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斌,劉普
(1.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52;2.保定學院教育系,河北保定 071000)
榜樣教育的理論依據(jù)與心理機制
袁文斌1,劉普2
(1.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52;2.保定學院教育系,河北保定 071000)
榜樣教育不僅是德育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德育實施的重要方法,關涉教育的目的、本質這一最重要的價值命題。榜樣教育的實效與學習者的動機、態(tài)度、心理等密切相關。通過對學生榜樣學習心理過程的分析,探討榜樣教育的心理機制,提出促使學習者主動內化榜樣道德品質的策略,以期提高榜樣教育的效能。
榜樣教育;理論依據(jù);心理機制;科學認知
榜樣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榜樣這一價值載體的人格形象,激勵和引導學習者自我內化榜樣精神品質,生成自我道德人格和創(chuàng)新行為方式的一種教育活動。具體言之,是根據(jù)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生活實踐為基礎,以榜樣為中介,通過教育者引導和榜樣示范,激發(fā)學習者內在道德動力,調動主動認知,引起情感共鳴,增強心理認同,通過言行模仿,促進行為表現(xiàn),最終達到內化榜樣所蘊含的精神品質,生成自我道德人格的教育活動。
榜樣教育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和當前學校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如何實現(xiàn)榜樣教育的效能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核心。本文通過分析榜樣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探討榜樣教育的心理機制,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榜樣教育的過程與方法,健全與拓展榜樣教育的途徑,最終達到提高榜樣教育實效的目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行為既可以通過直接經驗獲得,也可以借助間接經驗學習。觀察學習就是一種間接學習,觀察學習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來的。班杜拉認為“學習并不僅僅發(fā)生在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中,我們也能通過看、讀或聽說別人怎樣行為來學習。許多行為很復雜,所以不能通過強化或懲罰這樣緩慢的進程來學習”[1]。運用獎勵或懲罰等外在控制而進行學習的觀點對動物也許成立,因為動物往往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知識的,而人類的許多行為主要是來自間接經驗。榜樣教育是教育者借助榜樣這一媒介影響受教育者心理和行為的教育活動,受教育者通過觀察、模仿、整合、內化等一系列的心理過程獲得榜樣所代表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觀,最終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榜樣教育是通過觀察學習實現(xiàn)的。
觀察學習是指通過觀察環(huán)境中他人的行為以及行為結果來進行學習,又稱替代學習。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不是一種單純的模仿過程,它更是一種認知調節(jié)過程,人類的許多行為都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習得的。人類習得的很多行為,諸如合作、競爭、社會規(guī)范、態(tài)度和情感、道德等主要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別人的行為而習得的。觀察學習具有三個重要特征:不依賴直接強化;不一定具有外顯反應;包含重要的認知過程。
班杜拉在行為習得與行為表現(xiàn)間做了重要區(qū)分。通過觀察習得的行為并不一要表現(xiàn)出來。班杜拉認為人們可以只通過觀察他人行為而習得新的反應,榜樣行為所得的不同結果只影響模仿的表現(xiàn),對學習幾乎沒有影響。也就是說,示范者在做出某種行為后,是受到獎勵,還是受到懲罰,還是沒有受到任何外來的強化結果,并不影響學習者學會榜樣行為,習得的榜樣行為是否表現(xiàn)出來,則取決于學習者對自己行為表現(xiàn)后果的預期,即學習者認為這一行為會帶來獎勵還是懲罰。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是受注意、保持、動作再現(xiàn)及動機等心理過程支配的。下面深入探討一下觀察學習的四個階段。
1.注意過程
人們除非注意并精確地知覺榜樣行為的明顯特征,否則是無法學到這種行為的。注意過程決定了個體選擇榜樣的哪些方面進行觀察,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第一個階段。
哪些行為會引起注意?班杜拉認為:首先,凡是具有一定特色的行為模式都能引起個體的注意;其次,經常能夠接觸到的榜樣行為可能被無意注意而成為觀察學習的對象。再次,觀察學習者自己的內在興趣和需要也是影響注意對象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見,注意過程與示范刺激本身的特征及觀察者的特點有關。
不同榜樣所顯示的行為的功能性價值,對人們將會觀察哪些榜樣、不理會哪些榜樣有很大影響。研究表明,榜樣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會顯著影響示范行為的獲得效果。這三個方面的特點是:相似性。榜樣如果在年齡、性別、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與學習者相仿或接近,那么學習者更容易獲得榜樣行為,并自然產生模仿的傾向。能力水平。榜樣的能力水平與學習者相仿或稍高,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榜樣的能力水平偏低會對學習者失去吸引力,過高會使學習者感到無法企及而喪失信心。聲譽和地位。具有良好聲譽和社會地位的榜樣易于成為人們模仿的對象,不過,當學習者與榜樣之間的差距過于懸殊,也不利于行為的獲得[2]。
因此,在榜樣教育中,教育者樹立的榜樣人物,不僅應該崇高可敬,具備良好素質,而且還要平實可近,讓學習者通過努力能夠達到。榜樣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真實性、生活性是榜樣教育價值的生命,所以不要人為拔高榜樣的形象,不應把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動形象的、感人至深的榜樣形象宣傳成脫離生活實際的、不食人間煙火的、高不可攀的神,那樣的榜樣就失去了教育意義。我們應該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榜樣人物,讓學習者感到榜樣就在我們身邊,自己完全有能力和條件進行學習,并且經過學習自己也有可能成為榜樣。
2.保持過程
如果人們不能記住示范行為,觀察對于行為學習是沒有意義的。人們是通過以符號的形式把示范行為表象化而進行保持的。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主要依賴兩種表征系統(tǒng):映象表征系統(tǒng)和語言表征系統(tǒng)。有些行為是以映象方式保持的。由于反復展現(xiàn)榜樣行為,最終使觀察者對榜樣行為形成一種持久的、可回想起的映象。在班杜拉看來,在兒童發(fā)展的早期階段,缺乏語言技能,視覺映象在觀察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4]369。
根據(jù)班杜拉的理論,在榜樣教育過程中,對年齡較小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受局限的兒童,應多用具體的榜樣形象,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對于已經不受語言理解和表達局限的兒童或成人,應采用多種形式的教育手段,既可以用生動直觀的具體形象,也可以用概括感人的語言文字來宣傳介紹榜樣的事跡?,F(xiàn)在的榜樣形象很多,各行各業(yè)都有許多杰出的人士,對于觀察者來說是眼花繚亂,如果要求觀察者將這么多的榜樣都記住,那是十分困難的事。那應該如何促使觀察者較長時間地保持住榜樣記憶呢?根據(jù)班杜拉的言語編碼理論,可以讓觀察者多用自己的話復述榜樣的事跡,談談自己對榜樣有什么樣的認識,榜樣的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學習等等,這樣可以促使榜樣的行為在觀察者的腦海里以言語符號的形式貯存,更利于長時間的保持與利用。譬如,班級里經常組織主題班會活動,讓學生對榜樣行為多進行討論,也是由于這個道理。
3.動作再現(xiàn)過程
動作再現(xiàn)過程是在需要表現(xiàn)出模仿學習的行為時,能將腦子里的表象轉變?yōu)檫m當行為。動作再現(xiàn)過程是觀察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它關系到觀察者能否將觀察到的榜樣行為成功地轉換成自己的行為。動作再現(xiàn)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有:觀察者的能力水平和觀察者對自己行為后果的預期。
一個人可能充分注意到了榜樣行為,并把它編碼后保存在記憶里,但如果沒有適當?shù)膭幼髂芰?就不可能再現(xiàn)這種行為;當社會上的榜樣因付出而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時、當英雄不再流血又流淚時、當我們的榜樣回饋機制日益完善時,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能夠再現(xiàn)已經學會的榜樣行為。
在榜樣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一方面應考慮學習者的心理和行為能力,給不同年齡的個體提供適合其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應及時強化學習者的適當行為,當學習者表現(xiàn)出榜樣行為或與榜樣行為接近的行為之后,應及時給予強化,強化可以是直接的,可以是間接的,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4.強化和動機過程
模仿學習的動機會影響對榜樣行為的注意和選擇。強化會影響模仿的表現(xiàn)。班杜拉將強化分為:外部強化。如果按照榜樣的行為導致有價值的結果,而不具有獎勵或懲罰的結果,人們更傾向于展示這種行為。替代強化。在通過觀察習得的無數(shù)反應中,看到他人獲得積極效應的那些行為,比看到他人受到消極效果的那些行為,更容易表現(xiàn)出來。自我強化。人們對自己行為產生的自我評價的效應,也會調節(jié)人們作出那些通過觀察學到的反應。他們傾向于作出感到自我滿足的反應,拒絕作出自己不贊成的行為[3]330。
如使榜樣教育卓有成效,必須研究榜樣學習主體的心理因素。因為受教育者不是道德知識被動的接受者,任何教育影響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樣的“心理基地”上為轉移。許多研究表明,榜樣教育的效果有賴于學習者的主觀狀況、有賴于學習者的心理活動。為此,深入研究榜樣學習主體的心理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科學認知和準確把握學習主體的心理過程,才能使榜樣教育有律可循、有的放矢,做到知己知彼、對癥下藥??梢哉f,研究學習主體的心理活動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是制定榜樣教育一系列對策的基礎和前提。
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力量,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4]120。動機是在內在需要和外在誘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
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內部條件,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泉。因此,榜樣教育研究要從人們的需要出發(fā)。馬克思指出:“在現(xiàn)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5]。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對自己的尊嚴和價值的追求是尊重的需要。每個人都十分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高度評價。人從出生時的生物個體,發(fā)展為掌握社會角色和行為規(guī)范的社會個體,完成社會化。社會化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從社會視角看,是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從個體視角看,是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澳7率巧鐣拥囊环N重要的心理力量”[6]。在個體發(fā)展過程中,接受社會的各種影響,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榜樣的出現(xiàn),給個體提供了參照的標準,樹立了奮斗的目標,激發(fā)起內部的動力,引起個體的行為。
引起動機的外在條件就是能夠引起個體動機并滿足個體需要的外在刺激,即誘因。榜樣教育就是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規(guī)范具體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通過鮮明、生動、形象的榜樣作用受到激勵、感染和熏陶,從而樹立起奮斗目標,朝至高、至善、至美的方向努力,最終完善自己的人格。在這一過程中,榜樣就是學習的內容,就是引起榜樣學習的外在刺激,因此榜樣的選擇至關重要。
認知過程是一個人在認識、反映客觀事物時的心理活動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是人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lián)系的心理活動。認知是一切心理關系的基礎,人的認識都是從感性到理性,從現(xiàn)象到本質。
班杜拉非常重視認知對行為的影響,他認為“人用符號和預見來指導自己未來的行為”[7]。當面對新問題時,我們會想象可能的結果,估計可能性,設置目標,并想出解決辦法。“產生道德感的基礎是對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道德認知,缺乏這種認識,道德感就無法產生”[8]357“道德認知是人們對社會道德現(xiàn)象,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反映著個體的道德認識水平”[9]1。道德認知發(fā)展是人的道德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人的道德認知發(fā)展有一定的規(guī)律,不少心理學家在這方面做過研究,其中較有影響的有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柯爾伯格。
從總體上看,道德認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一般說來,幼兒的道德認識是籠統(tǒng)的,還不能自覺地用道德原則判斷和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進入小學后,逐漸形成道德意識,并學習用它來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但道德認識和行為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經常發(fā)生。中學階段是道德意識形成、發(fā)展和定型時期。尤其是初中三年級以后,隨著自我意識的定型,學生的道德意識開始逐漸成熟[10]。由此可見,道德認知是以一定的心理發(fā)展為基礎的,榜樣教育應遵循人的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忽視學生認知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榜樣教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而產生的主觀體驗。認知是情緒和情感產生的基礎,但情緒和情感又不同于認知過程,認知過程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緒情感反映的是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需要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需要得到滿足就引起積極的情緒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就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情感。
目前德育時效性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情緒情感因素的忽視:強調認知,忽視情感;偏重外在灌輸,缺乏主動內化[11]。情緒具有重要的動機功能?!叭说母鞣N需要是行為動機產生的基礎和主要來源,而情緒和情感是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主觀體驗,它們能激勵人的行為,改變行為效率”[8]340“特定情境下的情緒體驗,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將注意集中于當前的情境,并迅速調動各方面的能量,對自我道德觀念、道德學習對自身的主觀意義和內在必要性做出判斷,引發(fā)學生道德知識的學習”[12]9。一般而言,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會成為行為的積極誘因,當人們對某一事物或人抱有好感時,接受、認同、選擇這一事物就比較容易,情緒的偏好是影響知覺選擇性的因素之一,如果榜樣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能使學習者產生情感共鳴,學習者就會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在一定條件下,一些消極的情緒體驗也能成為學習者進行學習的動力,因為情緒體驗具有信號放大作用,能讓學習者意識到道德知識學習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斑@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相對比較和外在壓力下。當與社會榜樣、他人或社會要求進行比較時,學生雖能通過認識活動意識到自身與榜樣人物、他人和社會要求的差距,但內疚和懼怕等體驗會‘放大’這一差距,使學生對此的認識更加深刻、更易產生道德知識學習的動力。二是當原有道德知識不足或與現(xiàn)實情境發(fā)生矛盾時。這種情況下,學生處于認知失調狀態(tài),并常體驗到焦慮和痛苦等消極情緒。在消極體驗與認知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就會盡力思考改變現(xiàn)狀的出路”[12]10。
認知因素和情緒、情感因素都會影響學生對榜樣的接受,認知因素主要解決學習者“能不能”接受的問題,情緒、情感因素主要解決“愿不愿”接受的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與認知的最大不同在于,學生在道德知識接受過程中產生的情緒體驗,直接反映了這些道德知識對學生所具有的主觀意義,而且更加具有內在性和直接性,從而比認知更能影響學生對道德知識接受與否的態(tài)度”[12]11。由于榜樣教育比一般的道德教育包含有更多的關于價值、態(tài)度和情緒體驗內容,因此,在榜樣教育中,情緒、情感對學生接受榜樣的影響作用更加突出,這就要求榜樣教育充分重視情緒、情感因素,真正做到“動之以情”。
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道德內化。所謂道德內化,就是將社會提出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道德內化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客觀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個體通過學習,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產生認知和認同,進而掌握這些道德規(guī)范的知識和要求。二是個體在多元化價值觀的沖突中,學習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三是個體積極參與社會道德實踐,做出由內而外的、發(fā)自內心的、自覺自愿的道德行為。因而,道德內化實際上就是個體學習道德、認同道德、踐行道德,把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自愿自覺的行為,使自己的品德不斷完善的過程。
榜樣教育成效的重要體現(xiàn)是受教育者的知行轉化,目前榜樣教育中,存在著內化與外化的脫節(jié),知與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在稱頌高尚主義、誠信的時候,而其個人的行為出發(fā)點都是趨利避害,出于對個人利害得失的權衡,譴責和批評壞人壞事,但當事情發(fā)生時卻置若罔聞、無動于衷。”“海南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顯示:大學生雖然認識到責任感、正義、真誠等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質’(分別占30.8%和26.7%),但真正落到道德行為時則顯得明哲保身,得過且過甚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例如,在路遇壞人行兇、搶劫、偷盜時,僅有24.6%的同學‘挺身而出,堅決制止’,另有17.2%的同學是‘求助他人’,而58.2%的同學選擇‘袖手旁觀’或‘看事態(tài)發(fā)展,再決定自己怎么做 ,’或‘想管 ,但怕自己吃虧 ,’或‘盡量回避 ,少惹麻煩’”[13]17。
榜樣教育只有使學生將榜樣所代表的價值觀念內化為自己的堅定信念,形成自覺自愿的意識,才能指導學生的行為?!皟然年P鍵是形成對接受客體的堅定信念”[14]“信念的形成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只有當接受主體的認識與其相應的情感體驗產生共鳴時,才能產生信念”[14]“教育的本質不是‘制約’,而是‘解放’,不是規(guī)范和約束,而是引導和激勵”[13]18。因此,榜樣教育應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幫助受教育者自主內化榜樣的精神品質。
皮亞杰認為,內化是通過兩種形式實現(xiàn)的。一種是同化,即把環(huán)境因素納入機體已有的圖式或結構之中,這只能引起圖式的量的變化,不能引起圖式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另一種是順應,即改變主體原有圖式的結構,形成新的圖示,順應是質量上的變化,能促進創(chuàng)立新圖式或調整原有圖式。
由于個體客觀存在的差異性,以及成長環(huán)境和經歷各不相同,所以道德內化的程度、效果并不一樣。面對同樣的榜樣教育,學習者的表現(xiàn)并非一致,這是由于個體所接受的、認知的、內化的程度不同。所以,榜樣教育就要結合不同群體、不同個體的具體情況,認真研究道德內化的特點和規(guī)律。
首先,道德內化受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機制的影響。不同社會、不同時代、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人們,其思想道德水平總是和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除了社會這一大環(huán)境外,家庭、學校的道德氛圍和文化環(huán)境,對個體道德內化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其次,要根據(jù)個體的年齡特點、智力水平、心理素質、成長環(huán)境等情況,研究道德內化的特點和規(guī)律。比如對中小學生進行榜樣教育,就要結合中小學生的認知及心理特點,使他們在做中學、學中做,在生活中學習道德,在生活中踐履道德,在踐履中體驗道德、感悟道德。任何脫離他們實際生活的教條式的說教都不利于道德內化。對于成人,他們在千差萬別的各種職業(yè)中學習、工作、勞動、生活,道德內化的情感體驗、模式都不一樣,榜樣教育就要認真研究他們的特點,從中找出有效的教育模式。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凡是有機體都具有一定內在傾向,即以有助于維持和增強機體的方式來發(fā)展自我的潛能,并強調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潛在能量決定的。他認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歸屬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都是人的似本性,是天賦的基本需要。并且認為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他們是善良的或中性的。惡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于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環(huán)境造成的。“每個孩子都有對美、真理、正義等高級價值的本能需求,在良好的條件下,人們渴望表現(xiàn)出這些高級品質,例如愛、友善、慷慨、誠實、正直和信任等”[15]272。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有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成長、變化的潛能,這種潛能會引導人的行為,達到自我完善,這是自我實現(xiàn)的傾向,正是這種傾向使人朝向普遍積極和健康的行為。因此,受教育者本身具有榜樣行為表現(xiàn)的潛能,教育者應充分引導,促使學習者的行為表現(xiàn)。如何促使學習者的行為表現(xiàn)?
(1)給與積極關注。羅杰斯認為,所有的人都有一種希望獲得積極看待的需要,這種需要包含了要求獲得他人或自己關注、贊賞、接受、尊敬、同情、溫暖與愛。最初這種積極看待來源于其他人,尤其是身邊重要的人,隨著自我的發(fā)展,積極看待的提供者轉向自己,即個體能夠自我珍重、接受自己、獎賞自己。因此,在兒童自我還未完善時,需要家長、教師、社會中的他人對孩子的“好行為”給予積極看待,逐漸讓孩子懂得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
(2)給榜樣行為給予積極反饋。班杜拉認為,榜樣行為是否受到強化,受到什么樣的強化,不影響模仿者的學習,而對學習者是否將已經學會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榜樣的真正威力、魅力在于人們效仿榜樣之后的‘收益’”[16]。因此,社會應給榜樣行為適當?shù)莫剟睢?/p>
模仿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和形成行為方式的主要途徑。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說過:“人是最富于模仿性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來學習他最早的功課的。”模仿與創(chuàng)新密切相聯(lián),一般說創(chuàng)新是以模仿為基礎,創(chuàng)新是模仿的升華。
創(chuàng)新對于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個體的發(fā)展和自我超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江澤民曾多次強調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1995年在全國科技大會上說:“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睍r隔三年,1998年到北大考察時再次強調“科技的進步,知識的創(chuàng)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進程”“如果不能創(chuàng)新,不去創(chuàng)新,一個民族就難以發(fā)展,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創(chuàng)新,根本的一條就是靠教育、靠人才?!盵17]創(chuàng)新對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同時,創(chuàng)新也是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主要動力?!皬囊话阋饬x上看,人的生存不同于動物的生存,動物是一代一代地‘復制’自己,而人的生存憑借著文化成為一種歷史性生存、發(fā)展性生存。這種發(fā)展表現(xiàn)為維持性存在與創(chuàng)新型存在的張力”[18]16。
創(chuàng)新是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是以創(chuàng)造力為前提和基礎的。創(chuàng)造力是人的一種能力,是人本來就有的天性,通過后天的教育和社會實踐逐漸發(fā)展和成熟?!榜R克思主義從實踐的根本觀點出發(fā),確認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也是人的一種生存形態(tài),是人的本性的延伸”[19]。我國古代哲學家荀子指出:“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15]12。創(chuàng)造力是人的天性通過教育和社會實踐逐漸發(fā)展和成熟的,其中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創(chuàng)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性,但主動積極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仍需要或者說主要靠后天培養(yǎng)”[20]。
“創(chuàng)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人們一般總是先模仿,然后創(chuàng)造,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模仿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和基礎,創(chuàng)造是模仿的發(fā)展”[8]592。榜樣教育為學習者提供了模仿的對象,榜樣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習者通過模仿榜樣的行為,內化榜樣所代表的價值觀和社會道德標準,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指導自己的行為,以創(chuàng)新為最終目標。
“創(chuàng)新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每一個人的需要”[18]35。學習者要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同時也是在創(chuàng)造新的自我?!皠?chuàng)新,是學習者的愿望表達和學習的必然歸宿”[21]。在榜樣教育中,教育者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滿足學生的創(chuàng)新需要。
[1]羅伯特·J斯騰伯格,溫迪·M威廉姆斯.教育心理學[M].張厚粲,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217.
[2]伍新春,胡佩誠.行為矯正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89.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2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
[6]曾釗新.道德心理論[M].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87:146.
[7]J 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學[M].陳會昌,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278.
[8]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9]陳麗.論初中生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10]高玉祥.個性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62.
[11]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靈魂,動情是德育的關鍵[J].教育研究,2000(4):7—8.
[12]王云強.情緒體驗對道德認知的影響及其德育價值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13]賓培英.受教育者主體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14]劉云章,李樹青,鄭益生,等.德育接受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209.
[15]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16]張茹粉.榜樣教育的理性訴求[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218.
[17]岳慶平.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科教實錄:下卷[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395.
[18]孫其華.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與學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19]林崇德.教育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人才的心理學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42.
[20]閻立欽.創(chuàng)新教育——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抉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44.
[21]陳平.論學習的結構和要素[J].湖南社會科學,2004(3):136.
[責任編輯 侯翠環(huán)]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ntal Mechanism of Example learning
YUAN Wen-bin1,LIU Pu2
(1.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52;2.Department of Education,Baoding College,Baoding,Hebei 071000,China)
Example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oral theory,but also an important method of implementing moral education.It involves the aim and the nature of education.The effect of example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arner’s motivation,attitude and psychology.By analyzing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example education,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mental mechanism of example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how to promote learners to internalize moral quality of model actively.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example education.
example education;theoretical basis;mental mechanism;scientific cognition
袁文斌(1972—),男,河北曲陽人,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G64
A
1005—6378(2010)01—0122—06
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