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銀
日本大阪市也曾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大阪市為擴建公路,需要砍掉馬路邊的櫻花樹,當時正值櫻花盛開時節(jié),市民不忍心看到櫻花樹被砍。不久,樹上貼有一好心市民的致市長詞:好花堪惜,但寬限二旬,容得花開,艷此最后一春。市長看了,非常感動,櫻花樹最終得以保留。這種感動,是文學的感動,是文學打動了人的內(nèi)心。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論說: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社會需要溝通,溝通需要語言。作為與閱讀者溝通的橋梁,作文的語言更必須富有魅力。筆者以為,中學作文的教學中,文學性的影響應該不容小視。文學不能產(chǎn)生物質(zhì)價值,沒有所謂的物質(zhì)意義,但在許多情況下卻具備現(xiàn)實意義?!拔膶W是人類存在的詩意棲居之地,是我們生命的家園,是人為了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需要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另一個價值世界。”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給學生以文學性影響,激發(fā)、喚醒和強化潛藏在青少年內(nèi)心深處的文學情懷,使之成為一個有豐富情感和創(chuàng)造活力的人,最終幫助他們實現(xiàn)生命的自由飛翔的教育,讓厚重而深沉的文學深入作文的靈魂。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它也是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也一直困擾著中學語文教學。作文教學極其重要,但學生卻缺乏足夠的興趣,教師的作文教學大都也缺少序列性和目的性,因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何更為有效地實現(xiàn)作文教學的預期目的呢?筆者以為,首先應重視寫作前的閱讀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一個人知識積累的多少直接決定了人生視野的寬窄,一個人心靈和思想的成長都離不開閱讀,只有閱讀才能汲取人類人文的智慧,才能感恩生活,感恩生命,才能汲取生命成長的養(yǎng)料。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每人都有一種精神氣質(zhì)和個性色彩,這些在作品中都會得到反映。所以應用閱讀改變氣質(zhì)。當然,閱讀不應是一種“放羊式”閱讀積累,由于學生語文視野的局限,缺少對經(jīng)典的知曉和理解,并且易于被一些膚淺的讀物所吸引、迷惑,因此,學生的閱讀更多的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閱讀。其次,閱讀應建立閱讀積累卡:(1)人物傳記類:①傳主人格魅力事件;②傳主人魅力語言;③傳主人魅力評價;(2)日常隨筆類,主要記錄生活中接觸到的精美語句等。
讀好文章,常常令人拍案叫絕。好文章不外乎語言之妙、技巧之奇、思想之深。而要讓作文達到如此境界,就應該多一些對事例本身的感悟、理解、追尋,要避免人云亦云,避免膚淺和幼稚,盡量展現(xiàn)技巧、挖掘獨特的思想內(nèi)涵。
1.化大為小,以小見大。作文思想之妙,表現(xiàn)在化大為小、以小處見大精神,由淺入深地拓展和生發(fā)。如以“習慣”為例,一學生首先寫自己習慣于走馬路、熟路,害怕走新路耽擱時間。接著寫自己一次誤看時間提前上學,而放膽走一回新路,結(jié)果卻大大節(jié)省了時間。于是,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我們生活中,正因為患得患失而因循守舊,因而錯失了許多對新世界的發(fā)現(xiàn)。這種由小處著筆而深入闡發(fā),讓讀者深受啟發(fā)。
2.以虛襯實,虛實結(jié)合。美學家宗白華指出,藝術(shù)創(chuàng)作需要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文學寫作也應如此,文章過實就容易走向膚淺,內(nèi)容單薄。在我國古典詩歌中,這些表現(xiàn)手法經(jīng)常得到運用,如杜甫《望岳》、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等,這種獨特表現(xiàn)形式往往給人以似真似幻的意境。因此,在中學作文里有必要貫穿這種手法,以提高作文的層次。讓想象自由發(fā)揮,讓思想自由馳騁,尋找一個最恰切的立意支撐點。有了一個好的支撐點,也就有了結(jié)構(gòu)全文的生發(fā)點、中心點。如以“腳印”為題的作文:文化,踏著秋的腳印,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里,也可以覓到秋的影子。當秋的腳印留在八月,一曲《十五的月亮》傳唱不衰……;當秋的腳印留在八月,一曲《八月桂花香》……;當秋的腳印留在八月,一盤盤誘人的月餅飄出了鄉(xiāng)思情……秋花可以逝去,但秋的腳印曾真實地存在過,秋月可以改變,但秋的腳印已成為永恒。一個民族的文化,以秋為依托,一定會豐富厚重,代代傳承。
當然,文學作品的技巧遠非如此,再如寓情于景,可以讓作文更為含蓄蘊藉、令人回味,欲揚先抑,讓作文更能誘發(fā)讀者的興趣等等。在中學生作文中,由于諸多原因,幾乎很難看到一些手法的運用,看不到中學語文學習效果的反映,“學以致用”得不到證實,殊為遺憾。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條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迸d趣是入門的向?qū)Вぐl(fā)興趣是啟發(fā)思維、激活內(nèi)因的手段。如果對作文沒產(chǎn)生興趣,就必然導致學生厭惡作文,怕作文。
1.讓豐富的寫作形式激發(fā)興趣。黑板報、每周主題寫作、課本劇的創(chuàng)作和編排、課前三分鐘的心靈雞湯、中外名人的類比評論、周記和隨筆等。這些開放式的寫作形式寬松而諧和,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寫作個性,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得學生愿寫、會寫、樂寫,讓高中學生體驗到了寫作的快樂。
2.以時尚平臺展示佳作,讓欣賞和贊譽成為寫作動力。要使學生寫作激情得到延續(xù)和不竭,就必須讓佳作得到展示,從而獲取成就感。學生之間互相的欣賞和贊譽是寫作激情源源不息的動力。開展百“家”講壇,鼓勵學生自己對古典或現(xiàn)當代某個名人事件等發(fā)表自己深入研究的看法,鼓勵學生創(chuàng)建自己的“筆記本”博客,將自己的點滴靈感和觀點記錄下來,每周交流,進行定期評比。另外,把其中優(yōu)秀作品推薦到一些雜志和校文學社雜志發(fā)表。
3.多元的作文評價方式,讓評價推動寫作熱情。當今社會,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日益多樣化,學生的個性也日益鮮明。為了適應這一情況,就必須改進和完善評價方法,避免用單一的標準或方法測評學生學習成績。評價方法應具有科學性、靈活性、實踐性和發(fā)展性??梢哉f,“多一把尺子,也許就多一批好學生”。作文評價也應由“單一評價”轉(zhuǎn)變?yōu)椤岸嘣u價”,對評價方式進行大膽改革。
重視過程評價,關(guān)注學生的寫作的成長過程,表現(xiàn)在平時多從學生習作進步的角度來評價,即進行縱向比較。指導自主評價,在實踐中,我從審題、立意、選材、布局等方面指導時就常常把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習作中來,為后面的自主評價作良好的鋪墊。引導相互評價,為實現(xiàn)互動、交流式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在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背景下引導學生進行習作互評,是一個極好的促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評價方式。不光使學生對習作的評價能力有了提高,同時還激發(fā)了習作興趣,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特別是要讓學生間的評價成為激勵學生作文的動力,中學生都喜歡偶像,也一些優(yōu)秀作文作者成為一種“偶像”,讓這成為效應,成為現(xiàn)象。
總之,中學作文寫作和訓練是一個長期過程,作文更應是一種自由的向往,一種詩意的迷戀,一種爛漫的情懷,要著眼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更要注重學生心靈的成長,只有堅定方向,以新鮮的形式激發(fā)興趣,在深度上有挑戰(zhàn),以文學內(nèi)涵和技巧來錘煉,學生寫作過程必然愉悅而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