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連,徐明舉,崔紅玉,徐 彤
(河北北方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河北張家口075000)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IBR)又稱“壞死性鼻炎”,是由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 (IBRV)引起的牛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表現為上呼吸道及氣管粘膜發(fā)炎、呼吸困難、流鼻汁等癥狀,也可引起膿皰性外陰陰道炎、龜頭炎、結膜炎、幼牛腦膜腦炎、乳房炎、流產等.自20世紀50年代首次在美國發(fā)現該病,至今已蔓延至全世界五大洲[1,2].中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周泰沖等在進口種牛中發(fā)現本病,并分離和鑒定了該病毒[3].通過血清學普查表明,中國多個省區(qū)均有存在,給養(yǎng)牛業(yè)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4].本課題組在調查冀西北地區(qū)奶牛主要疾病的過程中于2008年11月發(fā)現了疑似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例,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尸體剖檢、細菌培養(yǎng)、病毒分離及康復犢牛及其母牛IBR抗體檢測[5],最后確診為傳染性鼻氣管炎感染,現報道如下.
2009年11月初,在冀西北地區(qū)某奶牛養(yǎng)殖小區(qū)發(fā)生泌乳期和懷孕母牛出現體溫升高、大量流淚、多量粘液膿性鼻漏、鼻粘膜高度充血,常伴有結膜炎;有時也可見到帶血腹瀉、流產,有的表現有結膜炎.至11月底共有約37頭懷孕及泌乳牛發(fā)病,至12月初除了一些懷孕泌乳牛相繼發(fā)病外,一些犢牛也出現了以呼吸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損傷為主的感染,表現為大量流淚,有多量粘液膿性鼻漏,鼻粘膜高度充血,出現潰瘍,鼻竇及鼻鏡組織高度紅腫,因炎性滲出物阻塞而發(fā)生呼吸困難及張口呼吸,常伴發(fā)深部支氣管性咳嗽;共濟失調,陣發(fā)性痙攣,最終倒地,角弓反張,磨牙,口吐白沫,四肢劃動而死亡,病程約為4~5 d.2009年1月初來河北北方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就診,共發(fā)病86頭,其中有23頭牛死亡.
早期病牛體溫達39.5~42℃,氣喘、腹式呼吸.精神逐漸萎靡,鼻鏡、鼻腔粘膜發(fā)炎,呈火紅色,鼻腔內有大量黏液,在安靜的犢牛舍里,可聽“呼、呼”的鼻音,瀕死犢牛的鼻鏡上出現壞死斑.病后第2天患牛拉稀,呈黃色,嚴重脫水,眼窩深陷,食欲下降;部分懷孕母畜現外陰部發(fā)生輕度腫脹,少量粘稠分泌物附著在外陰部,陰道粘膜充血,陰道壁上附著淡黃色滲出物,流產,產出死亡胎兒.感染牛有的出現大量的流淚,眼結膜發(fā)紅,呈現明顯的結膜炎.
打開鼻腔,黏膜象紅布一樣,鼻甲骨上有壞死灶;口腔黏膜潮紅.切開氣管可見大量的出血點,氣管內有大量的黏液,黏液中有少量血絲.在鼻腔和氣管中均有大量的纖維性蛋白物滲出;肺臟氣腫、出血,切面有大量氣泡冒出,還有化膿性肺炎,小葉壞死;肝臟腫脹,有粟粒大、灰白色至灰黃色壞死灶散在的壞死灶;腎乳頭出血、也有類似的肝臟壞死灶壞死;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廣泛性出血.流產胎兒有壞死性肝炎和脾局部壞死.
無菌取心、肝、肺、脾、淋巴結做觸片,經革蘭氏染色,顯微鏡下觀察,上述組織內未發(fā)現細菌存在.
無菌取心、肝、肺、脾、腸內容物接種于鮮血瓊脂、麥康凱和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于37℃進行培養(yǎng),24 h觀察,各種培養(yǎng)也未見菌落生長.
無菌取患牛鼻腔分泌物加入滅菌生理鹽水,每毫升加入青霉素和鏈霉素各2 000單位,于4℃冰箱過夜,然后將樣品充分振蕩后10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按100μL/孔接種已經長成單層的MDBK細胞,置37℃含5%CO2培養(yǎng)箱吸附2 h,然后棄掉孔中液體,加入含2%新生牛血清的MEM維持液200 μL/孔,繼續(xù)培養(yǎng)3~7 d.逐日觀察細胞CPE變化,在培養(yǎng)后的第三天,細胞出現70%~80%的CPE時收毒.將分離株用經標準IBR血清做中和實驗,結果加入標準血清的培養(yǎng)孔內未出現CPE,而對照培養(yǎng)細胞出現明顯的CPE,表明該分離毒株為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
采集發(fā)病初期20只和康復牛16只的血清,應用西班牙海博萊牛傳染性鼻氣管炎EL ISA抗體檢測試劑盒進行傳染性鼻氣管炎抗體檢測,結果顯示康復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抗體均為陽性,其水平顯著高于發(fā)病牛 (至少4倍以上).
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尸體剖檢、細菌培養(yǎng)、病毒分離及康復犢牛及其母牛IBR抗體檢測,最后確診為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感染,本文首次證實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在冀西北地區(qū)的存在.奶牛飼養(yǎng)業(yè)作為張家口市的特色產業(yè),在農業(y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張家口市飼養(yǎng)奶牛達到40萬頭,而且每年仍以15%的速度增長,其飼養(yǎng)規(guī)?;?、集約化程度也越來越高,鑒于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對奶牛引起較為嚴重的感染和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今后應對此病引起重視,加強對該病的防制.
對發(fā)病死亡牛的尸體必須進行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對污染場地進行全面消毒.對有臨床癥狀的病牛采取對癥治療,可注射退熱藥和抗生素來預防其它并發(fā)癥或者采用中藥制劑進行配合治療.對病情嚴重的牛加強護理,必要時進行補液以防止衰竭死亡.有條件的養(yǎng)殖場最好采用病死牛內臟組織制備自家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并與藥物治療相配合,可取的更好的效果.
由于奶牛飼養(yǎng)量的快速增長,其種牛的引進也十分頻繁,而且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因此,在引進種?;蛸忂M新牛的過程中必須按照規(guī)定進行隔離觀察和血清學試驗,證明未被感染才可進行進場飼養(yǎng).進場后最好進行弱毒疫苗或滅活疫苗接種,以減少該病發(fā)生的可能.
[1] 陸承平.獸醫(yī)微生物學 [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1:473-741
[2] 蔡寶祥.家畜傳染病學 (第四版)[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1:243-245
[3] 周泰沖,葉章名,黎少權,等.從新西蘭進口奶牛中分離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 [J].獸醫(yī)科技雜志,1981,(01):6-9
[4] 牛德料,孟日增,石建平.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防治 [J].疾病防治,2008,28(03):51-53
[5] 張俊育,王秀建,王宏,等.某農場受體牛血清中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抗體檢測 [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1995,(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