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濤
(山西大同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奧運戰(zhàn)略”下中國武術的傳播研究
田 濤
(山西大同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國武術在很長的發(fā)展時間里,一直將奧林匹克運動作為自己的參照物,“奧運戰(zhàn)略”發(fā)展模式在很長時間里影響著中國武術的發(fā)展。研究表明:“奧運戰(zhàn)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國武術的發(fā)展平臺,促使中國武術走向國際,但同時應注意,在“奧運戰(zhàn)略”的影響下,中國武術逐漸形成了對西方體育的模仿,自身文化個性遭到削弱,同時也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中國武術 奧運戰(zhàn)略 傳播
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根植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無論其本質與形態(tài),全然不同,各成系統(tǒng),是東西方體育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封閉的歲月里,人們的意識里根本沒有所謂“他者”的概念,東西方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運動如同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靜靜地在異域空間里流淌、延伸,沒有一個可以關照自身的世界性的參照系統(tǒng)。伴隨著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禁錮的大門,炮火將中國人從“天朝上國”的迷蒙中驚醒,一個巨大的西方文化參照系統(tǒng)開始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西方體育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登陸中國的,從此,以武術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開始與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西方體育結下了不解之緣,沖突、對抗、模仿、交融共同編織成為中國近代體育史發(fā)展的一條主線,也構成了中國武術整個20世紀發(fā)展的歷史情境,并延續(xù)至今。
當中國人還在農(nóng)業(yè)文明的搖籃里悠然自得地玩味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時,一些歐洲的紳士已然在地球的另一側復興了沉睡了千年之久的奧運會,并在工業(yè)革命的帶動下浩浩蕩蕩地在世界范圍擴展開來,奧林匹克運動也開始了在中國的初步發(fā)展。1928年第九屆奧運會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行,當時的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沒有派選手參加,但指派留美學生宋如海前往觀摩。宋如海在回國后撰寫《世界運動會叢錄》一書,又名“我能比呀”,“報告大會之概況,頗引起國人注意”。面對著體育全球化的潮流,在經(jīng)歷了最初的不解與困惑后,在1932年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上,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與奧運會發(fā)生直接接觸。而中國武術與奧運會初次美麗邂逅則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那場刻骨銘心的“土洋體育之爭”,爭論的導火索便是劉長春在1932年奧運會被閃電淘汰。1936年柏林奧運會,民國政府第二次參加奧運會,由于運動員競技水平的現(xiàn)實差距以及長途顛簸,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比賽中一無所獲,又一次折戟沉沙。但隨行的由11人組成的武術代表隊的精彩表演卻力挽狂瀾般的為中華民族贏回了顏面。
根據(jù)史料記載,在柏林奧運會期間,中國政府派出了一個11人組成的中國武術代表隊,男選手6人,他們是溫敬銘、張文廣、鄭懷賢、金石生、張爾鼎、寇運興,女選手三人:翟漣源、傅淑云、劉玉華,郝銘為教練兼隊長,顧舜華為管理員。他們一路走過柏林、漢堡、法蘭克福、慕尼黑,爐火純青的技藝,出神入化的表演令歐洲人看得目瞪口呆,嘆為觀止。對此,《1936年世界運動會畫報》作了這樣的記述:“參加中國武術表演的11人在訪問歐洲期間深受各國注目。歐洲各地報紙一致好評,認為我國武術水平世界一流?!彪m然當時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成績依然落后,但是,“柏林奧運會上的中國武術表演,卻向世界體壇充分展示了中國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風采。她不僅帶給西方人以體育場上的意外驚喜,而且也為世界奧運文化增添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边@意外的收獲令人驚喜不已,也成為中國武術史上的一段佳話。時隔多年,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已故的武漢體育學院教授溫敬銘、劉玉華夫婦曾評價說,“中華武術是由柏林奧運會開始了和世界競技體育的親密接觸”。中國武術的奧運情結自此“剪不斷,理還亂”。
此后,由于種種原因,中國與奧運會若即若離,1948、1952年還曾派出代表團參加比賽,1960年鑒于國際奧委會的少數(shù)人堅持“兩個中國”的政策,中國奧委會宣布退出國際奧委會,故從第17屆奧運會起,中國便中斷了與奧運會的來往(中國臺灣繼續(xù)派出運動員參加比賽)。隨著中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地位的恢復,中國體育代表團再一次重返奧運賽場是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從申請奧運會的艱苦歷程不難看出,70多年的隔絕,造成外國人對武術的不了解是致使武術最終無緣北京奧運會正式比賽的重要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國人對武術的陌生,即喻示著他們對中國的陌生。而改變陌生的最好辦法,顯然是找到一種能代表中國的象征物。百年來的歷史可以作證,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來擔任這種象征物最為恰當不過。在許多外國人看來,武術已經(jīng)成為每個中國人必備的身體機能,已經(jīng)融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國武術就是中華民族、中國人的象征。誠如阮紀正先生所說的那樣:“不懂武術,無以知中國人”、“不懂中國人,無以知武術”。
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申辦成功,使得中國武術與奧運會的前世今生又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2005年10月15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南京參加中國第十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期間表示,武術將作為比賽項目出現(xiàn)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其全稱是“北京2008奧運會武術比賽”。這項比賽共設有15枚金牌,其中套路10枚,散手5枚。此次比賽共吸引來自世界五大洲4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28名男女運動員參加。雖然不是真正的奧運比賽項目,但正如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秘書長、中國武術協(xié)會主席王筱麟所說的那樣:“一個非奧運項目能在奧運會比賽期間舉辦比賽,這在奧運會歷史上是第一次,對中國武術來說也是第一次。鑒于在奧運會賽期,國際奧委會很久以來都不允許主辦城市舉辦非奧運會項目的比賽,因此,能在北京奧運會期間舉行武術比賽,意義確實重大?!?/p>
可以說,自近代以來中國武術在對外傳播戰(zhàn)略上,一直未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傳播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民間與官方、自發(fā)性與組織性等多種形式并存。如此混亂的傳播方式導致了中國武術沒有像奧林匹克運動那樣具有強大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但反觀中國武術在近代的傳播模式,其中有一點是確定的,一直將奧林匹克運動作為參照的對象,在長時間里也一直是圍繞著融入奧運會作為自己的發(fā)展目標。這種指導思想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指出了方向,但同時又是對中國武術的一次傷害。
“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仡櫼幌?0世紀以來中國武術的發(fā)展,我們應當看到,中國武術在“奧運戰(zhàn)略”的指導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擴大了中國武術在世界范圍輻射力。從1936年武術第一次亮相奧運會之后,武術的國際化步伐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1990年,武術成為北京亞運會上的正式比賽項目,同時又成立了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擁有86個會員國;1999年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會通過決議,承認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這表明武術已邁入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大家庭了”。2006年的多哈亞運會上,中國武術已經(jīng)是連續(xù)5屆以正式比賽項目的身份走上亞運賽場,更為重要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武術以“北京2008奧運會武術比賽”的身份讓世人銘記。
“一種思想文化影響了另一種思想文化,這種影響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總是依附于某種載體來完成的?!睆倪@個意義上說,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西方體育文化對中國民族體育文化的影響,從奧林匹克運動對中國武術發(fā)展的影響中可以充分展現(xiàn)出來。20世紀前半期,中國武術受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西方體育的影響,武術的健身價值、競技價值得到重視,武術逐漸向現(xiàn)代體育靠攏。由張之江發(fā)起成立的中央國術館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組織的兩屆“國術國考”,開創(chuàng)了武術競技對抗賽的先河,武術開始跨入競技場,逐漸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體育項目。例如,它有自己的思想文化體系,提出了自己的活動宗旨和目標任務;有自己的組織體系,建立了一個獨立的自上而下的國術館系統(tǒng);有自己的活動內容體系及裁判規(guī)則與方法等。羅時銘教授在《奧運來到中國》一書中對此評價道:“從當時建立的中央國術館和國術館系統(tǒng)來看,不難看出它對奧林匹克文化的仿照痕跡,即借用奧運模式,進行適當?shù)淖晕腋脑?,以適應社會對武術發(fā)展的新要求。”建國以后,我們不加選擇地搬用蘇聯(lián)體育模式,無形中加速了“武術體育化”的進程,武術被正式列入體育范疇。由于武術的藝術表現(xiàn)性特點,評判規(guī)則充分借鑒了競技體操的評分方法,“高難美新”成為其發(fā)展的主導方向。在此種邏輯的指引下,“隨著武術技術的發(fā)展,難度動作不斷涌現(xiàn),難度系數(shù)逐漸提高,競技武術正逐步貼近西方競技體育更快、更高、更強的運動方式,成為具有西方體育文化氣息的體育競賽項目。”在體育文化爭鋒的時代,體育文化品牌則是在體育文化市場決戰(zhàn)中的制勝法寶。哪個民族擁有體育文化品牌,誰的體育文化影響力就越大,誰就能占據(jù)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就會成為一種有時代生命力的文化。在體育全球化時代我們格外鐘情民族的中國武術,究其原因在于中國武術作為民族文化遺產(chǎn),它彌漫于整個社會的存在,在中國文明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成為中國五千年文明的一種文化象征??上У氖?,我國的各種武術賽事和大型活動雖然不少,但至今沒有一種在世界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武術影視在這方面算是做的比較不錯的,但與西方一些體育項目比較仍遜色不少,在賽事規(guī)模、門票收入、社會認可等方面,遠沒有像奧運會、足球世界杯、NBA、F1等品牌賽事那樣能吸引世人的眼球,這反映了我們在武術文化品牌建設方面還缺乏認識自覺和行動自覺。
中國武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流淌了千年,期間的發(fā)展歷程跌宕起伏,構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近代以來,在西方強勢體育文化的沖擊下,中國武術也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地位,開始模仿霸權體育文化的模式。從20世紀初以來,中國武術在中國體育對西方體育整體親和的大環(huán)境中,也不斷地書寫著自己的奧運夢想,不斷尋找“奧運模式”發(fā)展的突破口。奧運會是一個很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體育平臺,經(jīng)過百余年的發(fā)展,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巨大的品牌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武術的“奧運戰(zhàn)略”能夠有力地促使自身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迅速地走向國際舞臺。但同時也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個性,不能為了拓展自己的發(fā)展空間而失去自己別具一格的民族印記,這無疑是武術發(fā)展中的遺憾。
[1]徐元民.體育史[M].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5.
[2]羅時銘.奧運來到中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阮紀正.武術:中國人的存在方式[J].開放時代,1996(3).
[4]非奧項目武術開擂北京[N].中國青年報,2008-8-22(8).
[5]吳經(jīng)國. 奧林匹克中華情 [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6]陳 偉.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戲劇藝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the"Olympic Strategy"of Chinese Wushu
Tian T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 037009)
Chinese Wushu in a very long development time,has the Olympic movement as its reference,and the"Olympic strategy"development model in a long time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The results show that:"Olympic strategy"to a large extent widen the development platform of Chinese Wushu,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Wushu,but 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notice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Olympic strategy",Chinese Wushu has formed the imitation of Western sports,weakened its own cultural identity,and also did not form itsown cultural brand.
Chinese Wushu Olympic strategy communication
G85
A
1004—5643(2010)07—0011—02
田 濤(1980~),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