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冰
美國Insights科學教育項目研究*
●張憲冰
美國Insights項目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旨在推進國家科學教育的三大科學教育項目之一,該項目開發(fā)的Insights課程是美國現(xiàn)行的一種小學科學課程。本文對Insights項目的出臺背景、課程理念和課程體系和特點進行了分析。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項目;Insights;課程體系
Insights項目是由美國教育發(fā)展中心(EDC)在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下開發(fā)的一項旨在培養(yǎng)學生“洞察力”的科學課程。該項目以腦科學、認知科學與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以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SES)為指導,強調學生通過“動手做”的學習方式,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發(fā)展科學能力,進而形成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對我國基礎教育科學課程設計與實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自20世紀后半葉起世界科學課程經(jīng)歷了三次改革浪潮,分別稱為“作為學科知識的科學時期”(science as discipline knowledge)、“作為相關知識的科學時期”(science as relevant knowledge)和“作為不完善知識的科學時期”(science as imperfect knowledge)。[1]至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jīng)歷了前兩次科學課程的改革浪潮,相繼開發(fā)了以“小學科學研究”(ESS)、“科學課程改進研究”(SCIS)與“科學——過程探討研究”(SAPA)為代表的多種中小學科學課程,并對這些課程的效果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評估。這些科學課程對美國基礎科學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美國小學由開設自然課程轉變?yōu)殚_設真正的科學課程,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內容融入科學課程之中,注重探究和實驗室教學等。然而,這些科學課程因擴大了學科結構理論的適用性,僅注重科學知識本身的結構,忽視了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而受到質疑,如有研究者提出,這些課程只適合少數(shù)尖子學生學習,對大多數(shù)學生并不適用,并且忽視了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文化的關系,以犧牲科學的個人、歷史和應用的方面為代價,[2]無論從科學的角度還是教育的角度來看都存在缺憾;尤其是缺乏及時、有效的教師培訓,[3]這些因素導致新課程未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美國在科學哲學和認知科學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了新一輪的科學課程改革。1985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提出了一個跨世紀的科學教育改革計劃——“2061計劃”,提出了未來兒童和青少年從小學到高中應掌握的科學、數(shù)學和技術領域的基礎知識的框架。199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下屬的國家研究理事會(NRC)制定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規(guī)劃了造就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未來人才這一藍圖構想的具體實施方案。其后,為了更好地推動標準的實施,國家科學基金會在“2061計劃”的推動下啟動了一系列科學課程研究項目,力圖開發(fā)與標準相一致的課程方案,Insights項目就是其中主要課程開發(fā)項目之一。Insights項目由美國教育發(fā)展中心開發(fā),是由教育發(fā)展中心的科學課程專家、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小學教師和肯德爾/亨特出版公司(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合作研究的三方項目(Triad Project)。Insights項目對課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試用和反復修訂,最后經(jīng)由波士頓大學測驗、評價和教育政策研究中心(CSTEEP)的評估,在2003至2006年陸續(xù)出版了四種不同年級的Insights課程教材。Insights項目以科學教育標準為指導,以科學素養(yǎng)為課程目標,將“探究”、“過程”這些經(jīng)典概念確定為科學課程的途徑和手段,推進了美國國家科學教育的發(fā)展。
Insights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從吸收當前有關兒童、教學和教育政策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發(fā)展而來的,也是從以學??茖W教學質量的調查為基礎,努力改善小學科學教育的過程中發(fā)展而來的,并且將基本理念系統(tǒng)地融入到課程的目標確定、主題選擇和活動設計之中。Insights的基本理念體現(xiàn)為:
(一)重在利用學生豐富與獨特的自我經(jīng)驗
Insights課程認為,學生的學習并非是主體對客體簡單而被動的靜態(tài)反映,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活動。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知識、興趣和理解方式,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因素,這使他們形成了對自然與社會的感悟與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科學是一種用來理解世界的方法,科學活動帶給學生令人興奮的科學學習體驗,增長他們對世界與生俱來的興趣。因此,Insights課程認為,學生具有豐富與獨特的自我經(jīng)驗,這些自我經(jīng)驗塑造和影響了他們對自然與社會的感悟與理解的方式,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中以促進學生積極科學態(tài)度的發(fā)展為目的,課程中反映兒童學習的當前知識,因此,提供給學生真實世界的直接經(jīng)驗,課程內容與兒童的環(huán)境、經(jīng)驗和興趣直接相關,并注重課程對于學生的發(fā)展適宜性。
(二)探究活動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
認知科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水平和智力水平與年齡階段相一致的,每個階段都是下一個階段的基礎,發(fā)展是不斷的建構過程,要在前一階段發(fā)展的基礎上才能出現(xiàn)進一步的發(fā)展。年齡較小的兒童適合運用初級思維過程學習直接經(jīng)驗,年齡較大的兒童則適合運用高級思維過程學習間接經(jīng)驗與抽象概念。Insights在主題的安排與思維過程的選擇方面都體現(xiàn)了課程與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的緊密結合,它所設計的三大領域17個主題內容隨著學生年齡的不同而在難度上有所不同。同時,Insights還強調課程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它所設計的科學主題和活動來源于學生生活的真實世界,并與他們的經(jīng)驗和興趣直接相關。
(三)引導學生對自然界的深入探究
探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人類正是在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中獲得發(fā)展的。按照杜威所說,探究是對任何一種信念或假設的知識進行的積極、持續(xù)、審慎的思考,而支持這種信念或知識的證據(jù),以及這種信念或知識可能得出的進一步結果,便是這種思考的根據(jù)。研究者進一步提出:“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涉及探索自然或物質世界的過程,在尋求新的理解的過程中,它促使人們提出問題、獲得發(fā)現(xiàn)并對這些發(fā)現(xiàn)進行嚴格的檢驗?!盵4]Insights課程設計假設是,科學并不僅是系統(tǒng)化的科學知識體系,更為重要的是,科學是一種探究意義的經(jīng)歷和過程,是一種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義,進而理解自然世界的過程,科學的本質在于探究。因此Insights課程在設計上強調關注并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強調科學活動以提出問題、設計假設、尋找答案的過程的探究方式來進行。Insights課程鼓勵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驗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問題解決,對問題進行假設、檢驗并做出解釋。
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Insights為(幼兒園至小學六年級)K—6年級的學生提供了涵蓋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科學三大領域的17個主題單元(見表1),每個主題持續(xù)6—8周的時間。每個主題單元由一系列系統(tǒng)組織的探究活動構成,這些活動適合學生年齡水平并且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直接相關。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學生參與和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與科學學習的自信心,發(fā)展科學思維能力,并掌握重要的科學概念。例如一年級的一個主題單元——生長的東西,主要包括四個大活動(每一個大活動又分為幾個小活動)——樹木的變化、樹周圍生長的動植物、動植物的生長需求和建立動植物培育箱,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探索的過程,主動探索樹木的外形、結構、季節(jié)變化過程,尤其是探索樹周圍生長的動植物及其生存條件與彼此的依賴性,并運用形成的科學經(jīng)驗在教室里為動植物建立生長培育箱,進而可以提高對生物成長過程的興趣與好奇心,發(fā)展觀察、比較、分類等科學技能,理解結構、變化、相互作用這些重要的科學概念,理解生物的基本生命需求及其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關系。
表1 Insights的內容構成[5]
表2 Insights的結構體系[6]
Insights課程由教師指導用書、學生使用材料和工具包構成,是一套結構完整、易于使用的課程體系。教師指導用書是Insights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涵蓋了各個主題的整體設計思路與框架、主題中的多種科學活動以及其他學科活動的相關拓展。Insights根據(jù)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將K—6年級劃分為四個學習階段,并為每個學習階段的學生各提供了一本教師指導用書,主要包括指導概要,目標、期望和評價體系表,預期時間,教學準備,教學步驟,科學術語,語言和數(shù)學連接,拓展建議和教師日記(見表2)。在教師指導用書中,Insights課程提供了與主題相關的科學背景信息,提供了教師與學生閱讀的圖書目錄與可查詢的網(wǎng)站信息。Insights課程也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使用材料,包括科學活動記錄頁、小組記錄表和家—校工作表,使學生能夠將探索的過程與小組間的討論記錄下來,并及時保持家校的密切聯(lián)系,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來促進探索活動。Insights課程還提供了對主題活動使用材料的建議和工具包,材料主要是教師根據(jù)主題活動的需要而預先準備的,主要是來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而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可供32名學生的班級在主題活動中必須使用的工具包。
(一)反映“科學元勘”的建構主義科學觀
Insights課程從設計理念、科學主題選擇到科學活動設計都反映了“科學元勘”的建構主義科學觀。建構主義科學觀基于HPS(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或科學元勘(science studies)的新近研究,它和傳統(tǒng)的歸納主義科學觀、實證主義科學觀存在著本質區(qū)別。傳統(tǒng)的科學觀強調科學是唯一的知識、永恒的真理,科學知識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證實之后便永遠也不會被推翻,科學發(fā)展是一個線性的過程。建構主義科學觀則認為,科學知識具有可變性;科學知識極大地依賴于觀察、實驗依據(jù)、理性辯論和懷疑,但并非全部,個人的直覺在科學發(fā)現(xiàn)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科學是社會和文化傳統(tǒng)的一部分,科學和技術相互作用。Insights課程在設計理念上強調學生的自我經(jīng)驗對于他們感悟與理解自然、社會的價值,不僅關注學生的個人經(jīng)驗,也關注個體對自然界的不同理解方式,這正是反映了建構主義科學觀的觀點。同時,Insights課程在科學主題上突破了傳統(tǒng)的生命領域、物質領域內容,涵蓋了人體生命系統(tǒng)、地球宇宙和環(huán)境的內容,在科學活動設計上以探究為貫穿活動進行的線索,這些也是建構主義科學觀的反映。
(二)實現(xiàn)科學探究和意義生成之間的平衡
Insights為學生提供的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分成引入、探索發(fā)現(xiàn)、意義加工和拓展學習經(jīng)驗四個階段,其中引入階段是將學習經(jīng)驗介紹給學生,分享他們當前關于學習經(jīng)驗的想法,或是提供一個問題、挑戰(zhàn)或探索;探索發(fā)現(xiàn)階段是學生對主題、問題或挑戰(zhàn)有關的活動進行探索并得出自己的結論;意義加工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幫助他們理解探索、收集的數(shù)據(jù)的意義;拓展學習經(jīng)驗是提供給學生幾個可供探索的拓展活動,拓展活動可能與數(shù)學、語言、社會科學或其他領域相關。由此可見,Insights不僅讓學生通過探索獲得結論,發(fā)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讓學生通過討論獲得對結論的理解,進而獲得對事物意義的理解,并且,Insights還為學生提供了其他領域的相關拓展活動,使學生能夠將自己對探索、結論和意義的理解應用于其他領域和問題之中。
(三)注重以主題方式展開探究活動設計
課程采用何種組織形式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原則上,學生的年齡越低,課程的統(tǒng)整性應該越高。年幼兒童的特性之一,就是對他們所有經(jīng)驗一視同仁,用類似的方法反應。他們并不會把自己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歸類為歷史或科學,他們經(jīng)驗的內涵比較像一個個事件或主題,而不是個別的學科。課程的統(tǒng)整是以一個中心主題開始,借由此確認與此主題活動相關的大觀念或大概念。Insights提供的主題是在學生原有知識、經(jīng)驗和能力的基礎上產生的,并且每個主題集中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上,因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以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為基礎和依據(jù)的一系列科學活動經(jīng)驗。Insights提供了17個主題單元,主題涵蓋的范圍很廣,教師圍繞主題提供給學生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活動,使Insights具有“水平課程”的特征。Insights強調多學科的結合,在它的課程中體現(xiàn)了語言、數(shù)學、社會、藝術等學科的內容。
(四)強調以“動手做”為主的多種學習方式的融合
Insights課程是在主動學習的思想啟發(fā)下誕生的,是一種主動學習科學課程(Active—learning science curricula),Insights項目的研發(fā)人員相信,“做中學”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最佳方式。除此以外FOSS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方式,包括整合學習、合作學習、多感覺學習等。美國心理學家布蘭福斯特(2000)強調,學習是通過新舊經(jīng)驗的互動實現(xiàn)的,個人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建構有關世界的意義。[8]對于學生來說主動學習的最好方式是“動手做”,學生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的直接經(jīng)驗是認知重新建構并獲得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只有當學習者處于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lián)系與刺激的環(huán)境中時,學習者才能更好地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并迅速發(fā)展其思維能力,因此課程應注重學生的多種學習方式。Insights課程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做”的形式來學習,例如在“電路”的主題學習中,首先讓學生自制一個簡單的電路,來探索電的特征和發(fā)展對電的理解,然后讓學生運用電池、電線、燈泡和發(fā)動機或小汽車,自制一個完整的電路,來探索完整的電路概念,最后請學生自制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制作神奇的電子箱,來理解傳導和電阻的概念。在這樣的動手做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究建構了新的認識。同時,Insights課程還設計了科學活動和其他領域的整合活動、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活動和觀察、傾聽等運用多種感官的活動。
(五)注重多元化、人性化的評價方式
Insights課程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強調評價的發(fā)展功能而非篩選功能,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結合,提供適合不同評價內容與不同年齡學生的多種評價方法,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Insights課程提供了一個連續(xù)的評價體系,首先在主題活動開始前先進行介紹性評價,這是一個前測,讓教師能夠了解學生關于此主題的前期經(jīng)驗;在主題進行過程中進行每日評價,采用形成性的評價方法,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的科學過程能力,包括系統(tǒng)的觀察、假設、實驗、驗證與得出結論等作出評價,并記錄下學生的每日表現(xiàn)作為能力成長的證據(jù);最后在主題進行后進行最終評價,這是一個后測,綜合運用形成性和總結性的評價方法,讓教師了解在這一主題后學生的發(fā)展和變化。它由一個表現(xiàn)評價和書面評價組成,表現(xiàn)評價是提供一個動手做任務,讓學生示范他們在思維和過程能力、概念理解方面的發(fā)展,書面評價是提供一系列問題,評價學生在概念理解方面的理解情況。
[1][2]Wallace,Louden.Curriculum Change in Science:Riding the Waves of Reform.In: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ience Education,Kluwer Acadamic Publishers.1998.471.
[3]Harlen,W·Science education:primary school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ergamon Press,1991,906-911.
[4][美]國家科學基金會教育與人力資源部.探究——小學科學教學的思想、觀點與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
[5][6]http://cse.edc.org/curriculum/insights Elem/
[7]布蘭福斯特編.人是如何學習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8.
(責任編輯:張斌)
*本文系東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校內青年基金項目“幼兒園科學課程及其實施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07QN014)研究成果之一。
張憲冰/東北師范大學教科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