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知 者 樂 水, 仁 者 樂 山”——試論中國古代的旅游文化觀

2010-08-15 00:42
文教資料 2010年32期
關(guān)鍵詞:知者仁者山水

黃 英

(內(nèi)江師范學(xué)院 政法與歷史學(xué)院,四川 內(nèi)江 641112)

旅游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旅”、“游”兩字出現(xiàn)很早而且使用頻率高,但大多數(shù)都是分開使用。最早將“旅”與“游”二字連用的,是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1]此后,歷代詩詞散文中“旅游”一詞都頻頻出現(xiàn),反映了我國古代旅游活動的興盛。

從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色來看,儒學(xué)文化作為社會主流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充斥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其中包括中國古代的旅游活動??鬃幼鳛槿鍖W(xué)文化的創(chuàng)始者,其“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比德”思想更是對我國古代的旅游文化觀產(chǎn)生過深遠(yuǎn)的影響。本文擬對孔子的這一思想及其在旅游活動中的表現(xiàn)作簡要論述,以探明我國古代旅游文化的思想特色。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有句名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边@便是被后世稱為“比德”的山水欣賞見解。錢穆在《論語新解》中曾說:“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顯仁知之效也。”其實(shí),就總體而言,是講仁知者不同的旅游觀念、表現(xiàn)與效用。

關(guān)于“知者樂水”,《韓詩外傳》卷三里,問者曰:“夫智者何以樂于水也?”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天命者;歷險致遠(yuǎn),率成下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國家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于水也。”一言以蔽之:“知者達(dá)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 ”[2]關(guān)于“仁者樂山”,在《尚書·大傳》里,子張曰:“仁者何樂于山也?”孔子曰:“夫山者,岊然高,岊然高則何樂焉?山,草木升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生財用而無私為,四方皆伐焉,每無私予焉,出風(fēng)云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所以樂于山也?!薄叭收甙灿诹x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3]首兩句實(shí)際是明知者和仁者有不同的旅游觀念。

關(guān)于“知者動,仁者靜”,朱熹曰:“動靜以體言。 ”[4]而康有為加以具體闡發(fā):“知者才智迸發(fā),如機(jī)軸轉(zhuǎn)運(yùn),不能自已,故動。仁者神明元定,如明鏡澄澈,粹然無欲,故靜。”[5]次兩句實(shí)際上是明知者和仁者不同觀念的外在表現(xiàn)。

關(guān)于“知者樂,仁者壽”,朱熹曰:“樂壽以效言也。 ”[6]康有為闡發(fā)曰:“動而周流自得,故樂。靜而安固有常,故壽?!保?]《申鑒·俗嫌篇》里,或問:“仁者壽,何謂也?”曰:“仁者內(nèi)不傷性,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不違人;處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壽之術(shù)也。”最后兩句實(shí)際上明知者和仁者由于旅游文化觀念不同而有不同效應(yīng)。

具體而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旅游文化觀,至少包括下面兩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把山水人格化,賦予山水以人的情感,游覽欣賞山水時,不刻意追求山水本身的高低大小、秀美程度,而重在以旅游主體的主觀感受為歸宿。山水之美通過人的感受表現(xiàn)出來,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感受、欣賞山水的自然之美。

在南朝時,好讀書、喜道術(shù)、愛山水、頗通醫(yī)藥地理的思想家陶弘景一生的言行,可以說是對“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旅游文化觀的最好注腳。出生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的陶弘景,在宋齊兩朝曾經(jīng)出仕,后隱居于茅山大茅峰華陽洞,自號“華陽陶隱居”。梁武帝蕭衍即位,多次禮聘他下山,他都執(zhí)意不出。梁武帝每遇國家大事,總是前往山中向他詢問求教,對陶“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8],時人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弘景喜好山水,真可謂“留連忘返”,甚至是“留連不返”,《梁書·處士傳》說他“徧歷名山,尋訪仙藥。每經(jīng)澗谷,必坐臥其間,吟詠盤桓,不能已已”。有一次,當(dāng)時皇帝在給他的信中曾問他茅山中有什么東西使他那樣著迷留戀,陶弘景遂用一首小詩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保?]在這首小詩中,陶氏既回答了他留戀山水的原因,同時又表達(dá)了他對山水的感受??梢哉J(rèn)為,他對山水的“自怡”感受及陶淵明的“怡然自樂”[10],在本質(zhì)上代表了中國古人游覽、觀賞山水的最高境界。這種“自怡”,就是指審美主體在對審美客體——山水的游覽、欣賞過程中,獲得了美的愉悅或滿足。這種愉悅或滿足是旅游者的一種文化心理需求,是游人的一種精神價值的自我實(shí)現(xiàn)。

其次,不論是“知者樂水”,還是“仁者樂山”,只要是熱愛自然、喜樂山水,都是君子對精神文化方面的一種追求和享受,只是各人享受的方式與享受到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別罷了。

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詩人陶淵明,這個有骨氣、曾稱不為“五斗米折腰”但卻酷愛山水的“五柳先生”,說自己“性本愛丘山”[11]。他喜好游覽、觀賞山水,徜徉于山水之間,以至不知“今是何世”[12],更“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13]。同他性格相近的著名“詩仙”李白也自稱“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14]。他們的這種愛好,顯然與富貴的物質(zhì)生活無關(guān),而是顯示出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一般生物物欲心理,而是一種超然于物欲的文化心理。他們之所以樂意于山水之間,正是因?yàn)樯剿軌驖M足他們一切以精神文化需求為特征的人生態(tài)度。當(dāng)他們擺脫了仕途或物欲對自己的限制時,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一種精神需求的愿望,而按照自己的這種愿望和理想去追求人生,就必然會選擇實(shí)際上沒有情感而又會給人帶來情感寄托的自然之靈——山水。所以我們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旅游活動本身,是文明人的一種文化層次的精神要求,是高于物質(zhì)文化的一種精神文化。

元人黃溍曾經(jīng)指出,山林之士雖然和世俗之士的嗜好不同,山林之士嗜好山水林泉,而世俗之士貪戀榮華富貴。就所追求的對象來說,兩者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但從根本上講,從“不能無待于外”這一點(diǎn)看,山林之士和世俗之士都是一樣的。他們的追求都要憑藉客觀條件,因而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他認(rèn)為,孔子的“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并不是說仁者知者要想取得精神上的愉悅,就非得依賴山水等客觀條件不可。“仁者樂山,而未始資夫山以為仁;知者樂水,而未始資夫水以為知。君子之樂固無所待于外也”[15],這是說仁者并不以山之高低大小來妨礙自己的審美活動,知者遵循客觀規(guī)律與時推移應(yīng)物變化。茍能寄寓這種理想的地方,不管它是高山矮山,還是大水小水,其實(shí)都是一回事。他認(rèn)為陶弘景的以白云自怡是一種托詞,真正的無待于外,一切以精神滿足為特征的人生,是決不會被外物(山水等景觀)所迷惑或束縛的。他舉例說:“昔者孔子之門有以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言其志者亦。非有自得行乎其中,則夫所待以寓其樂者曾何異于山中之白云乎?!保?6]由于旅游有自怡這一目的,因而各人眼中所見心中所領(lǐng)又各不雷同。濠上之游魚,莊子不必知也,莊子之不知魚之樂,惠子不必知也。這是從主觀感受的差異性著眼的。

宋代大文豪蘇軾,對于道家為什么熱衷于此種旅游哲學(xué),有一段至為透徹的分析。他說:“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2冈汔ɡ?,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保?7]這和壺丘子“物物皆游,物物皆觀”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種理論的心理依據(jù)是:“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辯戰(zhàn)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保?8]他認(rèn)為人們旅游,目的是“求福而辭禍”,而像這樣“美惡之辯戰(zhàn)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成天忙得心力交瘁,實(shí)際上變成了“求禍而辭?!?。他認(rèn)為這種片面追求觀賞對象形態(tài)特征的屬性美的做法,違背了人之常情。認(rèn)為這種人是“游于物之內(nèi),而不游于物之外”。因?yàn)椤拔锓怯写笮∫病W云鋬?nèi)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19],如果自物外觀之,或者說,從更廣闊的范圍來看,事物的長短、大小、高卑原本是相對的。

蘇軾的弟弟蘇轍則更強(qiáng)調(diào)旅游主體的移情作用。他說:“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20]“自得”即“無待于外物”,而“以物傷性”則是有待于外物。只有無待于外物,心理保持平衡者才可能不管到哪兒都快樂,而有待于外物,被外物所牽制者,則往往所適皆病。

蘇軾與蘇轍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盡管游覽、觀賞的客體存在差別,但都會從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程度上給人以美的感受,只不過這種感受依主體的轉(zhuǎn)移而有變化罷了。僅從游人的主觀感受而言,這也不失為對“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一種理解。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孔子這句名言,講知者和仁者不同的旅游觀念、表現(xiàn)和效應(yīng)。在歷史上或現(xiàn)實(shí)生活中確有此種情況。如明代袁中道生性好動,一生酷愛舟游。他曾抒發(fā)道:“予性嗜水,不能兩日不游江。”[21]因大海中常有奇異的氣象,如海市蜃樓,可以聯(lián)想起采長生不老之藥、去肉身飛天之地,所以常常是方士、羽客們理想之地。然而,李白說:“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 ”[22]唐代詩僧皎然也愛山成癖,他抒發(fā)道:“少時不見山,便覺無奇趣。 ”[23]又說:“萬慮皆可遺,愛山情不易”。[24]

但是,知者樂水和仁者樂山是否是截然對立的呢?是否可以兼而有之呢?康有為的理論頗有辯證新意。他說:“包咸曰:‘日進(jìn)故動。’‘性靜者多壽考。’盡天下之美德,不外慈悲、智慧,孔子兩為形容,學(xué)者實(shí)宜仁知兼修,不可偏闕也。”事實(shí)正是如此,孔子是愛山又愛水,既主知又主仁的人?!睹献印るx婁下》里,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jìn),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彼宰釉诖ㄉ显唬骸笆耪呷缢购?!不舍晝夜。”康有為注解得好:“天運(yùn)而不已,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運(yùn)乎晝夜未嘗已也,往過來續(xù)無一息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qiáng)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焉?!保?5]可見,孔子是個樂水的知者?!睹献印けM心上》又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梢姡鬃佑质莻€樂山的仁者。 據(jù)楊伯峻《論語詞典》,《論語》提到“知”有116次,提到“仁”有109次,因此完全有理由說,孔子既是個“知者”,又是個“仁者”,即“樂水”、“樂山”兼而有之。康有為的觀點(diǎn)是有新意而站得住腳的。中華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證明,屈原、司馬遷、揚(yáng)雄、司馬相如、班固、曹操、曹丕、曹植、王粲、謝靈運(yùn)、陶淵明、陳子昂、張若虛、孟浩然、王維、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岑參、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蘇軾、陸游、袁宏道、張岱、徐霞客……無不熱愛祖國的水和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兼而有之的旅游思想,已經(jīng)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個普遍現(xiàn)象,可以這樣說,這已成為炎黃子孫普遍共有的游觀氣質(zhì),也已成為我國古代旅游文化較為顯著的一大特色。歷代膾炙人口的山水詩文,為之提供了舉不勝舉的例證。

“知”和“仁”是孔子標(biāo)舉的兩種極高的人生境界。“知”的要義在認(rèn)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和自然界,處理的是人與客觀世界的關(guān)系?!叭省钡囊x則在尊重別人,處理的是個人與群體的關(guān)系。要實(shí)現(xiàn)“仁”,就一定要調(diào)整好個體和群體的關(guān)系。在這里,孔子把儒家這一極高的仁知人格境界融入山水觀賞,將山水與不同的思想修養(yǎng)、氣質(zhì)特點(diǎn)、個性品格、精神情趣等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山水人格化、氣質(zhì)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善行,都可以賦予山水,給予山水以人格的意義,而且人可以通過游覽山水達(dá)到娛樂、凈化心靈,淡忘煩惱,增加壽命的目的。由此可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命題,不僅開始了我國人本主義的“比德說”的旅游觀,而且這一觀念一直成為我國旅游文化中的一個基本特色。此外,這種旅游文化觀念還使中國先民的山水意識從神的祭壇上解脫出來,減少了人們對天地山川、風(fēng)雷、云霧雨雪以及奇花異木等一切自然現(xiàn)象的盲目崇拜,使人類與山水自然的關(guān)系更為融洽,并且對不同類型人的旅游需求、氣質(zhì)特點(diǎn)、旅游效果、旅游文化觀念等提出了獨(dú)到的見解??梢哉J(rèn)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旅游文化命題,是孔子對我國旅游文化的重大貢獻(xiàn)。

[1]沈約.沈隱侯集(卷二·悲哉行)[M].清光緒十八年善化章經(jīng)濟(jì)堂重刊本.

[2][3][4][6]朱熹.論語集注(卷三·雍也第六)[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2.

[5][7][25]康有為.論語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8]姚思廉.梁書(卷五十一·處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

[9]陶弘景.陶隱居集(卷三·答齊高帝詔問山中何所有)[G]//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10][12]陶潛.陶靖節(jié)集(卷六·桃花源記)[M].上海:中華書局影印本,1918.

[11]陶潛.陶靖節(jié)詩集(卷二·歸園田居)[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9.

[13]陶潛.陶靖節(jié)集(卷六·五柳先生傳)[M].上海:中華書局影印本,1918.

[14][22]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十四·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5][16]黃溍.日損齋稿(卷二·自怡齋記)[M].清光緒十四年長洲顧氏秀野草堂重印本.

[17][18][19]蘇軾.蘇軾文集(卷十一·超然臺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0]蘇轍.欒城集(卷二十四·黃州快哉亭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袁中道.袁小修小品(遠(yuǎn)帆樓記)[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6.

[23]皎然.出游[G]//全唐詩(卷八百一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99.

[24]皎然.苕溪草堂[G]//全唐詩(卷八百一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99.

猜你喜歡
知者仁者山水
愛在一湖山水間
仁者愛人
山水之間
一處山水一首詩
古語積累
《論語》佳句精選
后知者
『仁者愛之理』
點(diǎn)點(diǎn)讀《論語》
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