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宏
[摘要]從情感價值觀角度觀照學校,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學校的教育目的缺失了情感之維。人首先是一個愛的存在,學校只有按照愛所確立的價值方向去教育學生,教育的真正意義才能得以顯現(xiàn)。
[關鍵詞]情感價值觀;愛的存在;教育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384(2009)10-0052-02
如今,幸福教育已經(jīng)成為教育界的時尚,“為了孩子的幸?!背蔀橐恍W校的校訓以及許多專家撰論著書的主題。在此,一個不容忽視的、顯而易見的前提性問題是,孩子們心中是否有愛,如果他們心中沒有愛,那么他們還會幸福嗎?如果從情感價值觀的視角重新審視學校生活,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學校的教育目的缺失了情感之維。
情感價值觀的代表人物是德國著名現(xiàn)象學家馬克斯-舍勒(Max·Schere)。他認為,愛在人的存在中起著根本性的奠基作用,愛是人認識世界并形成意志行動的前提。從情感價值觀的視角來理解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認識并體驗到他自己是一個愛的存在。
一、學校教育的“無情”現(xiàn)實
從情感價值觀角度來觀照學校,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關注學校教育的人們大都陶醉于外在的、宏大的教育目標之中,卻忽略了近在眼前的、具體的目標,即兒童個體對學校生活的內心感受?,F(xiàn)在,學校教育在很多時候顯得頗為“無情”。
1學校教育偏重外在目的,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熱情
現(xiàn)在的許多中學生并未輟學,但卻不愿去學校,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患上了“網(wǎng)癮”、“游戲癮”、“電視癮”等,而更多的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軟硬兼施下完成了中學學業(yè)。
12年的中小學教育,給了學生對分數(shù)的執(zhí)著,而代價卻是他們求知熱情的喪失。對此,加拿大的著名教育學者克里夫·貝克(Clive Beck)曾作過尖銳的批判:“對于一個教育機構而言,最矛盾的做法是在教孩子們閱讀時,教育他們去厭惡閱讀;在教他們學習時,教育他們把學習看做一件煩瑣的事情。”
2,教學喪失了人文情懷
走進中小學人文類和藝術類的課堂,我們看到的是人文體驗和審美體驗被知識教學無情地遮蔽。例如:在語文課上,大部分時間被用做講解生字詞、篇章結構、語法知識,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和對意義世界的理解不斷地被擠壓、被邊緣化;我們觀察到的音樂課或美術課,也是過多地強調“術”,而對藝術美的體驗已經(jīng)被技術擠壓得無法生根于孩子的心靈。
單純強調知識和技能的教學使課堂生活變得索然寡味。如果我們僅僅用各種知識和技能填充孩子的頭腦,孩子到了18歲,卻對愛與被愛體驗甚少,那么,他對如何“好好生活”的經(jīng)驗也就相當有限了。
3制度化學校教育:愛遠離孩子
現(xiàn)代人過分強調工具理性,漠視情感的價值,這一切都在學校生活中有所反映——制度化的教育遮蔽了學校生活中的情感之維。
制度化教育把學校生活的一切都納入計劃的軌道,這樣的學校就像一架冰冷的、上乘的機器,出色地干著自己的本職工作。
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約束著學校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于是,相當多的教師淪為了“教書匠”,學生則被迫服從于這些“教書匠”的擺弄,教師的權威使學生喪失了選擇的權利。學校教育制度的強制性使置身其中的人們,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無法自主選擇。因此,我們漸漸忘記了教育的本源——人與人的主體間的精神交流活動。
二、回歸學校教育的情感之基:愛的喚醒
人首先是一個愛的存在,這是教育必須面對的基本前提。這種愛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著明確的價值方向的。愛乃是一個生命個體的核心,他的一切價值選擇都以之為源泉。學校只有按照愛所確立的價值方向去教育學生,教育的真正意義才能得以顯現(xiàn)。
1學習生活:愛智慧,愛真理
學習本來是一切正常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人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充滿智慧創(chuàng)造的學習活動。古人的求知活動就是源于對智慧的熱愛。蘇格拉底致力于引導青少年走上“愛知”的道路??鬃右云鋵糯墨I知識的熱愛,引領弟子們走上求學之路,他“好古,敏以求之”,并且達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的境界,他對于“學”的熱情時刻影響著他的學生。
兒童的學習生活需要這種發(fā)自內心的熱愛。中小學教育不僅應該為孩子打下知識的基礎,更應保護孩子熱愛智慧的火種,以免它被“無情”的制度化教育所泯滅。杜威說過,學校教育并非僅僅是為生活做準備,學校本身就是生活。我們期待著教師在課堂上喚醒學生的求知熱情。下面是一位高三學生對高三語文課的深刻記憶:
從小到大,我上過無數(shù)節(jié)語文課,但最觸動我的是高三時的一節(jié)語文課。在緊張、枯燥的高三復習過程中,語文老師決定丟棄語文課本,花一個月的時間串講《紅樓夢》及其詩詞。老師沒帶任何講稿,就拿著一支粉筆,寫了一大黑板的字,其中有《紅樓夢》的經(jīng)典詩詞,還有人物關系網(wǎng)絡……為了讓我們記住詩詞,他還唱了起來,雖然他沒有歌手唱得好聽,但是,那堂語文課卻讓我至今難忘。在高三緊張的學習過程中,我還是看了一遍《紅樓夢》,雖然我以前曾經(jīng)看過,但卻沒有這次看得那么有興致。
單從升學的角度看,人們很難理解這位語文教師的做法。但是,正是這樣的教師喚起了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熱情。
2集體生活:愛自己,愛他人
在學校集體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離不開他人的存在。人是愛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在愛自己的同時,也愛他人。因為你所愛的他人就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愛,一個人就不可能參與到他人的情感當中,并與之產生共鳴。每個孩子總是參與著各種不同形式的愛,對自己的愛、對父母的愛、對同伴的愛、對老師的愛……這些構成了一個孩子人生的基本色調。每個人對愛的體驗與理解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在學校集體生活中,教師有必要引導孩子在生活共同體中形成對愛的自然而然的理解。
例如:教師應通過日積月累的情感養(yǎng)育,培養(yǎng)孩子之間彼此的信任和情感認同。這樣,孩子們就會被休戚與共的情感聯(lián)結在一起,關愛同學就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集體生活規(guī)則,而成為每個孩子內心自然生長出來的情感之流。
總之,在功利化取向已經(jīng)使情感生活日益邊緣化的時代,學校有責任為兒童提供一個相對安全而充滿愛的生活環(huán)境,這是學校教育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