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愛萍(重慶郵電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重慶 400065)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2卷5號刊登了著名學者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從而標志著白話詩歌理論的正式提出。在此文中,胡適明確提出了作詩的“八事”主張,為中國新詩的發(fā)展提出了更明確的具有突破性的見解?!鞍耸隆敝鲝埖奶岢鲆甬敃r學術界的巨大反響,而對其的批評也接踵而來。同年7月17日,胡適好友梅光迪致信胡適,批評其白話主張“厚今薄古,而文字本無古今死活之別,它與思想都源出于傳統(tǒng),并非今人所獨創(chuàng)”①。后梅光迪與胡適7月19日、24日、8月8日三封通信中,梅氏言:“弟所以不輕附和‘新潮流’者,正以too sceptical,too independent,不喜奉人為‘宗匹’耳”,“若以為Imagist Poetry,及各種美術上‘新潮流’,以其新出必能勝于古人,或與之敵,則稍治美術、文學者,聞之必啞然失笑也。”而在1922年第1期的《學衡》上,梅光迪更強調“所謂白話詩者,純拾自由詩(Vers libre)及美國近年來形象主義(Imagism)之唾余,而自由詩與形象主義亦墮落派之兩支。乃倡之者數(shù)典忘祖,自矜創(chuàng)造,亦太欺國人矣”②。正式指責胡適“八事”之主張乃美國“形象主意”(即意象派)的改頭換面。
梅的批評引來諸多學人對“八事”與意象派關系的關注。1922年8月27日,留美學生聞一多寫信告訴國內的梁實秋等人說,胡適的“八不主義”效仿了《意象派詩人序言》的第一、二、三、五條。梁實秋則在1926年《現(xiàn)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一文中結合聞一多的觀點抒發(fā)個人的見解。梁認為:意象派宣言六大戒條幾乎條條吻合于白話文運動的主旨,加上美國意象派聲勢最大的時候,胡適等人正在彼地留學,所以影響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霸嚰毎从跋裰髁x者的宣言,列有六條戒條:主要的如不用典,不用陳腐套語,幾乎條條都與我們中國倡導白話文的主旨吻合。所以我想,白話文運動是由外國影響而起?!笨梢?,在梁實秋這里,認為胡適受意象派影響是無可厚非的事實。
那么,究竟該如何理解“八事”與意象派的關系呢?筆者以為,梅光迪對于胡適的批評并非是是否“剽竊”觀念的爭論,實乃為“五四”這一文化特殊時代進步思想與保守思想之爭。梅氏曾表述:“足下初以為寫詩如作文,繼以作文可用白話,作詩亦可用白話……然病在足下之Major Premise耳?!雹埏@然,梅氏所不滿的是胡適“寫詩如作文”而追求的詩歌創(chuàng)作新方法,而不是其與“意象派”的關聯(lián)。又曰:“其所謂‘新潮流’、‘新潮流’者,乃人間之最不祥物耳”④,“皆喜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豪,皆喜詭立名目,號召徒眾,以眩駭世人之耳目而已”⑤。這樣看來,如何對待“新潮流”才是兩人真正的分歧,也是梅光迪揭發(fā)胡適“剽竊”的根本原因。而“剽竊”實質上乃是指胡適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在精神氣質上的相似,梅所批評的也正是這種革故鼎新的氣質和魄力。再看聞一多的質疑,聞在給梁實秋的書信中指出:“八不主義”效仿了《意象派詩人序言》的第一、二、三、五條,這一發(fā)現(xiàn)是有根據(jù)的,但卻遺漏了最為重要的第四條“呈現(xiàn)一個意象”⑥和第六條“凝煉是詩的靈魂”⑦。顯然,聞一多從最直觀的外表發(fā)現(xiàn)了二者的聯(lián)系,并沒有深加探究“八事”是否真的是“效仿”產物,且其發(fā)現(xiàn)是否受此前梅文章的影響亦有可究之處。梁實秋對意象派特點的譯述更具特色:“即在不用陳腐文字,不表現(xiàn)陳腐思想”,“試細按影像主義者的宣言……主要的如不用典,不用陳腐套語,幾乎條條都與我們中國倡導白話文的主旨吻合?!边@幾句話的譯述與其說是意象派式的,倒不如說是《文學改良芻議》的語言重組。顯然梁實秋通過譯述有意強調胡適與意象派的理論相似,來證實意象派對胡適的影響,進而證明梁對新文學之浪漫趨勢的批評。也就是說,其關注的并不是意象派本身與胡適的關系,而僅為自己的批評作一例證。
為進一步明晰“八事”與意象派的關系,我們來將“八事”與“意象派宣言”做一比較。筆者以為二者相似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上的諸多重合。二是其主張?zhí)岢稣咦陨硖幘车念愃疲海ㄒ唬鞍耸隆敝鲝埖牡谝皇潞偷谒氖拢错氀灾形锖筒蛔鳠o病呻吟)與“意象派宣言”的第一條和第二條(即對于所寫之物,無論主觀還是客觀,要用直接處理的方法;絕不使用對表達沒有作用的字)在意義上非常接近;而胡適主張的第五事,第六事,第七事(即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在意識層面上與這兩條也是很靠近的。胡適在《什么是文學》一文中對“八事”做了更為詳盡的解釋和補充,他明確提出好的文學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動人,第三要美?!雹嘁环矫?,這三條既是分別從三個方面對于好的文學的定義;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三個方面其實有很大的內在聯(lián)系:第二條“有力能動人”(“逼人性”)正是要明白清楚的效果。第三條“要美”,胡適對于這種“美”有自己的定義:“美在何處呢?也只是兩個分子,第一是明白清楚,第二是明白清楚之至,故而有逼人而來的影像?!逼鋵嵾@三個方面的關鍵集中在第一點,也正是這一點同意象派的理論不謀而合。龐德認為,藝術家應當“尋覓出鮮明的細節(jié),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但不作任何說明”。這里“細節(jié)”指的就是“意象”。而鮮明的意思既包括這個意象本身的獨特性,又包括這個意象的“如畫”效果(讓人可以理解),這種如畫效果正是胡適所謂的明白清楚。(二)“八事”觀點與“意象派”的相似點還表現(xiàn)在二者的相似處境上。西歐各國也和中國一樣“追從死者的詩人”,而缺乏創(chuàng)新和自我意識。文壇上充斥著是“伊麗莎白式的空洞音調”。而此時的中國詩人也“皆規(guī)模古人,以能神似某人某人為最高目的”。這樣胡適和龐德就同以對文學傳統(tǒng)的叛離者身份出現(xiàn)了。也正是這樣的相似背景和相似的詩人身份,使得二者理論出現(xiàn)的諸多相似顯得無可厚非了。
通過對于“八事”與“意象派”主張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二者的相似之處。但文學觀點的相似并不等于影響。胡適所言“夫吾之論中國文學,全從中國一方面著想,初不管歐西批評家發(fā)何議論”⑨應該較為可信。而在1916年12月25日的《胡適留學日記》中胡適亦言:“此派主張,與我所主張多相似之處?!憋@然,適之先生自認二者的相似僅僅是個不謀而合而已,其對于將其主張歸于舶來甚為反感。筆者亦以為“八事”當如先生所言,誠“全從中國一方面著想”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八事”和意象派理論表面相似的背后有巨大的分歧。如胡適所言“須言之有物”的“物”,與龐德所說的“不使用言之無物的修飾語”的“物”即有本質的區(qū)別。胡適的“物”指的是文學的思想內容,而龐德所說的“物”乃是詩歌中的具體意象,并且,為了這一具體意象的明白清楚,不惜拋棄與之無關的主觀情感。這樣,胡適所說的“物”實質是一種詩歌內容的解放,使詩歌可以接受更多的社會和心理內容,而龐德的“物”則是使得自由的情感和想象得到約束。而兩者在“明白清楚”這一點上也是根本有別的。胡適所強調的是詩要讓人讀懂,而不產生誤解,而龐德所謂的“清晰明確”則是專就詩歌意象的鮮明具體而言。意象派詩人以中國古典詩歌為楷模,追求詩歌意象的含蓄,這種含蓄在表達中如果沒有得到很有效的運用,恰恰與胡適的“八事”中所言的“明白清楚”從本質上是不同的。
這樣,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八事”與意象派的觀點表面上看是有諸多相似之處的,但“八事”觀念是具有獨立性和獨特性的。當然,其與意象派的相似自不能用周作人“完全是無意中的巧合”來說明。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同樣的文化背景和相同的身份背景產生出相似的文學理論也在情理之中。加之意象派流行出于“八事”提出稍早之時,諸多學人誤以為“八事”乃剽竊之論實為常事。然“八事”和意象派理論的本質不同正是其獨立存在的最有效證據(jù)。其乃胡適根據(jù)中國當時國情所提出的具有個人特點的、獨特的文學理論爾。
①③④⑤耿云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Z].合肥:黃山書社,1993:439-442,452-453,448,446.
②梅光迪.評提倡新文化者[J].學衡,1922(1).
⑥⑦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12卷)[Z].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55,56.
⑧胡適.什么是文學.胡適文存(第1集第1卷)[Z].亞東圖書館,1952.
⑨陳金淦.胡適研究資料[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