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動允性的朝向效應(yīng)
——具身認知的一個證據(jù)

2010-04-07 17:42:56王曉燕魯忠義
關(guān)鍵詞:朝向物體效應(yīng)

王曉燕 魯忠義

(河北廊坊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廊坊 065001;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石家莊 050091)

基于動允性的朝向效應(yīng)
——具身認知的一個證據(jù)

王曉燕 魯忠義

(河北廊坊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廊坊 065001;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石家莊 050091)

受到具身哲學思想的影響,具身認知的研究得到了重大發(fā)展,而作為 Gibson直接知覺理論的動允性(A ffordance)這一核心概念,其豐富的含義更是引起了研究者們的廣泛興趣。朝向效應(yīng)的出現(xiàn)則被研究者們視為物體動允性的一種體現(xiàn)。圍繞著朝向效應(yīng),主要出現(xiàn)了動允性假說和注意指向假說兩種主要的解釋。本文對朝向效應(yīng)現(xiàn)象的研究及其解釋進行了總結(jié)概括,也對這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簡短的評價和展望。

朝向效應(yīng);動允性;具身認知

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基本立場就是拋棄計算隱喻,轉(zhuǎn)而強調(diào)認知的具身性。與傳統(tǒng)的認知心理學不同,基于具身哲學的認知科學開始了向身體(包括腦)及其經(jīng)驗的回歸①。而作為具身認知思想先導,Gibson的直接知覺理論及其生態(tài)心理學立場為具身認知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Gibson主張從與環(huán)境的潛在的相互作用的角度來思考知覺的形成和發(fā)展,并強調(diào)知覺的首要功能就是促進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物體的動允性則是 Gibson這一理論中最為核心的概念②③。實際上,動允性的觀點架起了一座將知覺者的行為可能性和環(huán)境的視覺布局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多年以來,動允性的概念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獲得特殊的研究興趣④,并激發(fā)了同時代的知覺理論。而朝向效應(yīng)作為與具身認知密切相關(guān),并與物體的動允性有著直接聯(lián)系的一種現(xiàn)象,自 1998年被 Tucker和 Ellis發(fā)現(xiàn)后,就不斷有學者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本文通過整合前人的研究,以期引起心理學研究者對具身認知及知覺生態(tài)觀的重視。

一、具身認知與知覺生態(tài)觀

Lakoff和 Johnson在二人合寫的《具身哲學——基于身體的心智及對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一書中,將認知科學劃分為第一代認知科學和第二代認知科學,并把具身哲學作為第一代和第二代認知科學的分水嶺。具身哲學也被視為具身認知的哲學基礎(chǔ)⑤。

按照Lakoff和 Johnson的觀點,第二代認知科學約源起于上世紀 70年代,其哲學基礎(chǔ)為具身哲學。具身哲學的三個基本觀點是:(1)心智本來就是基于身體的;(2)思維大都是無意識的;(3)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隱喻性的⑥⑦。具身認知認為,認知是一種生物學現(xiàn)象,它與身體的其它系統(tǒng)共同進化,源于人類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方式。有機體的生物特性,包括大腦和身體的其它部位,以及有機體所在的物理和社會環(huán)境對認知具有重要意義。認知、思維和言語根植于感覺運動系統(tǒng),而這種機制并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也存在于非人類的哺乳動物中。它將認知主體視為自然的、生物的、活動于日常環(huán)境中的適應(yīng)性的主體,認為認知就發(fā)生于這樣的狀況中。用 Thelen的話說,“認知是具身的,就是說認知源于身體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依此觀點,認知依賴于主體的各種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出自具有特殊的知覺和運動能力的身體,而這些能力不可分離地相連在一起,共同形成一個記憶、情緒、語言和生命的其它方面在其中編織在一起的機體(m atrix)。”⑧

在心理學范圍內(nèi),心智的具身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 19世紀的格式塔學說關(guān)于不存在“無意象思維”的觀點(它從某個側(cè)面反對思維的離身性)以及 Jam es等人的知覺 -運動理論(知覺與身體運動的不可分離性)和 Gibson的生態(tài)心理學立場——主張從與環(huán)境的潛在的相互作用的角度來思考知覺的形成和發(fā)展。所有這些理論均可視為具身認知的先導。而其中 Gibson的知覺生態(tài)觀備受矚目。

Gibson的知覺生態(tài)觀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tǒng)的知覺觀⑨。兩種知覺觀在諸多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如:

·靜態(tài)知覺和動態(tài)知覺。傳統(tǒng)的知覺觀認為知覺是對視網(wǎng)膜成像的消極感知;而按照Gibson的觀點,知覺則是一種行為。

·間接知覺和直接知覺。傳統(tǒng)的知覺理論認為知覺是一個計算的過程;而按照 Gibson的觀點,知覺既不受記憶的調(diào)節(jié),也不受推理的調(diào)節(jié),同樣也不受任何其它的心理加工的調(diào)節(jié),它是對光陣列中的不變量的直接萃取,不需要任何心理內(nèi)容和加工。

·有機體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傳統(tǒng)的知覺理論認為知覺是環(huán)境中的刺激所形成的視網(wǎng)膜圖像的加工,是一個單向的知覺;而按照 Gibson的觀點,環(huán)境的知覺也是自身的知覺。環(huán)境和有機體是相互限制和相互補充的。環(huán)境包含著有機體,反之亦然。

二、動允性與微觀動允性

動允性概念是知覺心理學和生態(tài)心理學中最為核心的概念,但它的具體定義直到現(xiàn)在仍在爭議之中⑩?。A ffordance一詞最初由Gibson于1966年提出?。起初,這個詞的意義與“價(value)”類似,指的是對于動物個體(人或其它動物)來說,某個物體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在 Gibson于 1977年和 1979、1986年的著作中,動允性的理論得到進一步發(fā)展。1977年,他把“動允性”定義為“對某個動物有意義的物體的屬性及其表面的特定聯(lián)結(jié)對某個動物有意義的、物體屬性之間的特定聯(lián)結(jié)?。而在1979年,他對這個定義又做了進一步的解釋,“……A ffo rd一詞可以在字典中找到,但找不到 affordance這個詞。這個詞是我創(chuàng)造的。我的意思是通過一種沒有現(xiàn)成詞匯的方式來指出它既指代環(huán)境,又指代動物。它意味著有機體和環(huán)境的相互補充……”?。他對這一概念的思考從未停止過。

與許多意義深遠的概念一樣,動允性的概念直覺上很簡單,但它的豐富含義很難用一個精確的、結(jié)論性的定義來表達。盡管 Gibson一直在思考,他也曾對動允性一詞給出定義,但 Gibson在談到它時,實際上一直在回避正式的定義,而是使用例子來解釋這一概念的廣泛性質(zhì)。正因為如此,直到 Gibson去世的時候,“動允性”這個概念尚未獲得一個清晰、準確的定義。因此,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關(guān)于“動允性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理論家們?nèi)杂胁煌目捶ā1M管如此,理論家們普遍認為:動允性是動物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一種交互作用,是環(huán)境的屬性使得動物個體的某種行為得以實施的可能性?。比如說,對于一個人來說,橙子具有可以吃的動允性,而對于一個憤怒的人來說,橙子又具有扔出去以攻擊他人的動允性。然而,動允性的含義不僅僅是“一個物體有什么用處”這么簡單。W arren用了一個“人走上樓梯”的例子來解釋什么是動允性?。當臺階的高度低于人的腿長的88%時,人就可以邁上樓梯;當臺階的高度高于人的腿長的 88%時,人就無法邁步走上樓梯(只能用其他方式走上樓梯)。假設(shè)一個人腿長為 1米,一階臺階高度為 0.5米,那么顯然這個人是可以邁上這級臺階的,換句話說,這個人具有“邁上這階臺階的可能性”。在由這個人和這階臺階組成的“動物 -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就含有 “人邁上臺階”的動允性。一些理論家認為,動允性的實質(zhì)就是可能性。實際上,這也符合了 Gibson提出的一個基本假設(shè):環(huán)境中外觀的成分和布局構(gòu)成了它們所提供的動允性。按照 Gibson的觀點,動允性具有多種特征。具體而言,它可以被歸入一個框架,該框架重點強調(diào)以下的七個特點:動允性是生態(tài)的;是相互聯(lián)系的;是環(huán)境和行為的要素;它們的集構(gòu)成了小生境(niche,即生物生活或居住的微小范圍的環(huán)境);它們是有意義的;它們是變量的不變組合;它們是被直接感知的?。

關(guān)于 affo rdance一詞,國內(nèi)并沒有統(tǒng)一的中文譯法,國內(nèi)心理學界一般將其譯為 “功能承受性”?。但是,物體的功能只是affordance的一個方面,“功能承受性”并不能很好地表示 affo rdance的含義。鑒于 affo rdance所描述的是一種“行為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將其譯為“動允性”?。

微觀動允性(m icro-affordance)是Ellis和Tucker在其研究中提出的一個概念?。與Gibson把動允性解釋為是世界提供的各種可能性這一觀念不同,Tucker和 Ellis把微觀動允性看作是觀察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特質(zhì)特征(d ispositional p roperties)。Gibson的傳統(tǒng)動允性與微觀動允性的另一個差異與具體化的水平有關(guān)。在 Ellis和 Tucker的研究中,動允性不只促進了一般的抓握動作,而且還促進了與被看到的物體相適宜的特定抓握動作,因此,他們就把之稱為了微觀動允性。

Edelm an??撰寫的大腦進化理論采納的達爾文主義的神經(jīng)模式使得微觀動允性具有了生物學意義。根據(jù)該理論,個體的大腦是在類似于自然選擇的壓力下在出生之前和出生之后的發(fā)展中形成的。適應(yīng)性行為的形成需要感覺和運動加工的統(tǒng)合。這也就意味著協(xié)調(diào)行為的學習(例如夠和抓握)是來自于神經(jīng)群(neuronal groups)的逐漸適應(yīng),這樣,一個成功的行為所涉及到的動作(比如導致與某物建立聯(lián)系的動作)就成為了達成那一目的所選擇的動作了?。這一過程導致了在一個所謂的總的神經(jīng)映射(global neuralm app ing)內(nèi)運動和感覺系統(tǒng)的聯(lián)結(jié)。這一神經(jīng)映射不僅是適應(yīng)性行為的基礎(chǔ),而且還構(gòu)成了對外部物體和事件分類的基礎(chǔ)。Ellis和 Tucker推測,在其研究中所報告的微觀動允性就反映了大腦映射中運動成分的卷入,這種大腦映射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已逐漸可以對可視物進行表征。

盡管微觀動允性作為與動允性不同的另一個概念而存在著,但從以上對兩個概念涵義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隨著動允性概念不斷的發(fā)展,二者的含義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兩者都強調(diào)環(huán)境和有機體的相互作用,而且也都強調(diào)這種相互作用對于動允性或微觀動允性生成的重要意義,正是由于可視物與某種動作建立起來的那種長期的聯(lián)系,才使得這兩者間的直接鏈接成為了可能,Ellis和 Tucker所強調(diào)的微觀動允性的神經(jīng)特征的特性也恰恰反映了動允性的神經(jīng)生理基礎(chǔ)。

三、朝向效應(yīng)

1.朝向效應(yīng)的概念

物體的朝向(o rientation)是指物體的把手或主延伸軸所指的方向,它是動允性的一個重要來源。1998年,Tucker和 Ellis首次在實驗中報告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結(jié)果:當左、右手的按鍵反應(yīng)與圖片中的日用物品的朝向一致時,反應(yīng)的速度和正確率都得到了提高,盡管物品的朝向與實驗任務(wù)無關(guān)?。這一有趣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人們大量的研究興趣。在之后的研究中,大多研究者把這一現(xiàn)象稱為朝向效應(yīng)(o rientation effect)。也有研究者直接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動允性效應(yīng)(affordance effect)?,這無疑更是反映了朝向效應(yīng)與動允性的密切關(guān)系。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國內(nèi)關(guān)于這方面研究的介紹,也沒有關(guān)于朝向效應(yīng)的研究。

2.朝向效應(yīng)的兩種不同解釋

隨著對朝向效應(yīng)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越來越深刻地去揭示朝向效應(yīng)出現(xiàn)的原因,去探尋它的本質(zhì)。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種主要的不同解釋。

(1)物體的朝向提供了具體的運動編碼(動允性假說)

Tucker和Ellis強調(diào)知覺和運動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他們認為,具體的運動反應(yīng)編碼(如,一只特定的手,或者甚至一種抓握類型)是自動激活的,這是因為它們是由物體的與行為有關(guān)的視覺特征(如朝向和大小)所提供的。Tucker和 Ellis指出,動允性可能是在對可視物進行編碼時的運動程序中實現(xiàn)的?。動允性假說得到了大量的行為研究和生理學研究的支持。

Tucker和Ellis?的實驗證明:只是單純地注視一件左或右朝向(左朝向與左手抓一致,右朝向與右手抓一致)的物體,并對其狀態(tài)是正立還是倒立進行判斷,便促進了最宜于執(zhí)行夠 -抓反應(yīng)的手的反應(yīng)。支持動允性假說的證據(jù)還來自與物體的大小或尺寸有關(guān)的研究。Tucker和Ellis??發(fā)現(xiàn),不管有沒有作用于物體的動機,如果用力抓(power grasp)或精細抓(p recision grasp)的手反應(yīng)與所見物的尺寸一致,那么反應(yīng)會顯著地快一些,這就是所謂的尺寸效應(yīng)(size effect)??勺ノ瘴矬w的名字?以及新奇的、未知的物體的大小?都能夠誘發(fā)尺寸效應(yīng)。

朝向效應(yīng)和尺寸效應(yīng)都被認為是支持動允性假說的,該假說認為物體的表征既包括對物體的視覺屬性的表征,也包括對其運動屬性的表征。在上面的例子中,不管物體尺寸的信息是從物體的名字(即語義信息)獲得,還是從未知物體的尺寸(即單純的視覺信息)獲得,物體的尺寸都可以促進對應(yīng)的精細抓和用力抓的反應(yīng)(尺寸效應(yīng))。那么,直覺上可以假定,物體的朝向也可以從需要對物體的語義信息進行區(qū)別加工的信息源中獲得。而實際上,朝向效應(yīng)可以單純地從視覺特征(比如,錘子的主延伸軸的角度)獲得。既然這樣,獲得朝向效應(yīng)就沒有必要加工物體的語義特征。這一觀點得到 Sym es等人在 2006年的研究的支持?。在該研究中,他們證實,三維的圓柱體的朝向可以產(chǎn)生朝向效應(yīng)。這表明,沒有注意偏袒的資源(比如,物體的把手)也可以觀察到朝向效應(yīng)。因此,對于朝向效應(yīng)的 “動允性假說”也可以被稱之為朝向效應(yīng)的“視覺特征解釋”。對動允性假說的支持在神經(jīng)生理學上也找到了證據(jù),比如說神經(jīng)成像的研究?~?。

(2)物體的朝向不承載任何運動編碼(注意指向假說)

與動允性假說相反,Anderson等?對朝向效應(yīng)的視覺特征解釋提出了質(zhì)疑,他們明確地拒絕了“動允性假設(shè)”,用“注意指向”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在他們的研究中,每當反應(yīng)與刺激的視覺上最顯著的區(qū)域空間上一致,那么就會出現(xiàn)朝向一致效應(yīng)。他們論證的實質(zhì)是,物體的朝向提供了視覺上顯著的、并且注意指向其的物體內(nèi)空間暗示,并且正是由于注意的轉(zhuǎn)移(而不是由于物體的動允性),才導致了與被感知的物體的空間特征相聯(lián)系的運動編碼的自動生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認為,在朝向效應(yīng)中由可視物自動生成的運動信號并不是基于所見物提供的行為,而是基于對物體的最顯著部位或與行為相關(guān)的位置(如,把手)的直接的視覺注意。這一解釋也被稱為朝向效應(yīng)的 “注意轉(zhuǎn)移解釋”?!白⒁庵赶颉奔僬f的實證支持涉及到一系列的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刺激物是兩維的物體或抽象素描(non-object d raw ings),并且在實驗中對刺激物的朝向進行了操縱。因此,對于朝向現(xiàn)象的一個完全不同的、更明確的編碼類型可能正在得到人們的研究。盡管還不清楚 “注意指向假說”如何解釋2001年Tucker和Ellis的研究結(jié)果?(該結(jié)果與物體大小相關(guān),而與空間無關(guān)),然而,“注意指向假說”卻作為對 “動允性假說”的另一種嚴肅、認真的解釋而存在著,并同時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視覺特征解釋和注意轉(zhuǎn)移解釋是對朝向效應(yīng)的兩種不同的解釋。視覺特征解釋假定,朝向動允性信息可以從物體的主延伸軸的角度獲得,而無需任何的注意轉(zhuǎn)移。相反,注意轉(zhuǎn)移假說則強調(diào)朝向效應(yīng)中注意轉(zhuǎn)移的重要性?。人們預(yù)期,選擇性注意的機制可能在與物體的動允性有關(guān)的朝向效應(yīng)中起著重要作用,因為視覺運動系統(tǒng)必須能夠從視野中的幾個相互競爭的物體中選擇一個目標物。如果視野中包含幾個與行為相適宜的物體,那么只有目標物的空間座標可以被聯(lián)結(jié)到夠-抓反應(yīng)的運動程序中去?。注意的選擇是基于空間的還是基于物體的問題已經(jīng)成為一個廣受爭議的話題?。基于空間的解釋認為,物體的選擇以及該物體的行為控制信息的選擇是通過對物體所占居的空間位置的聚焦定位實現(xiàn)的?。注意就像聚光燈一樣優(yōu)先選擇位置,爾后對被選位置上的刺激進行知覺加工。相反,基于客體的理論認為,注意是指向空間的非解析區(qū)域?。注意選擇的是相互競爭的客體表征,而不是傳統(tǒng)上認為的連續(xù)的空間區(qū)域。在朝向效應(yīng)的注意轉(zhuǎn)換解釋中,反應(yīng)編碼(與物體的朝向相聯(lián)系)涉及基于空間的注意定向(如,轉(zhuǎn)換到把手),而視覺特征解釋預(yù)測朝向效應(yīng)可以在基于客體的注意水平上產(chǎn)生。

大量的研究證明,顯著的、獨特的特征能夠吸引注意力,導致注意力的被攫取(attentional cap ture)?。盡管注意力的被攫取似乎是自動的,然而很明顯,它也受到內(nèi)源性注意的調(diào)節(jié)。也就是說,當注意先集中于一個特定的空間位置時,無關(guān)單元的注意攫取就會受到抑制。注意攫取的自動化只是“由于疏忽”,因為它可以被注意對其它空間位置的內(nèi)源性聚焦所阻礙??。然而,Handy等人?證明,即使在被試保持注視時,被忽視的可操作物體(如,工具)也可以比不可操作的物體(比如,動物)獲得更多的注意。他們的研究結(jié)果似乎表明,物體的行為可能性,也就是動允性,是在注意的外源水平上自動識別的,因此,在識別之后,注意資源被集中于可抓握物體的位置。但他們的實驗并沒有證明是無關(guān)的可操作物提供了行為,還是只是該物體與行為有關(guān)的屬性獲得了注意。

四、簡評與展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朝向效應(yīng)目前有兩種主要的不同解釋:動允性假說以及注意轉(zhuǎn)移假說。兩種解釋都有實驗的支持。然而,如果詳加分析,我們或許會看到這兩種解釋并不完全是相互排斥的。動允性假說強調(diào)的是運動加工,而注意轉(zhuǎn)移假說則更為強調(diào)對物體的知覺加工。然而,正如C lark?所指出的,知覺和行為之間的任何清晰的分離有時更多的是概念上的,而不是實際上的。因此,假設(shè)注意(主要是知覺的)和動允性(主要是運動的)加工對朝向效應(yīng)提供了二中擇一的解釋可能會過于簡單化。相反它們可能是相互牽連的。畢竟,為了表征一個物體的動允性,那么這一動允性就有可能需要被注意到。注意有可能是與實現(xiàn)動允性密切有關(guān)的一種機制。此外,表征動允性可能影響選擇性注意的機制。有些證據(jù)表明事實就是如此。Tipper等人?就主張,選擇性注意在幾個不同的表征參考框架下起作用,而這取決于正要執(zhí)行的任務(wù)種類。當任務(wù)接近于一個真實世界的選擇 -行動場景時(如,從幾個多余的分心物中選擇一個目標物來夠到時),那么這一參考框架似乎是以行為為中心的。實際上,視覺注意的最重要部分或許就是它作為選擇 -行動的機制的作用。因此,勝過把“注意指向假說”和“動允性假說”當作是兩者擇一的和相互競爭的假說,或許將來的研究應(yīng)當集中于注意和動允性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類似處。

總之,朝向效應(yīng)自 1998年提出以來,許多學者將其做為認知具有具身性的一個證據(jù)而不斷地進行研究,雖然對朝向效應(yīng)的注意轉(zhuǎn)移假說看似否認了這一點,然而,或許注意與物體的動允性共同在朝向效應(yīng)中發(fā)揮著作用。對兩者的整合或許成為未來研究的新方向。

注 釋:

①李其維:《“認知革命”與 “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心理學報》2008年第 12期。

②⑩? Jones,K.S.W hat is an affordance?Eco logical Psychology,2003,15(2):107-114.

③? Stoffregen,T.A.A ffordances and events.Ecological Psychology,2000,12(1):1-28.

④M ichaels,C.F.A ffordances:fourpointsof debate.Ecological Psycho logy,2003,15:135-148.

⑤Lakoff 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m 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1999.

⑥王寅:《Lakoff&Johnson筆下的認知語言學》,《外國語》2001年第 4期。

⑦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chǔ):體驗哲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 2期。

⑧李恒威、肖家燕:《認知的具身觀》,《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年第 1期。

⑨Zhang,J.J.Categorization of A ffordances.[EB/OL]http://acad88. sahs. uth. tm c. edu/courses/hi6301/affordance.htm l

? Gibson,J.J.The theory of affordances.In Shaw R R,&B ransford,J.(Eds).Perceiving,acting,and know ing:Toward an ecologicalp sychology.H illsdale,NJ:Law rence Erlbaum A ssociates,Inc,1977:66.

? Gibson,J.J.The eco logical app roach to visualpercep tion.Boston:HoughtonM ifflin,1979.

??? Eysenck,M.W,&KeaneM T.高定國譯:《認知心理學》(第4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6頁。

? W ells,A.J.Gibson’sA ffordancesand Turing’s Theory ofComputation.Ecological Psychology,2002,14(3):141-180.

?魯忠義、陳筧橋、邵一杰:《語篇理解中動允性信息的提取》,《心理學報》2009年第9期。

? Ellis,R.&Tucker,M.M icro-affordance:The potentiation of componentsof action by seen ob jects.B ritish Journalof Psycho logy,2000,91:451-471.

? Ed leman,G.M.Group selection and phasic reentrant signaling:A theory of higherbrain function. In G.M.Edelman&V.B.Mountcastle(Eds.),Them indful brain:Cortical organization and the group-selective theory of higher brain junction.Cambridge,MA:M IT Press,1978.

? Edelman.G.M.NeuralDarw inisn:The theory of neuronal group selec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87.

? Sporns,O.,&Edelman,G.M.Solving Bernstein’s p roblem:A p roposal for the developmentof co-ordinatedmovementby selection.Child Development,1993,64:960-981.

???? Tucker,M.,&Ellis,R.On the relationsbetween seen ob jects and componentsof potentialactions.Journalof Experimental Psycho logy:Human Percep tion and Performance,1998,24:830-846.

? R iggio,L.,Iani,C.,Gherri,E.,Benatti,F.,Rubichi,S.&N icoletti,R.The role of attention in the occurrence of the affordance effect.A cta Psychologica,2008,127:449-458.

??? Tucker,M.,&Ellis,R.The potentiation of grasp typesduring visualobjectcategorization.V isualCognition,2001,8:769-800.

?? Tucker,M.,&Ellis,R.A ction p rim ing by briefly p resented ob jects.Acta Psychologica,2004,116:185-203.

? Vainio,L.,Ellis,R.,Tucker,M.,&Symes,E.(in p ress).M anual asymmetries in visually p rimed grasp ing.ExperimentalB rain Research.

? Symes,E.,Ellis,R.,&Tucker,M. V isual object affordances:Ob ject orientation.M anuscrip t subm itted for pub lication,2006.

? Grezes,J.,&Decety,J.Doesvisualpercep tion ofobjectafford action?Evidence from a neuroimaging study.Neuropsychologia,2002,40:212-222.

? Greázes,J.,Tucker,M.,A rmony,J.,Ellis,R.,&Passingham,R.E.Ob jectsautom atically po tentiate action:An fMR I study of imp licitp rocessing.European JournalofNeuroscience,2003,17(12):2735-2740.

?? Handy,T.C.,Grafton,S.T.,Shroff,N.M.,Ketay,S.,&Gazzaniga,M.S.Graspable objectsgrab attentionwhen the potential for ac tion is recognized.Natu re Neuroscience,2003,6(4):421-427.

? Anderson,S.J.,Yam agishi,N.,&Karavia,V.A ttentionalp rocesses link percep tion and ac tion.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B,2002,269:1225-1232.

? Vainio,L.,Ellis,R.,&Tucker,M.The role of visualattention in action p rim ing.TheQuarterly JournalO f Experimental Psycho logy,2007,60(2):241-261.

? Neum ann,O.Beyond capacity:A functional view of attention.In H.Heuer&A.F.Sanders(Eds.),Perspectiveson percep tion and action(pp.361-394).H illsdale,NJ:Law rence Erlbaum A ssociates,Inc,1987.

? Egly,R.,D river,J.,&Rafal,R.D.Shifting visualattention betw een objectsand locations:Evidence from normaland parietal lesion sub jects.Journalof Experim ental Psycho logy:General,1994,123:161-177.

? Schneider,W.X.Space-based visualattentionmodelsand ob ject selection:Constraints,p rob lem s,and possib le so lutions.Psycho logicalResearch,1993,56:35-43.

? Baylis,G.C.V isualattention and objects:Two-objectcostw ith equal convexity.Journal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 tion and Performance,1994,20:208-212.

? Yantis,S.,&Jonides,J.Abrup tvisualonsetsand selective attention:Evidence from selective search.Journalof Experim ental Psychology:Hum an Percep tion and Performance,1984,10:601-621.

? Theeuwes,J.Cross-dimensionalpercep tual selectivity.Percep tion&Psychophysics,1991,50:184-193.

? Yantis,S.,&Jonides,J.Abrup t visualonsets and selective atten tion:Vo luntary versus autom atic allocation.Jou rnalof Experimental Psycho logy:Human Percep tion and Perform ance,1990,16:121-134.

? C lark,A.(1997).Being there:Putting brain,body andworld together again.Cambridge,MA:M IT Press.

? Tipper,S.P.,Lo rtie,C.,&Baylis,G.C.(1992).Selective reaching:Evidence fo r action-centered atten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 tion and Performance,18(4),891-905.

猜你喜歡
朝向物體效應(yīng)
朝向馬頭的方向
遼河(2022年1期)2022-02-14 21:48:35
朝向馬頭的方向
遼河(2022年1期)2022-02-14 05:15:04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yīng)
懶馬效應(yīng)
深刻理解物體的平衡
我們是怎樣看到物體的
烏龜快跑
應(yīng)變效應(yīng)及其應(yīng)用
為什么同一物體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樣?
朝向坐標
上海制造(2013年11期)2014-03-26 08:02:06
广安市| 东安县| 子洲县| 乌恰县| 崇义县| 杨浦区| 石嘴山市| 高密市| 平泉县| 汝州市| 色达县| 太仆寺旗| 鄄城县| 平和县| 商水县| 辉县市| 怀集县| 舟山市| 珲春市| 太原市| 肇东市| 陕西省| 茂名市| 香河县| 宜君县| 绍兴县| 德钦县| 南澳县| 林甸县| 遵义市| 黄山市| 马龙县| 南部县| 精河县| 永康市| 永城市| 荆门市| 自贡市| 炎陵县| 西城区|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