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勇
許多中學生對深奧難懂的文言文望而生畏,學習興趣不高。而許多中學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卻又走進了一個誤區(qū):教師在教學中只向學生講解翻譯,學生只管記憶翻譯和名篇。這種老化的沒有互動、沒有激情、滿堂灌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既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也不能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要讓學生學好文言文,就要求我們教師能從文言文教學的誤區(qū)中走出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改進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筆者通過多年探索,認為必須強化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才能使學生學習文言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開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源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相當一部分中學生,認為在現代社會學習文言文沒有多大用處,對學習文言文缺乏主動性。教師就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對學生的影響,深入開掘出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揭示文言文的廣泛社會功能,讓他們覺得學習文言文很有益處,誘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文言文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工具,可以從中獲取經驗教訓,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推進我們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文言文是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這些超越古今時空的精神正是通過文言文載體代代相傳,至今仍在升騰激蕩著我們的后生學子。文言文還是培養(yǎng)人們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的工具。誦讀文言文可以時時激越濃郁的情愫,產生對祖國、對中華民族的無限熱愛,無限依戀,從而形成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感,并隨時化作重振河山,抗擊入侵者的力量。
對于那些在文言文學習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氣,但效果總不夠理想的學生。教師就要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使學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時要充分發(fā)揮教材的美感作用,并輔之教師得當的教材處理和動情的朗讀引導,恰當而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把孩子帶入知識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也就培養(yǎng)出來了。另外,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組織學生講故事,開展簡單辯論會等活動,讓學生主動積極理解課文內容。在活動中教師還要及時發(fā)現學生細微的進步,及時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和鼓勵,并與同學們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在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教師輔以恰當的引導,才能達到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的效果。
二.多管齊下,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課文朗讀的總要求。要在教學過程中落實這一要求就必須采用一些具體的有效的辦法。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先教師范讀和領讀,然后學生默讀、誦讀等乃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措施。
1.教師范讀和領讀
文言文之所以讀起來不順暢,除了生僻字多且文中還存在許多異音字,難以認記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有些長句子不容易確定它的停頓。這就使得范讀和領讀顯得非常重要。通過老師的范讀和領讀,能使學生較快掌握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和異音字的正確讀音,把握恰當的音節(jié)停頓,就能在短時間內把文章讀流利,提高閱讀興趣。另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必須建立在正確把握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通過老師滿懷激情地朗誦感染并影響學生,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體會到文章的感情,并用有聲語言表達出來。
2.及時指導學生誦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哉f,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條正確、有效的途徑,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教師在通過范讀和領讀之后,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下注釋默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讀來讀去,通過口、眼、手三條渠道,字、詞、句自然而然地進入大腦,課文的內容和意旨,隨之融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三.切合實際,教會方法,引導學生疏通文意
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疏通文意。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傳統(tǒng)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對號入座,學生一字不漏的記下,使文言文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
所以,疏通文意主要采取讓學生給注釋搬家的辦法。即有選擇地把注釋抄寫到課文中被注釋的字詞的下面或一邊。文言文中真正需要抄寫的注釋并不是很多,一個句子里面影響學生理解文意的詞語一般不會超過三個,只要把這些詞語的意思弄清楚了,整句話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這種給注釋搬家的方法,看起來費事,其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抄寫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記憶。生字詞的注釋就在這個字詞的下面或一邊,學生只要讀課文就會看到,這樣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和識記。
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規(guī)范語言。文言文翻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詞序;最后按照現代漢語規(guī)范要求,作出增補。讓學生先看懂課下注釋,在結合注釋,自讀提示的基礎上,閱讀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然后借助工具書對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進行自我解答,自主把握大意,并做記錄,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來解答各自在閱讀過程中的問題。同時要求學生聯系語言環(huán)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還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就能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最后,學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進行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通過反復的誦讀,使學生讀清句讀,讀出語氣、語調,準確傳達出作者的思想與感情來。
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白寣W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樣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一定會對自己的自主學習效果滿意,也會對文言文產生興趣。通過這種自主學習,學生不僅提高了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四.引導分析關鍵字詞句,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在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等等。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綜合、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捕蛇者說》中,有兩個句子出現“賦”,“歲賦其二”、“更若役,復若賦”,這兩個“賦”的詞性意義各不相同,前者是動詞,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詞,賦稅的意思。再聯系復習舊知,《岳陽樓記》中也出現一個“賦”,“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句中的“賦”和前兩種意思又不同,是一種文體,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筆記,便于復習。我在教學中,只要碰到此類情況,決不放過。至于古今詞義的異同,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幫助學生找出規(guī)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情況比較復雜,常見的有:作代詞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他(們)、她(們)、它(們)等;其次作助詞,既可作結構助詞“的”,有的時候無實在意義,可不譯;三是作動詞,這種情況不大多見。如“又離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這就需特別當心。復習時這些知識須綜合講授,然后要求學生舉例,這樣就能達到掌握規(guī)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五.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體驗課文,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疏通文意之后,是老師講析課文,還是讓學生誦讀感悟?我認為新課改的方向應是讓學生誦讀,在誦讀中想象與感悟。
對一篇文章的理解,能不能通過一講一聽完成?早在1978年葉圣陶老先生就對這一現象產生過質疑?,F在有些老師上課還是十分看重自己的“講”,與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存在偏差有關。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既然這樣,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盡量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去想象、去感悟。
想象就是讓學生在大腦中再現言語揭示的形象。這種做法不僅適用于寫景狀物的抒情類文章,也適用于敘事類文章?!白匀龒{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出。自非亭午夜時分不見曦月。”如果學生能在大腦中再現出一幅這樣的畫面:“群山連綿,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課文就用不著講解了。晏子與楚王的對話,讓學生想象一下人物講話時的神態(tài)、語氣,再模仿一下,表演表演,效果比起老師的講析來可能要好得多。讓學生在讀中想象,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還有助于學生文言語感的形成。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對于一篇文章都應有自己獨特的解讀與感悟。只是長期以來,我們做教師的把學生的這種權利給剝奪了,致使學生不敢說,不愿說,不會說。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我們就應該給學生留出感受、體驗與理解的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在讀中品味,在讀中咀嚼。想象生動的情景,感悟深刻的哲理,體驗豐富的感情,品味精巧的構思,咀嚼精美的語言。語文課真要能上到這個份兒上,那便是有了境界。學生的感悟也許不夠那么深刻,體驗也許沒有那么真切,可這畢竟是從學生自己的智慧之樹上綻放出來的花朵,雖顯稚嫩,畢竟可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都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文言文教學亦是如此,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文本,在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語感,形成能力,提高素養(yǎng)。
(作者聯通:445017湖北省恩施市沙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