結(jié)果。上文已經(jīng)論及,漢字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由于詞義的引申、假借等原因,常常出現(xiàn)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為了明確表義,人們以已有的漢字為聲符,在原來字形上加注不同的形符,或者改換原來漢字的形符造成新的字,或者略微改變其筆畫,造成一個個今字。王力《古代漢語》中舉出了一些古今字的例子,[7](P172)現(xiàn)依照幾種造字的方式將其羅列于下(古字在前,今字在后):
弟悌、孰熟、竟境、隊墜、涂塗、馮憑、賈價、屬囑、厭饜、縣懸、共供、辟避、知智、田畋、戚慼、反返、卷捲、尸屍
說悅、赴訃
大太、閒間、陳陣、錯措
從書寫特點看,絕大多數(shù)古字與今字之間存在著相承關(guān)系,即今字往往以古字為基礎(chǔ),另加意符或改換新的意符而成。②今字專門用來記錄古字所表示的某一項意義,這樣就解決了一詞多義帶來的閱讀與理解上的歧義問題。
從概念上,古今字與通假字不難區(qū)分。但是在具體分析時,卻往往將二者混淆起來,通常容易將古今字誤判為通假字,而通假字誤判為古今字的情況相對較少。其原因是有二:一是二者都是語音相同或相近;二是我們常常將通假字與假借字一律稱之為通假而不加以區(qū)別。
從今字的造字動機看,造今字是為了分擔古字的某一項詞義的記錄工作。古今字突出了漢字的表意特點。今字或者分擔引申義,或者分擔假借義,或者分擔本義的表意功能。這幾種情況下造出的今字與古字之間,意義上、形體上都有關(guān)聯(lián),時間上有先后。我們舉例來說明。
在《詩經(jīng)》中常假借“錫”來表示“賞賜、賜予”這個意義,如“孝子不匱,永錫爾類”[5](P1049)中的“錫”,屬于“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后來造出“賜”字來記錄賞賜義?!板a”先有“賞賜、賜予”這一假借義,后來人們?yōu)榇思俳枇x造專門的字,造字的方式是改換“錫”字的意符,用“貝”作今字的意符,這樣造字也符合今字的意義:從“貝”的字大都與財物有關(guān)。這樣,“錫”與“賜”之間便構(gòu)成了古今字的關(guān)系。再如,《左傳》中常以“責”表示“索取”和“債務”?!墩f文》“責,求也”,[4](P130)是“責”的本義。 后世“責”引申出了債務、要求、責任、責備等意義,[8]還被假借來表示積、蹟。[9]這樣,“責”字除了記錄本義,還記錄其引申義,一字兼數(shù)個義項,為方便起見,人們專門造“債”字表示“債務”這個義項。
類似的例子如反與返、屬與囑、隊與墜、牙與芽、取與娶、要與腰等,新造的字與古字之間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二者語音相通或者相近,意義上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形體上有相承,造字時間上有先后,今字的出現(xiàn)是為了分擔古字的某一項意義的記錄工作。
從上面的例子看,因為本無其字的假借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的今字“賜”,是專門用來記錄賜予義的,與原先的字“錫”之間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因為詞義的引申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的今字“債”,是專門用來記錄債務義的,與原先的字“責”之間也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我們不能將這類古今字說成通假字。
判斷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前提,首先是要區(qū)別古籍中的通假與六書的假借。古籍中的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現(xiàn)象。古人在寫通假字時,只是把它當成一個語音符號,而不去考慮它的形體及其本義,如叛與畔、亡與無、無與毋、倍與背、信與伸、矢與屎、蚤與早等,只是注意到了二者語音上的相同或相近。③而且,借字與被借字之間是共時關(guān)系,不存在誰先誰后的問題。六書的假借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在借用之初,語言里沒有這個字,便只好借用與之音同或音近的另一個字來記錄,也只是借其音不借其義。后來由于文字的孳乳分化,被借字分化出了專門表示這個假借義的字,如由“舍”分化出“捨”、由“耆”分化出“嗜”;有些字被假借后,久借不還,其字形更常用來記錄假借義,本義反而為人常人所不識。故而又為本義造字,專門記錄本義,如“其”本義是簸箕,假借為虛詞后,又造“箕”專門記錄本義。當然也有些字被假借后,本義不顯或者丟失,至今沒有造新的字來記錄,如“我”,金文像一種兵器的樣子,假借來表示人稱代詞,在文獻中尚未找到其兵器義的例證。
因此,我們首先要將假借字與通假字區(qū)別開來。假借字是六書的假借,是本無其字的假借,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由六書的假借而造的字,是從古字分化而來的,二者之間必然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同時,因詞義的引申而造的字,也是從古字分化而來的,與古字之間也必然是古今字的關(guān)系。而通假字之間,只是同音替代,是共時關(guān)系,與古今字的性質(zhì)完全不同。
通假字是共時層面的文字現(xiàn)象,不存在誰先誰后的問題;解釋通假字時,可以采取“某通某”的辦法。而古今字是歷時層面上的文字現(xiàn)象,有先后之分,解釋時可以采取“后來寫作某”的辦法。這一點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為我們提供了范例,④例如用“某,同某”表示異體字,用“某,通某”表示通假字,用“某,后來作某”表示古今字。以《鄭伯克段于鄢》為例:“姜氏欲之,焉辟害?”注釋云:“辟,后來寫作‘避’。 ”[7](P10)又,“謂之京城大叔”注釋云:“大,后來寫作‘太’。”[7](P9)又,“佗邑唯命。”注釋云:“佗,同他。”[7](P9)又,“無使滋蔓”注釋云:“無,通‘毋’?!保?](P9)這種處理方法,與籠統(tǒng)地一律稱作“某通某”相比,所界定的范圍十分明確,這就避免了通假字與古今字混為一談的錯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注意講授古今字形成的原因,規(guī)范古今字、通假字的術(shù)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注釋:
①有些字被假借后,久借不還,其字形更常用來記錄假借義,本義反而為人常人所不識。故而又為本義造字,專門記錄本義,如“莫”本義是暮色,假借為虛詞后,又造“暮”專門記錄本義。同樣,有些字更常用來記錄其引申義,本義不顯,又造字來專門的字來記錄其本義,如“益”本義是水從容器中溢出,引申為增益、益處等意思,后造“溢”專門記錄本義。
②但是也有在形體上看不出聯(lián)系的古今字,如“亦”和“腋”。 “亦”本義是“腋”,后借為虛字,又造形聲字“腋”專門表示本義。二者之間的音義有相承關(guān)系。
③文獻中有“距”通“拒”、“財”通“才”這樣的例子,二字有相同的聲符,但卻是通假字的關(guān)系。
④當然,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并沒有將這一原則堅持到底,有時自亂其章法。我們倡導用規(guī)范的術(shù)語來界定古今字、通假字及異體字。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4.
[2]班固.漢書[O].北京:中華書局,1964.
[3]王筠.說文釋例[O].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327.
[4]許慎.說文解字[O].北京:中華書局,2002.
[5]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O].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O].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司馬遷.史記[O].北京:中華書局,1963:312.
[7]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8]徐中舒等主編.漢語大字典[K].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6:1509.
[9]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K].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