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強
世界歷史語境與馬克思社會有機體學說新解讀
劉會強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科學系,上海201701)
通常所謂的馬克思社會有機體學說是一種理論抽象,分析當代社會發(fā)展應當走向理性具體,即基于世界歷史語境的“資本社會有機體”學說。資本社會有機體的生成、發(fā)展表明,現(xiàn)代意義上的社會發(fā)展只能是“世界歷史性的”,現(xiàn)實中的社會主義同樣如此。資本主義社會的有機性是隨著“領域分離”逐步建構起來的,表現(xiàn)為一種整體發(fā)展;但資本使這種發(fā)展具有對抗性、悖論性?,F(xiàn)實中的社會主義唯有保留資本社會有機體的文明成果,揚棄其對抗性,才有可能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個人發(fā)展在資本社會有機體中表現(xiàn)為“能力的全面性”與“普遍異化”的二律背反。對于當代中國,理性的選擇就是以馬克思思想為引導,立足現(xiàn)實,借鑒資本社會有機體中人的發(fā)展的經驗,切實有效地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世界歷史;“資本社會有機體”;人的全面發(fā)展
在國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中,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學說時常被用作理論基礎、論證前提頻頻出現(xiàn)于多個理論場景中。譬如有學者指認該學說是實現(xiàn)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理論基礎[1],而有的學者則認為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指導[2]。這些分析蘊含著相同的邏輯:以馬克思的基本觀點為前提,推導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應當是“全面發(fā)展”或“社會和諧”的之類的結論。筆者認為,這種大而化之的做法仍然在理性抽象層面,應當根據(jù)馬克思的思維特質,走向理性具體,即基于世界歷史語境的“資本社會有機體”(the Capital-oriented Social Organism)學說。
馬克思向來反對用既定的原則裁判現(xiàn)實,他和恩格斯一再強調新世界觀的方法論性質,多次重申對于他們共同研究得出的結論,隨時隨地都要以歷史條件為轉移。社會有機體學說也不例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已經指明了這點。按照馬克思的敘述,現(xiàn)在學術界稱之為社會有機體學說核心內容的那段經典論述不過是他前期研究得到的總結果,但是這個結果一經得到旋即用于指導新的研究工作[3]32。換言之,它本質上是馬克思用以認知、研究“社會”的根本方法,其精髓就是秉持辯證的觀點,把社會當作一個“活的機體”進行剖析。對此,列寧概括道:“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辯證方法(它與形而上學方法相反)的,不是別的,正是社會學中的科學方法,這個方法把社會看做處在經常發(fā)展中的活的機體(而不是機械地結合起來因而可以把各種社會要素隨便配搭起來的一種什么東西)?!盵4]32在理論活動中,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重把這個方法運用于具體問題的研究,從不當作公式簡單套用。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尖銳批評了蒲魯東用邏輯范疇構筑思想體系大廈、割裂社會機體各環(huán)節(jié)的錯誤做法?!顿Y本論》則是靈活運用有機體的方法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典范,它“專門以生產關系說明該社會形態(tài)的結構和發(fā)展,但又隨時隨地探究適合于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颜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作為活生生的東西向讀者表明出來?!盵4]9這些縝密研究充分展現(xiàn)了社會有機體學說的理論魅力。假若按照一些研究者的邏輯,以為借助于社會有機體學說便可以得到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結論,那么,是否可以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同樣也是全面發(fā)展的社會?這顯然是荒謬的。
當然,這并非要全盤否定社會有機體學說對于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理論價值。問題的關鍵在于把握這個學說的歷史維度,從理性抽象走向思維具體。在我們看來,馬克思這一學說包括“社會有機體一般”和“社會有機體具體”兩個層面。前者正如馬克思為研究之便提出的“生產一般”那樣,是一種合理的理論抽象,揭示的是社會的構成特質和運行規(guī)律,集中表現(xiàn)就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被頻繁引用的那段經典論述。后者則是研究不同類型和性質的社會機體形成的理論認知,屬于理性具體的范疇?!耙话恪痹从凇熬唧w”,但并不能等同或取代“具體”,而只是研究不同時空環(huán)境中社會機體的方法指導。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氏族部落的學說、原始社會的學說、歐洲封建制的學說、公社制度的學說等,都是他們運用有機體方法研究氏族、部落以及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等不同歷史樣式的有機體而形成的。在本文的論題范圍內,所謂“社會有機體具體”就是資本社會有機體。歷史地看,這種有機體與世界歷史同步生成,結構最為復雜,發(fā)育程度最高,對它的剖析不僅有助于認知前資本主義的有機體諸形式,而且能夠把握時代本質,揭示未來社會有機體生成的歷史必然性和基本表征。由此可以認為,構成未來社會(包括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直接理論基礎的,只能是“資本社會有機體”學說。該學說是馬克思基于世界歷史語境縝密分析資本社會有機體的理論結晶,展現(xiàn)了社會有機體在資本主義這個特定歷史時段的結構特征、運行特點和發(fā)展趨勢。
在馬克思看來,“地域性發(fā)展”是“人的依賴關系”階段人類文明演進的一個基本表征。從原始初民群居生活到農耕文明的典型形式,都“是以各個不同的地域、部落、民族和勞動部門等等為出發(fā)點的,其中的每一個起初都與別的不發(fā)生關系而獨立地發(fā)展”[3]124。這就使得社會交往、社會運行局限在特定的血緣、地緣關系之內,“染上”封閉性的特征。馬克思在分析古代中國時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tài)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解體一樣?!盵3]692這一論斷同樣適用于前資本主義時代的其他文明體。人類“發(fā)展場域”的結構性轉變始于大工業(yè)和普遍交換開創(chuàng)的世界歷史時代。市場經濟的流動性、趨利性,尤其是資本自我增殖的本性驅動著“經濟人”突破一切藩籬和阻隔,使得歷史日益轉變?yōu)槭澜鐨v史,“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镔|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3]276。于是,世界性或全球性取代地域性成為人類發(fā)展的新形式、新場域。由此導致的歷史效應是雙重的:一方面,資本主導的社會有機體逐步取代依附型的社會有機體,成為新的社會形式。另一方面,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呈現(xiàn)出世界性和民族性辯證統(tǒng)一的新樣態(tài)[5]。基于普遍交往,超越于民族、國家之上的“世界有機整體”逐漸生成,各個民族、國家則是其中的一個個局部和“器官”(列寧語)。這些局部和“器官”必須在遵從整體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律的前提下求得發(fā)展,并因此部分“喪失”生存和發(fā)展的獨立性。同樣地,各個民族、國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出現(xiàn)的重大事件也會產生世界歷史性的后果,進而影響世界歷史整體的走向。
社會基本矛盾世界性與民族性辯證運動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消除了地域性發(fā)展特有的封閉性,使得借助開放性的世界交往、世界市場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成為一種必然選擇。這樣就從根本上打破了“重復發(fā)明”“文明失傳”的怪圈,為文明成果的廣泛傳播、社會生產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個歷史后果就是后發(fā)國家的“跳躍式”發(fā)展成為一種“歷史常態(tài)”。這不僅是因為后發(fā)國家可以借助于世界交往獲取工業(yè)化國家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更主要的在于,普遍的國際競爭足以使得工業(yè)不發(fā)達的民族和國家產生類似于發(fā)達國家的矛盾和沖突,進而實現(xiàn)社會變革。
可見,社會發(fā)展的世界歷史性維度或者說人類的“世界歷史性”發(fā)展,乃是近代以來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特質和根本路徑。作為新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資本主義無疑是具有世界歷史性意義的社會現(xiàn)象。但是,它所建構的是一個以資本為“普照的光”的“中心-從屬”型世界體系: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東方從屬于西方,資本社會有機體內部的對抗因此成為世界性現(xiàn)象。這表明,資本主義只是世界歷史的“最初形式”,揚棄資本對抗性的共產主義將作為“自覺形式”的世界歷史取而代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和他的事業(yè)一樣,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是可能的。在這個過程中,類似于俄國的那些落后國家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實現(xiàn)跳躍式發(fā)展是完全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不過,一個必要的歷史前提就是在世界交往中吸取資本創(chuàng)造的世界歷史性成就。否則,共產主義只會作為“某種籠罩著迷信氣氛”的“地域性的東西而存在”,“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3]86。對于當代中國而言,合理的歷史選擇就是自覺把社會主義作為世界歷史性事業(yè)來對待,理性認識社會基本矛盾世界性與民族性的辯證運動,主動把握和順應世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在積極參與世界交往過程中凝煉自身發(fā)展特色和發(fā)展道路;既防止以世界性淹沒民族性,又要避免以民族性排斥世界性。唯其如此,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認知和實踐才不是固步自封、恣意妄為,而是合乎時代潮流和歷史規(guī)律的。在我們看來,這恰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觀的真義所在,也是當代中國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現(xiàn)代社會的有機性、整體性是隨著“歷史轉變?yōu)槭澜鐨v史”生成和發(fā)展起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fā)育低下的社會分工等因素決定了前資本主義時代人類社會有機性的自發(fā)性。人們借助于血緣或地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共同體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同一性,但彼此之間相互隔絕、交往稀少。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以“機械團結”概括這種狀態(tài),馬克思則形象地比喻為由無數(shù)個個體簡單堆積而成的一袋“馬鈴薯”。在宏觀結構上,以政治為中心的“領域合一”是人類告別各種活動高度融合的原始性狀況之后的基本表征[6]108。政治活動處于統(tǒng)御性的至高地位,經濟、文化缺少自身獨立性。中世紀就是這種社會狀況的典型:“中世紀的精神可表述如下:市民社會的等級和政治意義的等級是同一的,因為市民社會就是政治社會,因為市民社會的有機原則就是國家的原則?!盵7]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有任何的社會發(fā)展”,因為“社會因素還完全隱藏于政治因素之下,還絲毫沒有和后者分離”[3]23。
宗教改革、文藝復興以及市場經濟的興起,不斷消解著宗教、政治的絕對權威;到處建立聯(lián)系的物質變換、迅速擴張的機器大工業(yè)、日益細化的社會勞動分工,這些因素匯集成沖破自然經濟樊籬的強大力量,建構起普遍的交往關系、全面的生產和需求體系,形成新型的社會關系。涂爾干把這種建基于社會分工的社會狀態(tài)稱為“有機團結”,馬克思則認為資產階級社會是歷史上最發(fā)達、最復雜的有機體。表現(xiàn)在社會結構上,就是“領域合一”走向“領域分離”[6]164,政治統(tǒng)御一切的地位不復存在,經濟、文化擺脫了對政治的依從,獲得了相對獨立的空間,這就為社會各領域的發(fā)展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而不同領域間的有機聯(lián)系則使社會整體發(fā)展的態(tài)勢在新的基礎上呈現(xiàn)出來。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資本社會有機體各領域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整體式發(fā)展。在經濟方面,資產階級創(chuàng)造了物質財富空前的增長“神話”。在社會方面,利益原則被升格為普遍原則,社會因素從政治因素中獲得解放,并為社會服務。文化領域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和發(fā)展,“科學的發(fā)展從此便大踏步地前進,而且很有力量,其發(fā)展勢頭可以說同從其出發(fā)點的距離(時間距離)的平方成正比”[8]。在政治方面,消滅了分散狀態(tài),以往那些“各自獨立的、幾乎只有同盟關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關稅的各個地區(qū),現(xiàn)在已經結合為一個擁有統(tǒng)一的政府、統(tǒng)一的法律、統(tǒng)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和統(tǒng)一的關稅的統(tǒng)一的民族”[3]277。
然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對抗性決定了其整體發(fā)展是以悖論的方式實現(xiàn)的。“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fā)現(xiàn)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F(xiàn)代工業(yè)和科學為一方與現(xiàn)代貧困和衰頹為另一方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庸爭辯的事實?!盵3]755這表明在資本社會有機體中,一個領域的發(fā)展和進步總是與另一個領域的衰落和退步同步發(fā)生,一部分人的富裕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貧困之上,整體發(fā)展是以社會和人遭受物的奴役為代價換來的,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與社會全面發(fā)展。
資本社會有機體的對抗性決定了其必然被新的社會有機體取代的歷史命運,由此生成的有機體因為克服了對抗性而成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恩格斯扼要描述了新的社會機體的總體狀況:“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lián)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力發(fā)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guī)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產業(yè)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xiāng)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盵3]243誠然,這里概括的是新社會機體高級階段的情形。但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任何一個有機體都是歷史形成的。在實踐中,唯有在揚棄資本社會有機體整體發(fā)展的前提下,把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社會來對待、來建設,未來理想社會的全面性才是可以通達的,而不會流于空想。
全面發(fā)展個人[9]是歷史的產物。誠然,在前資本主義階段,各種活動渾然一體,單個人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一種整體性、豐富性。但是,狹隘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決定了這種發(fā)展不可避免地帶有混沌未開的原始性。即使個別人的發(fā)展較為豐富,也不具有普遍性。只有到了資本和大工業(yè)開創(chuàng)的世界歷史時代,“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fā)生實際聯(lián)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chuàng)造)的能力”[3]89。這是因為,與世界市場、生產分工的跨地區(qū)擴展以及交通工具的革命同步生成的,是一種超越民族和地域狹隘性的新型社會關系,即馬克思所說的“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11]104。全面發(fā)展的人正是這種全面的關系和能力體系的必然產物。進一步來講,個人發(fā)展的全面性從根本上說來自大工業(yè)的內在要求,馬克思說:“大工業(yè)又通過它的災難本身使下面這一點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承認勞動的變換,從而承認工人盡可能多方面的發(fā)展是社會生產的普遍規(guī)律,并且是各種關系適應于這個規(guī)律的正常實現(xiàn)。大工業(yè)還使下面這一點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用適應于不斷變動的勞動需求而可以隨意支配的人員,來代替那些適應于資本的不斷變動的剝削需要而處于后備狀態(tài)、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貧窮工人人口;用那種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fā)展的個人,來代替只是承擔一種社會局部職能的局部個人?!盵10]可見,正是現(xiàn)代大工業(yè)維持自身正常運轉和不斷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對工人的勞動實踐提出了全面性和自由性的要求,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問題不可避免地提上日程,成為一種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
然而,在資本主導的社會有機體中,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本質上是“二律背反”式的,即“在產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的普遍異化的同時,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1]109。歷史地看,資本瓦解了前資本主義時期狹隘的人身依附關系,催生了普遍的社會交往關系以及個人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追求剩余價值的沖動不僅推動資本家想方設法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這個結果客觀上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空間,而且驅策資本不斷用時間消滅空間,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全球范圍的分工體系、生產和需求體系,這就要求能力全面發(fā)展的人與之相適應?!芭囵B(yǎng)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lián)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的一個條件”[11]392。由此而論,把片面發(fā)展指認為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發(fā)展表征[12]200,或者以為資本的發(fā)展僅僅為未來社會人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物質條件的看法,都是不準確的。在“資本社會有機體”中,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由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大工業(yè)決定的基本現(xiàn)實。
但是,人的發(fā)展卻深受異己力量的支配和制約。由資本法則建構起來的“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并不是直接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是以物為中介的、物化了的社會關系,人的發(fā)展實質上是一種以“物役性”為代價的全面發(fā)展。其一,個人能力的全面提升與人的工具性地位之間的“反差”。雖然個體能力較前資本主義空前增強,然而,在“生產表現(xiàn)為人的目的,而財富則表現(xiàn)為生產的目的”[11]486的現(xiàn)代世界,人成了經濟活動的工具,淪為自己創(chuàng)造物以及物的社會關系的奴隸。其二,交往的普遍化與“人的孤立化”之間的“反差”[13]。與“世界市場”“國際競爭”這些社會交往的新形式相伴而生的是“人的孤立化”,導致人們之間關系的疏離、冷漠、甚至仇視。其三,個性的多樣化與均質化之間的“反差”。大工業(yè)客觀上不斷再生產出多樣化的個性產品,并以此作為自身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墒?商品交換又在泯滅個性、敉平差異。其中,貨幣作為經濟活動的潤滑劑,是消滅個性的強大力量。
在馬克思看來,個人發(fā)展的“二律背反”,一方面表明了“物的依賴關系”的歷史暫時性,另一方面構成了未來“自由個性”階段人的發(fā)展的根本前提。質言之,在新的社會機體中,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之所以可能,最深厚的歷史基礎正在于資本社會有機體對人的塑造,而不是別的。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現(xiàn)實中的社會主義并非直接否定資本主義的產物。但這絕不應成為簡單拒斥馬克思思想的借口,也不意味著社會主義推進人的發(fā)展應當“另起爐灶”。對于當代中國,一方面必須扎實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fā)展,營造有利于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條件;另一方面,應當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以馬克思理論為指導,積極借鑒資本社會有機體下人的發(fā)展的經驗教訓,避免物化現(xiàn)象的肆意蔓延。具體來說就是,更積極地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育普遍的物質變換關系、精細化的生產分工和需要體系,建構起發(fā)達的社會關系體系;更主動地推進普遍交往,尤其是世界交往,加快當代中國人向世界歷史性存在的轉型;更有效地建立現(xiàn)代化的產業(yè)結構,為塑造能力全面發(fā)展的個人提供實踐基礎。
[1]周建超.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科學發(fā)展觀[J].寧夏社會科學,2008(8).
[2]郭湛,王文兵.社會有機體理論視域中和諧社會[G]//俞可平,等.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第3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0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江丹林.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及其歷史觀意義[J].學術界,1992(3).
[6]王南湜.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3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3.
[9]韋定廣.“世界歷史”語境中的人類解放主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6.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4.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韓慶祥,亢安毅.馬克思開辟的道路——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曹榮湘.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當代全球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70.
The World History Context and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Social Organism Theory
LIU Hui-q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701,China)
The so-called Marx’social organism theory generally is only one kind of theoretical abstraction.It should go to concrete reason to research the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that is“the capital-oriented social organism”theory which generated in the context of world history.Firstly,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capital-oriented social organism indicated that the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is just the type of“the world historic”.The same is true with socialism in reality.Secondly,the capitalist society’sorganism constructed gradually with“the domain separation”and the refinement of division of labor.Therefore,it is one kind of integral development.But the Logic of capital mak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onfrontational and paradoxical.Only when the socialism has criticized and transcended the capital-oriented social organism,will it be possible to realize all-around development.Finally,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apital-oriented social organism is the antinomy of“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bility”and“universal alienation”.To promote perso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for Contemporary China,the correct choice is to take the Marxism as the guidance,and profit from the experience of person’s development in the capital-oriented social organism according to our reality.
world history;the capital-oriented social organism;human’s f ull scale development
A81
A
1000-2359(2010)02-0001-05
劉會強(1967-),河南新鄉(xiāng)人,哲學博士,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0-01-02
[責任編輯 孫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