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生
(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南衡陽421001)
從“理論上的修正主義者”到“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的典范”,從“企圖取消唯物主義來閹割辯證唯物主義”到“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成就”,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格奧爾格·盧卡奇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界最受爭議的對象,他的著作自然也成為后來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們所關注的焦點。然而,對盧卡奇的本體論思想研究,人們的視域往往局限于《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之中。實際上,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早年的本體論思想,在某種意義上比其晚年更符合馬克思的本真,他當時抨擊理論研究教條化的態(tài)度和重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勇氣至今仍是值得稱道的。
作為《歷史與階級意識》的中心概念,“歷史”是盧卡奇用來改造舊唯物主義的自然本體論與克服黑格爾唯心論的關鍵詞匯。所謂“歷史”,“一方面主要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產(chǎn)物(當然迄今為止還是不自覺的),另一方面又是一連串的過程,人的活動形式,人對自我(對自然和對其他人)的關系就在這一串過程中發(fā)生著徹底的變化”[1]279。實際上,盧卡奇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盧卡奇認為“歷史”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我們的行為實際上就是“歷史”;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全部現(xiàn)實看作歷史,那么實際上歷史可以被理解為我們的行為。這就使得“歷史”失去了以前在其他哲學家那里的多少有點虛構的性質(zhì)。顯然,盧卡奇的歷史概念超越了黑格爾,擺脫了唯心論的糾纏,讓“歷史”從“思辨的想象”中回到現(xiàn)實,讓哲學從“天上回到人間”。另一方面,盧卡奇還認為,“歷史”是生成的,是歷時動態(tài)的?!爸挥袣v史的生成才真正消除事物和事物概念的——真實的——獨立性及因此而造成的僵硬性?!瓪v史的生成消除了這種因素的獨立性。恰恰是由于歷史的生成迫使想與這些因素相符合的認識把概念結構建立在內(nèi)容之上,建立在現(xiàn)象的獨一無二的和新的性質(zhì)上”[1]226。一句話,歷史恰恰就是人的具體生存形式不斷變化的歷史,任何僵化的理解都會淪為幻想。
正是基于對歷史概念的上述理解,盧卡奇順理成章地把自然觀納入到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使自然從屬于社會歷史,并由此得出“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在社會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什么被看作是自然,這種自然同人的關系是怎樣的,而且人對自然的闡明又是以何種形式進行的,因此自然按照形式和內(nèi)容、范圍和對象性應意味著什么,這一切始終都是受社會制約的”[1]325。這充分體現(xiàn)了盧卡奇對自然觀的歷史性解釋原則:在任何歷史時代,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從其形式、范圍、內(nèi)容到客觀性,都要受到相應的社會條件的制約,受到人與自然關系的制約,進入人的視野中的自然界,都是與人的生存活動和生產(chǎn)方式相關的自然界。顯然,依托歷史概念,盧卡奇徹底超越了“盲目崇拜自然物質(zhì)”的機械舊唯物主義,阻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一次驚人的理論倒退”。在盧卡奇眼中,“歷史”是主體和客體(實體)的同一:作為主體,它是人類自己的能動創(chuàng)造;作為實體(客體),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客觀歷史過程。
雖然,在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膚淺化”、“平庸化”和“機械化”的過程中,盧卡奇有點“矯枉過正”,但是,他的思想非常吻合馬克思所強調(diào)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質(zhì)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的聯(lián)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xiàn)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zhì)的統(tǒng)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xiàn)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xiàn)了的人道主義?!盵2]
由于歷史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歷時動態(tài)”的“一連串過程”,那么,只有實現(xiàn)從獨斷的思維范式轉向總體的思維范式,才能對“事實”進行正確的把握。因此,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1967年的新版序言中,提出了一個重要原則問題:“毫無疑問,《歷史與階級意識》的偉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會民主黨機會主義的‘科學性’打入冷宮的總體范疇,重新恢復了它在馬克思全部著作中一向占有的方法論的核心地位?!盵1]15盧卡奇認為,無產(chǎn)階級徹底的革命性不僅在于其革命內(nèi)容同資產(chǎn)階級社會相對立,更重要的在于其方法本身的革命本質(zhì);而總體范疇的統(tǒng)治地位,正是科學中的革命原則的支柱?!爸挥性谶@種把社會生活中的孤立事實作為歷史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并把它們歸結為一個總體的情況下,對事實的認識才能成為對現(xiàn)實的認識”[1]56?;诖?盧卡奇甚至得出:“對馬克思主義來說,歸根結底就沒有什么獨立的法學、政治經(jīng)濟學、歷史科學等等,而只有一門唯一的統(tǒng)一的——歷史的和辯證的——關于社會(作為總體)發(fā)展的科學?!盵1]78
作為馬克思取自黑格爾并獨創(chuàng)性地改造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zhì),總體范疇對各個環(huán)節(jié)和部分的全面的、真實的認識起著決定性作用,即總體對各個環(huán)節(jié)和部分顯示出全面的、決定性的統(tǒng)治地位。盧卡奇認為放到總體中去,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單個現(xiàn)象的評價,而且對結構的評價也根本地改變了。盧卡奇以西斯蒙第的危機理論為例指出,即使正確無誤地考察了所有細節(jié),如果缺乏總體性思維,也會阻礙對個別現(xiàn)象的真正認識。對于盧卡奇的總體觀,我們至少可以作如下兩個方面的理解:一方面,環(huán)節(jié)和部分構成總體,但總體并不是環(huán)節(jié)和部分的機械相加??傮w的范疇決不是把它的各種環(huán)節(jié)歸結為無差別的一致性、同一性。作為總體的環(huán)節(jié)和不同要素,它們之間的不同是統(tǒng)一體內(nèi)部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又是它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基礎。如果人們需要理解某一特定的歷史事件或過程,就必須把它看作一個具體的整體的一個方面。比如,生產(chǎn)、分配、交換和消費都是人的關系的具體體現(xiàn),它們都可以歸結到人的關系的總體中。因此,生產(chǎn)者同生產(chǎn)總過程的分離、工人個體勞動被肢解為不考慮工人總體特性的一部分、社會被分裂為盲目生產(chǎn)的個人,等等,這一切必定會深刻地影響資本主義的思想、科學和哲學。另一方面,總體觀不僅規(guī)定認識的對象,而且也規(guī)定認識的主體。“資產(chǎn)階級科學——自覺或不自覺地、天真地或理想化地——總是從個人的觀點來考察社會現(xiàn)象。而個人的觀點里是不會產(chǎn)生出總體,最多能產(chǎn)生某一局部領域的一些方面,而且大多只能產(chǎn)生一些零碎不全的東西:一些無聯(lián)系的‘事實’或抽象的局部規(guī)律。只有當進行設定的主體本身是一個總體時,對象的總體才能加以設定;所以為了進行自我思考,只有不得不把對象作為總體來思考時,才能設定對象的總體”[1]77-78。
在盧卡奇看來,如果放棄把現(xiàn)實把握為整體,即放棄總體性思維范式,最終會走向“獨斷主義”。盧卡奇認為,以前的理性主義是一種形式體系,始終只是一種部分性的體系,“它和現(xiàn)象的這樣一個方面有關,這個方面是知性可以把握的,是知性可以創(chuàng)造的,并因而是知性可以控制的、可以預見和可以計算的”。因此,當這樣一種理性部分性體系越是接近存在的這些“最終”問題時,“它的只是部分性的、只是輔助性的、不能把握‘本質(zhì)’的特點也就暴露得更加明顯”[1]184。當人們不是讓事實消失在由知性創(chuàng)造的理性形式的宏偉建筑后面,而是牢牢抓住其非理性特征,力求建立體系時,這就使方法論沿著不斷相對化的方向前進。這樣一來,獨斷的形而上學被一種同樣獨斷的相對主義所取代?!斑@種獨斷主義是這樣產(chǎn)生的,即必然要有一種同樣沒有被辯證理解的客觀現(xiàn)實來適應沒有被辯證理解的人。相對主義因此是在一個本質(zhì)上靜止的世界中打轉。由于這種相對主義不可能意識到世界的這種不運動性和自身立場的僵化,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退回到那樣一些思想家的獨斷主義立場上去,……它就不可避免地要變成獨斷主義”[1]281。盧卡奇不僅對黑格爾的總體概念進行了徹底的唯物主義改造,而且將總體觀念視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視為能夠在思維中再現(xiàn)和把握現(xiàn)實的唯一方法,從而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本體論獨斷性思維的批判和轉換。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思維轉換,馬克思的革命辯證法才得以揭示,其哲學本體論的重建才得以可能。
盡管在斯大林主義的專制下,盧卡奇自愿或不自愿地對自己早期的思想做過很多次自我批評,比如承認自己從黑格爾那里得來的“倫理唯心主義”帶有“浪漫的反資本主義因素”,指出當時的思想只是“以救世主自居的烏托邦主義”,而著作也具有“馬克思主義學徒期”的特征;同時,他還對自己漠視自然、遺忘勞動、異化等同對象化等許多方面進行了自責和反省。但是,盧卡奇對辯證法的推崇和堅持卻是一以貫之:“如果擯棄或者抹殺辯證法,歷史就變得無法了解。”[1]60這樣看來,使用“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作為《歷史與階級意識》副標題的目的就顯而易見了。此外,他在其著作的首篇《什么是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中開宗明義:“我們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駁倒了馬克思的每一個個別的論點。即使這一點得到證明,每個嚴肅的‘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者仍然可以毫無保留的接受所有這種新結論,放棄馬克思的所有全部論點,而無須片刻放棄他的馬克思主義正統(tǒng)?!币驗?“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tǒng)僅僅是指方法。它是這樣一種科學的信念,即辯證的馬克思主義(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引者注)是正確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只能按其創(chuàng)始人奠定的方向發(fā)展、擴大和深化。而且,任何想要克服它或者‘改善’它的企圖已經(jīng)而且必將只能導致膚淺化、平庸化和折中主義”[1]47-48。
盧卡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同黑格爾哲學的密切關系就在于辯證法,馬克思就是采納了黑格爾方法的進步方面,即作為認識現(xiàn)實的方法的辯證法,同時又克服和清除了其中的“‘永恒價值’的傳奇性殘余”,從而實現(xiàn)了對黑格爾辯證法的革命性改造。通過沿著黑格爾對康德和費希特批判方向的繼續(xù)和發(fā)展,馬克思使自己同黑格爾的繼承人分道揚鑣,“因而出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一方面,產(chǎn)生了馬克思的辯證方法,它堅持不懈地繼續(xù)了黑格爾竭力要做而未能具體做到的事情。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著作體系的尸骸,供追腐逐臭的語文學家和體系炮制者去分享”[1]67-68。因此,盧卡奇呼吁:“黑格爾必須不再被當作‘死狗’對待,但是即使這樣,我們也必須砸碎那座以其歷史形式存在的體系的‘死’建筑,以便救出他的思想的最有現(xiàn)實意義的傾向,使它們在現(xiàn)在能夠再次成為充滿活力和有效的力量?!盵1]44顯然,盧卡奇在這里指明了馬克思辯證法的直接來源,并想通過更新與發(fā)展黑格爾辯證法和方法論來恢復馬克思理論的革命本質(zhì),這樣的觀點和做法與馬克思本人一致:“我(指馬克思——引者注)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指黑格爾——引者注)的學生,并且在關于價值論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賣弄起黑格爾特有的表達方式。辯證法在黑格爾手中神秘化了,但這決沒有妨礙他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盵3]
然而,辯證法不應該看成是被帶到歷史中去的,或是像黑格爾所做的那樣,辯證法要依靠歷史來解釋。辯證法來自歷史本身,是在歷史特定發(fā)展階段的必然的表現(xiàn)形式。在盧卡奇那里,唯物主義辯證法是以總體概念作為支柱所建立起來的革命的辯證法。這種辯證法是主體對客體進行改造的歷史理論,它的決定性因素在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在作為范疇基礎的現(xiàn)實中的歷史變化是思想中的變化的根本原因等等”[1]51,并不是在于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之中。由此他反對恩格斯把辯證法推至自然界:恩格斯對辯證法的表述之所以造成誤解,主要是因為恩格斯錯誤地追隨黑格爾把這種方法擴大到對自然界的認識上。恩格斯對最根本的相互作用,即歷史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辯證法關系連提都沒有提到,更不要說把它置于方法論的中心地位了,“然而沒有這一因素,辯證方法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不管如何想(終歸是妄想)保持住‘流動的’概念”。沒有主體的外部自然界是絕不可能自發(fā)產(chǎn)生革命功能的歷史辯證法的,如果忽視了這一中心的功能,“那末構造‘流動的’概念的優(yōu)點就會全成問題,成為純‘科學’的事情”[1]50。許多人認為,盧卡奇在辯證法上與恩格斯的不一致,“開創(chuàng)了把馬克思同恩格斯對立起來的惡劣先例”,但作為一個“不偏不倚”的公正的讀者,人們?nèi)菀桌斫狻稓v史與階級意識》一書譯者杜章智在其譯序中所言:“的確,恩格斯講辯證法主要是講它的幾大規(guī)律,而這些規(guī)律并不構成盧卡奇的理論的核心。不過,我們也沒有理由認為盧卡奇會拒絕恩格斯所說的任何一條辯證法規(guī)律,因為在盧卡奇的書中也多次提到過這些規(guī)律。至于盧卡奇著重說明的具體總體的范疇,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第一章中說辯證法是把事物作為‘廣泛的總的聯(lián)系’的一部分去把握時,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具體的總體,實際上是包含著這層意思的?!盵1]5-6可以說,盧卡奇與恩格斯在辯證法的理解上的差別,主要是由于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其目的和側重點也就不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目的在于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出自覺的辯證法,而盧卡奇的歷史辯證法在于抵制“粗陋的、非批判的唯物主義”,在于防止“一種沒有革命的‘進化’理論、一種沒有任何沖突就可以‘自然長入’社會主義的理論”[1]52。盧卡奇加強了辯證法中恩格斯涉及較少的總體范疇的闡述,應該說是盧卡奇的功績。
通過歷史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的辨證關系的強調(diào),盧卡奇關注了“最終哲學基礎”,實現(xiàn)了物質(zhì)實體向關系實在的轉換,我們完全可以把他對辯證法的研究理解為本體論的前導。“我(指盧卡奇——引者注)同樣不想否認,在書中許多地方,我試圖對辯證范疇的真正本質(zhì)和運動做出描繪,這會導致一種真正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存在的本體論”[1]22。因此,盧卡奇晚年指出:“從來沒有人像馬克思那樣全面地研究過社會存在本體論,只有經(jīng)過本書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方法,對他們主要的社會存在范疇所采取的具體態(tài)度進行詳盡的分析,才能說明上述看來是無可爭議的論斷是正確的?!盵4]370通過歷史辯證法的厘定,盧卡奇為人們?nèi)娑钊氲乩斫怦R克思哲學本體論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然而,限于自身與黑格爾思想的“糾纏”,限于對勞動的遺忘和實踐的錯誤理解,早年盧卡奇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重建的嘗試未能如愿,正如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1967年的新版序言中所談到的:“這本書最突出的特點在于,與作者的主觀意圖相反,它在客觀上代表了馬克思主義史內(nèi)部的一種傾向,這種傾向的所有各種表現(xiàn)形式,不論它們的哲學根源和政治影響是如何極不相同,也不論它們愿意還是不愿意,都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的根基的。我指的是將馬克思主義僅僅看作是一種關于社會的理論、社會的哲學,因而忽視或者否認它同時也是一種關于自然的理論的傾向。”[1]10
總之,盧卡奇以其天才的歷史概念、總體的思維范式和革命的辯證法,對馬克思本體論的重建進行了嘗試,堅決抵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自然本體論”傾向。令人遺憾的是,隨著向斯大林的妥協(xié),盧卡奇晚年的本體論思想突然又倒退了。他在其著作《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中提出:“我們的考察首先要確定社會存在的本質(zhì)和特性。然而,要想能夠哪怕只是近乎明智地論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不應忽視一般的存在問題,更確切地說,就不應忽視無機自然、有機自然和社會這三大存在類型之間的關聯(lián)和差別。(他還經(jīng)常把前兩種存在稱為自然存在——引者注)若是把握不住這種關聯(lián)及其活力,那就不能正確地表述任何真正的社會存在本體論問題,更不要說根據(jù)這種存在的性質(zhì)相應地解決這類問題了。”[4]3在晚年的盧卡奇看來,社會本體論以一般本體論為前提,社會存在本體論只能建立在自然本體論的基礎上。這時的盧卡奇不僅僅只是將自然本體論視為社會存在本體論的前提和基礎,而且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本體論化。換句話說,最終他又回歸到早年批判的自然本體論中去了。
[1]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3]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
[4] 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上[M].白錫堃,張西本,李秋零,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