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和 (浙江平陽縣中醫(yī)院 325401)
留置套管針最大流速可達97ml/min,能滿足危重病人搶救需快速補液的要求[1]。一般選上肢的肘部靜脈、腕靜脈和下肢的大隱靜脈,但是四肢傷殘、失血性休克和心臟驟停者肢體靜脈穿刺有一定難度。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急診科共收治此類病人200例,分別采用頸外靜脈與四肢靜脈留置針輸液,并對二者應用效果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及分組 所選200例均為我院急診科危重病人。按穿刺部位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行四肢淺靜脈留置針輸液,觀察組采用頸外靜脈留置針輸液。觀察組:男54例,女46例;年齡20~78歲;其中低血容量休克55例(55.0%),心臟驟停18例(18.0%),多發(fā)傷27例(27.0%)。對照組:男51例,女49例;年齡23~74歲;其中低血容量休克51例(51.0%),心臟驟停20例(20.0%),多發(fā)傷29例(29.0%)。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大體一致。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美國BD公司提供的第三代Y型留置針,型號22、24G,另備3M透明敷貼,操作均由同一批技術熟練的護士完成。觀察組:術者立于床頭,使病人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選擇其右側或左側較充盈的頸外靜脈,取下頜角與鎖骨上緣中點連線之上1/3處,頸外靜脈外緣為穿刺點。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消毒皮膚直徑8cm×8cm,準備穿刺。頸外靜脈充盈不佳時可由助手用食指輕輕擠壓頸靜脈三角區(qū),使靜脈充盈。術者左手拇指繃緊穿刺點上方皮膚,右手持針呈15~30°角直刺血管,見回血后降低進針角度沿血管前行少許,右手固定針翼,左手將軟管全部送入靜脈內,拔出針芯,確定在靜脈內后用3M透明敷貼妥善固定,懸掛輸液瓶,填寫置管日期,調節(jié)好滴速,使病人頭部恢復自然體位。對照組:按靜脈留置針穿刺輸液要求,選擇四肢較粗直的靜脈(前臂內側或小腿內側淺靜脈)穿刺留置輸液。兩組病人輸液暫停期間均用含25U/ml肝素的生理鹽水或生理鹽水3~5ml封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穿刺所需時間、一次穿刺成功率、液體通暢情況、收縮壓升至80mmHg所需時間、置管保留時間,以及導管脫出、液體滲漏、靜脈炎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靜脈留置針應用效果比較(表1) 觀察組留置針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各效果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 其他指標比較 ①靜脈穿刺后患者收縮壓上升至80mmHg所需時間:觀察組(12.01±1.64)min,對照組為(28.45±1.99)min;觀察組所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63.75,P<0.01)。②留置針保留時間:觀察組(7.92±1.26)d,明顯長于對照組的(2.83±1.06)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30.91,P<0.01)。
本文結果顯示,頸外靜脈較四肢靜脈留置針穿刺具有諸多優(yōu)勢,具體如下:①穿刺所需時間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留置針保留時間長。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管徑粗,充盈時最大管徑可達0.8~1.0cm,體表投影較明顯,易充盈,可在直視下進行穿刺。筆者體會,頸外靜脈與上肢靜脈在充盈良好的情況下,均能在2min內建立靜脈通路。在搶救危重病人時,往往由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搏驟停、多發(fā)傷等周圍循環(huán)衰竭和微循環(huán)灌注不足導致靜脈塌陷,穿刺不易成功。而頸外靜脈在上述情況下一般也能顯示,且行徑表淺,走向直,位置較恒定,相對四肢淺靜脈而言,容易穿刺。另外,由于頸外靜脈穿刺成功率高,減少了反復穿刺所致的血管內膜損傷,因此保留時間長。
表1 兩組靜脈留置針應用效果比較 [例(%)]
②液體通暢良好、流速快,收縮壓上升快。頸外靜脈尤其是右側離心臟最近,管徑粗直,彈性好,循環(huán)干線短,液體流速快。經此路輸液、用藥,對提高搶救效率無疑有重要價值。③導管脫出、滲漏及靜脈炎發(fā)生率低。由于危重病人經常出現肢體不隨意性運動,而且幅度與強度較大,故進行四肢靜脈留置針穿刺后易發(fā)生導管脫出及滲漏情況。而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后置管部位易固定,病人相對活動度較小,輸液瓶離注射部位距離較近,有足夠的活動余地,故導管不易脫出,滲漏發(fā)生率低。臨床上影響靜脈留置針保留時間的主要原因是靜脈炎,而機械性刺激是引起靜脈炎的主要原因[2]。頸外靜脈管腔粗大,血流量大,留置針在其內隨血流漂浮于血管中,對血管壁刺激性小,可較快稀釋藥液,減少藥物的刺激,從而降低靜脈炎發(fā)生率。
[1] 張小靜.國內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的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3):220.
[2] 耿少英,趙改婷,高榮花,等.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的實驗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4,19(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