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卿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19世紀上半葉是德國民族意識覺醒的時代,浪漫主義知識分子秉承浪漫主義文化精神,通過形式各異的創(chuàng)作來凝聚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誕生于1812—1858年間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Kinder-und Hausm覿rchen),即《格林童話》是格林兄弟(Jacob&W ilhelm Grimm,1785—1863,1786—1859)在搜集和整理德國乃至歐洲民間傳說基礎上造就的文學瑰寶,其間蘊含了德國人數(shù)百年來的生活經(jīng)歷和文化精髓。
幽深神秘的大森林不斷吸引著《格林童話》中的主人公們,他們在那里展開一段又一段趣味盎然的探險之旅,打開包羅萬象的森林畫卷,德國人民的心愿、幻想和信仰,德國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觀念無不跳躍其上。森林豐富了童話故事,沒有森林的童話注定單調(diào)貧乏,無法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森林折射了童話世界的瑰麗奇幻,糅合了日耳曼人的生活軌跡,亦體現(xiàn)了格林兄弟本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點。本文以森林為研究對象,結合德國地形和文化特點探討《格林童話》中頻繁使用森林作為場景設置的原因,強調(diào)森林作為德國浪漫主義文學重要元素的獨特性,并從四個方面解析童話森林的象征意義。
不同于農(nóng)耕民族、游牧民族或航海民族,日耳曼人是從幽深的原始森林中走出的種族,遠古日耳曼人聚居之處到處覆蓋著茂密的原始森林,他們在那里和各式野獸為伍、各類野生植物為伴,弱肉強食這一自然法則深深烙印在日耳曼人的心中[1]。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展,成片的森林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無數(shù)的良田美廈,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日耳曼人從獵人和采摘者變成農(nóng)民,自此生活在兩個互相制約而又彼此依存的生存空間里。祖先在森林中經(jīng)歷的一切好比日耳曼人的童年時代,他們生活在廣袤森林的環(huán)繞中,一方面感受人類活動由此受到的局限,令他們追憶起過去的一切,另一方面受到內(nèi)心渴望和追求的支配,不斷成長。
后代日耳曼人翹首森林邊緣,將他們的愿望、幻想、恐懼、夢境統(tǒng)統(tǒng)投射于此,善惡在此交織,魔鬼和天使在此并存,機遇和不幸在此不斷的上演,德國人對于森林的執(zhí)著是我們無法想象的。趙鑫珊教授在《德國森林與德國文化精神》一文中指出:“如果說中華民族是個內(nèi)陸腹地的民族,英國民族是個藍色海洋的民族,那么德意志民族則是個綠色的森林民族。森林的性格即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森林的一切,構成了德意志民族的氣質(zhì)和心態(tài),并反映在她的文化形態(tài)中……在德意志民族的氣質(zhì)中有一種森林的風格:穩(wěn)重、深沉、內(nèi)斂和肅穆。但是森林同時具備了幽深和恐怖,具有一種令人不寒而栗的精神氛圍?!保?]數(shù)個世紀以來,德國音樂、文學、詩歌、哲學等各個領域無不反映出德意志民族和森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德國文化精神的源頭在森林深處。
格林兄弟生活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前半葉的德國,當時的德國社會四分五裂、黑暗腐朽,但是人們的精神經(jīng)歷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狂飆突進的沖擊和洗禮,已進入個性張揚的浪漫主義時代[3]。德國是浪漫主義的發(fā)源地,早在18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葉的狂飆突進運動中,歌德、席勒等一大批作家已經(jīng)致力于強調(diào)個性解放,尊重天才,重視自然,把文學視為個人情感的爆發(fā),而這正是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發(fā)展的重要過渡階段。
這一時期的德國正經(jīng)歷早期工業(yè)革命,資本家追求利益至上,工業(yè)化帶來大量污染,自然遭到急劇破壞,城市上空籠罩著灰色,人們對因資本主義發(fā)展所帶來的違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業(yè)文化感到失望,開始渴望回歸遙遠的過去。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的浪漫主義時代,人們迫切想逃離現(xiàn)實,回歸自然。對于許多浪漫主義者來說中世紀甚至成為歷史、社會和文化上的“理想時代”[4]。人們對于自然的思考反映了現(xiàn)實和理想的矛盾,浪漫主義詩人和畫家、民間詩歌無不體現(xiàn)了對自然主題越來越多的關注。浪漫主義認為,人性原有的純樸與自然,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都因為現(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因為物質(zhì)欲望的彌漫,而逐漸喪失了。因此,對大自然的向往,對自然人性的歌頌,也就成了浪漫主義文學的主題和表現(xiàn)對象。此外,浪漫主義文學也常常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中來表現(xiàn)人的自主能力和奮斗精神,以此來塑造理想中的英雄。
森林是日耳曼人生存和文化的根源,亦是大自然的完美代表,格林兄弟身處浪漫主義的巔峰時期,同時又是德國民族意識覺醒的時代,他們深知民間傳說更能真實反映人們對于過去和未來的向往,更能體現(xiàn)日耳曼人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他們執(zhí)著于對森林的熱愛,通過精神上對森林的回歸,格林兄弟在童話世界中表現(xiàn)了德國浪漫主義者對于德意志民族文化統(tǒng)一和崛起的渴望。他們頻繁使用森林這一場景設置,賦予其豐富的象征意義,令《格林童話》緊扣時代脈搏,凸顯民族特色,更使得森林成為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元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德國茂密神秘的大森林已永遠雋永在世界文學史上和熱愛童話人們的心中。
《格林童話》中的森林幽深神秘,充滿誘惑,這里是善惡勢力較量的地方,也是逃離和回歸者的家園,它包羅萬象,無人能知曉其全部含義。主宰一切的大自然在這里化身森林諸神,白發(fā)蒼蒼的老婦人、擁有法力的小矮人幫助善良勇敢的主人公渡過難關;樹木、動物均被賦予思想和靈魂,催動故事的發(fā)展;而邪惡的女巫亦在此如魚得水、無所顧忌、濫施妖術,令主人公遭遇重重危難。這里機遇和危險并存,一方面它是原始、靠近神靈的地方,另一方面又是黑暗、危險且未知的,在此一切皆有可能。
人類的生活實踐和童話故事的發(fā)生息息相關,童話以形象、象征性的語言連接著現(xiàn)實世界和幻想空間。《格林童話》中的許多故事都反映了森林哺育人類的作用,是蒙難者逃離和回歸的地方。很多故事的開始主人公常常因為貧困、遭人迫害等原因被迫進入森林,在這里他們不必再忍受來自各方的壓力,獲得庇護,學習本領。探索未知的世界,得以重生。在森林中主人公感受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感受大自然包羅萬象的力量,伴隨大自然的節(jié)奏,善良正直的人們將達到身體、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完美[5]。《漢賽爾與格萊特》(H覿nselund Gretel)中的兄妹倆由于家境貧寒,家中沒有足夠的糧食被遺棄于森林,遭遇惡毒的巫婆,千鈞一發(fā)之際,妹妹格萊特用計殺死巫婆,救出哥哥,得到了金銀財寶,從而解決了家里的困境。故事反映了早期勞動人民掙扎求存的困窘狀態(tài),饑餓的人們進入森林找尋一切可以食用的東西,他們采摘水果、果仁、蘑菇,獵殺動物。當白雪公主(Schneewittchen)在幽深的大森林里獨自徘徊時,野獸在她身旁吼叫,但卻沒有一個去傷害她。七個小矮人為她提供了避難之處,一個溫暖的新家。小弟弟和小姐姐(Brüderchen und Schwesterchen)為了躲避虐待他們的繼母流浪到森林中,得以棲身。森林永遠不會讓找尋者空手而回,很多世紀以來森林被視為流放者、受歧視者的家園。而在童話森林中人們不僅可以拾柴火、找食物,森林中的自然生靈更能適時地幫助主人公們渡過難關,解除危機。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渴望冒險、探尋未知世界的一面,而童話中的森林則是經(jīng)歷這一切的最佳地點。進入森林的主人公們大多會經(jīng)歷一系列的磨難,森林雖然可以為受難者提供棲身之所,但森林中的一切并不都是美好無害的,大自然掌控一切、喜怒無常,人們身處其中,常常會失去方向,森林中幽暗而錯綜復雜的道路恰好折射了人類靈魂深處的迷失和彷徨。身處童話森林的人們亦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潛意識的森林中徜徉。
《兩個旅行者》(Die beidenWanderer)中裁縫和鞋匠在森林中迷路,樂天善良的裁縫由于心存僥幸,沒有帶夠干糧,饑餓之下迫不得已用兩只眼睛向無情無義的鞋匠換來兩塊面包,森林不會眷顧沒有準備、盲目前行的人,凡事沒有充足的準備必將遭受重重困難?!缎侵y幣》(Die Sterntaler)中的小女孩父母雙亡,雖然貧窮卻善良虔誠。在通往森林的道路上她把自己僅有的一切給了別人,彷徨無助的她裸立于暮色彌漫的森林中,接受了星星的洗禮,獲得新生和財富,在往后的日子里衣食無憂。童話中的森林是一個全新開始的地方。V.Propp在《童話的歷史根源》一書中寫道:“全世界范圍內(nèi)這類儀式一般都在森林中舉行,如果沒有森林,也會選擇人類聚居處以外的灌木叢或叢林。森林中的經(jīng)歷往往充滿考驗、肉體的痛苦、孤獨和恐懼,從而體現(xiàn)了人類的某種追求?!保?]
并非所有徜徉于森林中的人都能獲得好運,贏得財富,只有那些心地善良、意志堅定、聰明果敢、樂于助人的主人公們才能找到走出森林的道路,而心地歹毒、懶惰無情者終將在這里接受命運的審判。在此《格林童話》為兒童提供了幾乎一切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教會兒童通過分辨假丑惡來追求真善美?!读种行∥荨罚―asWaldhaus)中的小女兒在森林中以善待老人和動物的心地破解了巫師的魔法,使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變回英俊的王子,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冷酷的兩個姐姐則被帶到森林中做燒炭翁的使女,直到她們變得仁慈,不再讓動物餓肚子為止。《六只天鵝》(SechsSchw覿ne)中的哥哥們雖然不幸變成天鵝,妹妹卻因擁有無比的勇氣和堅韌的意志,歷經(jīng)六年即使蒙受冤屈亦能做到不說一句話、不笑一下,終于破解巫術,使他們恢復人形?!毒叺哪六Z姑娘》(DieG覿nsehirtin am Brunnen)中割草摘果子的老婦人在林中偶遇英俊富有、善良的年輕人,年輕人通過老婦人的考驗,身負重擔卻并未放棄,堅持將其送回家,終使她放心地將落難公主交付與他。《兩個旅行者》中的小裁縫雖然雙目失明,但由于純正善良的心地恢復了視力,并以自己仁慈的行動得到自然界生靈的幫助,從而贏得了美麗的公主,而多行不義的鞋匠終被烏鴉啄出雙眼,餓死于森林?!渡掷锏娜齻€小矮人》(Die dreiM覿nnlein im Walde)中的小矮人們賦予心地純良、將面包分給他們吃的小姑娘三份美好的禮物,而繼母之女因其冷酷的心地、懶惰的行為在森林中受到小矮人的詛咒。童話寓教于樂,正如威廉·格林所說:“原本是希望它 (格林童話)成為一本有教育意義的書——因為我再也想不出什么更富有教益、更天真無邪、更令人心曠神怡的讀物,能比它更適合于兒童的心性與能力了。 ”[7]
20世紀70年代以來,蓬勃發(fā)展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認為女性更接近自然,男性把世界當成狩獵場,與自然為敵;女性則與自然和睦相處。《格林童話》中很多故事的主人公皆為女性,通常意義上的男性善于思考和行動、女性易于感覺和被動的特點在森林里被顛倒了,英勇機智的女主人公們和邪惡勢力斗志斗勇,拯救英俊富有的王子和親人,完成自身的蛻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格林兄弟可說是超前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者。
《森林中的老婦人》(Die Alte im Wald)里的小女仆破解了巫婆的妖術,解救了變成大樹的王子;美麗的小公主令《青蛙王子》(Der Froschk觟nigoderdereiserne Heinrich)恢復原形;《六只天鵝》中的小公主歷經(jīng)六年破解惡毒王后的巫術,使哥哥們恢復人形;《強盜新郎》(DerR覿uberbr覿utigam)中美麗的新娘身處森林中的強盜窩,機智面對、險中求生;《林中小屋》里善良的小女兒破解了巫師的魔法,贏得了王子的愛;《漢賽爾與格萊特》中妹妹格萊特用計殺死巫婆,救出哥哥,等等,無不立足女性視角,歌頌了女性和森林母親的和諧相處,在森林中女性似乎更受庇護,從而歷練自身得以拯救他人。
多瑙河、萊茵河和易北河流域的廣袤森林哺育了德國人,造就了德意志民族勇敢彪悍、堅韌不屈的性格特質(zhì)。在浪漫主義的巔峰時代,格林兄弟追根溯源,連接森林和童話,民族和世界,從而成就了永恒的經(jīng)典。
[1]倪樂雄.森林與“獵人的優(yōu)越感”——日耳曼民族戰(zhàn)爭意識探源[J].德國研究,1999,(2).
[2]趙鑫珊.心游德意志[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
[3]陸霞.說不完的格林童話——楊無能教授訪談錄[J].德國研究,2008,(2).
[4]K觟nig,Claudia.B觟serWald,guter Wald-Wald und B覿ume in den M覿rchen der Brüder Grimm[D].Technische Universit覿tBerlin,2005.
[5]DerWald im M覿rchen[J].Im:M覿rchenspiegel.Zeit schrift für internationale M覿rchenforschung und M?rchenkunde,1995,(4).
[6]Propp,V.:DiehistorischenWurzeln desZauberm覿r chens[M].HanserVerlag,1990.
[7]FederspielChrista.Vom Volksm覿rchenzum Kinderm覿rchen[J].W ien:Verlag Notri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