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朝鮮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國漢族士人形象
——以朝鮮北學派人士的《燕行錄》為中心的考察

2010-04-11 14:17徐東日
關鍵詞:衣冠士大夫行使

徐東日

(延邊大學中朝韓日文化比較研究中心,吉林延吉133002)

朝鮮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國漢族士人形象
——以朝鮮北學派人士的《燕行錄》為中心的考察

徐東日

(延邊大學中朝韓日文化比較研究中心,吉林延吉133002)

18世紀下半葉,朝鮮朝燕行使臣不再蔑視漢族人的附清、降清行為,而是給予他們以較多的理解。這一時期,他們對漢族人形象的描述基本上是正面的,甚至是較理想的。他們對中國漢族文人做出了諸如姿貌雅潔、儒雅純樸、學識淵博等贊賞性的描述。與此同時,在他們筆下,當時的漢族士大夫在清朝統(tǒng)治下具有思明但不敢表露出來的微妙心態(tài),缺乏儒家的義理精神,過著卑躬屈膝的生活。造成這種矛盾心理的最重要原因是清朝文字獄的高壓政策,它使得漢族士大夫的精神一直處在壓抑的狀態(tài)。

朝鮮朝使臣;《燕行錄》;中國漢族士人形象

乾隆朝時期,在清朝統(tǒng)治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漢族文人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標志著知識界已經承認了清朝統(tǒng)治的合法性,漢族文人的反清意識逐漸淡漠,而向清朝獻頌獻策者急劇增多。時值18世紀下半葉,隨著朝鮮北學派(朝鮮實學派的一支)的興起,朝鮮士大夫階層中的北學人士對清朝及滿族文化的抵觸情緒大為減少,“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擺脫了華夷觀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開始客觀地肯定中國社會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1]。尤其是到了這一時期,朝鮮朝燕行使臣不再蔑視漢族人的附清、降清行為,而是給予他們以較多的理解。

洪大容通過描述與其交往甚篤的古杭三才的形象,塑造了在清朝統(tǒng)治下力求通過科舉謀求一生功名的漢族文人的形象。他在文中曾寫道:彼杭人輩當衣冠淪喪之世……以受闔族之禍也[2]99。這實際上就真實地再現了處在滿族統(tǒng)治下的漢族文人不得不卑躬屈膝的悲慘命運。作者十分清楚,這些希望在清朝謀求功名的文人雖不屬第一等人,但他們卑躬屈膝的行為是環(huán)境所迫,他對此表示了發(fā)自內心的同情與理解。他認為,這些人若不試舉就將湮沒于草莽之中,況且康熙之后太平盛世又持續(xù)了百余年,所以就沒有必要再強求他們堅守大明義理而不去試舉,從而對漢族人的無奈言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同情與寬容。其實在歷史上,當異族掌握政權、主宰國家時,即便是再優(yōu)秀的原駐民族也只能先退讓三分,然后再積蓄力量重新奪回政權;而作為個體,為了自己眼前的安危而不得不放下自己心中堆積的郁悶,識時務以迎合統(tǒng)治階級也是人之常情,是無可厚非的。所以,在一向重視人性和主體性的朝鮮朝北學派人士看來,造成漢族士大夫附清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乾隆時期,隨著滿漢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得到緩和,清朝統(tǒng)治已經穩(wěn)固,國家富裕安寧,百姓們安居樂業(yè),士大夫們也過起安逸舒適的生活,早已消磨了反清復明的激情,再加上清朝通過標榜程朱理學籠絡人心,這一時期,多數中國漢族知識分子已經從反清轉變?yōu)楦角濉?/p>

具有北學思想的朝鮮朝燕行使臣通過與漢族士大夫的交談,也覺察到后者在清朝統(tǒng)治下的微妙心態(tài)。漢族士大夫雖然也不時流露出思明情緒,內心深處還殘存著對明朝的眷戀與惋惜,但不敢公開表露其思明的情緒。在他們的腦子里,華夷之辨、夷夏之防的觀念十分淡薄。在他們身上,已找尋不到多少儒家的義理精神。雖然洪大容、李德懋等人所接觸到的只是少數漢族士大夫,不足以代表整個清朝的漢族士大夫,但他們還是深感失落,進而痛心不已。譬如在《干凈衕筆談》一文中,洪大容就間接地描述了古杭三才在言及明朝之事時所表露出的復雜情感。每當洪大容與他們進行筆談時,他們都會仔細地審讀一遍筆談的內容,一經發(fā)現有些內容涉及時局,就會立即撕毀。由此可見,中國漢族文人身處清朝文字獄的專制統(tǒng)治下不得不時刻謹慎行事。對此,洪大容總結道,蓋漢人于當今反同竊旅之臣,謹慎嫌畏,其勢然矣[2]214,從而表明了漢族人在清朝社會失去自由、不能不隨遇而安的悲慘現實,也抒發(fā)了對他們的深切同情,即使三代遺民圣賢后裔,剃頭辮發(fā),同歸于滿韃,則當世志士悲歡之秋。而神州厄運,十倍于金元矣。況十幾年服事之余,宜其哀痛傷懇之不暇[3]104。細究起來,我們也不能無視在洪大容頭腦中,還潛藏著將清朝視為蠻夷的觀念,這也使得他對古杭三才等漢族文人抱有更多的同情。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到,同情是一種人性觀照的體現。

具有北學思想的朝鮮朝燕行使臣認為,造成中原士大夫這種既思明又不敢言的矛盾心理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朝統(tǒng)治者利用文字獄實行了嚴厲的文化專制政策,在學術界一直施行高壓政策,對清朝的臣民士庶進行了嚴密的思想控制,并對有違于清朝統(tǒng)治者利益與意志的言論進行了殘酷鎮(zhèn)壓。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施以強硬手段,實行“禁書”措施。樸趾源在《鵠汀筆談》中記載,王民嗥曾向樸趾源披露過當時清朝的禁書情況:比歲禁書,該有三百余種。……余問禁書題目,鵠汀書亭林、西河、牧齋等集數十種。

樸趾源還在《鵠汀筆談》中,記述了在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編纂完成(1782年)之前,即1778年中國各省查禁禁書的有關情況。其中,僅江寧和河南布政使登記的違禁書目就各有750種以上。1780年,中國曾經發(fā)生了五六起文字獄事件。到了《四庫全書》幾近編纂完成時,朝廷進一步加大了查禁禁書的力度[4]。中國漢族士人在寫文章時,都持著一種小心翼翼的態(tài)度,唯恐稍有不慎招來殺身之禍。如果不慎寫下“忌諱”之詞,就會想方設法地去銷毀其證據,不是立即涂改,就是將其紙張塞進嘴里,或者將其撕掉或焚毀。鵠汀在與樸趾源交談時,總是不停地長吁短嘆。樸趾源問其緣故,鵠汀回答說是因為平時經常遇到令人感慨的事情,所以時間久了,竟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這種習慣。樸趾源等人由此深刻地體會到:中國文人在文字獄的高壓下一直是誠惶誠恐,唯恐觸犯忌諱,其精神始終處在一種壓抑的狀態(tài);清朝的臣民動輒因使用“禁忌”的語言文字而得罪清廷,于是就橫遭大禍,家亡族滅,慘不忍睹。“樸趾源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好友尹嘉銓僅隔一年便因文字獄遭到誅殺。尹嘉銓的命運在短短一年內發(fā)生如此大的起伏,反映了清朝文網的嚴密與殘酷”[5]226-227。

朝鮮的朝燕行使臣在滯留燕京期間,大都明顯地感覺到,越是地位高、有名望的士人,其態(tài)度就越謹慎,或吞吞吐吐,或避而不談;而或有敢于直言不諱者,則都是民間人士。譬如,柳得恭與潘庭筠彼此書信往來,神交已久。兩人在京城會面后,談笑敘舊,十分歡洽。但每遇有滿洲人來看顧時,潘庭筠就立刻斂笑收容,作初逢朝鮮人問姓名狀。柳得恭曾想結識著名詩人張問陶,可張問陶為避私交之議而沒有赴約。由此可見,面對來自政治最上層的強大的壓制力量,漢族士人的思想反而更趨于保守。雖然漢族士人仍以“學而優(yōu)則仕”作為實現個人價值和報效國家的主要途徑,仍以“內圣外王”作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但由于清朝政府的高壓政策,他們的從政熱情已無疑大為減弱。他們每當遇到仕途艱險,就大多采取逃避的辦法:或者遁入故紙堆中,一心只問學術,埋頭進行研究,這樣做既能明哲保身,又能保持文人本色,這也是清朝時期考據金石之學特別興盛的原因之一;或者徹底遠離仕途,寄情于山水風物,倒也落個逍遙自在。這種情況不僅造成學術界陷于一片死氣沉沉的困局,而且造成政界人才的缺乏,這使得中國的精英階層不能充分施展其才干[5]242-244。柳得恭等人對這種狀況也很難指責什么,因為當時朝鮮朝的士人也未嘗不是由于仕途艱險而采取逃避現實的方式。

如果說禁書是當時清政府實施文化專制政策的產物,是清政府強制性的思想專制手段,那么,將朱子學奉為官學,則是清朝統(tǒng)治者加強自身統(tǒng)治的另一個柔性的思想專制舉措。對此,樸趾源認為清朝統(tǒng)治者將朱子學奉為官學、抬高朱子的目的在于“先占其道,使天下之口如含馬銜,無敢稱滿夷者”,同時,做到“騎天下士大夫之頸,扼其喉,撫其背,士大夫受其愚弄脅迫,于禮文條目孜孜以求,不能自省”[6]130。于是他認為,朝鮮人遇到中國學子,則以陸象山之流斥之或稱中國陸學興盛皆為錯誤,相反,反駁朱子的人才是非常之賢士。說到這里,我們必須指出,像樸趾源這些具有實學思想的朝鮮朝燕行使臣已開始對朱子性理學采取了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正因如此,他們就一眼看破清朝統(tǒng)治者將朱子學奉為官學的實質不過是統(tǒng)治漢人的手段,并把強烈反駁朱子的毛奇齡稱為“朱子之忠臣”。當然,樸趾源在《熱河日記》中,也反省了朝鮮朝燕行使臣赴清朝體察其文化風情的錯誤態(tài)度。即,指出了“五審”之說:炫耀門第,標榜衣冠,行動無禮,稱中國無文章,嘆漢人無壯士[6]130。

他指出,由于出自對滿族的抵觸情緒,朝鮮的人們往往主觀臆斷,感情用事,在一種先入為主的觀點下輕視對方,這樣就妨礙了對清朝現實的客觀認識。他還指出了認識他國國情的一些障礙,譬如,不能貿然問其國事,語言不同難以溝通,行跡有異則易招嫌疑,問之太深則易觸其忌諱,問其不宜則易遭懷疑,提問須合身份等。由于存在這些障礙,有時難免只識其文化的皮毛[7]300。因此,他提出與清翰談話時,應先稱頌清翰然后再向他們請教,使他們能夠暢所欲言。

由此可見,樸趾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擺脫了朝鮮士人的成見,以進步的視角來了解中國士人的反抗心理,通過這些人物間接地感知當時漢族士人在文字獄壓制下的艱難處境,也更加認識到他們的命運與中國時局的密切關系,從而給予他們以真誠的理解與同情。

參加燕行的朝鮮使臣雖然具有以朝鮮為中心的小中華思想以及華夷分離意識,但他們在實際的燕行路途中,卻大都沒有拘泥于大明義理的名分論,因而還能在較廣泛的領域內與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不同層次的清朝文人展開平等的思想交流與學術交流,從而較廣泛、較深入地了解當時中國的思想、政治、經濟與學術。在當時清朝禁止燕行使臣與清朝文人進行直接交游的環(huán)境中,他們?yōu)榱溯斎肭宕奈锱c學術思想,敢于大膽地與清朝文人交游。這種舉動充分說明,當時具有北學觀念的燕行使臣已經基本擺脫他們長期遵奉的朱子學的理論束縛,在高層次上復歸于原始的實用儒學并探索儒學的真髓本義,以此托古改今,對傳統(tǒng)的只以倫理道德為價值標準的一維思維方法進行質疑與批判,再以經濟的、政治的、現實的多維價值觀念審時度世,品評人情事物,因此具有思想解放的重要意義。

在朝鮮朝燕行使臣看來,他們在中國所交游的嚴誠、潘庭筠、李調元、王民皞、李鼎元、翁方剛、紀昀、阮元、唐樂宇、祝德麟、沈醇心、李鼎元、李驥元等漢族文人,盡管崇尚宋代理學,但都不完全拘泥于朱子學,而是表現出靈活的學風與詩才,都是一些令人景仰的學識淵博的學者、文人。譬如,盡管潘庭筠的學問以宋代理學與朱子學為基礎,但他又融合了佛教和陽明學的思想因素,不愧是一位詩才卓越、擅長書畫的著名文人??梢哉f,潘庭筠已經擺脫了宋代理學的束縛。在他身上,既可看到在清朝被稱為“漢學”的訓詁學和考證學的學風,又表現出自由地徜徉在詩文海洋中的詩人氣質。在樸齊家和李德懋眼里,潘庭筠不論是作詩還是研究學問,都表現出絕不拘泥于接受某一流派影響的博大胸懷。再如,洪大容借燕行之機,與中國古杭三才邂逅,得以接觸到在當時中國盛行的各種學問。此后,他一直保持著與中國友人之間的友好關系,深化和豐富了自己的實學思想。其結果是,洪大容等具有北學思想的朝鮮朝燕行使臣通過與中國文人之間開展的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其歷史意識變得更加精深。他們不僅在政治、經濟方面肯定清朝的優(yōu)越性,而且在社會文化方面也大膽懷疑他們所長期遵奉的朱子學理論,開始尊崇發(fā)端于先秦儒學基礎上的具有近代意識的實學思想。

在這一時期,朝鮮朝燕行使臣通過與中原士大夫的頻繁交往與廣泛的學術研討,也深切感到悠久的中華文化及其優(yōu)秀傳統(tǒng)激發(fā)了中國文士的學習熱情,這也在無意識間積淀了中國文士優(yōu)良的文化素質,其結果是,中國漢族士大夫都做到了“全史全經,隨事辯證,百家九流,略涉原委酬答如何如何……且寬雅嫻禮,休休有容,不施驕倨,虛懷接物而不失大國之禮”[6]130。這些都給具有北學思想的燕行使臣留下了深刻印象。譬如,樸趾源通過與清代文人王民皞(號鵠汀)的交談認識到:蓋鵠汀敏于酬答,操紙輒下數千言,縱橫宏肆揚扢千古,經史子集隨手拈來,佳句妙偈順口輒成,皆有條貫,不亂脈絡?;蛴兄笘|擊西,或有執(zhí)堅謂白,以觀吾副俯仰,以導余使言??芍^宏博好辯之士,而白頭窮邊,將歸草木,誠可悲也[8]256。

樸趾源在《熱河日記·傾蓋錄》中,更是詳盡描述了他所交游的清朝文人的形象。他描述道:王民皞,江蘇人也,時年五十四,為人淳質少文?!鲁?歙人也。字志亭,號長城,見任山東都司。雖武人,博學多聞。身長八尺,紫髯炯眸,骨相精緊?!毋?直隸博野人也,號亨山。通奉大夫、大理寺卿致仕,時年七十。工詩,善書畫,詩多載于《正聲詩刪》。身長七尺余,姿貌雅潔,雙眸炯然,不施叆叇能作細書畫,強康如五十余歲人,然髭發(fā)盡白?!囱畯?字仰漏,蒙古人也。見任講官。年三十九,身長七尺余,白皙,修眼濃眉,手如蔥根,可謂美男子?!u舍,山東人也。舉人,與王鵠汀藏修太學中……為人慷慨,不避忌諱。形貌古怪,舉止粗厲,人皆目之以狂生,多厭之者。奇豐額,滿洲人也,字麗川。見任貴州按察使,年三十七。身長八尺,白皙,美姿容,善修威儀。博學能文,善諧笑,斥佛甚峻,持論頗正?!评匣鼗貓D,蒙古人也,字孚齋,號華亭。見任講官,年四十七??滴趸实弁鈱O。身長八尺,長髯郁然,面瘦黃骨立,學問淵博?!F時秀先,江西新建人也,字地山。見任禮部尚書,年可六十余?!芄菝怖?寢陋無威儀,為人愷悌樂易。余既還燕,中原士大夫多譽曹公地山先生,文章學問當世冠首,以比歐陽永叔[9]121-122。

與樸趾源稍微不同的是,洪大容將中國的漢族文人明確區(qū)分為索性放棄科舉揚名之路以謀求自由發(fā)展的人物和在清朝統(tǒng)治下力求通過科舉謀求一生功名的人物。洪大容在描寫他們時,就注意到去揭示他們對明朝、清朝的看法,并將這些思想意識與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遭遇相聯系,由此突出漢族形象不同于其他民族形象的獨特而復雜的內涵。

從他對“古杭三才”的評價[10]104中,我們可以具體看到其觀點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得到體現的。他對嚴誠的評價是:嚴姓者,自稱子陵之后,而且言平生不專意于舉業(yè)。又聞有達官欲薦其才于朝,嚴作詩而拒之。其辭甚峻,則始不覺傾倒而心相許矣?!褡硬派w一世,而謙謙自卑;心雄萬夫,而溫溫自虛。性情高遠,志操高潔,從俗應舉,非真所樂。又能愛人好問,誠貫金石,臨分酬酢,信義皦如[11]169。才識超詣,信筆成文,辭理暢快,粲然如貫珠,其志亦未曾以此自多也[12]289。

由上可見,洪大容在贊美嚴誠不為世俗所迷惑的耿直、剛正性格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文學才能及其人品。所以,當聽到嚴誠客死他鄉(xiāng)時,他曾悲痛欲絕地敘述道:以鐵橋之才之志,上可以統(tǒng)承先賢,下可以汛掃文苑;達可以黼黻皇猷,窮可以啟牖后進。今不幸短命,無所成而死[13]189。對他的才能和志向給予了高度評價,并為失去一代才子而表現出由衷的惋惜。

盡管朝鮮朝燕行使臣對清代文人進行了一種平等的文化對話,但是他們對變異中的清朝文化的批評,卻又是一種文學“誤讀”。

樸趾源等朝鮮朝燕行使臣使行中國燕京是在乾隆年間,這時,清朝建立已經過了一百年,明朝遺民那些象征著漢族正統(tǒng)衣袍以及他們那種矢志反清的斗志,也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煙消云散。當時漢族士大夫階層早已接受了受滿族統(tǒng)治的現實,已經逐漸習慣于穿滿族的服裝,倒是把原來漢族的衣冠看成異鄉(xiāng)的服飾。譬如,當時的著名漢族文人潘庭筠看見洪大容戴著方冠,穿著廣袖常衣,就嘖嘖稱贊它“制度古雅”,但他卻不知道這原本就是明代的秀才常服,結果還得由洪大容反過來告訴他:我們所穿的衣服都是明朝遺制。這時候,朝鮮朝燕行使臣的衣冠倒成了喚醒漢族人歷史記憶的資源,使得這些漢族文人還能偶爾回想起自己民族的歷史,心里還稍稍感到有些赧然和愧疚。對此,洪大容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余曰:中國衣冠之變,已百余年矣。今天下,唯吾東方略存舊制,而其入中國也,無識之輩,莫不笑之。嗚呼!其忘本也。見帽帶則謂之類場戲,見頭發(fā)則謂之類婦人,見大袖衣則謂之類和尚,豈不痛惜乎 ?”[14]231

時間會磨滅歷史的記憶,明朝遺民也要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消失。到了雍正、乾隆年間,漢族人已經不大有這種離黍之思,沒有了離黍之思的人也沒有心思再度穿戴起明代的衣冠。但是,漢族的歷史記憶還是埋藏得很深,它并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泯滅。所以,盡管不再出現穿戴這種衣冠的遺民,可是“這些衣冠卻在娛樂舞臺的戲曲人物中、外國使節(jié)的禮儀朝覲服飾中和漢族女性的日常穿著中不斷出現”[15]44。每當出現這種看似邊緣的象征物,一些漢族士大夫就會在無意識中喚起深藏于心的族群記憶。所以,當樸趾源觀看完中國的戲劇后,就認為清朝雖然實行“易服剃發(fā)”政策而廢除了明朝的衣冠制度,但在俳優(yōu)和戲劇中,卻依然可以看到明朝的衣冠制度,這也許是人們早已習慣了舞臺上的漢族衣冠,所以就連在清朝宮廷、貴胄私第里進行演出的演員所穿戴的也仍然是“大明衣冠”,就使得他們在戲臺上很奇特地保留了歷史上漢族的傳統(tǒng)服裝,即獲得了“易服色”的豁免權,這就仿佛是一種天意。于是,樸趾源不禁感嘆道:“嗚呼!神州之陸沉百有余年,而衣冠之制猶存,仿佛于俳優(yōu)戲劇之間,天若有意于斯焉。”[16]230

戲臺上所用的衣冠,都是歷代中華的衣冠,這就是“禮失求諸野者”。人們可以在戲臺上“復見漢官威儀”。也許這并不一定是真的有意識保留“漢官威儀”,只是由于清帝國禁著明朝服飾的制度百密一疏。但是,就是這一點殘存的歷史遺跡,卻為朝鮮朝燕行使臣帶來了對異域悲情的無限遐想,他們覺得這可能就是漢族人苦心孤詣所保留下來的東西。因此,戲臺在某種意義上就成了朝鮮朝燕行使臣喚回漢族歷史記憶的場所。在他們看來,這些“漢官威儀”之中,真的就寄寓著漢族的故國離黍之思。

說起來,朝鮮人在穿衣戴帽上面,好像顯得相當苛刻和自負,他們面對清朝人也一樣從心底里透出不屑,當有的漢族文人詢問“(朝鮮朝)使臣不加帽而所以戴貂皮者,何制也”時,金正中就很驕傲地回答道:這是中華舊制,你沒有聽說過吧?當中國士大夫稱贊他們是衣冠之國時,他們又故意反問中國衣冠究竟來自何代。樸思浩就是這樣,和漢族文人一起聊天,偏偏哪壺不開偏提哪壺,故意挑釁地說,你們清朝的帽子、狹袖,竟然用于朝賀、宴享、祭祀、征戰(zhàn)、燕居,那么這是中華之制嗎?結果就搞得滿座面面相覷,只好尷尬地回答:這不是唐、宋、明遺制,是清朝之制。這時,朝鮮朝燕行使臣在心理上就得到了極大的自我滿足,而漢族人的心里卻多少感到不是滋味。洪大容甚至提到:“舜亦東夷之人,但未聞唐虞之際易服色如今日也?!边@時,中國人希員外就慌忙辯解道:“世有古今,時義不同,衣冠何嘗有定制?!盵17]29聽到這句話,洪大容不禁為朝鮮慕效中華服制而感到由衷的自豪:至于敝邦,專尚儒教,禮樂文物皆效中華,古有“小中華”之號[19]。我們不難看到,洪大容等朝鮮朝燕行使臣確實受到了朝鮮社會總體想象的制約,尤其是他們在衣冠制度方面受到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深刻影響,于是就在有意無意間表現出一種“小中華思想”。

在服飾以外,到了18世紀下半葉,朝鮮朝燕行使臣對于清朝發(fā)式的看法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到18世紀上半葉為止,朝鮮朝燕行使臣還認為即便是文明的漢族人也“一剃發(fā)則胡虜也”,但到了18世紀下半葉,朝鮮朝燕行使臣卻認為漢族人江南士人之能文者,則雖在剃發(fā)左衽之中,識見贍博,辭令端雅。江南之素稱文明,盡非過語也”[19]4665。由此可見,這一時期,隨著朝鮮實學思想的興起,不少具有實學思想的朝鮮人開始對傳統(tǒng)的“華夷”觀進行了理性的反思。

這一時期,在朝鮮朝燕行使臣筆下,當時的漢族士大夫在清朝統(tǒng)治下具有思明但不敢表露出來的微妙心態(tài),缺乏儒家的義理精神,過著卑躬屈膝的生活。造成這種矛盾心理的最重要原因是清朝文字獄的高壓政策,它使得漢族士大夫的精神一直處在壓抑的狀態(tài)??梢?他們對漢族人的描述盡管“沒有完全褪去其否定的色彩,但畢竟在朝鮮人的文本中,已經很少使用”[1]比較負面的詞匯,他們對中國漢族人形象的描述基本上是正面的,甚至是較理想的。

[1]徐東日.朝鮮朝燕行使節(jié)眼中的乾隆皇帝形象[J].東疆學刊,2009(4).

[2]洪大容.湛軒書:內集卷三·與金直齋鐘厚書[M].平壤: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65.

[3]洪大容.湛軒書:內集卷三·又答直齋書[M].平壤: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65.

[4]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匯考[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5]陳尚勝.朝鮮王朝對華觀的演變[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6]樸趾源.熱河日記·審勢編[M].首爾:大洋書籍出版社,1975.

[7]樸趾源.燕巖集·熱河日記·黃教問答[M].首爾:大洋書籍出版社,1975.

[8]樸趾源.國譯熱河日記·鵠汀筆談:中[M].首爾:大洋書籍出版社,1975.

[9]樸趾源.熱河日記·傾蓋錄:中[M].首爾:大洋書籍出版社,1975.

[10]洪大容.湛軒書:內集卷三·又答直齋書[M].平壤: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65.

[11]洪大容.湛軒書:外集卷一·與鐵橋書[M].平壤: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65.

[12]洪大容.湛軒書:外集卷三·乾凈衕后語[M].平壤: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65.

[13]洪大容.湛軒書:外集卷一·與九峰書[M].平壤: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65.

[14]洪大容.湛軒書·乾凈衕筆談:上[M].平壤: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65.

[15]葛兆光.大明衣冠今何在[J].史學月刊,2005(10).

[16]樸趾源.熱河日記·驲汛隨筆:上[M].首爾:大洋書籍出版社,1975.

[17]洪大容.燕記·湛軒書:外集卷八[M].平壤: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65.

[18]樸趾源.熱河日記·太學留館錄:中[M].首爾:大洋書籍出版社,1975.

[19]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80.

K312.34

A

1000-2359(2010)06-0143-05

徐東日(1963-),男,朝鮮族,吉林延吉人,延邊大學中朝韓日文化比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東亞比較文化研究。

吉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開放基金重點科研項目“朝鮮朝《燕行錄》中的中國文化形象”;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朝鮮朝使節(jié)《燕行錄》中的中國形象”

2010-03-18

猜你喜歡
衣冠士大夫行使
宋韻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暫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終止權的國際實踐及其啟示
逾期清稅情形下納稅人復議權的行使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養(yǎng)
衣冠中國:循禮與尋美
豐子愷漫畫里的童年
從宋初筆記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國情懷”——以《南唐近事》《江南別錄》等為例
The Roles of Culture in Translation
黨員應如何行使黨員權利?
論FRAND原則對標準必要專利權行使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