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行軍
(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北京100089)
雖然仍有當代哲學家非常重視把命題作為真理工具,如Quine就說“談到真?zhèn)?我們必定是說某個命題的真?zhèn)?這是被廣泛接受的”[1]77,但畢竟對命題真理性探討的呼聲已經(jīng)被勢不可擋的后現(xiàn)代哲學所淹沒?!昂蟋F(xiàn)代”在當代是一個如此熱門的詞匯,以至于 Stuart Sim[2]vii指出“現(xiàn)在再來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后現(xiàn)代的世界已經(jīng)是陳詞濫調(diào)了”,而且“從影響的廣泛性上看,在20世紀除了馬克思主義,大概就屬后現(xiàn)代主義了”[3]9,因此我們對后現(xiàn)代關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和任何其他的后現(xiàn)代概念一樣,后現(xiàn)代真理觀也是“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其變換速度真有令人目眩之感,往往是我們剛剛對某個或者某派后現(xiàn)代哲學家所用術語了解清楚,還沒來得及消化其內(nèi)涵,它已經(jīng)成了昨日黃花。
作為后現(xiàn)代哲學的最新發(fā)展,雖然體驗哲學的創(chuàng)立者Lakoff G和Johnson M[4]3認為當代認知科學的三大發(fā)現(xiàn)——“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動搖了西方哲學的基石,使得“哲學再也不會回到從前的狀態(tài)”,但其實體驗哲學仍然擺脫不了后現(xiàn)代哲學“強調(diào)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統(tǒng)性、不確定性、非連續(xù)性、多元性”[3]286的特征,它只不過是眾多后現(xiàn)代哲學派別中的新變種。本文主要在后現(xiàn)代大背景下對體驗哲學的真理觀進行概括介紹和評論。
真理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渴求的永恒主題之一,在認識論中具有重要地位。Ho rnstein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認識論可以說主要探討的是:①人類的信念是如何產(chǎn)生的?②人類的各種信念之間是怎樣聯(lián)系在一起的?③人類的信念是如何與客觀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前兩者都是心智研究所關注的范疇,而第三個問題則涉及到一種真理理論,認識論則試圖將這些組合在一起,從而能夠提供一個理論框架來解釋人類擁有正確的信念是如何成為可能的。因此知識論可以看作是包括以下三個分支:①一種心智理論;②一種真理理論;③一種將①和②組合在一起的理論,使得一些信念在這個理論體系下具有真理性,而另一些信念則具有謬誤[5]146。
哲學家蘇珊·哈克縱觀整個真理的探索歷史,將其粗略地分為符合論真理觀、實用主義真理觀、融貫論真理觀、語義真理觀和冗余論真理觀[6]。后現(xiàn)代主義真理觀可以追溯到海德格爾乃至尼采。海德格爾對“真理”一詞的詞源學研究表明,真理對應的古希臘語是“aletheia”,它的原意是“無蔽”,“因此真理的本質(zhì)就在于無蔽或敞亮,即使‘存在著如其所是的那樣顯示出來’,而非真理或不真的本質(zhì)就是‘晦蔽’”;而“aletheia”(無蔽)的詞根是“l(fā)ethe”(晦蔽或忘卻),即“真理的根源是非真理,真理預先假定了一種永遠不可能完全敞亮的晦蔽的背景”,因此完整的真理本質(zhì)還包括著非真理,而晦蔽是無蔽的源泉,也就是說非真理優(yōu)先于真理的存在,完全無蔽的絕對真理是不可能的[3]277。海德格爾把在世現(xiàn)象當作真理的源泉,從而否定了符合論的真理觀。以伽達默爾為首的后現(xiàn)代解釋學派繼承了海德格爾真理就是存在的敞亮的觀點,認為真理就是對人生意義的闡釋。而以德里達為首的解構主義者則通過對“在場的”形而上學的摧毀,發(fā)揮了海德格爾非真理優(yōu)先于真理之說。同時,絕對真理觀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坍塌使得多元真理觀得到較好發(fā)展①王治河.后現(xiàn)代主義詞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主要參考了王治河、汪小熙、劉嘯霆和于奇志等人的相關詞條。。
體驗哲學的產(chǎn)生受John Dewey和 Maurice M erleau-Ponty[4]97的影響最多,其萌芽早在Lakoff G和Johnson M那里已經(jīng)初見端倪。Lakoff G和Johnson M[7]185-228指出了傳統(tǒng)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哲學的種種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拒絕絕對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第三種選擇,即體驗哲學(experientialism)。他們認為客觀性的神話在經(jīng)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兩種哲學傳統(tǒng)中都普遍存在,“從前蘇格拉底時代至今,客觀主義的神話占據(jù)著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學的統(tǒng)治地位”[7]195。因此,體驗哲學走到了客觀主義的反面,極力凸現(xiàn)人的體驗性。后來Lakoff G和Johnson M又對體驗哲學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論述,把它作為一種與兩千多年來西方傳統(tǒng)哲學完全不同的哲學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并認為這種哲學的出現(xiàn)使得“哲學再也不會回到從前的狀態(tài)”[4]3。
Ho rnstein談到的知識論的三個分支中,真理是其核心所在。他指出實在論和非實在論真理觀的區(qū)別主要在于:非實在論者認為真理是和我們的認知能力或者說是和我們的探索方法相聯(lián)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真理是我們正確認知的結果,而實在論者認為人類的認知能力是一回事,而世界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兩者之間并沒有像非實在論者所認同的那種概念聯(lián)系[5]147。在實在論研究方面,Lakoff G和Johnson M認為西方哲學的實在論可以粗略分為三個時期:即古典的直接實在論(direct realism)、由笛卡爾開創(chuàng)的表征實在論(rep resentation realism)和他們自己所提出的體驗哲學實在論(embodied realism)。
古典實在論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為[4]94-96:①實在性在于承認物質(zhì)世界的存在,探尋我們怎樣成功地改造、利用物質(zhì)世界來生存。②直接性在于不承認心-物之間有任何空白。③絕對性在于認為世界具有唯一的、絕對的客觀結構,而我們可以獲得絕對正確、客觀的知識。
表征實在論由于無法填補我們的大腦和世界之間的空白,因此沒有被人重視,從笛卡爾到現(xiàn)在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并且逐漸退化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實在論。分析哲學實在論接受觀點③反對觀點②,并認為觀點①是觀點③的結果,或者說觀點①來自觀點③。
體驗哲學實在論接受觀點①和觀點②,但是反對觀點③。因為體驗哲學不承認只存在一種對世界的正確描述方式,這也就預設了它是一種相對主義。的確,體驗哲學認為知識是相對的,與我們的身體、大腦和我們與外界的相互作用相對,但它又不是一種極端的相對主義,因為它承認穩(wěn)定知識、客觀日常世界和科學的存在的可能性。體驗哲學實在論是對古典直接實在論的一種揚棄。
在當前的分析哲學中,所指和真理的理論之所以重要在于分析哲學要用它來填補符號和實踐之間的空白。分析哲學的符號-系統(tǒng)實在論過多地關注所指與真理問題的原因在于它們將符號和客觀外界之間的空白擴大化了。因此,分析哲學必須借助于一種“符合真理理論”,用這種對應符合關系來填補那種溝壑。一般的符合論真理觀將命題介紹進來之后,單詞和世界之間的空白在于[4]100:
空白1:自然語言的句子和包括抽象符號的獨立于語言的命題之間的空白
空白2:符號結構和世界之間的空白。
體驗哲學的真理觀認為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會受到我們操縱外界客體的能力、感知器官、大腦的結構、文化和我們與外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的影響。那些我們在一種條件下認為是真理的信念取決于我們對那個條件的體驗理解。對于傳統(tǒng)的真理觀,它是一個層面的真理,但可能在另一個層面具有矛盾。因此,Lakoff G和Johnson M認為真理必須有不同的層面,主要包括:神經(jīng)層、現(xiàn)象意識層和認知無意識層[4]103。神經(jīng)體驗決定了那些刻畫在我們神經(jīng)層面上的概念和認知操作結構;意識在現(xiàn)象層具有可及性,它包括任何我們可以意識到的東西、尤其是我們的心智狀態(tài)、身體、環(huán)境和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個層面“說”出我們體驗的“感覺”;如果把有意識層當作是冰山的海面部分,則無意識層就是冰山的其余部分,它包括所有那些最終支持有意識經(jīng)驗的心智操作,當然包括我們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
這種具有三個層次的真理觀帶來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做一個本體論的形而上學的承諾,將其中一個層面當作其他層面的基礎,或者提倡一種多元形而上學主義?Lakoff G和Johnson M認為三個層面都有效,體驗哲學真理觀反對那種認為只存在著唯一正確的對任何環(huán)境描寫的提法,對一個情景的每一種不同理解都提供了一種對那個情景什么是真的認同,而每一個這樣的現(xiàn)實認同都是一個對真理認同的版本。不過,體驗哲學反對還原論。還原論認為只有那種物理存在實體才是真實的。Lakoff G和Johnson M談到:很顯然我們不是還原論者,但我們是物理主義者在于我們認為存在著一種終極物質(zhì)基礎。在體驗哲學實在論中,真理是和理解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沒有這種形而上學-認識論的分別,也就是說我們是一種不同的物理主義者。
體驗哲學以批駁傳統(tǒng)真理觀、特別是分析哲學“符合論”真理觀在對隱喻的解釋方面無能為力為切入點,批判了客觀主義真理觀的虛妄性,建構了以理解為核心、以概念結構和認知圖式為表征工具、以一定條件下的體驗為前提的全新真理觀。這種真理觀在對隱喻、概念系統(tǒng)和認知的互動性等這些被傳統(tǒng)真理觀忽視,但在真理觀構建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的重視方面具有很大進步性。Lakoff G和Johnson M曾經(jīng)詳細分析了投射和范疇化在真理構建中的作用[8]。二位學者還以我們對簡單句子、傳統(tǒng)隱喻和新鮮隱喻的理解的分析為切入點,論證了概念系統(tǒng)、投射、背景、范疇化和隱喻這些認知因素在我們認知活動中的重要作用[7]160-165。體驗哲學的真理觀以理解為基礎,這種真理觀的核心是要分析理解一個情景意味著什么?[7]176這種理解可以分為直接理解和間接理解兩個方面。有許多東西我們是通過身體體驗直接理解的,這就是直接理解,主要包括實體的結構、中心化結構、經(jīng)驗的維度、格式塔體驗、背景化、凸現(xiàn)、客體屬性與主體互動化和原型。間接理解包括人類情感、抽象概念、心智活動、時間、工作、社會機構、社會實踐等,我們間接理解的過程就是對直接理解資源的利用。我們的基本間接理解過程涉及到借助于另一類實體或經(jīng)驗,理解這類抽象的實體或經(jīng)驗,必然涉及到不同類別實體,這個過程的實質(zhì)就是隱喻,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直接理解通過隱喻成為間接理解所借助的源泉。因此,體驗哲學真理觀認為:
當我們對一個陳述的理解與我們對其相對應的環(huán)境的理解相符合到能夠適應我們的目的時,在這個特定環(huán)境中,我將此陳述理解為真[7]179。
這種建立在理解基礎之上的真理,它必須以人類概念化的和可理解的形式呈現(xiàn)給主體,否則主體不能夠理解,那又談何真理或者謬誤呢?因此,Lakoff G和Johnson M將體驗真理表達為:一個人認為一句話在某個條件下是“真”的,只有當他把那句話理解為其表達的意思與他在那個條件下的理解相一致[4]106。
所以體驗哲學的真理觀當然不是絕對的客觀主義真理觀,它跟人們?nèi)绾问褂门c我們的理解相聯(lián)系的“真”這個詞有關。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體驗哲學真理觀具有以下特征[7]180-181:
第一,體驗哲學真理觀與傳統(tǒng)“符合論”真理觀有相通之處,但又有本質(zhì)的不同。它們都認為真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陳述和客觀外界一些事物狀態(tài)相符合,但是傳統(tǒng)“符合論”真理觀認為一個陳述具有客觀意義,用此來限制陳述為真的條件,真理是在陳述與客觀外界之間的直接相符合。而體驗哲學真理觀認為真理是以理解為基礎的,真理是一種用來指導在某種環(huán)境下去理解某個陳述正確或錯誤的理論,而對陳述和環(huán)境的理解又涉及到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因此真理常常是和概念系統(tǒng)相聯(lián)系的。另一方面,理解是以我們的身體體驗為基礎,具有相對性,因此不存在絕對客觀的真理或者任何對客觀外界的確定性陳述,自然就不存在客觀主義所認同的超越時空的客觀性真理的存在。
第二,理解某件事要求將它放入某個特定的連貫的認知圖式中,而認知圖式是和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真理往往又取決于連貫性,也就是說在影響真理的因素中又多了一個連貫性理論。
第三,理解又要求在經(jīng)驗中存在一個認知背景。從體驗哲學觀出發(fā),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來自我們的身體體驗和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說,我們的認知范疇不僅受到我們身體體驗的影響,還受到我們文化的影響,這使得影響真理的因素中又多了一個語用理論。
第四,體驗哲學真理觀又和傳統(tǒng)實在論有共通之處(當然也有不少相左的地方,如對絕對真理的觀點,體驗哲學是堅決反對的)。它們都承認客觀外界存在,人們在特定的文化中通過經(jīng)驗與外界打交道,人類的范疇化受到客觀外界現(xiàn)實的限制,但體驗哲學真理觀不僅僅包括外在的物理世界,它把傳統(tǒng)實在論的現(xiàn)實范疇擴展到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宗教機構等這些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范疇上來。它與傳統(tǒng)真理觀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認為人類的概念并不是與物質(zhì)的內(nèi)在屬性相對應,只是與和主體互動化的屬性相對應。這從隱喻觀來解釋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概念在本質(zhì)上可以隱喻化,不同文化的概念系統(tǒng)可以變化。
第五,具有不同概念體系的人對世界的理解可能大不一樣,因此它們從各自的體驗出發(fā),可能會有不同的真理觀,而且連對真理和現(xiàn)實的評價標準也可能有不同之處。
綜上所述,體驗哲學真理觀與其他后現(xiàn)代哲學流派相比,并沒有本質(zhì)的不同:它吸收了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的一些核心思想,如對認識論基礎主義的放棄,對身體在我們經(jīng)驗結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對經(jīng)驗結構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的強調(diào);而從家族相似論出發(fā)來考慮范疇化,對意義圖像觀的拋棄,對積木式組合意義理論的拋棄和對意義是與語境及我們的概念結構相聯(lián)系的強調(diào),這和維特根斯坦晚期哲學思想有相通之處;對真理相對性的認同,這和后現(xiàn)代提倡真理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兼容性是不謀而合的,真理具有相對性基本上是所有后現(xiàn)代哲學的共識。
后現(xiàn)代主義是一場現(xiàn)在仍在進行的運動,它究竟會持續(xù)多長時間,我們無從知曉,但有一點是可知的,即正如利奧塔所言,“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隨著時間來交替,而我們當前的后現(xiàn)代性也只不過是另一場現(xiàn)代性爆發(fā)前的暫時緩沖”[2]290。因此,我們可以斷定體驗哲學作為后現(xiàn)代哲學的最新發(fā)展,也只不過是多彩多姿的后現(xiàn)代萬花筒中的一束。
體驗哲學與其他后現(xiàn)代哲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它來源于認知科學,而總體上“認知科學根源于哲學,又包含著許多哲學問題”[9]。認知科學是一個多學科的領域,處在人類科學研究中的前沿領域,很自然,有深厚認知理論作基礎的體驗哲學必然也有著無限的應用前景;認知語言學極大地豐富了語言意義的研究,為語言研究開辟了新天地,而體驗哲學作為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被提出,對認知語言學的構架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對體驗哲學真理觀的關注、研究、利用,必定會對認知科學和語言學及其他相關科學的發(fā)展提供宏觀的指導作用。不過,和任何其他后現(xiàn)代理論一樣,體驗哲學的真理觀也并非那么的“真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需要我們批判地利用。劉宇紅[10]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出發(fā),對體驗哲學的認識論進行了批判吸收,這種現(xiàn)象值得我們重視,并作進一步的工作。而蔡曙山[11]已經(jīng)將其用于邏輯研究,對認知邏輯的研究取得了讓人信服的成果。我們期望更多的研究者能夠吸收體驗哲學的精華,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更大的成果。
[1] Quine W V.Pursuitof truth[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77.
[2] Sim S.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ostmodernism[M].New York:Routledge,2005.
[3] 王治河.后現(xiàn)代主義詞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4] 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5] Ho rnstein No rbert.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as research strategies[M]∥in M cGilvray,Jame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hom sk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6] 蘇珊·哈克.邏輯哲學[M].羅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07.
[7]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 hat catego ries reveal about the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57-360.
[9] 魏屹東.認知科學與哲學關系的歷史審視[J].文史哲,2005(2):134.
[10] 劉宇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觀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比較[J].福建外語,2002(3):1-4.
[11] 蔡曙山.認知科學背景下的邏輯學——認知邏輯的對象、方法、體系和意義[J].江海學刊,2004(6):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