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生
偉大的“吶喊”
——淺析魯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郭文生
看客這一藝術(shù)形象在魯迅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看客的理解深度直接影響著對魯迅作品的研究深度。從這些麻木看客背后,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對國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憂憤與擔(dān)憂。魯迅先生提筆“吶喊”,也正是為了喚醒這些沉睡的國民。
魯迅作品 看客 吶喊
魯迅的小說作品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義在于‘解除病痛,引起療救的注意’?!边@種表現(xiàn)人生、改造人生的創(chuàng)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悲慘命運。與此同時,我們在《孔乙己》中看到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祝?!分锌吹桨严榱稚┑谋瘎‘?dāng)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的魯鎮(zhèn)人……由此我們看到魯迅振臂“吶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除了那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外,還有由下層市民、留洋學(xué)生、三教九流形成的一種特殊群體——看客。
在《吶喊·自序》中,作者這樣寫道:“其時正當(dāng)日俄戰(zhàn)爭的時候,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畫面自然也比較的多了,我在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我那同學(xué)們的拍手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看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jù)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作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鑒賞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從中我們看出了作者“吶喊”的基調(diào)。從魯迅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到晚年的書信、日記、雜文都有看客的形象出現(xiàn),其涉及面之廣是其他形象所沒有的??纯蜆?gòu)成了主人公活動的主要文化背景,決定著主人公的命運與作品的結(jié)局,因此看客這一藝術(shù)形象在魯迅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看客的理解深度直接影響著對魯迅作品的研究深度。
看客有時作為一個面目模糊的群體出現(xiàn),如《藥》中的駝背王老五、花白胡子,《阿Q正傳》中居住在未莊的閑人們,《孔乙己》中的短衣幫。作為一個群體,看客的社會構(gòu)成是耐人尋味的。從年齡層次看,看客老少俱全,上至頗具世故的花白胡子,下至不懂事的兒童。在《狂人日記》中,小孩也同成年人一樣,成群結(jié)隊,在背后議論狂人,給狂人以無形的壓力,這不能不使狂人傷心且納悶??纯蛡儼褎e人的不幸當(dāng)作熱鬧,在別人的不幸中尋找自己的高人一等,看客固有的觀念與行為方式陳陳相因、代代相傳,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鏈,使魯迅筆下的看客給人一種縱深的歷史感。從看客的社會身份來看,看客主要以下層農(nóng)民為主體,同時也包括城鎮(zhèn)居民和某些社會上流人士。在《孔乙己》、《阿Q正傳》中,看客主要由下層農(nóng)民的短衣幫、閑人們組成,他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也以欣賞別人的痛苦為樂。
看客這一群體具有強烈的排他意識,而排他意識又來源于其本身固有的封建性?!蹲8!分?,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處向別人傾訴自己的痛苦,在這里魯迅寫了人們的反應(yīng):“這故事頗有效,男人聽到這里,往往斂起笑容,沒趣的走了開去;女人們卻不獨寬恕了她似的,臉上立刻改換了鄙薄的神氣,還要賠出許多眼淚來。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他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留下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地去了,一面還紛紛評論著?!毕榱稚┑牟恍也]有引起真正的理解和同情,這些老女人們正是在欣賞他人的痛苦過程中,鑒賞自己的表演(留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淚),并從中得到滿足(自我崇高化),同時又在嘆息、評論中,使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得到宣泄、轉(zhuǎn)移以至遺忘。這類情感與行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實際上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忍。魯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態(tài),是為了揭示病態(tài)的社會,由此而開掘出“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zhì),這不僅是對人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靈魂的咀嚼。
在魯迅筆下,看客出現(xiàn)的地點雖然在城鎮(zhèn)、鄉(xiāng)村間變化,但看客的活動范圍卻極其有限,基本上靜止、停留在某一封閉的村莊、城鎮(zhèn)或場景上?!栋正傳》中的閑人們,世世代代居住在未莊,對外界的事物一無所知,因此遭到阿Q的蔑視、嘲笑。《藥》中的老少看客雖然表現(xiàn)得相當(dāng)活躍,卻被魯迅粘貼在華老栓的茶館里,活動空間相當(dāng)狹小??纯蛡冏悴怀鰬簦纬梢环N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文化心理狀態(tài),他們與狹小的活動空間保持著高度的一致,“從來如此”是他們所信奉的圭臬,因此對于任何異于“從來如此”的行為,他們都會視為一種異端,不能容忍?!犊袢巳沼洝分械目袢?,以及孔乙己、祥林嫂等,因為違反了“從來如此”的行為方式,也不能見容于看客們的世界中。值得注意的是,看客的這種吃人行為是在一種完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他們無法從自身出發(fā)去認(rèn)識社會,也無法通過對社會的認(rèn)識來反省自己。短衣幫們在嘲笑落魄的孔乙己時,不但沒有起碼的同情心,而且還不時爆發(fā)出陣陣快樂的笑聲。柳媽接受了傳統(tǒng)的迷信觀念,她會在痛惜祥林嫂失去貞節(jié)的同時,給她指一條捐門檻的出路。從這一點說,對于祥林嫂的死,柳媽比魯四老爺更負(fù)有直接的責(zé)任,但柳媽本人至死也不會明白承認(rèn)這一點的。一旦人接受了某一種文化,他就會成為這種文化的俘虜,對接受的文化完全失去了抵御能力,看客們對封建文化的接受也是如此。這正是幾千年來封建文化在中國國民身上留下的痕跡,是國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現(xiàn)。
魯迅先生對看客曾下過如此的斷語:“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yuǎn)都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是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后走不幾步,他們并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睆倪@些麻木看客背后,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對國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憂憤與擔(dān)憂。這是一個多么冷酷無情的世界!這是一種怎樣扭曲的人生!魯迅先生提筆“吶喊”,也正是為了喚醒這些沉睡的國民。
甘肅省蘭州市第二十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