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涵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人民醫(yī)院針灸科(221011)
針刺結合穴位注射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102例
孫景涵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人民醫(yī)院針灸科(221011)
面神經麻痹;針刺療法;穴位注射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2例,男58例,女44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86歲,病程最短一天,最長5個月,一般以3~7天為多見。中醫(yī)辨證為風寒型87例,濕熱型15例,均通過門診頭顱CT排除器質性病變,為單純性面癱(面神經麻痹)
1.2 方法
1.2.1 針刺療法 取患側穴位主穴陽白、絲竹空、迎香、下關、地倉、頰車、翳風、神庭、合谷,其中陽白透魚腰,絲竹空透太陽,迎香透精明,地倉透頰車,人中透口禾髎,綿眼加四白,迎風流淚加睛明,耳后壓痛加完骨。操作方法: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顏面部用0.35mm×40mm毫針以提捏法進針,橫針透穴,余直刺進針,留針30分鐘。風寒型加用TDP治療燈,溫度適宜。濕熱型不留針。10次為1個療程,休息3~5d后,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1.3 穴位注射法 取6號針頭,5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復方丹參注射液2ml,維生素B121ml,地塞米松5mg混勻,快速刺入所取穴位,有酸麻脹沉感即可,無此感可稍提插捻轉,得氣后抽無回血即可,緩慢注入藥液,選穴下關,頰車、風池、手三里、足三里交替使用,每穴注入藥液1ml,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2.1 臨床療效 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半年隨訪,臨床癥狀無復發(fā)計96例,顯效:臨床癥狀治療較前基本消失,恢復正常工作計6例,本組102例全部有效。
2.2 典型病例 趙某,女,54歲,2001年12月7日來我院針灸科就診,3天前自感右耳后疼痛難忍,家人發(fā)現口眼歪斜。癥狀:右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傾向健側,吃飲嘴嚼不利,舌淡紫滑,脈微細。共針刺治療10次,穴位注射5次,痊愈半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現代醫(yī)學認為本病確切病因尚未明了。一般認為,可能是局部神經血管感受風寒而發(fā)生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是局部經絡瘀滯、經脈失養(yǎng)所致。并可能與某種病毒感染有關,致面神經鞘膜發(fā)生炎癥水腫,造成血液循環(huán)障礙,局部貧血,從而使面神經發(fā)生麻痹。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主要病因為局部脈絡,氣血虧虛易受風寒風熱之邪侵襲,以致經氣阻滯,氣血不和,經筋失養(yǎng),縱緩不收而發(fā)病。取穴以手足陽明經為主,手足少陽經為輔,手取局部近選與循環(huán)遠選相結合的手法。所選穴位多為五俞穴,交會穴和八脈交會穴。行針刺治療,可驅除風邪,疏通經絡,改善面部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面神經代謝配合注射復方丹參,維生素B12,地塞米松注射液滲透吸收,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疏通經絡,消除神經組織水腫,療效顯著,值得臨床參考。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28
1672-2779(2010)-10-0032-01
201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