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農民與政治現(xiàn)代化:一個理論綜述

2010-03-22 19:47:45申端鋒陳玉華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0年1期
關鍵詞:村民農民國家

申端鋒,陳玉華

(1.華中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2.華中師范大學,湖北,武漢 430079)

農民與政治現(xiàn)代化:一個理論綜述

申端鋒1,陳玉華2

(1.華中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2.華中師范大學,湖北,武漢 430079)

農民在政治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農民政治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三種主要的研究范式,一是農民與國家政權建設范式,側重于政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國家權力對基層政治社會的整合;二是農民與革命范式,20世紀農民政治的核心內容是農民與革命的關系;三是農民與村民自治范式,村民自治能夠折射出國家與社會的重大關系,能夠透視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過程。如何重新找回農民政治研究的自尊,這是農民政治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會。

革命;村民自治;農民政治;國家政權建設

農民在政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在農民政治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三種主要的研究范式,一是農民與國家政權建設范式,二是農民與革命范式,三是農民與村民自治范式。20世紀中國農民政治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是在以上三種范式的支配下產(chǎn)生的。本文試圖對這三種農民研究范式進行評述,為推進農民政治研究提供學理基礎,并明晰農民在20世紀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中的作用。

一、農民與國家政權建設

在早期西方漢學家看來,帝制中國之所以長期維系,原因就在于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特殊型式,近世歐洲學者認為早期中國是一個“東方式的社會”,馬克思指出了東方社會結構的基本特點:“從遠古以來,這個國家的居民就生活在這種簡單的地方自治的形式下。村社的邊界很少變動……居民對于王國的覆滅和分裂漠不關心;只要村社仍然完整無損,他們并不在乎村社受哪一個國家或哪一個君主統(tǒng)治,因為他們的內部經(jīng)濟仍然沒有改變?!盵1](pp.271-272)歷史研究表明,秦漢以后,中國形成了以君主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而在中國這樣擁有廣大國土的國家,中央集權制行政的實際狀態(tài)只能極為粗放,即所謂的“官不下縣”,正如費正清所講,帝制政府仍然是個上層結構,并不直接進入村莊,因它是以士紳為基礎的,皇帝任命的任何縣官只有獲得當?shù)厥考澋暮献鞑拍苓M行治理[2](p.38)。

換言之,“政府統(tǒng)治的活動可以區(qū)別為兩類:一類是往下只到地方縣一級的正規(guī)官僚機構的活動,另一類是由各地縉紳之家進行領導和施加影響的非正規(guī)的網(wǎng)狀系統(tǒng)的活動”。這正是“中華帝國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一個很小的官員編制來統(tǒng)治如此眾多的人口”的原因之所在[3](pp.22-24)。中國學者費孝通因為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和低效率而關注到鄉(xiāng)村中國的基本權力結構,并且注意到政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傳統(tǒng)權力結構的解體。在費孝通看來,“在傳統(tǒng)的中國權力結構中,有著兩個不同的層次:頂端是中央政府,底部是地方自治單位,其領袖是紳士階級。這里有著對中央政府權威事實上的限制,地方上的事情是由社區(qū)的紳士所管轄的,是中央當局難于干涉的”[4](p.52)。在政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中央政府推行保甲制以倡導自治,保甲制度把自上而下的政治軌道筑到每家的門前,致使傳統(tǒng)的士紳政治解體,“保甲制度不但在區(qū)位上破壞了原有的社區(qū)單位,使許多與民生所關事無法進行,而且在政治結構上破壞了傳統(tǒng)的專制安全瓣,把基層的社會逼入了政治的死角”[5]。

更多的學者在國家政權建設框架下關注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變遷,側重于政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國家權力對基層政治社會的整合,也就是國家權力下沉過程中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變化與重塑,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國家竭盡全力,企圖加深并加強其對鄉(xiāng)村社會的控制,在杜贊奇看來,這一進程與近代早期的歐洲相似,蒂利和其他學者稱這一過程為“國家政權建設”,它是對一個客觀發(fā)生的近代化現(xiàn)象的概括,“它特別指分散的、多中心的、割據(jù)性的權威體系,逐漸轉變?yōu)橐粋€(以現(xiàn)代國家為)中心的權威結構”[6](p.1)。這就意味著國家政權的官僚化、滲透性、分化以及對下層控制的鞏固,同時,也包括公民對民族國家的認可、參與、承擔義務及忠誠,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國家政權建設側重于權力結構的集中[7](p.44)。也有學者認為,中國自秦漢以來就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國家,因而中國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并不同于西歐的國家政權建設,在中國近代國家形成過程中,地方秩序的維系才是最根本的問題[8](pp.94-100)。杜贊奇研究了20世紀上半葉國家政權的擴張對華北鄉(xiāng)村社會權力結構的影響,他認為自清末新政開始的國家權力下沉并沒有完成對基層社會的整合,國家政權建設還停留在機構和人員設置的層面,國家只能依靠復制經(jīng)紀體制的辦法來從農村提取資源,導致掠奪型經(jīng)紀盛行,出現(xiàn)了所謂國家政權的內卷化,成為整個民國時代的普遍現(xiàn)象。在杜贊奇看來,共產(chǎn)黨政權的建立標志著國家政權“內卷化”擴張的終結,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她從基層開始建立了與國家政權相聯(lián)結的各級組織[6](pp.183-184)。黃宗智持同樣的看法,他在關于長江三角洲農村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土地改革和稅率的提高使國家政權空前地深入自然村。舊日的國家政權、士紳或地主、農民的三角關系,被新的國家政權與農民的雙邊關系取代了,薛家棣等村的農民不再有城里的地主士紳介于他們和國家政權之間……土地改革和新稅兩者同樣地代表著國家權力大規(guī)模地深入他們生活的開始”[9](p.173)。在人民公社時期,“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是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典型特征,這一結構與村落傳統(tǒng)之間既有融合,又充滿著張力[10](pp.4-5)。

近期相繼有學者對國家政權建設框架的應用進行了反思,認為國家權力并沒有完成對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整合,基層政權成為離間國家和社會關系的一個中間變量,地方權威的官僚化并沒有確立新的公共規(guī)則,從而不斷再造出鄉(xiāng)村社會的不穩(wěn)定的關系結構,因而主張用制度化的方法確立權威的社會性來源,重建權力“文化正當性的證成方式”①。這種反思更多地發(fā)現(xiàn)了“社會”的意義,顯然受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知識界流行的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框架的影響,國家與社會框架成為這一時期鄉(xiāng)村政治研究的主導框架。該框架的關鍵意義在于,中國學者欲擺脫“國家本位觀”的自上而下的精英式路徑,并放棄一步到位達致民主政治的幻想轉而探討民主政治賴以建立的社會結構性基礎[11]。于是,鄉(xiāng)村政治結構在這一關懷下又一次引起了學界的關注,甚至有學者以“公民社會的興起”重新審視了鄉(xiāng)村政治結構,如俞可平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社會”一直被國家所湮沒,公民社會是近代的產(chǎn)物,在集體化時期“公民社會”被消滅,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jīng)濟催生了民間組織,公民社會興起,并且在20世紀90年代取得了知識上的合法性,村民自治是公民社會興起的表現(xiàn)[12](pp.189-222)。

二、農民與革命

傳統(tǒng)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yè)社會,在政治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農民扮演了關鍵性的政治角色。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農民政治的核心內容是農民與革命的關系,關于農民階級、工人階級以及資產(chǎn)階級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的爭論,一直伴隨著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上述階級之間的關系及其決定的政治結構一直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主要議題。毛澤東與陳獨秀以及共產(chǎn)國際指派的領導人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慘痛的教訓促使中國革命選擇了毛澤東的農民革命路線,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這一基本判斷,進而明晰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一革命中的根本問題。亨廷頓認為,像他們之前的其他革命集團一樣,中國共產(chǎn)黨開始重視的是城市而不是農村,在1926-1927年國共兩黨軍隊的聯(lián)合北伐之前,農民作為革命的潛在力量幾乎沒有受到注意[13](p.269)。在摩爾看來,早期共產(chǎn)黨的失敗在一定范圍內可歸結為戰(zhàn)略上的失誤。直到1926年他們才開始對把農民作為革命運動的基礎表現(xiàn)出興趣。在1927年和蔣介石的合作破裂后,共產(chǎn)黨仍然力圖通過無產(chǎn)階級的城市起義奪取政權,這卻招致了流血和災難,必須放棄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正統(tǒng)觀念,接受毛澤東的依靠農民的戰(zhàn)略,這對于取得成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14](p.177)。而國民黨政權則在1927年之后選擇了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作為自己的階級基礎,力圖維系農村原有的階級關系和權力結構,因而并未完成對農村社會的政治整合和政權建設,并逐漸失去了農民的支持。摩爾認為,“國民黨所謂的改革,只不過是裝飾門面的擺設而已,因為他們從未改變各地方精英分子控制地方生活的局面”,“國民黨的主要社會基礎是鄉(xiāng)紳后裔,城市工商業(yè),金融業(yè)的利益混合體,說得好些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合作,國民黨通過它所控制的暴力工具,充當撮合這個混合物的紐帶”[14](pp.153-155)。杜贊奇則從國家政權建設的角度認為,國民黨政權并未真正完成對基層社會的滲透,致使掠奪型經(jīng)紀橫行,出現(xiàn)了所謂國家政權的內卷化。

關于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農民的政治意義,有兩種不同的主張。一種觀點否認農村社會的階級分化,重視鄉(xiāng)村士紳和鄉(xiāng)村教育的作用,這是精英主義的農民觀。較為典型的是梁漱溟等鄉(xiāng)村建設派的觀點,他們也很重視農民,但并不觸動原有的階級關系和社會結構,農民是被動的,是被教育和改造的對象,所以才會有梁漱溟先生“我們動而農民未動”的感慨,并且鄉(xiāng)建派的主張和實踐受到了國民黨政權的默許和認可。像重建鄉(xiāng)村運動之類的自由因素能對逐步改革起促進作用,這種運動只要保持在“政治無害”這一范圍內,還是能被容忍的。重建鄉(xiāng)村運動的目的是要“在階級結構不發(fā)生革命性變化的前提下完全改善村社的狀況”[14](p.153)。另一種觀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所持的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農村社會并非鐵板一塊,并以階級分析方法進行了農村階級的劃分。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中明確將農民尤其是貧下中農視作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陳翰笙領導的農村經(jīng)濟調查證明了農村階級分化的嚴重性。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看來,分化的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動力②。

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之后,中國農民的政治意義重新成為一個新的問題,這一問題就是建國初期毛澤東與梁漱溟的爭論,即中國共產(chǎn)黨能否代表農民利益的問題。從國家自主性的角度來分析③,我們可以對這一時期的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有一個同情的理解,即國家主導的后發(fā)現(xiàn)代化是中國的必然選擇,農村和農民必然要為之作出犧牲,然而,若從農民自主性的角度來分析,梁漱溟提出來的問題又不無道理。鑒于農民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即革命中所具有的偉大意義,“在中國,農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過了俄國,他們?yōu)樽罱K摧毀舊秩序提供了炸藥”[14](p.181),農民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框架下具有怎樣的政治意義,這仍然是一個重大問題。

鄉(xiāng)村社會的階級關系和權力結構,也就是筆者所謂的鄉(xiāng)村政治結構,是理解農民政治的關鍵。毛澤東在農村調查基礎上進行的階級劃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則是對農村政治結構的剖析,中國共產(chǎn)黨人試圖分裂農村原有的政治結構,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之。毛澤東認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四種權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稗r民有了組織之后,第一個行動,便是從政治上把地主階級特別是土豪劣紳的威風打下去,把農民權力長上來?!薄捌浣Y果,把幾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權,打得個落花流水,地主的體面威風,掃地以盡。地主權力既倒,農會便成了唯一的權力機關,真正辦到了人們所謂‘一切權力歸農會’。”[15](pp.12-24)摩爾通過考察農民與地主的關系及其決定的農村政治結構,發(fā)現(xiàn)了各國政治現(xiàn)代化道路的社會基礎,其中,中國的農業(yè)社會結構以及農民和上層階級的微弱聯(lián)系,是中國農民起義和革命的社會根源。摩爾認為,18世紀中國政治結構最重要的體制缺陷在于農民與上層階級和政權的聯(lián)系極其微弱,并且趨于個人化,許多鄉(xiāng)紳在農業(yè)活動中不充當任何角色,甚至不起監(jiān)督作用,而是致力于做學問和搞藝術,租佃制和上層階級對悠然享受的熱衷,致使他們依附于勞動階級卻又不對他們進行直接的監(jiān)督,由此,上層階級政治上的需要加上農業(yè)政策的實施造成農民個人主義和剩余勞力的結合,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分散的農業(yè)社會。中國農村缺乏一種內聚力,這有助于共產(chǎn)黨能夠不斷地把農民吸引到共產(chǎn)黨控制的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共產(chǎn)黨執(zhí)行著一條分裂農村以便摧毀舊秩序殘余的路線,整個村莊被有條不紊地區(qū)分為彼此分庭抗禮的兩大陣營[14](pp.160-181)。米格代爾從結構/行為而非文化接觸的角度考察了農民革命爆發(fā)的原因。米格代爾著眼于“在所有農村中都存在的具有共同特點的生活模式”,他強調“當?shù)刂贫龋ǘ皇俏幕€人選擇所發(fā)生的根本影響”,并且從結構-行為選擇的角度把傳統(tǒng)農村分為地主控制的農村與“控制松散的農村”兩種類型,分析了他們各自的“內向型力量”與“外向型力量”的沖突模式[16](p.2)。而斯考切波則認為,農村結構及其沖突是理解現(xiàn)代政治模式的關鍵,中國農民缺少預先就存在的團結和自治結構,傳統(tǒng)中國基本的社會單位不是單個的村莊而是由村莊群落組成的集鎮(zhèn)社會,士紳在地方性社區(qū)中擁有壓倒性的組織地位,農民的組織力量較弱。而中國共產(chǎn)黨則滲透并改造了地方基層社會,農民階級獲得了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政治結構中所不具有的組織化的自治與團結,農民成為了一個自為的階級,他們像1917年的俄國農民那樣徹底地打擊地主[17](pp.178,179,313)。

由此,鄉(xiāng)村政治結構作為理解農民政治,包括農民革命的一個主要視角,業(yè)已成為一種經(jīng)典的學術路徑。上述關于農民政治的經(jīng)典作品則是預先假定了某種型式的農村政治結構的存在,這一結構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農民的政治行動,從而“存在著機械性地將同一推理體系強行套進具有不同歷史傳統(tǒng)和權力結構的國家的傾向。正是由于這一傾向的存在,使得作者在一些地方表現(xiàn)出了某種凝固的歷史觀”[17](p.x1)。趙鼎新在對斯考切波的批評中就指出:“寫出來的東西往往比較機械,其理論分析也往往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比如在斯考切波的書中,她甚至會用滿清時期的社會結構去分析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的成功,從而放棄了對整個歷史過程的分析和考察?!盵18](p.121)

三、農民與村民自治

1987年,在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彭真的努力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頒布實施,彭真指出:“沒有群眾自治,沒有基層直接民主,村民、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不由他們直接當家作主辦理,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就還缺乏一個側面,還缺乏全面的鞏固的群眾基礎。至于說到群眾的議政能力,這也要通過實踐來鍛煉、提高。”[19](pp.607-610)1990年代,各地開始廣泛推行村民自治。于是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農民又一次與政治密切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不過這一政治不再是以階級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政治,而是以選舉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倡導者試圖通過選舉重建農民與政治的關聯(lián)。9億農民被賦予了極高的民主期待,村民自治的倡導者希冀通過村委會選舉為農民提供民主操練的機會,由村及鄉(xiāng),由鄉(xiāng)到縣,繼而在更大范圍內推行選舉,最終由草根民主推動國家民主,走一條自下而上的民主發(fā)展道路??梢哉f,村民自治開啟了一個民主神話的時代。不過,隨著村民自治實踐的逐步推進,以及村民自治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村委會選舉并沒有帶來民主,選舉與民主的關聯(lián)在村民自治實踐中并不明顯。于是,相當一部分村民自治研究放棄了對民主神話的追逐,而是轉向了對村民自治社會文化基礎的研究,即在更為廣闊的層面,以更為開闊的視野研究村民自治。

華中地區(qū)的一部分政治學者較早轉向了對農村基層政治尤其是村民自治的研究④,張厚安認為,人民公社體制解體以后,國家的行政權力上收至鄉(xiāng)鎮(zhèn)一級,在村一級實行村民自治,形成了“鄉(xiāng)政村治”的鄉(xiāng)村政治結構,這一概念將鄉(xiāng)政與村治拆離開來,從而與“國家與社會”的對立性想象相呼應。徐勇認為,村民自治是一個小問題,卻能夠折射出國家與社會的重大關系,能夠透視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過程,這或許是村民自治能夠引起更多學者關注的重要原因。在他看來,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干部具有當家人與代理人的雙重角色[20]。賀雪峰等對村莊權力結構進行了三層分析,提出了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化,即體制精英—非體制精英—普通村民,并以此分析了選舉后村級權力結構的合法性基礎[21](pp.119-137)。

此后,隨著村民自治研究的深入,華中地區(qū)的學者對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關注出現(xiàn)了路徑的明確分野,有的學者更加關注鄉(xiāng)村政治結構對于宏觀政治的意義,提出“回歸國家”,或者從國家治理轉型來理解鄉(xiāng)村政治結構⑤。而另一些學者則更加側重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社會基礎,在鄉(xiāng)村治理而非鄉(xiāng)村政治的框架內,試圖理解鄉(xiāng)村社會的秩序,以及秩序形成的內在機制和邏輯。比如賀雪峰就明確提出了“鄉(xiāng)村治理的社會基礎”研究,試圖從村莊內部來理解鄉(xiāng)村秩序,提出了“村莊社會關聯(lián)”、“半熟人社會”等一系列解釋性概念。這一研究的長處在于真正從村莊內部尋找村莊秩序得以形成的機制;但其局限也在于此:社會基礎的視角并不能描繪出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整體構架。鄉(xiāng)村治理及其社會基礎研究將政治問題治理化,突破了村民自治與民主政治的簡單關聯(lián),從而開拓了鄉(xiāng)村治理這一研究領域,極大地豐富了鄉(xiāng)村政治研究。在筆者看來,鄉(xiāng)村治理研究的崛起與所謂的“去政治化”和“發(fā)現(xiàn)社會”是相呼應的,然而,這并不能替代鄉(xiāng)村政治研究。

就華中地區(qū)的鄉(xiāng)村政治研究而言,不管是指向國家政治的研究,還是以理解鄉(xiāng)村秩序為旨趣的研究,均沒有堅持直面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努力。村民自治研究始于政治學的基本問題,即民主問題,卻發(fā)達于秩序與治理,而以秩序和治理為核心關懷的鄉(xiāng)村治理研究則背離了政治學的民主關懷,更多關心一些治理技術抑或社會基礎,明顯缺乏農民政治和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視野。問題是,在當下的中國,農民沒有終結,農民政治也沒有終結,村民自治民主泡沫的破裂并不意味著鄉(xiāng)村政治的終結,如何重新找回農民政治研究的自尊,這是農民政治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會。

注釋:

①張靜:《基層政權:鄉(xiāng)村制度諸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6頁;吳毅:《小鎮(zhèn)喧囂:一個鄉(xiāng)鎮(zhèn)政治運作的演繹與闡釋》,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第630頁。

②毛澤東和陳翰笙對農村階級的劃分,并從中找到了中國革命的動力。

③國家自主性分析認為國家有著自身的結構和性質,以及與這些結構和性質相對應的利益和行為方式,強調國家及其官員在推動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回歸國家學派的主要觀點。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等譯:《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版。

④華中地區(qū)的這些學者及其研究被北京的學者稱為“華中鄉(xiāng)土派”,代表性人物為張厚安、徐勇、吳毅、賀雪峰等。應星:《評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1期。

⑤徐勇:《回歸國家與現(xiàn)代國家的建構》,《東南學術》,2006年第4期;吳毅:《小鎮(zhèn)喧囂:一個鄉(xiāng)鎮(zhèn)政治運作的演繹與闡釋》,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費正清.美國與中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3]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4]費孝通.中國紳士[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費孝通.基層行政的僵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7]張靜.現(xiàn)代公共規(guī)則與鄉(xiāng)村社會[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8]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jīng)驗的局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9]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與鄉(xiāng)村發(fā)展[M].北京:中華書局,1992.

[10]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鄧正來.中國發(fā)展研究的檢視:兼論中國市民社會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4,(8).

[12]俞可平,等.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3]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14]摩爾.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1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米格代爾.農民、政治與革命[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17]斯考切波.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集團,2008.

[18]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9]彭真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徐勇.村干部的雙重角色:當家人與代理人[J].二十一世紀(香港),1997,(8).

[21]賀雪峰.鄉(xiāng)村治理的社會基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D422.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8-7168(2010)01-0031-05

2009-09-1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層民主建設研究”(06b22013)。

1.申端鋒(1980-),男,山東荷澤人,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博士。

2.陳玉華(1982-),男,浙江東陽人,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博士生。

王 篆]

猜你喜歡
村民農民國家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時遭村民哄搶,誰來管?
饸饹面“貸”富農民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當代陜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中國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水城县| 谢通门县| 句容市| 盘锦市| 津南区| 察雅县| 潜山县| 高邑县| 夏邑县| 博乐市| 宁城县| 来凤县| 石嘴山市| 荣成市| 河源市| 措勤县| 油尖旺区| 西峡县| 马公市| 潼关县| 巧家县| 黄大仙区| 靖远县| 中西区| 五寨县| 宕昌县| 石阡县| 亳州市| 宁城县| 洪江市| 当阳市| 隆尧县| 宜章县| 灌云县| 德江县| 房山区| 缙云县| 大埔区| 礼泉县| 子长县| 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