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杰
(廣東省雷州市人民醫(yī)院, 廣東 雷州 524200)
筆者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集了門診治療的25例口腔治療后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并對其進行臨床觀察,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病例選擇:所選25例急性乙肝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五次傳染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21-50歲,平均35.4歲。
1.1.2 流行病學資料:25例感染乙肝病毒患者口腔醫(yī)治前均未有肝炎病史,且無乙肝病毒家族史即密切接觸史,也無外傷輸血及血制品病史;所有的病例,均在5個月內接受過口腔創(chuàng)傷性治療。
1.2 臨床資料
1.2.1 潛伏期:25例患者在口腔治療后40-150d內發(fā)病,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口腔治療后感染乙肝病毒患者發(fā)病時間
1.2.2 主要癥狀及體征:25例患者入院時病程7.8±3.2d,黃疸(鞏膜、皮膚、尿液等黃染)出現天數3.7±1.9d。所有患者均出現尿黃、鞏膜皮膚黃染、惡心、嘔吐、乏力等臨床表現;其中有5例患者出現肝腫大,3例患者出現脾腫大,還有8例患者出現低熱。
1.2.3 肝功檢查情況:25例患者全部經肝功檢查,發(fā)現轉氨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具體見表2。
表2 患者肝功檢查情況
1.2.4 血清病原學檢查:25例患者入院時檢測顯示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原(Hb-cAb)、病毒 DNA(HBV-DNA),其中病毒DNA陽性者 19例,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原(Hb-cAb)陽性者6例。
1.3 臨床治療觀察
1.3.1 癥狀及體征:25例患者經收治入院后給予退黃、保肝利膽及調節(jié)免疫治療方法,黃染、惡心嘔吐、乏力等癥狀及肝脾腫大體征逐步消失,肝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治療時間42-85d,平均67d。
1.3.2 血清標志物觀察:治療后14周隨訪,血清標志物檢測結果如下表3。
表3 血清檢測結果觀察 (n)
在口腔診療過程中,病毒交叉感染,尤其是感染乙肝病毒,已經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因此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尤為重要。加強口腔門診感染的管理,已成為口腔門診醫(yī)護人員的一項重要職責。首先,應做好口腔治療室的環(huán)境消毒。清潔和消毒是減少空氣傳播途徑之一,診療室與清洗、消毒室嚴格分開,室內保持清潔,各種醫(yī)療廢物放入腳踏的有蓋垃圾桶內。定時開窗通風,工作結束后再用消毒手巾擦拭工作臺面,每天定時用電子臭氧消毒器消毒60min。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遵循雙向預防原則,操作人員除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外,必要時戴好防護罩,并要掌握口罩使用的正確方法,注意其有效時間,潮濕的口罩應立即更換。同時,嚴格做好醫(yī)務人員手的消毒及清洗消毒程序。再次,需正確使用酶制劑,對一些凹槽和不易清洗的復雜器械,可用現配的酶潔液浸泡3-5min,并用超聲振蕩器清洗,再用壓力蒸汽滅菌[1]。
最后,應做好消毒、滅菌質量檢測。金屬類器械均送供應室壓力蒸汽滅菌,車針、牙科收集等因周轉快,由口腔護士可采用小型快速器消毒。因為壓力蒸汽是口腔器械滅菌效果最可靠的方法[2]。
[1]劉奕翠.口腔診療中的常見感染因素與控制管理[J].西部醫(yī)學,2008,20(3):610-611.
[2]盧愛工,李莉莉,劉東玲,等.口腔醫(yī)務人員職業(yè)暴露防護的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雜志,2006,16(2):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