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艷
【片段】
師:剛才同學們交流時談到第12自然段里,父親挖了很長時間,作者這樣繁瑣地羅列時間的進程,為什么不直接寫出挖了36小時呢?一起來讀一讀這一句。(生讀:“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師:誰來說說?
生:這樣寫,更能體現父親挖了很久。
師:體現出時間的漫長。
生:這樣寫更能表現父親的堅持。
生:通過這樣寫,我們可以看出父親的執(zhí)著。
師:是呀,這樣寫,讓我們讀到了父親的了不起。帶著各自的體會,自由練讀,你會怎樣讀這時間的進程?(師引導學生想象朗讀)
師:同學們,是什么支撐著這位父親這樣苦苦挖掘?
生:是信念。
生:是父親對兒子的承諾。
生:是父親救出兒子的決心
生:是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師:而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們不得不再一次感嘆,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親。
【賞析】這是全國第七屆閱讀教學比賽獲特等獎的課中的一個片段。課上,執(zhí)教者周明玉所提問題不多,可每一個都是能牽一發(fā)而動“全文”、牽一“問”而動全“思”的。對于“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學生起初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層,并沒有深入文本,達到與文本的深層對話。教師運用提問技巧,進行深層次的點撥與指導:“作者這樣繁瑣地羅列時間的進程,為什么不直接寫出挖了36小時呢?”這一問題切入了中心,喚醒了認知,激活了理智,調動了感性。學生聯系上下文,聯想當時情景,進入了深層次的思考,挖掘文本的深度,真切感受到36小時重壓在父親心上的痛苦,以及對兒子的擔憂、對他人誤解的不顧、對艱苦挖掘的承受。這時的讀,學生生發(fā)出了“憤”“悱”,傳遞了對文本感悟的程度。周老師順學而導,又一次點撥:“是什么支撐著這位父親這樣苦苦挖掘?”引領學生透過字面想象文字背后的場景,品出蘊涵其中的情感,學生獲得新體會、新認識,一種強烈的崇敬感油然升起,對文本的感悟更透徹了,一個了不起的父親的形象永駐學生的心中。(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南京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