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勝國
(吉林體育學院科研處,吉林 長春 130022)
論健身氣功在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價值
陶勝國
(吉林體育學院科研處,吉林 長春 130022)
為進一步認識健身氣功在“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價值,采用文獻法、邏輯法、綜合分析法,對健身氣功在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價值進行挖掘探討。認為:健身氣功是以“治未病” 貫穿其始終,并融獨特東方健康文化和科學健康生活方式為一體的體育項目,是“治未病”健康工程首選的一種模式。
“治未病”健康工程;健身氣功;價值
大量的醫(yī)學實踐表明,現(xiàn)代醫(yī)學針對疾病的醫(yī)學思想和行為,在降低病死率的同時,患病率在不斷增加;在醫(yī)學與藥物學進步的另一面又導致醫(yī)源性、藥源性疾病上升,醫(yī)療費用日益上漲,難以控制,造成了社會的極大負擔和分配不公,這種世界性醫(yī)療危機的不斷出現(xiàn),迫使人們對醫(yī)學的目的開始反思。[1]1996年,WHO在《迎接21世紀的挑戰(zhàn)》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yī)學,不應繼續(xù)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y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庇袑W者認為,這實際上就是將醫(yī)學的重心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移。2008年,中國政府適時地提出了“治未病”健康工程這一全新的健康保障服務模式。
“治未病”健康工程是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為貫徹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戰(zhàn)略部署,充分發(fā)揮中醫(yī)“治未病”的特色和優(yōu)勢,在全國倡導實施的旨在努力構建中醫(yī)特色明顯、技術適宜、形式多樣、服務規(guī)范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其主要模式是積極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為指導,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健康保障服務模式,通稱KY3H健康保障服務模式。健身氣功作為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運動養(yǎng)生的一部分,在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優(yōu)勢明顯,本文試圖從幾個方面論述健身氣功在“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價值,希望引起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病后康復人群在個人健康管理過程中予以關注和實踐,并為政府和決策者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拓寬思路提供借鑒。
1.1健身氣功概說
健身氣功是中華傳統(tǒng)養(yǎng)生中的一朵奇葩,“養(yǎng)生”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知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長生久視”。養(yǎng)生也稱攝生,即“治未病”,是通過各種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延長生命的目的。健身氣功作為東方特有養(yǎng)生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以人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jié)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2003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在挖掘整理優(yōu)秀傳統(tǒng)氣功功法的基礎上,以傳統(tǒng)哲學和中醫(yī)學天人合一思想、整體觀念、陰陽五行理論等為其理論基礎重新組織編創(chuàng)了“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易筋經”等四種健身氣功。氣功是人類對生命過程實施自我控制的經驗總結[2],《呂氏春秋》中記載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是健身氣功編排的中醫(yī)學依據(jù)。傳統(tǒng)中醫(yī)學“治未病”提倡預防為主,健身氣功秉承了這一原則,強調練習的出發(fā)點就是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及延年益壽。歷代醫(yī)家對其都有精辟論述,言其意義深遠、機理奧秘、興趣濃郁。它對防病治病、強身健體、防老抗衰、提高身體素質、調動人體潛能、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顯示出神奇而獨特的作用。
1.2中醫(yī)學“治未病”的內涵
祖國中醫(yī)藥學發(fā)展史告訴我們,“治未病”是中華民族從2000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開始,經歷代醫(yī)藥學家在總結前人醫(yī)學成就基礎上,不斷充實和潤色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以內養(yǎng)精氣神,外防病邪侵襲,維護和促進人體陰陽平和,達到“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tài)和“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防治疾病之目的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傳、防重于治的醫(yī)學理念與防治方法。歷代典籍和醫(yī)家都極為重視“治未病”,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長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元·朱丹溪·《格致余論》)?!暗準加谖?,危因于易,能預此者,謂知未病,不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于微而已矣”(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偨Y前人有關“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之義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養(yǎng)護身心,預防疾病的發(fā)生;二是既病防變,即有病要早治療,防止疾病的傳變發(fā)展;三是瘥后防復,指疾病痊愈后積極采取措施促使康復與防止復發(fā)。“治未病”理念深入中醫(yī)學“預防-治療-康復-養(yǎng)生”各個環(huán)節(jié)[3],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陰平陽秘”的陰陽平衡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經絡觀?!爸挝床 ?,對促進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保護健康,促進健康皆有重要的、現(xiàn)實的指導價值。
1.3健身氣功的功法均蘊含著中醫(yī)學的整體觀
健身氣功在其孕育發(fā)展衍變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與中醫(yī)學和傳統(tǒng)哲學等其他文化形態(tài)相互交流與滲透,其功法動作編排及習練一招一式的技巧均體出中醫(yī)學形、氣、神三位一體的整體觀。如健身氣功·八段錦中的“五勞七傷往后瞧”,不僅要回眸一望同時要有下肢的沉浮、上肢的轉擺和整個身體的配合;健身氣功·八段錦功法中強調左右對稱上下相合,動作布局需中正大方不偏不依;健身氣功·六字訣外圃內方含蓄內斂,外示安逸內蘊雄渾;健身氣功·五禽戲內和五行外和三才,仿生自然和諧統(tǒng)一。從而使健身氣功從動作節(jié)奏和風格上都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學“視自然萬物為一體”的整體觀念。
1.4健身氣功鍛煉均以中醫(yī)陰陽學說為指導
首先指導鍛煉者的三調(調身、調息、調心)操作,健身氣功意念活動有陰陽之分,意守陽經可以助陽,意守陰經可以滋陰;想象溫暖,活動的意境可以助陽,想象寒冷,寧靜的意境可以養(yǎng)陰;呼吸也是如此,吸氣為陽,吐氣為陰;調身中的動、剛為陽,靜、柔為陰,再如上下、左右、前后、俯仰、屈伸等都是陰陽的變化,健身氣功鍛煉要注意導引中的陰陽平衡,包括動靜、虛實、上下、左右、前后、快慢、順逆、剛柔以及呼吸配合等的調節(jié),以達到身體的陰陽平衡。其次指導鍛煉者因人選功,由于動功屬陽、靜功屬陰;人的體質也有“少陰之人、太陰之人、少陽之人、太陽之人、陰陽平和之人”,并且 “凡五人者,其態(tài)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相同”。所以選擇功法時,要依據(jù)練功者的體質情況來進行,以補陰之不足,調陽之太過。最后指導鍛煉者辨時練功,四季陰陽有別,一日之中也有陰陽之分,練功者要根據(jù)外界環(huán)境陰陽變化,動靜結合,練養(yǎng)相兼,科學安排運動強度和負荷,否則“悖行導引,徒損陽氣而勞筋骨”。
1.5健身氣功調身之旋轉屈伸均以調節(jié)臟腑疏通經絡為目的
注重旋轉屈伸,尤其突出軀干的旋轉屈伸運動,是健身氣功調身過程中的顯著特點之一。在健身氣功·易筋經中,“倒拽九牛尾勢”從腿到腰到手臂的依次旋轉用力;健身氣功·五禽戲 “虎勢”中,屈膝下蹲、收腹含胸與伸膝、送髖、挺腹、后仰動作一氣呵成,使脊柱形成由折疊到展開的蠕動;注重呼吸吐納的健身氣功·六字訣,軀干運動雖然不大,但在各字訣中也體現(xiàn)出對脊柱的中正調整,如“噓”字訣中軀干的左右旋轉動作。健身氣功·八段錦中 “兩手攀足固腎腰”一勢,脊柱在大幅度的前屈后伸中實現(xiàn)對軀體的良性刺激?!拔迮K之道,皆出于經隧”(《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黃帝內經·靈樞·海論》),皆明確指出了臟腑與經絡的關系。無論是任督二脈的運行,還是分布于脊柱兩旁或交叉于脊柱循行于全身的經絡,無一不與脊柱有著密切的關系。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來看,脊柱鍛煉不僅能夠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強肌力,防止周圍軟組織病變,預防骨質增生,還能增強對內臟的調節(jié),因為調節(jié)內臟植物神經的節(jié)前神經元在脊髓的側角和前角內,節(jié)后神經元在脊柱的兩側或脊柱的前面。因此,脊柱的鍛煉將直接對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內臟系統(tǒng)功能。健身氣功正是通過各種旋、轉、伸、展的軀干運動,從而達到調節(jié)臟腑、疏通經絡、健身養(yǎng)生的目的。
2.1健身氣功體現(xiàn)了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
陰陽二氣化生萬物是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觀,運用陰陽來表現(xiàn)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也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的對立統(tǒng)一觀。在健身氣功的整體運動中無不體現(xiàn)了這種藝術的對比與和諧。健身氣功中的“動靜相兼”、“進退有度”、“上下相合”、“左右對稱”等,常常以鮮明的對比,寓和諧于整體之中,而“剛中含柔、柔中寓剛”,“動中含靜、靜中寓動”,“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又是矛盾對立的合二為一。這種陰陽相生相克的辯證統(tǒng)一,“動轉有對,生生不易”,充滿了東方哲理和藝術情趣。健身氣功·五禽戲中的靜乃靜動,非不動也,定勢動作是形止而意不止,當動起來的時候,又是外動內靜,形動心靜,體現(xiàn)出動靜相間、互為補充、互為依存的辯證統(tǒng)一觀。而健身氣功·八段錦中,如果僅僅是左右開弓、攢拳怒目、劍拔弩張、勁力凸現(xiàn),就失去了動作的韻味。因此,一定要做到隱剛顯柔、剛柔相濟、勁在意中、剛在柔中,這樣才能把剛和柔統(tǒng)一起來,充分體現(xiàn)健身氣功中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哲學觀。
2.2健身氣功鍛煉傳遞著傳統(tǒng)儒、道兩家“性命雙修”樸素的哲學觀
健身氣功鍛煉注重不同年齡、體質、季節(jié)來選擇有關鍛煉項目,選取適當鍛煉地點及適當?shù)腻憻挿椒ǎ⒅乜陀^的同時強調主觀的能動性以提高練功的效果。事實上,健身氣功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以便達到祛病延年的養(yǎng)生目的。明代醫(yī)家張景岳一方面承認人的先天遺傳與壽夭關系密切,另一方面卻更為注重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他說:“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客觀因素與主觀努力并重這一特點的存在同樣不是孤立靜止的,它的產生本身就是儒、道兩種學說相互融合的結果。我們知道,早期儒家學說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便是協(xié)調人際關系,在社會政治領域提倡積極進取,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道家學說在承認自然規(guī)律客觀實在性的同時,還認為“天道”就是“無為”。從這個論題出發(fā),道家必然要求“人道”也同“天道”那樣,應該無所作為,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些充滿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理念的視角,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祛病養(yǎng)生的獨到之處。因此,健身氣功當之無愧地成為令許多西方人神往尊崇的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3健身氣功秉承東方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的“形神兼具、內養(yǎng)為先”理念
與西方體育強調局部、微觀的變化,重視形體鍛煉,崇尚極限,激烈、快速、對抗不同,健身氣功注重宏觀、整體的合一,重視神、意、氣、形的綜合鍛煉,主張柔和、緩慢、均勻、動靜相兼、自我修煉。
健身氣功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心理路程,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不僅在技術風格上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以和為貴思想,其技術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哲學意蘊和倫理道德,它倡導人們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西方主張的與自然作斗爭,征服自然有一種互補意義[4]。如果說,西方體育的運動技術主要是以身體外部的力量、速度為進取,那么健身氣功的運動技術則以內外的和諧為特點。健身氣功歷來注重“內外合一”,“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練心、神、意,外練氣、力、勁”,“外重手、眼、身法、步,內修心神、意念足”,要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健身氣功這種“內外合一 ”的思想,相比于西方體育,表現(xiàn)出了更大的內傾性,側重“心、神、意、氣”的鍛煉,即崇尚“形神兼具、養(yǎng)神為先”。西方體育中也有呼吸的調節(jié),內臟器官的適應,心理因素的運動,然而與健身氣功的“內”相比,深度上相距甚遠。
健康管理是指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具體做法是通過專業(yè)的健康管理公司對個人和群體的健康狀況、生活方式和居住環(huán)境進行評估,為個人和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并干預實施。健身氣功如能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勢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健康管理。
3.1健身氣功和科學生活方式的關系
健身氣功和科學生活方式的關系是通過中醫(yī)養(yǎng)生而形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直接的關系,如健身氣功功法的“熊經鳥伸”和科學生活方式提倡的適量運動。有一部分是直接和間接共同存在的,如健身氣功的調神和科學生活方式提倡的心理平衡。還有一部分是間接的,如中醫(yī)養(yǎng)生與科學生活方式相結合的合理膳食、戒煙限酒等。
3.2健身氣功在實踐科學生活方式中的作用
3.2.1健身氣功具有調節(jié)心理平衡的作用
健身氣功的練習包括用意的調心練習,要求練習者在練習時,思想集中,大腦凈化,情緒平靜,這樣就可以避免各種不良刺激的干擾,使人心理平衡,對不良情緒的控制能力增強;“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理念貫穿于整個功法的動作結構中,使人在學練中受到熏陶,從而起到調養(yǎng)心神的作用;習練過程中大都注重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講究“慎獨”,遇事不爭強好勝,不走極端,與人為善,心胸坦蕩,從而更加融洽自己與社會、他人的關系,使自己心情愉快。
3.2.2健身氣功有利于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
進行健身氣功鍛煉的人,因為是從健康長壽出發(fā),所以對自己的養(yǎng)生行為特別注意。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重視后,不僅可樹立養(yǎng)生理念、獲得養(yǎng)生知識,還會自覺的去進行養(yǎng)生實踐。包括:調養(yǎng)精神、調節(jié)飲食、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食藥并舉、房事有節(jié)、戒煙少酒、趨利避害和道德涵養(yǎng)等。
3.3健身氣功是引導人們走向科學生活方式的橋梁
中國的傳統(tǒng)健身術自產生以來,歷來就不乏道家、儒家、釋家、醫(yī)家、武術家和養(yǎng)生家的參與,最為突出的是——緊密結合了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使其在功法上日臻完善,功理上更加科學。在功法編排中,也力求和中醫(yī)養(yǎng)生緊密聯(lián)系,重視應用調理后天(意守丹田)、補益先天(以腰為軸)的動作;在動作造型上注意模仿鶴、龜?shù)乳L壽動物;大量使用鶴、鹿、龜、壽、還童和延年等養(yǎng)生長壽的詞語,如“摩運壽眉”、“白鶴亮翅”、“神龜服氣”等,使得練習者在學練功法的同時,建立科學生活方式的理念,樹立長壽信心。
健身氣功從來就不是以孤立的功法形式出現(xiàn)的,它還包括養(yǎng)生長壽知識、功法原理等方面的內容,這是其他健身鍛煉所沒有的,這就給健身氣功愛好者學習科學的養(yǎng)生保健知識提供了條件。所以,要使自己健康長壽,就必須懂得養(yǎng)生知識,也就是說要掌握科學的保健和鍛煉知識。這無形中引導人們日常生活行為更趨于合理科學。
綜上所述,健身氣功在“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其既蘊含“治未病”理念,又促進東方獨特健康文化的傳播,同時引導人們踐行科學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迎合KY3H健康保障服務模式要求?!爸挝床 苯】倒こ叹褪且诂F(xiàn)行的“以治病為目的,以醫(yī)生為主體,以醫(yī)院為中心,以體檢為前提,以治愈病灶為結果” 的醫(yī)療體制下,將社會和群體的重心轉化為“以健康為目的,以自己為主體,以家庭為中心,以治未病為核心,以保障健康為結果” KY3H健康保障服務模式。 健身氣功對運動場地要求簡便,無需習練器材,不受地域、氣候等條件的影響,群眾基礎雄厚、費用低廉,安全可靠,利于全民推廣、終身踐行。其在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優(yōu)勢明顯,值得政府決策者及相關領域學者關注。
[1] 劉兆杰.中國體育養(yǎng)生學[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1,10.
[2]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健身氣功·易筋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3.
[3] 武月萍.“治未病”的內涵[J].醫(yī)護論壇,2009(10):248.
[4]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編.健身氣功管理工作資料匯編(一)[Z].2002,12.
OntheValueofQigonginPromotingtheHealthProjectof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
Tao Shengguo
(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130022,Jilin,China)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approach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this paper deeply investigates the value of Qigong in promoting the health projec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o get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it.An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Qigong is a united sports with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Qigong,the unique Eastern Health culture and the Scientific and healthy lifestyle,and it is the first-chosen model in the health projec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he health projec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Health Qigong;value
2009-10-12;
2009-10-21
陶勝國(1972-),男,吉林永吉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體育保健學和健康管理。
G804.5
A
1672-1365(2009)06-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