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柱
中學生物學課程資源的分類及管理建議
●張可柱
明確課程資源的分類及內容,建設和管理好課程資源,是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前提條件。本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學生物學課程資源的分類及內容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課程資源建設管理的幾點建議。
生物學;課程資源;分類;管理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資源得到越來越多的利用和開發(fā),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正在不斷深化。充分利用和開發(fā)課程資源的前提條件,一是要明確課程資源的分類及內容,二是要建設和管理好課程資源。本文對此作些探討,以供參考。
為了解中學生物學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情況,2010年3月,筆者在山東省部分中學生物學教師中做了一個小型問卷調查,同時走訪了部分教師。重點調查了中學生物學教師對課程資源重要性的看法及其在教學中的使用頻率。
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物學教師雖然對課程資源的重要性有較高認識(認為校內課程資源重要的為73.63%,校外課程資源重要的為60.28%),但使用頻率并不高(校內課程資源的經(jīng)常使用頻率平均為61.84%,校外課程資源的經(jīng)常使用頻率平均僅為47.29%),有不少資源,教師還從來沒有使用過(校內課程資源沒用過的頻率為12.87%,校外資源沒用過的頻率為23.37%)。相對而言,教師更加重視校內課程資源,而忽視校外課程資源,對校內課程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和使用頻率都顯著高于校外課程資源。
通過對教師的訪談發(fā)現(xiàn),他們對課程資源這一概念接觸得還較少,對課程資源的分類與內容了解不多,有的教師表示,他從沒想到本校教師、自己的學生及學生家長也是課程資源。同時了解到,現(xiàn)有課程資源的不足,自己又缺乏課程資源開發(fā)和管理方面的知識及能力,是新課程實施遇到的一大障礙,也是生物學新課標教材在使用中教師感到困難最大的問題。因此,在新課程實施和研究過程中必須把課程資源的建設管理放在重要地位。
把中學生物學課程的全部資源嚴格分類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其內容繁多、數(shù)量龐大,會有許多內容交叉重復。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以把課程資源劃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兩大類;根據(jù)存在方式可分為顯形課程資源和隱形課程資源;如果按照來源,則可以把課程資源大致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兩大類,我們認為,這種分類方式是中學較常采用的,也容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下面以此種方式對中學生物學課程資源的內容進行分類。
(一)中學生物學校內課程資源
校內課程資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教學儀器和設備:包括顯微鏡、培養(yǎng)箱、離心機、切片機、投影儀、幻燈機、錄像機、計算機、各種生物教具、標本、模型等。2.教學設施和場所:包括生物實驗室、培養(yǎng)室、儀器標本室、生物園、教室、多媒體教室等。3.教學材料:包括教科書、參考書、學生活動報告冊、練習冊、掛圖、照片、圖表、投影片、幻燈片、錄像片、電影片、教學軟件等。4.信息資源:包括學校圖書館、資料室、閱覽室、計算機房、互聯(lián)網(wǎng)等。5.人力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及學生的活動,如生物興趣小組、科技活動小組、環(huán)保小組;學生編輯的校報、板報、墻報、櫥窗報;學生自辦的廣播站、電視臺、校園網(wǎng);科普講座、知識競賽等。
(二)中學生物學校外課程資源
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環(huán)境資源:包括自然環(huán)境資源,如江、河、湖、海、池塘、植被、自然保護區(qū)等;人文景觀資源,如工廠、社區(qū)、農田、城市綠化、科技園區(qū)等。2.社會資源:包括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植物園、動物園、公園、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有關政府部門、青少年活動中心等。3.大眾傳媒資源: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絡等。4.社會人力資源:如學生家長、學科專家等。
作為一名中學生物學教師,面對生物學新課程改革和實踐,怎樣建設管理好自己的課程資源呢?筆者認為,應重點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明確課程資源建設管理的目標及內容
掌握課程資源的基本情況。教師首先要清楚自己學?,F(xiàn)有哪些可用于生物學教學的資源,即摸清家底。然后調查學校周圍、社區(qū)以至本地區(qū)有哪些可利用的生物學課程資源。還要熟悉自己周圍的各種信息渠道,包括所教學生家長的情況、大眾媒體中的某些固定節(jié)目或欄目、有用的報刊等。建立課程資源檢索系統(tǒng)。檢索系統(tǒng)是為了查找使用方便和便于與其他學校交流。保證生物學課程資源的不斷充實和更新。實現(xiàn)校際間的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因有不易損耗且利用越多越增值的特點,讓課程資源實現(xiàn)校際間共享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二)尋找適合自己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建立課程資源檔案。為自己的學校建立一個生物學課程資源庫,對每一類甚至每一種資源建立一個檔案,以記錄課程資源的基本情況。檔案內容包括:名稱、數(shù)量、來源、時間、性能(或用途)、適用范圍等。檔案可以用卡片,或用比較結實、容易保存的單頁紙張制作。分門別類管理課程資源??捎玫恼n程資源一般有四種存在方式:1.自然存在,如野外實習場所、校園、社區(qū)等,不需要生物學教師專門去管理;2.較大的教學儀器設備和學校公用設施,如圖書館、資料室、多媒體教室、計算機、錄像機等,多由學校統(tǒng)一管理;3.學科專用資源,如生物實驗室、儀器室、培養(yǎng)室、標本、模型、掛圖等,這些資源大都由生物學教師自行管理;4.游離狀態(tài)的資源,如媒體資源、人力資源等,教師需要經(jīng)常從中獲取信息,因此,需要管理的不是資源本身,而是從中獲取的教學信息。前三種資源的管理相對容易。最后一種資源因量大、面廣、易變,搜索和管理上的工作量都很大,需要建立一個較為完善、查找方便的分類系統(tǒng)。建立“資料包”。“資料包”是以一本教科書或一個主題為單位,而不是以資源類別管理課程資源的一種方法。圍繞某本教科書或某個主題搜集資料,將這些資料整理好后,存在一個專門制作的袋子或盒子里,使用時取出“資料包”,所有可用的資料都在里面,非常方便。其中的資料一般有投影片、幻燈片、掛圖、簡單的硬紙板教具或學具、圖片、文字資料等。國外和我國香港的有些生物學教科書就專門配有這樣的“資料包”,國內也有生物學教師嘗試使用過這種資源管理方法。
(三)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發(fā)和管理課程資源
在計算機上建立課程資源庫檔案最為方便,可以實現(xiàn)快速錄入、整理、查找、補充、刪除等功能。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實現(xiàn)課程資源的共享。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是實現(xiàn)課程資源共享的捷徑。有些資源可以直接在網(wǎng)絡上用于共享,如媒體上的信息、圖像資料、圖書資料、教師教案、學生活動成果等。有些資源不能直接在網(wǎng)絡上共享,但可以通過網(wǎng)絡傳遞與之有關的信息,例如,大型教學設備、社區(qū)教學場所等。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及時了解生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并為自己的教學選擇合適的資源。將非電子化的資源轉化成電子格式。只要有條件,電子化的資源是最容易保存,也最容易加工的??梢园岩恍┓请娮踊Y源轉化為電子格式(如文字資料、生物圖像資料、視頻資料等)。轉化的方法有文字錄入、圖像掃描、視頻采集等。轉化以后的資料可以保存在硬盤里,也應同時刻成光盤保存,以免計算機出問題造成資料的丟失。如果再進一步,可以利用數(shù)碼相機和數(shù)碼攝像機直接采集數(shù)字化的課程資源。
[1]國家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可柱,張祥沛.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李嘉駿.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09,(20).
[4]賀新容.學校環(huán)境中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6,(2).
(責任編輯:曾慶偉)
張可柱/山東省教學研究室教研員,高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生物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