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茹
(肇慶市外語外貿學校,廣東 肇慶 526040)
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會問我:“老師,你彈琴的時候手腕會不會累???怎樣才能放松,不讓手腕酸痛?”其實我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當時只認為是正常現象,必經之路,并沒有深究其原因,但越來越多同樣問題的出現,激起了我對手腕運用的興趣。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考證,我發(fā)現手腕在鋼琴演奏中的運用也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其重要性并不亞于手指上的技巧,手腕的運用是一個非常復雜和豐富的內容,腕部放松只是手腕運用的前提條件。手腕技巧的提高會令鋼琴演奏水平有一個新的飛躍。我試圖論述手腕在鋼琴演奏中的運用,旨在使學習鋼琴的同學們有意識地提高腕部技巧,從而在鋼琴演奏中有所收獲與提高。
音樂是給人欣賞的,好的音樂首先要能夠滿足人的聽覺需要。充分表達音樂內容和情感是演奏者的最高目的,表達音樂技巧必不可少,它是為音樂服務的,沒有好的技巧,演奏就沒有質量。法國鋼琴家瑪格麗特·朗認為:“技巧就是對鋼琴的完全掌握,是無所不包的,完備的藝術造詣?!?/p>
重視技巧而忽視音樂內涵的音樂是失敗的,只會炫弄技巧而沒有音樂內涵的干巴巴的作品是沒有人會欣賞的。我國鋼琴教育家應詩真指出:“鋼琴演奏技巧是從屬于音樂表現的,是手段;但同時它又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它,想完美地表現音樂形象就成為一句空話?!?/p>
從1790年鋼琴正式誕生至1835年鋼琴基本定型這一百多年間,鋼琴經歷了作為樂器自身完善的過程,同時鋼琴演奏技巧也隨之經歷了從單一到全面,從簡單到艱深,從手指到整身,從束縛到解放的發(fā)展過程。
第一次變革是鋼琴剛誕生的時候,領導者是大作曲家J.S.巴赫的兒子C.P.E.巴赫。他要求手掌擺平,手指觸鍵時手腕不能隨便運動,練習音階時在手腕上放一塊硬幣或一小杯水,稱為“手指派”?!笆种概伞钡娜秉c是過于固定,無形中手腕變得僵硬,長時間彈奏手臂會酸痛,只靠手指彈奏難以發(fā)出通透、洪亮的聲音,聲音的色彩不夠豐富。
鋼琴技巧的第二次變革的領導人為貝多芬。此時演奏的歌唱性得到了重視并第一次被提到與靈活、快速、準確等要素同等重要的高度。這就必須求助于手腕和手臂的調節(jié)才可以做到,于是便出現了“手腕派”,它強調運用靈活的手腕運動來改變手腕僵硬的狀態(tài),彈奏時手腕上下揉動以便放松,但由于手腕過多的動作,造成了力量的浪費。
到了十九世紀末,第三次變革開始了,整個鋼琴的演奏技巧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演奏者的整個身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李斯特便是“整身彈奏法”的先驅。對于鋼琴演奏技巧的這一轉變,趙曉生先生是這樣闡述的:“鋼琴演奏技術的發(fā)展與音樂風格的發(fā)展有著密切聯(lián)系……鋼琴演奏技術也由以手指運動為主的音階、琶音發(fā)展到雙音、八度、和弦、大跳為主的多樣的,復雜的演奏技術,要求鋼琴演奏的發(fā)力部位從指尖開始,成為包括腕、肘、臂、腰、腳在內直到全身整體的綜合?!边@“整身彈奏法”強調了手指的主動演奏,又運用了手臂的自然重量使演奏更富彈性和歌唱性,并且擴大了鋼琴音色變化的范圍,進一步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可見手腕的運用是 “整身彈奏法”中最為重要的課題。
其實在三次技巧變革中,手腕的運用從未消失過,只是在不同時期對手腕有著不同的要求,而手腕也在不同時期起著不同的作用,只是人們沒有發(fā)現和意識到它的存在而已。
鋼琴演奏時手腕的位置上承手臂,下聯(lián)手掌,是承上啟下的樞紐,對發(fā)展鋼琴技巧是非常關鍵的。趙曉生先生在《鋼琴演奏之道》中對于手腕的功用作了非常形象的比喻:他稱手腕是“中轉站”,是“調節(jié)器”和“防震彈簧”。這說明手腕的作用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支撐;第二是調節(jié)。
1.手腕的支撐作用。我們首先做一個實驗,讓一位同學將手放到琴鍵上,用雙手從后推動這位同學的雙肩,如果此時手腕是松弛的,那么我們的推力就到達不了該同學的指尖。如果這位同學的手腕是堅挺的,那么推力會順暢地到達指尖,并根據推力的大小,此同學可以體會到指尖承受力量的增減,鋼琴的聲音也會有變化。從上面的試驗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身體的力必須通過手腕這個活關節(jié)的支撐才能傳遞到指尖,當它作為力的傳導中介時,必須適當的堅挺和固定,這種腕部的適當緊張和收縮是手腕的支撐,由此可知支撐是為了傳力。
2.手腕的調節(jié)功用。手腕這個活關節(jié),它天生就具有自由活動的天賦。我們的五個手指長短不一,如果沒有手腕來改變它們的位置,也許連最簡單的五指原位練習也很難彈清楚,彈均勻,更不用說音階和琶音的換指了。再者,手腕就像放水的閘門,閘門就如手腕的控制調節(jié),水就如身體發(fā)出的力量。閘門開多大就有多少水流出,就像手腕對力的調節(jié),手腕控制著力的大小,將需要的力傳到指尖,多余不需要的力卡在外面,由此就產生了音樂的層次感,使音色的變化更加豐富。
前蘇聯(lián)著名鋼琴家教育家尼古拉夫說:“我們必須記住手指的技巧是完全靠手腕來決定的?!笔滞蟮膭幼魇卿撉購椬?、觸鍵方法、技巧、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的需要,揭示音樂內涵風格的需要,長久的彈奏要求手腕必須始終輕松自如,有力的彈奏要求手腕必須具有彈性和暴發(fā)力,迅速的彈奏要求手腕必須靈活、順暢。可見,在鋼琴演奏中,手腕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鋼琴技巧中手腕的靈活自如、放松,可以使鋼琴作品富有交響性、歌唱性。手腕的靈活與放松是掌握手腕運用的先決條件。法國著名鋼琴家瑪格麗特·朗說:“在手指的練習中,手腕的彈性和靈活性十分重要?!币话闱闆r下,凡是手指用力的時候,都要借助手腕的發(fā)力來完成動作,手腕的發(fā)力要借助于軀干的協(xié)調完成。手腕的放松是很重要的,手腕放松才能使力順利傳到指尖,若手腕僵硬,力量將卡在腕部送不到指尖,奏出的音色就會變得生硬、呆板和蒼白。手腕還必須是堅挺的,不是軟弱無力的;但又必須是富有彈性的,不是僵硬呆滯的。手腕好比汽車座位下面的彈簧,首先要可以支撐所負擔的重量,不能一壓就垮,同時,它又要能在汽車馳行于崎嶇小路上下顛簸時產生反彈力。它既不能是棉花,又不能是鐵棒。它只能是用鋼絲周旋纏繞而成的,充滿反彈力的彈簧。
手腕運用一定要以音樂的樂句與聲音的需要為出發(fā)點,來配合手指的工作,不同的樂句走向,不同的換指及“把位”,使手腕產生種種不同的“拐彎”方向及角度,這都必須在具體的樂句中分析出手腕“拐彎”技術,使樂句能順暢連貫地歌唱。
1.斷奏中的手腕運用。在斷奏的技巧中,手腕的運用處在主導地位。斷奏分為前臂斷奏、手腕斷奏、手指斷奏和八度彈奏等,這些斷奏都不能離開手腕的運用。
前臂斷奏,一般初學者都能夠很容易地掌握,此種斷奏速度不必太快,手腕放松,就像在拍皮球,抬前臂,手腕富有彈性;手腕斷奏是斷奏中最常見的一種,在這種斷奏中手腕的反彈速度很重要,反彈速度要快,手腕放松,手部自然下垂,手指彎曲保持正確手型,腕部為軸做上下運動,手指關節(jié)不能塌陷,手腕不僵硬,防止砸琴的聲音;手指斷奏演奏的是單音旋律,手腕上下擺動,手指的第一關節(jié)撐住,將力量傳送到指尖,發(fā)出的聲音干凈、清晰而明亮;八度彈奏技巧較難掌握,特別是連續(xù)快速的八度彈奏難度更大。在八度彈奏時,首先手與手掌要構成一個結實的架子,這個架子要求結實而不僵硬,放松而不松軟,大指與小指緊扣琴鍵,手腕承“下扒”狀,腕部稍低,但不能壓,貼近鍵子,動作幅度不能太大,以最快的速度將力傳遞到手指,由慢到快地靠手腕自然顫動的力量進行彈奏。
2.連奏中的手腕運用。要使音樂優(yōu)美如歌,要用連奏才能獲得,手腕運用尤為重要。彈奏中,手腕要放松,靠手腕把手臂的自然重量從一個手指送到另一個手指,如二音連奏和樂句的連奏。
二音連奏是連奏中的最小的單位。彈奏時手腕把力送到第一個手指上,手腕較低,當手指站穩(wěn)后,另一個手指彈第二個音的同時,腕部輕輕抬起,第一個音較重,第二個音稍輕,這種彈法叫“落滾”也有人稱之為“落提”;樂句的連奏是二音連奏的發(fā)展和繼續(xù),手腕的運用與二音連奏基本相同,手指貼鍵,手腕隨旋律移動,句尾最后一個音彈完后,手腕輕輕抬起。要注意音樂的走向與手腕的用力方向是一致的,盡量做到手腕帶動音樂前進。
3.手腕的運動方向。手腕運動時的運動方向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上下運動;二是左右運動;三是綜合運動也叫圈形運動。
上下運動一般用在“落滾”和斷奏的演奏中,左右運動一般用在跨度大但又必須連奏的演奏中,左右運動可以進行微調,縮小距離,起到調節(jié)作用,使演奏更自如。有的演奏要運用手腕的左右調節(jié)才可以很好地完成,由于手的大小等因素的局限性,我們在彈奏跨度較大但又需要連奏的曲目時遇到困難,因此必須有手腕的左右調節(jié)才能較為容易地完成演奏。綜合運動(圈形運動),一般用于一些規(guī)律性分組的技術性段落或伴奏音型性段落,這樣做能使音樂背景做得安靜柔和又連綿不斷。
手腕的運用是非常豐富而復雜的學術研究課題,我只是簡單地描述了它在演奏中經常運用的一些手法。學會手腕靈活、放松又富彈性的彈奏法,會令你的演奏水平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1]趙曉生著.鋼琴演奏之道[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2]瑪格麗特·朗.鋼琴技巧練習[M].
[3]童道錦,孫明珠編選.鋼琴教學與演奏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應詩真著.鋼琴教學法[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