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敏 劉造林
[摘 要] 本文旨在運用博弈論的有關(guān)知識,通過建立稅收征納模型來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征稅方與納稅方的關(guān)系及其存在的問題,并從雙方的博弈關(guān)系中得出幾點建議與思考。
[關(guān)鍵詞] 稅收征納;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中圖分類號]F810.423;F224.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09)01-0046-03
稅收收入是我國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稅收收入都會占到財政收入的90%以上,可見,保證稅收收入的及時繳納,防止偷稅逃稅等對一個國家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對于納稅人來講,稅收是他們的一項費用支出,國家征收稅款,雖然說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很多納稅人并不愿意主動繳納稅款,總希望能夠逃避這項義務,正是由于國家和納稅人之間在征納關(guān)系方面存在矛盾,因此,國家一方面大力宣傳依法納稅知識,另一方面又不斷完善稅收征管法,期望使納稅人主動納稅,同時使稅務機關(guān)減輕征管負擔。那么在實際生活中,征納方之間的矛盾能否有效地解決呢?本文就此問題,通過建立博弈模型來分析稅收征納關(guān)系,以期構(gòu)建一個完善的稅收征納體系。
一、稅收征納關(guān)系中的行為主體分析
經(jīng)濟學對人的行為的考察是建立在“理性人”的理論假設基礎上的,研究稅收征納關(guān)系中的各類主體同樣也要以這個假設為基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征納雙方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因而他們在作出一定行為之前總要對各種可選行為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大小進行分析比較,從中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最大利益的行為。
從理論上講,征稅主體是國家,而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國家卻將征稅的權(quán)力委托給了稅收征管人員,因此,博弈行為會出現(xiàn)在征稅人與國家、征稅人與納稅人、征稅人與征稅人以及納稅人與納稅人等各類行為人之間。
這些錯綜復雜的博弈行為給稅收征管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在各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征稅人有可能因為私利而損害國家利益,而納稅人之間也可能存在逃避稅款與告發(fā)之間的博弈。當然,在這諸多博弈中,最重要的還是征稅人與納稅人之間的博弈。一方面,納稅人總存在偷稅的意圖,另一方面,征稅人又會通過稽查等手段防止偷稅事件的發(fā)生。因此,本文就用博弈論的知識來加以闡釋征稅方與納稅方之間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的行為。
二、稅收征納關(guān)系中完全信息條件下的靜態(tài)博弈分析
(一)博弈的概念與要素
博弈論是描述和研究行為者之間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種決策理論,任何一種博弈都必須具備3個基本要素:參與者、策略和得益。在每一個博弈中,都至少有兩個參與者,每一個參與者都有一組可選擇的策略,作為博弈的結(jié)局,每一個參與者都得到各自的得益,其得益可為正,也可為負,每一個參與者所得到的得益都是所有參與者各自所選擇的策略的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二)稅收征納模型的假設
首先,作出如下假設:
(1)此博弈為完全信息條件下的靜態(tài)博弈。
(2)納稅人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營情況進行納稅申報,稅務人員根據(jù)其申報的稅額進行征收,并適當進行稅務檢查,防止納稅人偷逃稅款。
(3)納稅人是理性人,為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他們會在偷稅與不偷稅之間進行選擇。
(4)征稅人同樣是理性人,為了保證稅額足額上繳國庫,會在檢查和不檢查之間進行選擇。
(5)為簡化分析,假定納稅人偷稅即為稅款全部未繳,不存在偷逃部分稅款的情況。
(6)在博弈分析中,假設征稅方的征稅成本為A,征稅方查出偷逃稅款,對納稅人的處罰為B,納稅人應該繳納的稅款為C。
(三)稅收征納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1)當征稅方選擇檢查,納稅方選擇偷稅時,征稅方可以得到處罰和稅款,但要減去相應的征稅成本,故得益為C+B-A,納稅方則不僅失去稅款,同時還須繳納罰款,因此其得益為-C-B。
(2)當征稅方選擇不檢查,納稅方選擇偷稅時,征稅方將損失處罰和稅款收入,因此得益為-C-B,納稅方則可以逃避稅款,故其得益為C。
(3)當征稅方選擇檢查,納稅方選擇不偷稅時,征稅方可以得到稅款,但要減去相應的征稅成本,故得益為C-A,納稅方則繳納了稅款,因此其得益為-C。
(4)當征稅方選擇不檢查,納稅方選擇不偷稅時,征稅方可以得到稅款,故得益為C,納稅方則失去稅款,因此其得益為-C。
根據(jù)以上的假設與分析,可以建立如圖1所示的得益矩陣模型來進一步地分析。
圖1中的得益矩陣表示征稅方有兩個策略:檢查或不檢查,納稅方也有兩個策略:偷稅或不偷稅。
(1)對于納稅方來講,當他選擇偷稅時,征稅方選擇檢查還是不檢查取決于C+B-A與-C-B的大小,若C+B-A>
-C-B,則征稅方選擇檢查,反之,則征稅方選擇不檢查。但是,要使C+B-A<-C-B,除非使得C+B<A/2,但是由于要使稅款和罰款的總和不僅要小于A,而且要小于A/2,除非征稅成本是巨額的,這種可能性很小,因此,可認為C+B-A>
-C-B,征稅方選擇檢查,即(偷稅,檢查)的策略組合。
(2)對于納稅方來講,當他選擇不偷稅時,由于C-A <C,所以征稅方選擇不檢查才能達到收益最大化,即(不偷稅,不檢查)的策略組合。
(3)對于征稅方來講,當他選擇檢查時,由于-C-B<-C,所以納稅方會選擇不偷稅,即(檢查,不偷稅)的策略組合。
(4)對于征稅方來講,當他選擇不檢查時,由于C > -C,所以納稅方會選擇偷稅,即(不檢查,偷稅)的策略組合。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此博弈中,沒有一個策略組合能構(gòu)成納什均衡,即不存在純策略下的納什均衡。
作為理性的博弈參與者,征稅方和納稅方為了不讓對方猜透自己的策略而遭受損失,都不會采取純策略,征納雙方只能按照一定的概率隨機選擇自己的策略,以確保對方難以猜透自己的行為,即該博弈存在一個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四)稅收征納關(guān)系中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分析
假定征稅方檢查的概率為p,不檢查的概率為1-p;納稅方偷稅的概率為q,不偷稅的概率為1-q。則稅收征納雙方博弈模型如圖2所示。
(1)征稅方選擇檢查的期望效用可表示為:(C+B-A)× q+(C-A)×(1-q)=(C-A)+Bq;
征稅方選擇不檢查的期望效用可表示為:(-C-B)× q+ C×(1-q)= -2Cq-Bq+C。
令(C-A)+Bq=-2Cq-Bq+C,
則q = A/(2B+2C)。
(2)納稅方選擇偷稅的期望效用可表示為:(-C-B)×p+ C×(1- p)= -2Cp-Bp+C;
納稅方選擇不偷稅的期望效用可表示為:-C×p+[ -C×(1-p)]= -C。
令-2Cp-Bp+C= -C,
則p=2C/(2C+B)。
因此,混合策略組合{[p,(1-p)],[q,(1-q)]},其中p= 2C/(2C+B),q = A/(2B+2C)為該博弈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3)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①納稅方偷稅概率與征稅成本和稅款、罰款的關(guān)系密切。當征稅方的征稅成本增大時,征稅方不會十分頻繁地進行稅收檢查,此時納稅人偷逃稅款的概率就不可避免地增大了。而當稅款與罰款增大時,納稅方偷稅概率反而會變小,因為納稅人要顧及到一旦偷稅事件被查出,那么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的征管法的規(guī)定,他會被處以稅款的50%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偷稅稅款越大,罰款也越重。②對于征稅方來說,稅款越大,則檢查概率也越大,因為稅收收入是國家收入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征稅方為避免稅款尤其是巨額稅款的流失,勢必會增大對這些繳納巨額稅款的企業(yè)的檢查力度。而當罰款增大時,檢查概率會變小,這主要是因為,一旦罰款加重,那么納稅人會心存顧忌,偷稅概率會減小,征稅方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大規(guī)模檢查了。
三、基于模型所得出的幾點建議
(1)在現(xiàn)實生活中,稅收征納博弈并不是簡單的靜態(tài)博弈,而是不斷的重復博弈過程,征稅方要想遏制住納稅方的偷稅念頭,應該從一開始就從嚴管理,但又要把握好尺度,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沖突,反而影響管理。
(2)征稅方可以適當提高罰款比例,這種方法通過以上對模型的分析來看,也是切實有效的,可以使納稅人產(chǎn)生懼怕心理,從而減少偷稅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3)征稅機關(guān)一方面可以改進稽查技術(shù),使得效率更高,花費更少,一方面應加大普法力度,使納稅人自覺進行納稅申報。
(4)在稅收征納關(guān)系中,納稅人客觀上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有必要通過法律規(guī)范來提高納稅人的法律地位,確保納稅人的權(quán)利。保障納稅人在稅收制度制定中的參與權(quán),可以說是將稅收博弈環(huán)節(jié)前移,使納稅人可以通過立法環(huán)節(jié)的博弈來降低稅負,從而降低在征納博弈中選擇偷稅的概率。
四、結(jié) 語
稅收中的博弈問題紛繁復雜,本文所分析的稅收征納博弈只是眾多博弈中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征稅人與征稅人之間的博弈,納稅人與納稅人之間的博弈等,因此,在實際運用中,還應該考慮到其他稅收關(guān)系對征納的影響,而不能只局限于征納雙方的關(guān)系。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則柯,李杰. 博弈論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 張維迎. 博弈論與信息經(jīng)濟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鄧永勤. 稅收征納模式的博弈分析[J]. 涉外稅務,2003(5).
[4] 鄧力平,安然. 納稅人遵從的演化博弈分析[J]. 涉外稅務,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