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美瓊
(南昌大學中文系,江西南昌 330031)
小川環(huán)樹一生致力于中國文學研究,在宋詩研究方面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深刻影響到后來日本學界中國古代詩學的研究走向。由于小川先生在中國文學諸多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宋詩上的研究往往凸顯不夠。本文試作論述如次,以引起人們對小川先生宋詩研究學術成就的進一步關注。
小川環(huán)樹從事與宋詩相關的研究當始于《范成大》的撰寫,該文收入《中華六十名家言行錄》。當時,正值著名學者青木正兒 60大壽,鈴木虎雄等諸大師即為之撰文 60篇,綜論中華人物,結集成書為《青木正兒博士還歷紀念·中華六十名家言行錄》,為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史上之一大盛事,小川環(huán)樹的《范成大》即為其中一篇。小川以后又陸續(xù)寫了《蘇東坡的詩文用語研究》等文,宋詩的研究領域彰顯身手。
小川環(huán)樹宋詩研究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宋詩文獻整理,宋詩人的構成、宋詩的題材取向、宋詩的藝術特色、宋詩的流變,蘇軾詩個案研究及對我國宋詩研究成果的推介等方面。
文獻與文學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在日本有著豐富的中國文學文獻的典藏,也有著豐富的文獻整理的經(jīng)驗,文獻的發(fā)掘和整理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學術傳統(tǒng)。小川環(huán)樹在研究宋詩的同時,亦特別注重宋詩文獻的整理,在這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如:譯注《梅堯臣》、《蘇軾》(上、下)收錄于吉川幸次郎、小川環(huán)樹監(jiān)修的《中國詩人選集》第二集(巖波書店,1962);譯注《宋詩選》收錄于《筑摩叢書》(筑摩書房,1967);與山本和義選譯《蘇東坡集》,收錄于十五卷的《中國文明選》(朝日新聞社,1972);譯注《陸游》收入《中國詩文選》(筑摩書房,1974年);與山本和義選譯《蘇東坡詩選》,收錄于“巖波文庫”,(巖波書店,1975);與山本和義譯注《蘇東坡詩集》(1—4)(筑摩書房,1983—1990)等等。
其中,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小川環(huán)樹與山本和義合作譯注的《蘇東坡詩集》(1—4)。關于蘇軾譯注,除各種選注外,曾刊行過一個全譯本,即巖垂憲徳、釋清潭、久保天隨譯注的《國譯蘇東坡詩集》(全 6冊,國民文庫刊行會,1928-1931),該書的注釋僅對馮應榴注進行了訓讀,沒有現(xiàn)代口語的翻譯,這對以后讀者來說,學習與理解很有困難,急需新的譯本出現(xiàn)。小川和山本的蘇軾全譯注可以說是應這種需要而出現(xiàn)的。該詩集按馮應榴輯注的《蘇文忠公詩合注》編排順序,對蘇軾全部詩作進行譯注,以歷代主要蘇詩版本和孔凡禮校注的中華書局本《蘇軾詩集》來校勘,并參考笑云清三編的《四河入?!返热毡竟抛⑦M行校訂和譯注,這較之以前各種蘇詩選注來說,一是完整,二是學術價值高。遺憾的是,該集因小川的去世,或者還有出版方面的原因,刊行被中斷。內(nèi)山精也近年從山本和義那里獲得其授權的小川手稿,準備將余下部分陸續(xù)刊登于他主編的《橄欖》上,現(xiàn)已揭載由山本和義補訂的《蘇東坡詩集補(1)》,實為有功于學界之舉。
小川環(huán)樹最為人稱道的是與倉田淳之助輯編的《蘇詩佚注》(同朋社,1965;明德社,1968)。該書一是展現(xiàn)了“蘇詩佚注”?,F(xiàn)存的宋人注蘇詩,除零星所存的趙夔注之外,很多注不見于著錄,但在南宋人多有提及,每稱其詳?!短K詩佚注》中編有南宋施元之、顧禧的《注東坡先生詩》,即日本帝室圖書寮所藏的宋刊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后集》;二是輯錄趙次公注。南宋初年趙次公的蘇詩注為現(xiàn)存的宋人注蘇詩最早的,五山僧人太岳周崇的《翰苑遺芳》中,保存了大量的在《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中所未收的趙次公注,小川環(huán)樹和倉田淳之助從中輯出約有 10萬字左右;三是附錄了施宿編的《東坡先生年譜》的影印本。此譜久佚,1963年倉田淳之助在京都一家舊書店購得,并于 1965年影印于《蘇詩佚注》,始公諸之于世。1981年,復旦大學顧易生把它帶回中國,1984年王水照又將其附錄于《蘇軾選集》,后收入《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匯刊》。
小川環(huán)樹關于宋詩的主要觀點,集中體現(xiàn)在《宋代詩人及其作品》一文中。該文揭載于《宋詩選》(《筑摩叢書》74,筑摩書房,1967),后選入其論文集《風與云——中國詩文論集》(朝日新聞社,1972),譚汝謙所編小川環(huán)樹論文集《論中國詩》(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中題為《宋詩研究序說》。文中主要論說到宋詩人的創(chuàng)作群體及構成、宋詩的題材取向、宋詩的藝術特色、宋詩的流變等方面。
1.創(chuàng)作群體
我國的宋詩研究,在小川環(huán)樹寫作此文的同時或此前,學者們論宋詩,一般首論唐宋詩之爭或唐宋詩之別。如胡云翼《宋詩研究》(商務印書館,1935),這是現(xiàn)代意義的第一部宋詩研究著作,它的開篇第一章就是“唐詩與宋詩”;錢鐘書《談藝錄》(開明書店,1948)的開篇第一節(jié)也是“詩分唐宋”;繆鉞《論宋詩》(《詩詞散論》,開明書店,1948)寫成于 1940年 8月,其關于唐宋詩之別的論述也相當精彩,后來學人論宋詩時每每祖述之。
在小川環(huán)樹的著作里將宋詩人的交往及構成作為其關注宋詩的首要任務。小川環(huán)樹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作詩在宋代已被當做是知識階層的一般修養(yǎng),具有文學、文化素養(yǎng)的官僚 (士大夫)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體,這是促使宋詩創(chuàng)作繁榮的主導因素。
小川此論直接導引了后來內(nèi)山精也等人呼吁的以士大夫為中心的宋代文史研究。1999年 3月,日本的宋史研究者在東京大學文學部召開過一次專題討論會,題為“宋史研究者所見的中國研究之課題——士大夫、讀書人、文人或精英”,呼喚以“士大夫”為中心的研究。此后,很多中青年學人陸續(xù)在此課題上發(fā)表研究成果。如內(nèi)山精也就有《宋代士大夫的詩歌觀——蘇軾“白俗”之評的意味》及續(xù)篇《宋代士大夫的詩歌觀——從蘇黃到江湖派》等。
2.題材演變
宋詩在繼承唐詩的基礎上,發(fā)生了顯著的新變,題材內(nèi)容的選取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如抒寫文人日常生活,在反映民生疾苦、內(nèi)部政治斗爭方面的擴展,深切的愛國憂民情緒等,可以探討的內(nèi)容很多。有意味的是,小川選取考察角度是宋詩在戀愛題材上的縮減。他說:“宋詩在題材內(nèi)容方面有個特征,就是以戀愛為主題的詩比起唐詩來有明顯地減少。”“戀愛詩在宋詩里的地位就更加可憐,可以說被打發(fā)到一個小角落里了。在這個意義上,宋詩的抒情詩性質(zhì),比起唐詩來,可以說是既淡且弱了?!盵1]161接著,小川探論個中原因,認為戀愛詩、愛情詩淡出宋詩的原因:一是“詞”的興起,詞“以戀愛、愛情為主要內(nèi)容,詩的某些功能也就為詞讓路了?!盵1]161也就是說,詩中的戀愛、愛情題材轉(zhuǎn)到詞里去了。二是宋人不再傾訴悲哀。意思是,因為戀愛、愛情題材往往傷感,所以不再傾訴悲哀的宋詩中不多涉及這類題材。小川還因此探源溯流,梳理中國詩歌中感情基調(diào)的流變,認為:“長期以來,不限于戀愛詩,傾訴悲哀也一直是中國詩的主題?!盵1]162到了宋詩,這一傳統(tǒng)突變,不再傾訴悲哀構成了其鮮明的特色。此觀點與吉川幸次郎同出一轍,小川的《宋代詩人及其作品》草成于 1962年,而吉川的觀點出于其1962年寫成的《宋詩概論》,可見兩人學術上的相互影響并達成共識。
類似的觀點,我國的宋詩研究者也有論說。如錢鐘書在《宋詩選注》的“序”里說:“宋人在戀愛生活里的悲歡離合不反映在他們的詩里,而常常出現(xiàn)在他們的詞里。如范仲淹的詩里一字不涉及兒女私情,而他的《御街行》詞就有‘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這樣悱惻纏綿的情調(diào)?!盵2]7就是說,錢鐘書也認為宋人的愛情題材及心靈情感上的歡娛愁苦,大部分都轉(zhuǎn)移到詞里去了。在這點上,中日兩國學者有著共同的認識。
3.思想特色
宋詩在思想方面的特色,小川環(huán)樹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向樂觀主義哲學靠攏,這與上一方面是密切相關的。
小川環(huán)樹以開宋詩風氣之先的歐陽修與宋詩代表人物蘇軾為例來闡說他的觀點。他認為,中國詩歌長期以來的主題就是傾訴悲哀,如曹植、阮籍、謝靈運、杜甫等,“他們凝視著人生的苦難與悲哀,并把這些苦難與悲哀表現(xiàn)在詩里?!盵1]162-163宋詩人卻不是這樣,如較早明確顯示出宋詩特色的詩人歐陽修,他把戀愛“這類悲哀完全排擠出詩,遷徙入‘詞’。因此,他的詩作主題幾乎全集中于友情與‘閑適’方面?!e適’是一種悠閑適意的心理狀態(tài),也就是說,他在詩里表現(xiàn)的是沒有被悲哀異化的自在心情。”[1]163-164“至此,宋詩向樂觀主義哲學靠攏了。這種樂觀主義在歐陽修的門人蘇軾的詩里表現(xiàn)得最為徹底。它在構成蘇詩特色的同時,很快也決定了宋詩的整體風格?!盵1]164小川并將蘇軾與白居易比較,認為白居易雖自號“樂天”,在被貶時還是作《琵琶行》來寄托自己淪落天涯的悲哀,而蘇軾在流放黃州的時候從未寫過這類情緒的作品,“他牢牢記住的是這片土地上陌生人的好意帶給自己的歡喜?!盵1]164在對比中,凸顯了宋詩中的樂觀主義思想。小川這種對蘇詩的深刻體悟,我們不禁聯(lián)想到他的學生山本和義在《風與云:中國詩文論集》的“序言”中所說的:“先生晚年將極大心力傾注于對北宋文人蘇軾的研究,或許就含有通過蘇軾的博大胸懷和崇高人格來表現(xiàn)他上述感情的美好愿望。”[1]4山本和義所說的“上述感情”,指的中日關系惡化時,小川正在中國,特別感動于中國人民的友善。至此,我們感到小川宋詩研究的一個特色:用心去體悟詩,帶著愛好與感情去研究詩。
4.民族情感
小川環(huán)樹認為,在宋詩中有著空前高漲的民族主義感情,這源于宋人的大我的自覺。
小川先從張載《西銘》中的一段話談起,認為張載從《莊子》那接過“天地一體”的思想,并具體地將它比作一個大家庭內(nèi)部的關系,這實際上表明的是民族主義的主張,即宋代哲學“大我的自覺”。小川借用錢穆在《國學概論》提出的觀點,認為六朝的哲學是小我的自覺,宋代的哲學則是大我的自覺,這個大我就是漢民族的一體意識,即民族主義的感情。這種感情在以前的詩歌中并不多見,“在唐代曾被杜甫在詩中反復高揚過,但其他的詩人卻不一定持有自覺的意識?!钡?“進入宋代,民族意識成為許多作家、詩人的共識,并且一有機會就在詩里頑強地表露出來。”“至南宋,詩人們的民族主義意識更是空前高漲?!盵1]166-167他接著舉王禹偁、王令、呂南宮、唐庚、呂本中、劉子翚、文天祥等人詩作為例,予以詳細分析他們詩中蘊含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很具說服力。
5.自然關照
關于宋詩中體現(xiàn)出的對自然的關心,小川環(huán)樹主要以黃庭堅《演雅》詩為代表進行論說。
黃庭堅的《演雅》是中國詩歌史上一首頗有創(chuàng)造性的奇詩,詩中詠及蠶、蛛、燕、蝶等 43種動物,其認識并不基于自然,而是在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間把握,全詩充溢著故實與典故,詩作曾在南宋詩壇上引發(fā)了一系列的仿效作品。但是在我國的古典文學研究中,沒怎么被重視。小川環(huán)樹《宋代詩人及其作品》一文認為這首詩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他對生物的精細觀察,二是他關于這些生物生活目的的追問”[1]169,體現(xiàn)出宋詩人對自然特有的強烈的好奇心和對事理的深刻懷疑態(tài)度。小川接著探討個中原因,他認為宋詩人對自然的關心,一是因為到了宋代,有關自然物的觀察、記述從藥物學里獨立了出來;二是與宋代園藝學的發(fā)達有關系,而最主要的在于宋人的思想,他說:“宋人的思想有個特點,就是對生物的生活行為也要刨根問底,追究它們對這個世界所具有的意義?!盵1]170這種探索,就是“格物致知”。
似乎還不足意,小川又列舉楊萬里、葉紹翁、周密等人詩作,進一步分析說明宋詩體現(xiàn)的對自然異乎尋常的關心。下文要述及的宋詩中擬人法廣泛運用也與此相關,可見小川對此類問題的關注。
6.擬人手法
小川環(huán)樹認為:“蘇軾的詩常用擬人法,其實這也代表著宋詩的一個特色?!盵1]164他回顧了自先秦至唐的詩歌,認為其中很少有擬人法,只有在宋代才廣為運用,“這類讓自然物或非生物像人類一樣帶有感情的表現(xiàn)方法,唐詩中也有,可宋詩里卻在在皆是,相當普遍。”[1]165小川以蘇軾詩句“倚山修竹有人家,橫道清泉知我渴”為例,分析道:“二句字面上說,沿山的竹林中有農(nóng)民的家,穿路而過的清清泉水仿佛知道我想喝水。實際上他是通過描寫自己從自然的善意里感到的喜悅,巧妙地表達了對熱情留宿的農(nóng)夫的感謝?!薄疤K軾用他那顆真誠的心衷心地接受并感激別人帶給自己的溫暖,并通過擬人法,把這種心情一直擴展到自然物上面?!盵1]165小川這里,把擬人法看成是人情感的物化或外化。那么,為什么宋詩人喜愛運用擬人法呢?小川說:“這當然不是偶然的,因為它與宋人擅長的理性思考并不矛盾,而且可以說是他們思想里根深蒂固的樂觀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我感到擬人法正是從人類文化對自然所持的優(yōu)越感里產(chǎn)生的。”[1]165亦即宋詩人喜愛運用擬人法與他們的樂觀主義哲學是相關聯(lián)的。小川另有《大自然對人類懷好意嗎?——宋詩的擬人法》一文,論及宋詩的擬人法,亦持同樣觀點。
小川環(huán)樹的觀點也許同時受了我國學者錢鐘書的某些影響。小川環(huán)樹特別推崇錢鐘書,曾介紹并高度評價錢鐘書的《宋詩選注》。錢鐘書很注重宋詩中的擬人法,在《宋詩選注》中,錢鐘書多處評述這類詩句。如王禹偁《村行》的詩句“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正是運用了擬人法,才顯得形象生動的。錢鐘書分析它成功的原因道:“按邏輯說來,‘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題總預先假設著肯定命題。詩人常常運用這個道理。山峰本來是不能語而‘無語’的,王禹偁說它們‘無語’或如龔自珍《己亥雜詩》說:‘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并不反事實;但是同時也仿佛表示它們原先能語、有語、欲語而此刻忽然‘無語’。這樣,‘數(shù)峰無語’、‘此山不語’才不是一句不消說得的廢話?!挠谜娴恼f法,例如‘數(shù)峰畢靜’,就減削了意味,除非那種正面字眼強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靈,像李商隱《楚宮》:‘暮雨自歸山悄悄’。”[2]8十分精辟到位。小川同時是語言學家,估計對此體悟尤深。
7.詩體流變
宋詩的創(chuàng)作者性質(zhì),宋詩的題材、質(zhì)性均已定出,小川環(huán)樹可以開始從容細膩地來討論宋詩的幾個關鍵人物了。因此,小川《宋代詩人及其作品》最后的任務就是以各階段代表詩人為中心,來探討宋詩的流變。
關于這幾個關鍵人物,小川是頗為精心地選出的。他依據(jù)曾國藩《十八家詩鈔》、乾隆御選《唐宋詩醇》選出蘇、陸,據(jù)王士禎《阮亭古詩鈔》、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選出歐、王、黃,再加上北宋的梅,南宋的楊,形成歐、梅、王、蘇、黃、陸、楊七家。他說“以歐、梅、王、蘇、黃、陸、楊這七人為中心,略述宋詩詩風的流變,并擬在行文中隨時論及其他詩人及流派?!盵1]173宋初六十年間,基本沿襲前代遺風;歐、梅等詩人合力實踐,古體詩得到了新生;王安石則開啟宋詩用典陌生奇警之先河;蘇軾、黃庭堅的詩歌在用典、講求句法篇法、奇警等方面均運用得無所不至,而成為后人公認的宋詩特征;南宋初期,陳師道、陳與義的嘔心瀝血、刻苦作詩酷似黃庭堅,卻無黃之奇警卓異;江西詩派風靡詩壇之后,不少詩人為突破江西詩派藩籬而不懈努力,陸游是其中的佼佼者;齊名的還有楊萬里。陸游辭世后,詩壇上“風光不再,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江西詩派細致而奇警的詩風已成過眼煙云,‘四靈派’與‘江湖派’你方唱罷我登場,先后主宰了詩壇?!薄敖髟娕赡枪路甲再p的清高作風已經(jīng)開始被以市民階層為中心的讀者群敬而遠之了。”[1]188
小川對宋詩流變的闡說,既重詩史的勾勒,又有對具體詩人詩作的研究分析,有點有線,實為一宋詩簡史。
在宋代的詩人中,小川環(huán)樹對蘇軾的研究最為投入,用功最勤。
1.分期。小川環(huán)樹《蘇東坡其人其詩》一文,揭載于《蘇軾》(《中國詩人選集二集》5,巖波書店,1962年),后選入其論文集《風與云——中國詩文論集》(朝日新聞社,1972年)。該文首先介紹蘇軾的成長環(huán)境及其人生經(jīng)歷,然后根據(jù)其詩風流變劃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考察:一是嘉祐四年(1059)至熙寧四年 (1071),為詩人的青年期,“蘇軾詩的特色此時已有所彰顯,但很多作品尚未褪盡習作的痕跡”。[1]200二是從熙寧四年 (1071)冬至元豐八年(1085),這一時期,蘇軾“經(jīng)歷雖然復雜坎坷,可他的詩風卻越來越顯得自由奔放。特別在知徐州以后,蘇軾的詩歌藝術已日漸成熟,臻于化境”。[1]201三是從元祐元年 (1086)至蘇軾卒(1101),這時期的前八年,蘇軾詩作沒有什么新的變化,后八年流放惠州、海南島時期,在藝術上是更上層樓,內(nèi)容上“深刻無比,充滿了人性的光芒,把作者美好心靈完全呈現(xiàn)了出來”。[1]202)
2.藝術特征。關于蘇軾詩歌的藝術特征,小川除對前人所評的奇怪、奔險、雄豪表示認可外,特別注重的是其擬人法和比喻的運用。他認為,蘇軾擬人法這一藝術技巧“用到極致”,“這不僅拉近了自然與自己的距離,而且也可以說有著呼吁人類親近自然的意義。”[1]203一般來說,探討詩歌技巧、特征,人們往往對其如何運用及對后人的影響等方面來考察,小川卻從人與自然的角度來探討其意義,極富新意。
3.用語用韻。小川環(huán)樹對蘇詩用語用韻研究的著述主要有:《蘇東坡的詩文用語研究》、《蘇東坡古詩用韻考》、《蘇東坡其人其詩》。小川對蘇軾關于“造物”的人生感悟特別感興趣,其《蘇東坡其人其詩》認為蘇詩中多次出現(xiàn)、最為引人注目的詞匯就是“造物”,這蘊含著蘇軾對人生的體悟。他說蘇軾將造物稱為“小兒”,是“因為他把人的命運、境遇,看成是某種超自然的存在所玩耍的游戲。那個創(chuàng)造并支配萬物的超自然的存在,如同小兒一樣天真爛漫,人類不過是這個造物主小兒游戲的產(chǎn)物,而且一直被其玩弄于手中。唯其如此,我們不能說人生在世無聊乏味了,因為人生又可以像小兒那樣自由玩耍了。”[1]207他的《蘇東坡古詩用韻考》又從詩歌創(chuàng)新的角度考證蘇詩的用韻特征,他認為,蘇詩用韻常常突破唐以來近體詩的“通用”范圍,而更加接近當時的口頭語。
小川環(huán)樹熱衷于宋詩研究事業(yè),不僅自己投身研究,還積極地將我國宋詩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時介紹給日本學者。如他撰寫的《歐小牧的〈愛國詩人陸游〉》、《錢鐘書的〈宋詩選注〉》、《朱東潤的〈陸游傳〉》、《朱東潤的〈陸游研究〉、于北山的〈陸游年譜〉》,等等。這在日中學術交流在事實上不太可能的時代,如數(shù)九寒冬的一縷陽光,無比珍貴而溫暖人心。
小川環(huán)樹介紹的幾部著作,現(xiàn)在看來,都是經(jīng)典性作品。其中,歐小牧《愛國詩人陸游》對陸游三期創(chuàng)作進行了重點描述;朱東潤《陸游傳》為其二十年心血的結晶,生動地描繪出陸游的坎坷人生及其昂揚的斗志、不衰的詩才;其《陸游研究》又對陸游詩歌風格作了精細的分體研究;于北山《陸游年譜》十易寒暑而成,亦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著作,所以極具學習參照價值。小川的選擇,可謂獨具慧眼。
小川特別推崇錢鐘書,認為讀他的論文和著作,感覺若用一個詞來概括其特征的話,就是“學貫中西”。他高度評價錢鐘書的《宋詩選注》,說:“宋代文學史的許多部分,也將由于本書的問世而不得不重新認識和改寫了?!盵1]268當時,在我們國內(nèi),《宋詩選注》出版不久即遭到批判。楊絳在《我們仨》一書中也寫到,“反右”的時候,《宋詩選注》成為了白旗,是因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環(huán)樹等對這本書的推重,這面白旗才可以不拔了。
小川環(huán)樹的宋詩研究成果卓著,自然也便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研究方法與特點。歸納、反思這些方法與特點,對我國本土的詩學研究是不無裨益的。
1.整體的文學史眼光。小川環(huán)樹的宋詩研究,有重視文獻、考證細致的特點,撰有不少考論性著述,如前所述的對宋詩文獻的整理。但他在研究中一直不乏整體的文學史眼光。他的研究,既有文學史的觀照,又有關于題材和表現(xiàn)技巧之開拓方面的探討,還有社會政治、文人生活和藝術觀念的研究,無論涉及的對象和內(nèi)容如何,背后都有一種整體的文學史眼光和綜合性的多元視角支持。如對黃庭堅《演雅》詩的研究,既對寫作地點、詩句涵義細致考校與分析,又從其探討宋人的自然觀與宋詩特點。再如他寫到陳與義的苦吟,認為他:“再次把苦吟當做了作詩的材料。這實際上有著‘為詩而詩’的意味,這或許是詩的題材越來越窄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吧。但同時也告訴我們,作詩這件事與詩人的生活越來越密切,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了。其實這也正體現(xiàn)了江西詩派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盵1]184由個體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技巧,到各時期的變化,轉(zhuǎn)到詩歌創(chuàng)作詩材的選擇,再到整個詩派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由點而線,由線而面,無不體現(xiàn)了論者的整體觀。
2.多元的研究視角。小川環(huán)樹漢學研究的范圍,遍涉經(jīng)、史、子、集,覆蓋哲學、史學、文學、語言學等學科領域。當然,其最突出的成就還是體現(xiàn)在文學與語言學的研究中。
正是由于他多方面的學養(yǎng),所以在進行文學研究時,能有綜合性的多元研究視角。最為鮮明的就是善從時代背景、哲學思潮或語言技法的角度來研究考量文學。如論宋詩的思想特色、宋詩的民族主義感情、宋詩對自然的關心等,都是從宋代哲學思潮來觀照的;研究宋詩藝術技巧的擬人、比喻等,則是從語言技法上來探討的;在詩人個案研究時,常常聯(lián)系時代背景來解讀詩人作品,如對宋代景德年間詩歌的評述,小川認為“充滿了安謐和暖的氣息”,像魏野詩句所說的“閑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小川分析其原因道:“悲痛的主題已在他們的作品里銷聲匿跡,這應該與他們生活在有宋一朝最充實、最安定的時代有關。”[1]174
3.深入的個案研究。小川環(huán)樹很重視個案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蘇軾詩歌研究。關于蘇詩,小川著有各種譯注、選譯,佚注的輯編,還有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分期,藝術特征、用語用韻特征的分析等,非常全面與深入。他從京都大學退休之后,有更多的時間投入研究,他選擇的還是給蘇詩作譯注,出版有四大冊的《蘇軾詩譯注》,使研究更為深入。還有其他詩人的個案研究也是如此,特別是討論宋詩流變這一部分,他選擇七位代表性詩人來帶動對整個宋詩詩壇詩風流變的考察,以個案研究帶動整體研究,他往往能在文學史的流變中把握詩人詩作的特質(zhì),在廣闊的歷史文化和文學史背景中把握具體詩人及相關問題,使具體問題的闡釋達到不同尋常的深度,這樣,個案研究的具體結論又反過來充實著對宋詩流變的宏觀認識。
[1]小川環(huán)樹著.周先民譯.風與云——中國詩文論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5.
[2]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