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麗 汪鳳林
(南京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一
自由常常被看作是人的一種類本質,具有永恒的研究價值。亞里士多德指出“人本自由”[1]。黑格爾強調:“自由是心靈的最高定性。”馬克思則肯定:“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特征?!保?]無數的思想家以精美的語言、眾多的革命家以大無畏的行動充分地表達出對自由的熱愛和忠誠。裴多菲高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狈▏蟾锩钠鞄蒙虾杖桓邥白杂伞⑵降?、博愛”,而美國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則高舉著不滅的自由火炬。
但是,與人們對自由的熱愛和向往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反,人們對自由觀念的理解卻常常是迥然各異的?!白杂蓮膩砭褪且粋€充滿沖突的戰(zhàn)場,眾多的定義在這里競爭和交鋒,自由的定義因而不斷得以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造”[3]。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成長和發(fā)展的歷史既是人類永不停息地延伸自由和實現自由的實踐史,又是人類孜孜不倦地探討、分析、豐富、發(fā)展自由觀念的理論史,兩者相互激蕩、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人類自由觀念和自由行動的發(fā)展史,自由是如此重要的一個問題,以至于詹姆斯感嘆:“我不知道還有哪一個問題比這個自由的問題更值得研究?!保?]謝林則把自由稱為“偉大的和最神秘的哲學問題”,任何對自由的探討對于我們人類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二
在關于自由的眾多理解中,意志自由觀作為一種最古老的自由觀,對西方宗教和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西方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胡克對此進行批判,并由此闡發(fā)了自己對自由的理解。
胡克指出,意志自由論者由于對世界(社會、歷史)的必然性的不同觀點而分為三類:第一類觀點堅持世界(社會、歷史)決定論,認為只有人的意志和意識世界是自由的,外在世界則完全為必然性所支配,因此意志自由是人與其他事物本質區(qū)別所在,是人的尊嚴所在。這種意志自由為人們營建一個超越必然性的道德世界打下基礎。在道德世界中,人是完全自由的、自主宰的,因此只有道德世界是自由世界。第二類觀點堅持世界(社會、歷史)是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的,完全是人的意志自由的結果,因此現實世界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產物。第三類觀點認為世界 (社會、歷史)中的一切都是被決定了的,包括人的意志自由,因此人無論是否具有意志自由,都不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承擔任何道德和法律上的責任。
胡克既反對將自由與現實世界分離的觀點,又反對否定決定論的自由觀,更反對將自由與責任、法律分離的理論。他對這三類自由概念展開了批判性的分析。
(一)胡克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情感、愿望和意志同樣是人與其環(huán)境互動的產物。它們不可能是僅僅滿足于內部世界的一個封閉的體系,而總是要指向外部世界,對外部世界有所需求的。人的內外部世界不是分立的,而是互惠的。因此那種禁欲主義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人類自由,人類自由總是要通過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來滿足自己的愿望、情感和意志,只有能夠在外部得到實現的意志,才可能是自由的意志。這種實現,往往是通過自由行動,以及自由行動的后果來確定的。
但是外部世界并不是完全為了人的意志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當人的意志自由要想在外部獲得實現,就必須遵守外部世界自身的規(guī)律性和必然性,只有這樣,才可能通過自身的行動,消除行動的障礙,在利用事物規(guī)律性的基礎上使事物朝向有利于自己的目的的方向發(fā)展,從而達到目的,獲得自由。
從這個角度講,胡克指出,“人類的自由是從自然規(guī)律結束的地方開始,自由的領域是處于物理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的領域之外的”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人類的自由恰恰不是在自然規(guī)律結束的地方,而是在自然規(guī)律存在的地方,并且依賴自然規(guī)律的存在。因為人類自由就存在于對事物的“控制、引導和否定”中,“如果自由借以表現其本身的對象和事物沒有內在的秩序使它們得到轉變、利用和享用,那么自由意志或自由心靈或自由人能起什么作用或完成什么事?如果沒有機械作用,所謂‘自由意志’和精神病人的譫妄和自大的狂想有什么區(qū)別呢?”[5]這種觀點也是與經驗事實不符的,“作為一個經驗事實,當無論誰的心靈或意志表明其選擇時,它并不是要為洶涌的混雜和混亂打開閘門,而毋寧是要引進外加的秩序,即有意義地決定和穩(wěn)定事物的流動,以便把它的力量潛藏起來,供將來使用或享用”[6]。胡克進而指出,這種理論是有害的,因為它產生兩個后果:二是認為現實物質世界里沒有自由可言的,這無疑為宿命論打開門窗;一是認為在現實世界中只有那些背離自然規(guī)律的行動才是自由的。因此把自由行動看作是一種任性的非理性行動。
(二)胡克指出,人在內部世界中的意志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人的意志不僅不能自主支配人的行動和思想,而且不能完全自主決定人的選擇。“現代科學表明,人的意志不僅可以由暗示直接控制,而且是以生理狀態(tài)為轉移的”[7]。我們意志的自由程度還受到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和信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人的意志不僅是不滿足于內部,而且總是外趨的,而且它自身也無力阻擋外部力量的侵入,因此它不可能構成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與外部世界連續(xù)的,所以不可能存在純粹的意志自由世界。
胡克進一步指出,否定了人的意志的完全自由性,并不意味著必須承認世界(社會、歷史)的完全必然性,也并不意味著道德、法律和宗教就失去合法性基礎。因為大量的經驗事實證明,人不僅可以認識世界(社會、歷史)的必然性,而且可以改造世界(社會、歷史),從而能夠有效地參與決定世界(社會、歷史)的進程的設計和安排。如果說世界(社會、歷史)是具有完全的必然性的,那么這只有同時承認人的意志自由也具有完全的必然性,才能避免兩難。這不僅與科學事實悖離,而且會決定性地斷送道德、法律和宗教的合法性基礎。因為如果人的意志自由是必然的,為人以外的力量所決定的,那么人就不應該為自己的任何行為承擔宗教、道德和法律上的任何責任和義務。既然行動與自我無關,那么責任和懲罰就無從談起,這樣就會混淆責任和懲罰的理論。
但是,在一個既肯定意志具有一定的自由但不具有完全自由性,又肯定世界(社會、歷史)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不具有完全必然性的理論中,這些困難就不會發(fā)生。換言之,無論人還是世界(社會、歷史)都不是封閉的、孤立的、完成了的單一系統(tǒng),而是開放的、相互聯系的、成長著的多元趨勢。在胡克看來,只有在這樣的理論構架中,人的意志自由才可能結出自由行動的果來。人的尊嚴才不僅以其抽象的意志自由,而且以其現實的自由行動來達到實現。只有在這樣的理論構架中,宗教、道德和法律才能正當地施加于人身上,因為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自由選擇的能力,而且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機會。
可是,胡克同時還指出,傳統(tǒng)的意志自由的爭論不是有益于我們去尋找和發(fā)現這個將意志自由和世界(社會、歷史)的必然性連接起來的紐結點,從而拓展人類自由的空間,而往往將我們導向一種不可操作、不可觀察到的、神秘化的方向。
為此,胡克對傳統(tǒng)意志自由的觀念作了發(fā)生學的考察,他發(fā)現意志自由的觀念有兩個來源:一方面,由于外在行動屢屢受挫,因此人的自由是否存在就成為問題,而人的尊嚴系之于人的自由的存在,因此為了捍衛(wèi)人的尊嚴,在外在自由不可得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證明人具有內在自由,即人具有意志自由。另一方面,為了讓行動者對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為了證明針對行為者的行動所做出的道德和法律上的表揚或懲罰是正當的,就必須證明人有意志自由。
對此,胡克指出,我們把懲罰和表揚與其建立在對責任的偶然猜測的基礎上,不如建立在清楚界定的社會后果上,這樣會更易于執(zhí)行。人的意志究竟是否自由,這是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但是社會后果則是有目共睹的,可以獲得共識的。只要一種社會后果是其行動的結果,那么我們就要求他對此負責任,無論他是否有意志自由。因此從操作的角度講,意志自由的引入不是把問題變得更簡單,而是更復雜。
基督徒引進意志自由,是為了證明人犯錯的根源在于人所擁有的意志自由,所以要求人自擔責任。但是胡克指出,這種愿望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如果意志是自由的,那么它既可以做惡,又可以為善,至于它是為惡還是為善,這依靠意志自由是不能解決的,其原因應該在別的地方,因此意志自由并不是最終的,還應該存在更為根本的、另外的自由。同樣,康德也認為自由意志能夠為人類制訂自由的法,這些法成為道德的原則也是令人懷疑的,因為顯然自由意志并不能證明它所立出來的法律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而如果說把人的行為的過錯歸咎為意志自由,那么在原罪的名下,人們實際上就可以同等的作為一個類來承擔抽象責任和懲罰,而無需為其個體行為承擔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了,因此只有整體共同受罰,而不能區(qū)別對待。這樣就得出一個相反的結論:意志自由不是成為道德和法律合法性的根據,而成為消解道德和法律的工具。
(三)胡克指出,意志自由的觀念也是多余的、無意義的。形而上學的意志自由的問題與是否存在一個比起別的替代物更好的自由社會、哪些自由值得提倡等問題毫無干系,因為從哲學經驗上看,那些在意志自由的問題上持相同意見的人們在后面的問題上可能會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而在后面的問題上持相同意見的人們可以在意志自由的問題上觀點相反。從邏輯上講,我們也不能從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學問題上演繹出關于人們應該如何建立一個自由社會、如何實現自由的合理結論,因此對意志自由的問題的探討對于我們保持、拓展和實現自由來說毫無意義。
因此,胡克指出:“所謂的人類自由的‘問題’,首先并不是心理學的探索對象,而是倫理學的探索對象。它不是意志是否自由的問題,而是心靈是否自由的問題,或者換言之,是人和我們據以閱讀人的心靈、人的行為是否自由的問題?!保?]意志自由的問題取決于心靈自由或行動自由的問題。就其自身而言,它不過強調指出:自由的行動必須是不受他人意志而只能是受自己的意志所決定的自愿的行動。至于如何實現意志自由,則取決于如何實現和擴大心靈自由或行動自由。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3][美]埃里克·方納著.王希譯.美國自由的故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序11.
[4]弗洛姆.論自由[J].文摘,1986,(2).
[5][6][7][8]資產階級哲學資料選輯第十二輯.《哲學研究》編輯部,1965:106,106,1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