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立武
(河南鶴壁市朝歌腎病??疲瘓F)醫(yī)院,河南 鶴壁 456750)
腎病綜合征(nephritic syndrome,NS)簡稱“腎綜”,高脂血癥是其常見的并發(fā)癥。近年來,我院采用復方調脂膠囊輔助治療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79例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伴高脂血癥病例均為2005年1月-2008年6月間我院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其中男29例,女10例;年齡最大 39 歲,最小 7.3 歲,平均(20.8±7.5)歲;病程最長4.0 年,最短 0.5 年,平均(2.0±1.7)年;其中腎病綜合征Ⅰ型29例,Ⅱ型10例;血清膽固醇(TC)最高12.1 mmol/L,最低 6.6 mmol/L,平均(9.59±2.00)mmol/L;血清甘油三酯(TG)最高6.5 mmol/L,最低2.0 mmol/L,平均(4.02±1.22)mmol/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最高 7.6 mmol/L,最低 3.9 mmol/L,平均(5.80±0.92)mmol/L。治療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最大 40歲,最小 7歲,平均(21.3±7.9)歲;病程最長 4.2 年,最短 0.6 年,平均(2.0±1.3)年;其中腎病綜合征Ⅰ型31例,Ⅱ型9例;TC最高12.4 mmol/L,最低 6.5 mmol/L,平均(9.65±2.07)mmol/L;TG 最高 6.3 mmol/L,最低 2.1 mmol/L,平均(4.18±1.21)mmol/L;LDL-C最高 7.9 mmol/L, 最低 3.8 mmol/L,平均(5.71±0.90)mmol/L。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分型、血清血脂檢測方面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和病情分型標準均參照 《中藥新藥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和《中藥新藥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
①年齡在7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有嚴重心血管、肝臟等合并癥患者,精神病患者。③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資料不全的患者。④血清膽固醇正?;颊摺"莩饫^發(fā)性腎綜的情況:如糖尿病腎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性腎炎、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感染、藥物、子癇、腫瘤、毒素及過敏等。
所有病例均按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的措施治療:①低鹽、低脂、優(yōu)蛋白飲食,充分熱量。②標準激素療法。③必要時配合環(huán)磷酰胺。④對癥處理,酌情應用利尿、抗凝、降壓、抗感染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藥物。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復方調脂膠囊(白術、澤瀉、澤蘭、草決明、何首烏、絞股藍、荷葉、虎杖、山楂、生大黃、丹參等),每次 1.5 g,3 次/d,口服。8 w為1個療程,觀察治療后兩組病例的療效,并檢測結果。
參照 《中藥新藥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進行判斷療效。
3.2.1 治療后兩組病例療效比較 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病例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以看出,對照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71.8%,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0.0%,兩組病例治療后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3.2.2 兩組病例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較 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病例治療前后血清血脂水平比較 (mmol/L,)
表2 兩組病例治療前后血清血脂水平比較 (mmol/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2)P<0.05
?
腎病綜合征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損傷,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為基本特征的一個臨床證候群。按病因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成人的2/3和兒童的90%腎綜均為原發(fā)性[3]。高脂血癥是腎綜常見的并發(fā)癥,屬于繼發(fā)性高脂血癥,低蛋白血癥、脂質代謝紊亂的結果。早年認為腎綜的高脂血癥與血漿白蛋白水平呈明顯的負相關,是否處理,存在爭議[4]。近些年來由于認識到高脂血癥可促進腎小球局灶性、節(jié)段性硬化,而且又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幾率,才受到重視[3]。
高脂血癥在中醫(yī)學無明確記載,應屬 “痰濁”、“瘀濁”等范疇。中醫(yī)認為稟賦不足、飲食失節(jié)、勞倦過度、情志內傷,致脾氣虛弱、脾失健運而成。腎綜的高脂血癥乃由脾腎兩虧,脾失健運,轉樞失常所致,以脾腎虧虛,脾失健運為本,痰濁瘀滯為標,本虛標實,虛實夾雜[5]。復方調脂膠囊方中白術、澤瀉、澤蘭健脾助運、化痰利濕為君,草決明、何首烏清肝導滯為臣,絞股藍、荷葉、虎杖、山楂、生大黃、丹參等消積導滯、滲濕瀉熱、化瘀利血,共為佐使,全方共奏健脾助運、消積導滯、活血降濁之功。適用于痰濁阻遏,氣滯血瘀之證。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上述藥物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等作用,同時還有改善血液循環(huán)、血流變、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硬化、保肝等作用[6]。經觀察該方藥能有效降低血脂,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P<0.05),對提高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探討。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158-16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86.
[3]張琳琪,李培旭,鄭萬善,等.腎臟病診療全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0:104-110.
[4]葉任高,劉冠賢.臨床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68-70.
[5]劉功國.從脾主運化和轉樞談血脂失調癥的治療[J].新中醫(yī),2009,41(6):4.
[6]梅全喜,畢煥新.現代中藥藥理手冊[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154-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