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鋒
[摘要] 目的:以事件序列研究法研究2007~2008年在我院急診、門診收治的326例跌倒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佛山市周圍城鎮(zhèn)跌倒病患的流行病學。方法:本組男184例,女142例,年齡1~91歲,平均33歲。分別以年齡、性別、發(fā)生的時間、受傷部位、跌倒的方式、高度和場所做個別分析,來判斷受傷的機制和嚴重程度。結果:在年齡、性別、發(fā)生的時間、受傷部位、跌倒的方式、高度和場所方面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結論:跌倒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學規(guī)律,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預防。
[關鍵詞] 跌倒;流行病學;骨折;預防
[中圖分類號]R181.3+4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8(c)-130-02
意外傷害是醫(yī)院外科急診常見的就診原因,其中,因跌倒而受傷所占比例最大,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國外的研究也指出,急診病患中因跌倒而受傷且送急診的占10%以上。此外,除了車禍造成受傷,從高處跌落更是造成死亡及殘廢的主因[1-2]。
跌倒可能發(fā)生在任何年齡層,其所造成的成本效益很高且無法評估,因此會造成沉重的醫(yī)療負擔。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我院跌倒病患的流行病學,為期2年。數(shù)據(jù)來自我院的急診部,以前瞻研究法搜集,包括痊愈者及急診中死亡者,并從患者的年齡、性別、發(fā)生的時間、受傷部位、跌倒的方式、高度和場所作交叉分析及探討,藉此來探討跌倒的因素,進而加以預防,并指導人們了解生活中的危險因子,避免不必要的傷害,以達到防治的效能。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搜集我院急診外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因跌倒而就診患者的病歷記錄,共334例患者,均一一詢問其跌倒的病史,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或病歷的記載,包括患者的年齡、跌倒時間、跌倒的原因、高度、掉落的位置、著地面、是否骨折及其他相關的受傷、人為以及環(huán)境因素、受傷的嚴重度。之后,利用追蹤電話再一次確認問卷調查的內容。如問卷數(shù)據(jù)不完整或病歷記錄不詳,以及從移動中的車輛跌倒的患者,均不采用(共8人被排除)。因此,最終確定研究對象為326例病患。
1.2 研究方法
分別以年齡、性別、發(fā)生的時間、受傷部位、跌落的方式、高度和場所做個別分析,藉此來判斷受傷的機制和嚴重程度。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病歷數(shù)據(jù)、問卷及檢查數(shù)據(jù)及詢問患者資料進行遴選、綜合并輸入電腦,以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年齡與性別
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共有21 288例患者因為外傷來我院急診外科就診,其中334例患者是因為跌倒而受傷,去除8例資料不齊的患者,共326例。男性184例,女性142例,男性多于女性。年齡層分布從1歲(不足1歲按1歲計,余類推)到91歲,平均33歲,5~14歲(37.2%)最多,其中74例患者(22.7%)超過65歲;年齡強烈影響傷害的嚴重性(?字2=27.82)、受傷型態(tài)和受傷區(qū)域(?字2=31.26),均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3例患者(0.92%)死于院中,323例患者(99.08%)被救治后住院或觀察。
2.2 跌倒發(fā)生的時間
跌倒時間最多發(fā)生在10∶00~11∶00,白天比午夜更易跌倒,就月份來講,七月最多,與國外的研究結果相吻合[3-5],但根據(jù)?字2檢驗,發(fā)生時間對跌倒的受傷部位和嚴重程度無顯著差異(?字2=7.35、3.89),P>0.05;發(fā)生季節(jié)對跌倒的受傷部位無顯著性差異(?字2=10.59),而對跌倒的嚴重程度具有顯著性差異(?字2=12.62),P<0.05。
2.3 跌倒的方式、高度與場所
324例患者是意外跌倒的,占99.39%,2例患者是跳樓方式自殺且其死亡率高達一半(50%),?字2=149.35,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有238例患者(73.01%)從同一高度跌倒,88例患者(26.99%)從不同高度跌倒。其中,在同一高度方面,有150例患者(63%)的跌倒發(fā)生在家里,且77例患者(51.05%)發(fā)生在浴室,其中尤以老人更為顯著,有114例(76.24%);小孩子最主要是在客廳跌倒,有81例(67.06%);在不同高度方面,青少年及壯年最主要是從樓梯上跌倒,有131例(53.07%)。
2.4 受傷部位及性質
在受傷的部位方面,最常見的受傷部位是頭部及臉部(50.58%),其次是下肢(26.69%)及上肢(21.61%),?字2=118.97,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1~14歲的患者,頭部及臉部的傷害反而是最常見的,有258例(79.07%);65歲以上的人較常發(fā)生下肢受傷,有22例(30.18%)。不同年齡(?字2=36.41)、跌倒高度(?字2=20.14),造成不同的受傷區(qū)域、嚴重度,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意外跌倒所造成的傷害最常見的是骨折,有117例(36.11%),其次是頭部傷害和其他部位撕裂傷,分別有107例(32.91%)和112例(34.57%)。根據(jù)受傷性質進行卡方檢驗,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字2=49.28)。1~14歲的患者,頭部傷害是最常見的(29.52%)。65歲以上的人較常發(fā)生下肢骨折(30.12%),尤其是髖部的骨折(59.18%)。上肢骨折較常發(fā)生于5~14歲的患者,尤其是腕關節(jié)(49.08%)。而腹部傷害較少見,這與國內外研究結果相吻合[6-8]。
3 討論
跌倒、溺水、燒傷是意外傷害的三大主因,其發(fā)生率僅次于車禍,因車禍受傷的患者數(shù)量在我院較高,所以,與其他 城市比較,因跌倒受傷的比率相對較低。本研究顯示,在急診就診的患者中,跌倒受傷的患者占1.57%;而在美國,跌倒急診就診的患者占急診患者的24%,在臺灣為10%,在香港則是32%[9]。因此,跌倒的發(fā)生率與各國或地區(qū)的國情環(huán)境有相關性。目前我國非常重視交通安全與立法執(zhí)行,外傷事故發(fā)生率近幾年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但我國即將步入中高齡社會,預計因跌倒所造成外傷事故的比例將會逐漸上升。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年齡群方面,幼兒及老人發(fā)生跌倒的幾率最高,為35.27%~38.16%。而幼兒跌倒,絕大部分只需到急診室處理觀察(86.04%),并不需住院,老人跌倒的住院率則大大提高(46.39%),因此老人跌倒的住院率比小孩跌倒高了3倍多,相對而言嚴重程度也增高。國外文獻資料顯示[10],老年人跌倒是幼兒跌倒發(fā)生率的10倍,而死亡率則為8倍。年齡對受傷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有影響(P<0.05);就性別而言,男女發(fā)生的比率亦具有顯著性差異。而同一高度的跌倒, 68%以住家為主,其中又以客廳及浴室為最常見的地方,高達53%,更是老年人骨折的主要發(fā)生場所。另外,不同高度的跌倒,則以樓梯為主要發(fā)生場所;高度的不同對受傷部位、嚴重程度及結果,在統(tǒng)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不同高度跌倒來說,其跌倒的高度差,是決定其損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根據(jù)物體下降速度的物理計算公式,可知物體下降速度與高度成正比關系,高度越高,速度越快;根據(jù)物理計算公式KE=1/2 mv2,可知撞擊產生的能量與物體的重量和撞擊的速度成正比,所以成年人從高處跌倒比小孩從高處跌倒造成的損傷更為嚴重。此外,受傷的部位,以頭部和上下肢為主,約為30%;小孩跌倒以頭部為主,青少年以上下肢為主,至于成人及老人則以下肢為主,以上結果與國外文獻報道相符。究其原因,有下列幾點:小孩身體重心點偏向頭部;某些職業(yè),如高空作業(yè)在跌倒時成人利用下肢著地,但青少年則以上肢為著力點;老年人多因骨質疏松及著力點在下肢,尤其在髖部,且上肢反射動作緩慢。另外,本組發(fā)現(xiàn)跌倒的著力點對跌傷的損傷程度有很大影響,質地硬的著地點(如水泥地、地板)與質地軟的著地點(如草地)所造成的損傷程度有差別,同時,人體著地時接觸著地點的部位與著地點的性質對跌傷的程度也有很密切的關系[11]。
4 結論
本研究顯示,因跌倒受傷呈現(xiàn)出許多流行病學規(guī)律,因此,我們通過借助于這些規(guī)律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防治常見跌倒受傷的發(fā)生或減輕受傷程度。如,幼兒較易在客廳跌倒,而老年人則以浴室為多,所以,可以采取一些家庭安全防護措施;例如:浴室放置止滑墊,樓梯間布置防護欄等。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及老年人跌倒受傷比較嚴重,因此,預防老年人跌倒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除了上述環(huán)境的改良(外在因素)外,還應及早防治一些潛在危險因子(內在因素)如:視覺減退、平衡感不足、老年癡呆癥、足部及骨骼肌肉疾病,應加強營養(yǎng)狀態(tài),防治骨質疏松,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參考文獻]
[1]梁玉華.老年患者跌倒的預防和護理[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4, 4(2):19-20.
[2]馬敬東,劉筱嫻.老年人骨折發(fā)生的危險因素[J].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2002,2(2):109-111.
[3]Johnnes Kingma, Henk-Jan Ten Duis. Severity of injuries due to accidental fall across the life span: a retrospective hospital-base study[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0,90:62-72.
[4]James A, Murray MD, David Chen, et al. Pediatric Falls: Is height a predictor of injury and outcome?[J].The American Surgeon,2000,66:863-865.
[5]Mary E, TinettiMD, Mark Speechley, Ph.D. Prevention of falls among the elderly[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89,320(16):1055-1059.
[6]Jeffery R, Sawyer, John M, et al. Fracture patterns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who fall from significant heights[J].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00,20:197-202.
[7]Mary E, Tinetti MD, Christinna S, et al. Falls,injuries due to falls, and the risk of admission to a nursing home[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7,337(18):1279-1284.
[8]Beale JP, Wyatt JP, Beard D, et al. A five-year study of high fall in Edinburgh[J].Injury,2000,31(7):503-508.
[9]敖新華. 2110例老年人骨折流行病學分析[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0, 5(2):191-192.
[10]Edward L, Hannan PhD, JohnMendeloff PhD, et al. Multivariate models for predicting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trauma from low falls: the impact of gender and pre-existing conditions[J].The Journal of Trauma,1995,38(5):697-756.
[11]邴潔.療養(yǎng)員跌倒原因分析及安全對策[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5,2(1): 59-60.
(收稿日期:200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