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樹芬
(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一
興是《詩經(jīng)》中的重要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朱熹釋興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在他物與所詠之辭之間,有兩類,一是不取義,二是取義,《詩經(jīng)》中的興絕大部分是取義的,不取義的相當少。根據(jù)興與正文之間的關(guān)系,可分為正興和反興,所謂正興,就是興與正文在意義取向上是一致的、相同的,而反興是“他物”與所詠之辭即正文之間在意義取向上是相反的。正興在《詩經(jīng)》中較常見,而反興也不可忽視。古今各《詩經(jīng)》注本中屢見反興提法。從《毛傳》始,注家或直言反興,或未提反興字樣但釋義上與反興之義如出一轍。劉熙載《藝概·詩概》中說:“興與比有闊狹之分。蓋比有正而無反,興兼反正故也?!保?](P83)提出了興有正反之分。元代劉玉汝《詩纘緒》卷十二釋《角弓》一詩說:“反興興辭,蓋詩之托興,多以彼然興此不然,此(指《角弓》)以彼不然,興此當然,故曰反興。 ”[2]也解釋了反興手法。另元許謙《詩集傳名物鈔》卷六,明朱明瑛《讀詩略記》卷一,清朱鶴齡《詩經(jīng)通義》、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姚炳《詩識名解》、顧棟高《毛詩類釋》、黃中松《詩疑辨證》、姜炳璋《詩序補義》、牛運震《詩志》、張其煥《毛詩述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毛詩后箋》、馬其昶《詩毛氏學》等著作中均注意到了《詩經(jīng)》中的反興手法?,F(xiàn)各家《詩經(jīng)》注本中也可見反興之說。但“詩無達詁”,古今各家在詩義的理解上有些偏差,所以具體詩篇是否運用了反興還存在一些分歧。
我以程俊英《詩經(jīng)注析》[3]本為主,結(jié)合各家注本,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基本上認同運用反興手法的詩篇有:《國風》中共有17篇共36章運用了反興,有《邶風·凱風》、《邶風·谷風》、《邶風·新臺》、《鄘風·柏舟》、《鄘風·鶉之奔奔》、《王風·黍離》、《王風·葛藟》、《鄭風·山有扶蘇》、《鄭風·風雨》、《唐風·杕杜》、《唐風·有杕之杜》、《唐風·葛生》、《秦風·黃鳥》、《秦風·晨風》、《陳風·防有鵲巢》、《檜風·隰有萇楚》、《豳風·狼跋》等;《小雅》中的有15篇共34章, 有 《杕杜》、《沔水》、《鶴鳴》、《節(jié)南山》、《小宛》、《小弁》、《蓼莪》、《四月》、《鴛鴦》、《菀柳》、《白華》、《綿蠻》、《苕之華》、《何草不黃》等,共計32篇70章。 朱熹《詩集傳》305篇共1141章中,標明“興”的為265章。[4]按這數(shù)字計算,運用反興占近30%。反興在《大雅》中不多見,“三頌”中沒有運用。這也不難理解?!洞笱拧泛汀叭灐敝杏门d的詩篇本就不多。朱熹《詩集傳》標注“興”的265章中,國風484章有“興”131章,頌詩71章中只有4章“興”。[4]《大雅》中運用興的詩,按《毛傳》共4篇,雖清胡承珙《毛詩后箋》[5]中稱《大雅·棫樸》章首二句只依《毛傳》作反興為是,但現(xiàn)代學者認為還是一頌詩。在這些詩篇中,起興的先言之物主要有植物、動物,或以風雪雨露、流水、器具等起興。
以植物反興的,如:
苕之華,蕓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小雅·苕之華》首章)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鄭風·山有扶蘇》首章)
《小雅·苕之華》首章,詩人感于花開得黃盛,嘆人反憔悴,自傷不幸。《鄭風·山有扶蘇》首章前兩句是起興,詩人以山上大樹、隰地荷花各得其所,反興自己得不到如意的對象,是一女子牢騷之言。
以動物來反興的,如: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秦風·黃鳥》首章)
有鳥高飛,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兇矜? (《小雅·菀柳》三章)[4]
《秦風·黃鳥》首章,飛來飛去的黃鳥尚且有棲身之地,而國之良人子車氏卻要被無辜殉葬,通過鮮明的對比,烘托出人們對三良殉葬從死的惋惜和哀悼。《小雅·菀柳》以鳥之高飛在天尚可測度,興周王變化無常,令人莫測。將大臣有功而獲罪的怨恨之情發(fā)泄出來,讀來讓人同情。這無疑是反興這種手法造成的藝術(shù)效果。
也有以風雪雨露、行云流水等自然現(xiàn)象反興的,如《邶風·谷風》中:“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牛運震《詩志》說:“風雨之和,興夫婦之不宜有怒,此反興也。 ”[6]
這種反興,所借助的外物與正興一樣,大多為自然界中所存在的物或現(xiàn)象。這些物或現(xiàn)象與下文所詠之辭間有著某種意義上的相反、相比照的關(guān)系。但與對比還是有區(qū)別的。對比是“從理性的認知出發(fā)再附著于具體意象,而反興的出發(fā)點則是先由具體的意象再生發(fā)出反面的聯(lián)想來”。[7](P363)反興體現(xiàn)出詩人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而對比則是將兩個物放在同一平面來作比較,沒有一個由此及彼的思維聯(lián)想過程。
反興中往往也含有比義,馮浩菲 《歷代詩經(jīng)論說述評》[8]總結(jié)反興詩時認為,所謂反興,是指本體從反面取喻體所喻之義。換言之,本體取義與喻體取義是反方向的。喻體言美,本體取惡意。喻體言有定規(guī),本體取無定規(guī)之義,如此等等。并且還提出詩經(jīng)中有正反兼用的興詩,可詳參看。
從以上眾例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反興手法在《詩經(jīng)》中運用廣泛,技巧已經(jīng)很成熟,對我們了解比興之別有很大幫助?!对娊?jīng)》中的興句,大部分含有比義,“比的運用,是以彼物比此物,二者之間有一定的相似性,總是以好比好,以不好比不好。但興含比義時,除了正興以外,有時也以好興不好,以不好興好,起反襯作用,而這種特點,則是興區(qū)別于比的一個明顯標志”。[3](P135)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曰:“興而兼比者,亦終取興不取比也。若夫興在象外,則雖比而亦興。然則興,最詩之要用也?!保?]如《鄘風·鶉之奔奔》首章,詩人看見鵪鶉、喜鵲尚且有自己固定的配偶,聯(lián)想到衛(wèi)國君主的荒淫無恥,覺得他連禽獸都不如,以好興不好,表達了對衛(wèi)國君主的諷刺、責罵。第二,《詩經(jīng)》中純用反興手法的詩篇很少,《小雅·白華》共八章,興筆全為反興。但這類詩篇還是非常少,大都為與正興及賦、比等綜合運用,共同為主題服務(wù)。如《小雅·四月》每章首二句都是比興,有含賦作用的興,如“秋日凄凄,百卉俱腓”,蕭瑟的秋景與悲涼心情相結(jié)合,以景襯情。第六章運用反興,第八章亦為興筆。整首詩中既有反興,又有賦兼興,較復雜。第三,反興手法一般見于怨刺詩、婚戀詩中,《國風》及《小雅》中較多。 因為《國風》與《小雅》詩較集中地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古代階級社會中,靠近下層的詩多怨,運用反興手法,隱含對比及反襯,能更好地抒發(fā)下層百姓的怨情?!叭灐睘閺R堂之歌,是歌功頌德的,常用賦筆,沒有興詩和比詩。
二
反興同正興一樣,都因感于外物而生情,起到烘托渲染氣氛,或協(xié)調(diào)音韻,或隱喻下文。但反興還含有對照之義,所以比正興抒情味更強,人物性格更顯明,增加了藝術(shù)感染力。
首先,可準確把握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詩歌發(fā)端起情,是歡樂還是憂傷的,往往在興當中就奠定了,所以反興也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爸扰d之所起,即知志之所之?!比纭多{風·柏舟》首章,程俊英評說:“這二句詩人以柏舟飄蕩不定興自己愛情堅貞和身世飄零。與《邶風·柏舟》相比,這首詩用的是奔迸的表情法,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用極簡單的語句,把極真的感情盡量表出。(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此詩全是直陳,將毫無隱瞞的情感,迸裂到字句之中。”[3]此詩表現(xiàn)激烈,能很快激起人們共鳴。
其次,反興通過兩相對照,能起到“文已盡而意有余”(鐘嶸,《詩品》)的效果。 如《鄭風·風雨》詩三章,每章以風雨、雞鳴起興,這些兼有賦景作用的興句,渲染出一幅寒涼陰暗、雞聲四起的背景,最易勾起離情別緒。而詩中的女子竟在此刻重逢了久別的丈夫,可想而知其欣喜之情,凄風苦雨則置之腦后了。正如王夫之《姜齋詩話》中所說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讓人回味無窮。
再次,更好地烘托詩歌主題。詩人觸物以抒情,將客觀事物與主觀世界相關(guān)聯(lián),將內(nèi)心感受的極大反差襯托出來,從而烘托詩歌主題。《邶風·凱風》是一首兒子頌?zāi)覆⒆载煹脑?。朱熹《詩集傳》注曰:“言黃鳥猶能好其音以悅?cè)?,而我七子不能慰悅母心哉?!逼渲须[含了一種反襯關(guān)系,以相反事物來襯托主題思想。
最后,從章法布局上,反興手法也造成了詩歌結(jié)構(gòu)上的跌宕起伏。如《小雅·小弁》,前人稱贊其是“情來之調(diào)”,是“情文兼到之作”。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評說:“此詩尤哀怨痛切之甚,異于他詩者。”令讀者為之動容,它能產(chǎn)生如此強的藝術(shù)魅力,其中之一是全詩布局的精巧。全詩八章,其中興體之使用最為多樣。反興,最得后人好評。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評說:“至其布局精巧,整中有散,正中離奇,如握奇率;然離奇變幻,令人莫測。 ”[10]
諸如此類,皆可說明,詩經(jīng)起興藝術(shù)已經(jīng)相當成熟,多處出現(xiàn)的反興手法,體現(xiàn)了周代詩人獨到的藝術(shù)匠心,值得細細體味。
三
反興手法在后世詩篇中獲得了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藝術(shù)財富。從屈原的香草美人之喻,到漢魏晉五言詩,再到詩歌繁榮的唐宋時期,陳子昂提出的“風雅”、“興寄”,等等,在理論及創(chuàng)作實踐上,詩人們都從《詩經(jīng)》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yǎng),創(chuàng)作了優(yōu)秀作品。屈原《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蓖跻葑⒃唬骸安菽局?,莫不莽莽盛茂。自傷不蒙君惠,而獨放棄,曾不若草木也。 ”[11](P24)一樂景一悲情,正反相映,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豆旁娛攀住分幸部梢姷椒磁d的運用。如《青青陵上柏》首二句:“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張庚注曰:“陵上柏,澗中石,物之可久者,反興人生之不久。 ”[12](P72)張玉谷在《古詩十九首賞析》中也說:“首四以柏石常存,反興人生如遠行之客,不可久留,即引起及時行樂意。 ”[12](P109)曹操《卻東西門行》:“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xiāng)。”托鴻雁起興,強調(diào)其孤寂寥落,突出其歸鄉(xiāng)主題,反襯將士有家難歸的悲苦,是反興。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雁遲歸燕南翔?!苯枳匀痪拔锩鑼懸r托女主人公內(nèi)心世界。張玉谷《古詩賞析》說:“首三,突敘秋景,即將燕北雁南皆知時序,反興而起,筆勢飄忽?!保?2]寫景抒情相結(jié)合。韓愈《青青水中蒲》三首詩是韓愈游鳳翔時寄給妻子盧氏的,是詩人代妻子抒寫懷念丈夫之情,第一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雙魚。君今上隴去,我在與誰居?”詩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興,又以魚兒的成雙成對與“我”作對比,反襯“我”的獨居寂寞。何焯《批韓詩》曰:“此是反興。 ”[13](P1672)杜甫《絕句六首》:“江動月移石,溪虛云傍花。烏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笔挏旆亲ⅲ骸笆钦f鳥在夜間,尚知循舊路回巢棲息,反興人之不如鳥。 ”[14](P217)
可見,《詩經(jīng)》中的反興手法在后世得到了繼承被廣泛運用,歷代詩人均從中獲得藝術(shù)靈感而創(chuàng)出佳作。我們也由此更深入理解了《詩經(jīng)》作為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源頭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力。
[1]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劉玉汝.詩纘緒[M].欽定四庫全書經(jīng)部詩類.
[3]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滕志賢.詩經(jīng)引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5]胡承珙.毛詩后箋[M].合肥:黃山書社,1999.
[6]牛運震.詩志[M].道光間重訂空山堂刊本.
[7]張其俊.詩歌創(chuàng)作與品賞百法[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8]馮浩菲.歷代詩經(jīng)論說述評[M].北京:中華書局,2003.
[9]方東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10]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洪興祖.楚辭補注[M].江蘇:鳳凰出版社,2007.
[12]隋樹森.古詩十九首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55.
[13]陳伯海.唐詩匯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4]蕭滌非.杜甫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