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妹 楊新亮
摘 要:從語義學角度看,詞與詞之間不僅存在同義關系、反義關系,還存在上下義關系。上下義關系即上義詞的詞義包含下義詞的詞義。本文從認知角度出發(fā),在范疇理論的框架下,探討英漢上下義詞的構成方式。研究發(fā)現,英語在上下義詞構成方面,處于最上層的上義詞和直接位于其下的下義詞傾向于用獨立的詞表示,只有位于第三層次的下義詞才采用“定中構詞法”;而漢語在上下義詞構成方面,傾向于從上至下都采用定中構詞法。
關鍵詞:范疇 范疇結構 上下義
一、引言
從語義學角度看,詞與詞之間存在著同義關系、反義關系以及上下義關系。這是結構主義者歷來研究的重點。上下義關系(hyponymy)作為語義關系的一種,是一個“包含”的概念(Palmer,1981:85)。即上下義關系是一種包容關系,類概念的詞包容種概念的詞(王寅,2001)。具體說來,漢語中,如“花”包含“蘭花”“月季花”等;動物包含“獅子”“大象”等;而英語中,cry包含有hawl(嚎哭)和wail(慟哭)等,flower包含tulip和rose等。因此,可以說“包含”其實是一個類屬問題。上層的稱作上義詞,而下層的稱作下義詞。在上下義詞構成方式方面,漢語的下義詞常用“屬+種”的義類構詞法,主要就是運用修飾詞加基本范疇層次的概念來構成下義詞,這使得漢語詞具有明顯的義類范疇標記(王寅、李弘,2003:135);而英語中的這種構詞方式相對較少,并且層次也不同,因而缺乏明顯的義類標記。這是英漢兩民族對基本層次概念在構詞功能上的認知差異所致。因此,本文擬從認知角度出發(fā),利用范疇理論,分析英漢語言中上下義詞的構詞方式,旨在分析這種差異的認知機制,從而更好地認識英漢兩民族在認知方面存在的差異。
二、范疇理論與英漢上下義詞構成方式對比
“范疇”一詞在不同的學科領域里具有不同含義。在認知語言學中,“范疇”是一個“用途很廣且含義模糊的術語”(趙艷芳,2001:55)。人們常常將范疇與“類”“概念”等同起來,然而在本質上它們是不同的。范疇是指事物在人的認知中的歸類(趙艷芳,2001:55),它常常是人的主觀與客觀的相互作用。這與“概念”具有相似之處,但嚴格地說,它們又是不同的。概念是指在范疇基礎上形成的詞語的意義范疇(趙艷芳,2001:55),而“類”是指事物的自然分類,并不涉及人的主觀作用。
(一)范疇結構與基本范疇
一個范疇可大可小,主要取決于人的認知對事物歸類的方式。人們最先總是從最基本的類來開始命名事物的,而后隨著認知的發(fā)展人們才慢慢在基本范疇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抽象化或具體化。更加抽象化的范疇是上位范疇,而具體化的范疇即為下屬范疇(藍純,2001:31),這樣就出現了范疇的層級結構。Ungerer & Schmid(2001)認為,認知范疇根據其“完形、屬性、結構、功能、語言形式”等各方面的不同因素可大體分為三個層次:基本層次范疇(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疇(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和下位范疇(subordinate categories)。基本層次范疇在認知習得上具有優(yōu)先性,是人們進行大部分思維活動的一個基礎層次。馬清華(2000)、沈家煊(1999)、熊學亮(2002)、Taylor(1995)指出,基本層次范疇最自然,感知辨認最快,功能反應層次最高,習得命名較早,知識組織最有效,所用詞語最短且使用最頻繁。王寅(2003:138)認為基本層次范疇具有心理認識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級上的優(yōu)先性、行為反應上的一致性、語言交際上的常用性、相關線索的有效性以及知識和思維的組織性。這些都說明,基本層次范疇是人們洞察事物、形成概念、發(fā)揮語言功能作用的最低層次,它為人們較準確地認知世界搭建了一個平臺,是人們認識事物、理解世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是進行范疇化的最有力工具。它在英漢兩民族的上下義構成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王寅、李弘(2003)將Berlin(1978)關于生物生命的三層次即:(1)最高的生命層(life form level);(2)種類層;(3)最低層,分別用范疇結構中上位范疇、基本范疇、下屬范疇來代替。本文在分析英漢上下義詞構詞方式時也將采用他們的這種分類,即本文也擬將最高的生命層視為一個范疇(上位范疇),將中間層的種類層視為基本層次范疇,將下面所有的具體層次視為另一個范疇(下屬范疇)。這樣英語中的“tree”和漢語中的“樹”可視為表示同一范疇的術語。該范疇中的基本層次可為“pine”和“松樹”,它們都大致具有上述基本層次范疇的特征,是范疇中的原型樣本,是語言中的基本詞匯,且形式簡短。
當然,由于人的主觀因素以及社會文化環(huán)境在基本層次的劃分方面也起著一定的作用,不同民族,甚至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區(qū)的人之間也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差異,因而對范疇的劃分、基本層次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并且會隨時間、地域、民族而發(fā)生變化(Ungerer&Schmid,2001:43~45)。
(二)范疇結構下的英漢上下義詞構詞方式對比
雖然英漢兩民族在基本詞匯的構成方面基本相似,但在抽象或具體的上下義詞的構成方面卻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由于兩民族對范疇認知方式、概括層次、社會背景、構詞功能的不同所致。
我們通過分析發(fā)現,英語上下義詞的構詞方式傾向于:表示上位范疇的詞和表示基本范疇的詞,各用獨立的單詞表示,如上位范疇詞“tree”,基本范疇詞“oak,elm”;表示下位范疇的詞多采用“修飾語+表示基本范疇的詞”,如“water elm”“rock elm”等。這個范疇結構中的詞又構成了上下義關系,即上位范疇的詞是上義詞,而基本范疇和下位范疇構成層級性不同的下義詞(下文中的漢語分析也同此理)。漢語則不同,其上下義詞的構詞方式幾乎全都是“修飾語+中心詞”,這其中的“中心詞”既可由表示上位范疇的詞充當,也可由表示基本范疇的詞充當,按上下次序如“樹”“樟樹”“香樟樹”等。具體分析見下文。
1.范疇結構與英語的上下義詞構成方式
英語構詞時注重詞的詞類范疇屬性,如表示某概念的詞具有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等性質,多用后綴表示詞性,在構詞中更多地使用了“詞類范疇法”(王寅、李弘,2003:138),但是在上下義構詞方面,英語大都有獨立的詞表示上下義關系,只有在表示下屬范疇的下義詞時,其構成方式多為定中構詞方式。如圖1:
在表示各種各樣的“tree”時,英語中有獨立的單詞來表示,但當表示樹的種類下的具體分類時,其構詞方式為“定語+樹的種類名”。如表示“elm”的具體分類時,用“定語+elm”構成。這種情況在動詞方面也有體現。如在表示“笑”的上下義關系時,其基本范疇的笑用“l(fā)augh”構成“笑”的上義詞,但具體怎么笑時,用不同形式的詞來表示下義詞,如“snicker”(暗笑)、“giggle”(咯咯地笑)等。如圖2:
2.原型理論與漢語的上下義詞構成方式
漢語則不同,漢語的上下義詞構成方式多采用定中構詞方式,如圖3:
即:表基本范疇的詞以及下屬范疇的詞,如樟樹及其具體分類香樟樹、龍腦樟樹都是由“定語+中心語”構成的。此外,在動詞的上下義詞構成方面,漢語也多采用“定語+中心語”構詞方式,如“笑”有“大笑、冷笑、譏笑”等。如圖4:
這也說明漢語的上下義詞多采用“定中構詞法”,而英語只有小部分的上下義詞采用“定中構詞法”,且多用來表示下屬范疇。
從上面的對比可見,英語從上位范疇到基本范疇多用不同的單詞,從基本范疇到下屬范疇才常會使用定中構詞法,從而構成上下義關系。而漢語中的定中構詞法使用范圍更廣,頻率更高,從上位范疇到基本范疇以及從基本范疇到下屬范疇大多采用定中構詞法形成上下義關系,并用范疇語來做義類標記,突出表現其所屬的范疇。這是英漢兩語言在上下義詞構成方式的主要區(qū)別之一,也是由于對不同范疇概念在構詞功能上的認知差異所致。
三、結語
上下義關系作為語義關系的一種,指的是一種包含關系,是語義學研究的視角之一。上下義詞體現了人類認知過程的包含思想,是人類認知過程的產物。人類在認識事物時,總是先認識具有突顯特征的事物,即事物中的原型。這也正是上下義詞構成方式的認知理據。英漢兩民族在認識事物時具有共同的認知傾向,即總是先認識具有原型特征的事物,而后再認識與之相關的一些事物。這也構成了上下義詞形成的認知基礎之一。但是在以原型為基點的構詞方面,英漢兩民族在上下義詞的構成方面是不同的。英語從上位范疇到基本范疇多用不同的單詞,從基本范疇到下屬范疇才會使用定中構詞法,而漢語中的定中構詞法使用范圍更廣,頻率更高,從上位范疇到基本范疇以及從基本范疇到下屬范疇大多采用定中構詞法形成上下義關系,并用范疇語來做義類標記,突出表現其所屬的范疇。這體現了人類認知差異性的一面。
參考文獻:
[1]Berlin.B,Kay.P. 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Palmer,F.R. Seman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Rosch.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104).
[4]Ungerer,F.&Schmid,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6]束定芳.現代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王寅,李弘.原型范疇理論與英漢構詞對比[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3).
[9]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0]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李步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1]亞里士多德.范疇篇[M].方書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
(彭燕妹 楊新亮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