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美的生成機制

2009-09-18 08:50:52唐孝祥

唐孝祥 陳 呤

摘要:本文依據價值論哲學,認為美是一種價值形態(tài)。美不是預成的,而是生成的。美是客體的審美屬性與主體的審美需要在現(xiàn)實具體的審美活動中契合而生的一種價值。美的生成機制包括三個要點:來源于客體的審美屬性,取決于主體的審美需要,在審美活動中生成。

關鍵詞:審美活動;審美客體;審美主體;美的本質

中圖分類號:F83-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5X(2009)02-0065-05

古往今來的美學發(fā)展及其學術研究史表明,有的美學家以知識論、認識論作為審美研究的哲學基礎,把美歸之于客觀事物或事物的屬性,認為美是預成的,獨立于人而存在;有的將美歸之于主觀的意識和情感,主張美的存在完全依據主觀的判斷,與客體無關;有的即使看到了美是關系,但最終的落腳點仍是客觀事物、事物的屬性,或主觀的精神、意識等。不可否認,認識論美學、心理學美學、本體論美學等都有存在的必要和自身的意義,他們分別站在不同立場、從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觀點,豐富和發(fā)展了對于“美的本質”的認識,值得我們學習和珍視。但是,忽略審美主客體之間真正的關系,單獨從客體或是主體去尋找美的根源都是片面的,也注定是徒勞的。

依據價值論哲學,我們認為審美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情感價值活動。從本質上講,美是客體的審美屬性與主體的審美需要在審美活動中契合而生的一種價值。美不是預成的,而是生成的。它是一種價值形態(tài),不是物質實存或客體的某種屬性,亦非主體或主體的情感。20世紀初蔡元培就說過:“美是一種價值的形容詞”,在中國美學史上最早明確地將美學問題歸屬于價值論范疇。英國學者薩繆爾·亞歷山大在《藝術、價值與自然》一書中也說到:“美的價值是美的對象與創(chuàng)造或欣賞它的心靈之間的關系。”“美根本不是一種性質,而是對象與滿足了審美情感的個人之間的關系。”可見,離開特定的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離開具體的審美活動和審美關系,美都無法存在?!拔覀儾荒馨阉鼏渭兊貧w結為物質世界的純客觀性質,又不能單純地歸結為主體的感覺。審美屬性,在本質上是價值關系,即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泵赖纳蓹C制包括三個要點:來源于客體的審美屬性,取決于主體的審美需要,產生于審美活動之中。

一、美的生成來源于客體的審美屬性

審美活動不可能憑空產生,建筑、繪畫、雕塑、舞蹈、音樂、文學等藝術的美都必須訴諸具體的感性形式,能夠使主體可見、可聽、可聞、可觸,從而得到感性經驗。只有在對具體的審美價值載體(即客體)產生感動、得到領悟之后,才能建立起愉悅性的審美關系。“對于審美活動來說,感官感受——感性經驗雖不是它的全部,卻是它須臾不可脫離的,感官感受——感性經驗之于審美,猶如氧氣之于生命,缺了,就會窒息?!睙o論是古希臘神廟的靜穆之美,還是哥特式教堂的崇高之美,亦或是魯迅《阿Q正傳》的悲劇之美,喬伊斯《尤利西斯》的荒誕之美,都是感官能直接感受到的客觀存在,任何主觀精神、意志或情感都不能稱之為審美客體,這正是審美活動客觀性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

作為審美價值載體的客體,其審美屬性并不是單一層次的。宗白華先生在《略談藝術的“價值結構”》一文中將藝術的價值劃分為三個層次:形式的價值、描象的價值和啟示的價值。在他看來,形式的完美、真實的呈露、宇宙人生的昭示是層層深入的關系,尤其是對人類直觀心靈和情緒意境的啟示乃“大美”的境界。因此,審美客體一方面要遵循比例、對稱、和諧等形式美法則,另一方面要具有形象表現(xiàn)性,包含可追問的意義。應當指出的是,審美客體的感性形式雖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形式與內容的分離,兩者并非外殼與內在可以分割的關系,審美活動中的客體是“有意味的形式,即一種情感的描繪性表現(xiàn)”,具有“感性材料的抽象統(tǒng)一的外在美”,“純形式”或“純內容”、“純情感”都是不存在的,只要是“美的形式”,必定都是表現(xiàn)著“意味”的形式。

由于客體的審美屬性具有形式和內容共存的特點,其內容又具有表現(xiàn)性與啟示性的雙重意義,因此我們可以將客體的審美屬性劃分為形式屬性、表現(xiàn)屬性與啟示屬性。

(一)形式屬性

以客觀形式存在,能夠使主體在感官層次產生愉悅感的屬性,稱之為審美客體的形式屬性。早在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就有兩條著名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數(shù)”,“什么是最美的?——和諧”。他通過證明勾股定理,發(fā)現(xiàn)最具審美意義的黃金分割比,提出“美就是和諧”的命題。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看來,“所謂天體的和諧,首先是因為天體滿足了完滿的數(shù)字的規(guī)定?!@種和諧使蒼穹無限的宇宙星空,處于一種紛繁而不亂、多變而有序的永恒的運動之中,它很像一支氣勢雄渾娓娓動聽的交響樂,發(fā)出一種美妙而和諧的音響?!@被叫做天體音樂?!庇纱耍麑?shù)的和諧法則推至建筑、繪畫、雕塑等其他藝術門類。中世紀神學家阿奎那認為,美在于恰當?shù)谋壤?,屬于形式的范疇。荷迦慈在《美的分析》一書中也表達這樣的觀點:曲線比直線美,而在曲線中又以蛇形線最美。費希納提倡以“自下而上”的美學替代“自上而下”的美學,尤其注重美具有感性形式這一特點。

“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彪m是談論造型藝術,克萊夫·貝爾卻一語道破了審美客體形式屬性的作用與意義。例如運用在建筑中的材質,無論哪種材料,其表面都具備一定的質地與紋理,引發(fā)主體不同的審美感受:石灰石的粗糙、滄桑之感,大理石的光滑、堅硬之感,木材的溫暖、柔和之感等。繪畫中的色彩同樣能引發(fā)主體的心理變化:紅色熱情,黑色凝重,藍色平靜,黃色輕柔,白色純潔。在雕塑造型上,線條的粗細、長短、曲直等都具有情感表現(xiàn)性——帕克認為“水平線傳達一種恬靜的情感;垂直線表示莊嚴、高貴與向往;扭曲的線條表示沖突和激勵;而彎曲的線條則帶有柔軟、肉感與鮮嫩的性質”,音樂通過將聲音材料進行結構組合、安排節(jié)奏,讓主體得到或歡快、或舒緩、或激烈、或悲傷等美的享受。

(二)表現(xiàn)屬性

如果說一件物品僅有完滿的、符合審美標準的外在形式,而絲毫不能表現(xiàn)藝術家的精神、引發(fā)欣賞者的情感體驗,那么它是不具備審美屬性、不能稱之為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歸根到底就是客體能夠引發(fā)主體情感愉悅的屬性,與主體的審美需要相合、相近、相關的屬性。20世紀初,克羅齊提出了藝術表現(xiàn)論,給古典摹仿論以巨大的沖擊。在他看來,美的本源乃直覺,直覺是心靈自主的活動,是心靈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受他影響,柯林伍德提出藝術的本質在于情感的表現(xiàn),藝術的審美價值在于欣賞者在想象中體驗到創(chuàng)作者的真情。符號學代表人物蘇珊·朗格也主張“藝術是情感符號”,她認為情感就在一種客觀化的非推理的邏輯符號中表現(xiàn)出來,“凡是用語言難以完成的任務——呈現(xiàn)感情和情緒活動的本質和結構的任務——都可以用藝術品來完

成。藝術品本質上就是一種表現(xiàn)情感的形式,它們所表現(xiàn)的正是人類情感的本質?!睉斨赋龅氖?,審美客體的表現(xiàn)屬性并不是藝術家本人感情(小我)的表征,而是藝術家對人類情感(大我)的總體認識和表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說,審美客體表現(xiàn)的是關于生命、情感的內在概念,它將人的想象、激情、靈性、生命力表達出來。

正如席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其構圖的形式、人物的動作均顯現(xiàn)出一種與命運搏斗的內在力量;杜尚的《泉》,從商業(yè)價值上來說,不過是一個有著閃亮的潔白表面、令人愉快的橢圓形狀、能夠倒映周圍事物的優(yōu)美的陶瓷用品,毫無美學意義。然而當它被倒置、命名為《泉》之后就具有了審美屬性,因為一旦它的形式與命名的題目相結合,就能表達出藝術家的情感和精神,以這種顛覆傳統(tǒng)的手法促使人們思考藝術的本質。再以音樂為例,我們知道,音樂以聲音為材料、以節(jié)奏和旋律為形式,成為一門聽覺藝術,但是為什么在自然界中同樣能被人類可聽的聲音,有的是樂音,而有的是噪音呢?達爾文從生物學角度探究音樂起源的時候指出,發(fā)泄感情、吸引異性乃音樂的出發(fā)點,一切情感——溫和、憤怒、抗爭、欣喜都能通過音樂這一特殊力量展現(xiàn)出來。以最具爭議的約翰·凱奇的《4分33秒》為例,就是這樣一部在4分33秒的時間內毫無任何演奏、只有鬧鐘的滴答聲、觀眾的咳嗽聲、耳語聲、以及各種聲音交混在一起的作品,也能夠通過寂靜與喧囂兩種場景表現(xiàn)出作曲家質疑音樂的傳統(tǒng)定義、強調所有“聲音”都能成為音樂的觀點。音樂,正是這樣一種以聽覺的形式存在,用以表達精神、喚醒感情、引發(fā)情思、令人遐想。

(三)啟示屬性

人在審美中總是追求無限,這身居此岸而對彼岸的無限向往,使人能夠超越具體的客體,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有限,與世界同一,從而在瞬間中達到永恒的境界。并不是每一個審美客體都具有啟示價值,但凡能夠亙古流傳、具有高尚意義的審美客體都能讓人通過客體蘊含的某些意義,來體悟和把握世界,對自身存在的境遇產生新的思索,對生死的意義在瞬間有更透徹的領悟,通過在審美活動中的重新體驗來揭示思維與存在同一的真正本質。

自然界里的星球運轉、雷電風暴、森林草原、海洋湖泊,文學藝術里古希臘神廟“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萬里長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堅固雄偉、歌德《浮士德》對生命意義永恒的追求、莊子浪漫自在的逍遙之境、凡高璀璨明亮的向日葵,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對命運的拷問與拼搏,都在這一刻突破了形式的美的結構,超越了人的普通情感,在顫動的心靈中被照亮,瞬間在永恒的時空之中,成為人生價值得以寄托之所。在這里,美與生命終達同一。對于有相當素養(yǎng)的主體而言,審美客體中蘊含的啟示屬性能夠將他們引領至高山之巔,“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時在人類無止境的想象力面前,自然界里的一切偉大東西相形之下都成了渺小,主體的境界由此闊大,體驗由此深刻,生活呈現(xiàn)出本質,人生也更有意義。

二、美的生成取決于主體的審美需要

所謂審美主體,是指審美行為的承擔者,即有著內在審美需要,并與審美客體結成一定審美關系的人?!懊啦豢赡茈x開鑒賞主體而存在,它本質上是客體的審美特質與主體審美能力之間的一種契合”,可以說,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只有當被審美主體選擇的客體的審美屬性滿足了主體的需要、引起審美主體情感愉悅的時候,其屬性的價值才是被確認或肯定的,這正是美的生成機制主體性特征所在。其次,我們應當強調“情感”這一關鍵詞,無論是對審美客體形式屬性的“感受”,還是對表現(xiàn)屬性的“感動”,進而對其啟示屬性的“領悟”,都以“情感”貫穿始終。甚至可以說,情感是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存在的命脈,沒有情感就沒有審美。所以,審美活動本質上是人的一種情感選擇活動,人的審美需要本質上也是一種情感的需要。

(一)主體審美需要的共通性

美是具有必然性的。當主體在面對審美對象時,必然會基于自身的認知、理性和想象力對它做出一定的判斷,從而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標準,久而久之構成一種規(guī)律,這雖然具有主觀性,卻是主觀的普遍性,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必然的。正如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勻稱與明確。”這一觀點在心理學家羅伯特·范茨的《嬰兒的視覺型式》一文中得以證實。范茨用兩種不同類型的圖形置于嬰兒眼前,同時用精密的儀器測量嬰兒的眼角膜,記錄他們注視兩種圖形的時間和頻率,最終發(fā)現(xiàn)嬰兒更喜歡看復雜的圖形而不喜歡看簡單的圖形。在此之后,他對嬰兒知覺理解力的心理測試又有了新的進展:通過擺放三個橢圓形圖案——一為有正常五官的人臉,一為五官錯位的臉,一為頂端呈黑色的橢圓形在測試嬰兒面前,結果所有被測嬰兒都無一例外的喜歡第一個人臉的圖形。這一測試第一次在實驗心理學領域內證實了這樣一個重要命題:人類的視覺生來就偏愛秩序。

人類本身生理結構是相似的,因此不可避免的都要關心生死問題,關心健康和美貌,關心一切原始欲望的滿足。正如弗洛伊德理論中的“里比多”一樣,“人類最深刻的本質在于初級的、自發(fā)的本能動力,這些動力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同樣的,它指向一定先天需要的滿足?!闭侨绱?,人類對古老的藝術、對其它民族的藝術、對除自身文化以外的所有其他客體進行審美判斷才得以可能。

(二)主體審美需要的差異性

主體的審美需要本質上是一種情感需要,既然是情感,就有著千差萬別。康德說過:“鑒賞沒有一個客觀的原則。”出于各自不同的情感總會產生不同的標準,不同的標準引發(fā)不同的情感體驗。受時代、地域、個人生活經驗、文化修養(yǎng)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主體的審美需要是有差異的。

1時代差異

從原始社會至今,世界的經濟飛速發(fā)展、政治體制不斷轉變、文化藝術的風格也各領風騷數(shù)十年,致使每一個時代或階段的主體產生不同的審美需要。中國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蘇軾就曾有《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一作,其中“短長肥瘠各有態(tài),玉環(huán)飛燕誰敢憎”一句引出了著名的“燕瘦環(huán)肥”之說,漢魏和盛唐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形成了迥然相異的文化風貌和審美觀點,究竟是“瘦”更美還是“肥”更美,都不能用一個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在西方,被人們敬稱為“愛神”的維納斯,即使是斷了雙臂,那完美的曲線和優(yōu)雅的神態(tài)仍被世人公認為女性美的典范。但到了20世紀西班牙超現(xiàn)實主義大師達利的手中,卻將古典唯美的維納斯加以異化,創(chuàng)作成一個由抽屜組成的奇怪裝置,如果不了解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并與之共振,很難找到開啟《有抽屜的維納斯》的欣賞之匙。從20世紀初期開始,人們就開始懷疑現(xiàn)代世界和理性主義的意義,愈發(fā)感到物質的豐裕并沒有帶來精神的充盈和信念的堅定,相反,個體的孤獨和交流的阻絕使靈魂失去了精神的歸依。為了表達渴望擺脫壓制、開

拓自由空間的精神,以達利的《帶抽屜的維納斯》、卡夫卡的《變形記》、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加繆的《局外人》等為代表的一批荒誕藝術相繼應運而生。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情感價值更加突出,因為它期望人能從日常生活中掙脫出來,在審美活動里實現(xiàn)人心靈的凈化,了解自身存在的意義,堅持自己對生命和世界的解釋。

2地域差異

在廣袤的大地上生存著數(shù)以萬計的民族,即使人類的生理結構、居住環(huán)境都大致相似,但每個民族總有異于其他的獨特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不同的審美需要。舉例說,一個部落中有受人尊敬的成員死亡,這具有巨大的情感意義:既是一種悲痛和損失,也會對亡者魂靈感到恐懼,還會期冀他在極樂世界得到快樂。為了表達這一情感,愛爾蘭人會為死者守靈,奧爾良人會營造葬禮的歡樂氣氛,希臘人會在葬禮上嚎啕大哭。我們不能評價這些方式的對與錯,因為他們對待死亡的方式就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和審美需求,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強調和突出死亡的不同含義。此外,在某些少數(shù)民族部落中豹的牙齒象征力量和勇猛,變色龍象征智慧,西非婦女脖子上的項圈,在她們眼中是尊貴和美的象征,但是在其他地方的人眼里,它卻并不美。

3個體差異

后天的生長環(huán)境、人生經歷、文化修養(yǎng)等因素都會極大的影響個體的審美標準,使個體產生不同的審美需要。將其細分,則可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在審美需要的類型上,或賴特流水別墅的自然天成,或摩天大樓的巍峨聳立,或肖邦音樂的優(yōu)雅浪漫,或李斯特音樂的粗獷豪邁,不同的審美主體從這些種類繁多的藝術類型上產生出柔美、雄偉、精致、粗獷、細膩、簡潔等不同類型的審美需要;在審美需要的層次上,有的主體評價對象美不美主要靠感官的判斷,只要能產生感官愉快就滿足了,而有的主體則希望能夠從對象中體悟到具象以外的情感訴求和精神內涵,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情感的愉快;在審美需要的時間上,有的主體會經常不斷的產生并保持審美需要,而有的主體總是無常地產生審美需要并時斷時續(xù);最后,還體現(xiàn)在主體審美需要的強度差異上,有的審美主體有著非常強烈的情感需要,正如柏拉圖所說的詩人的那種“迷狂”狀態(tài)。而有的主體則生成一種深厚、堅定的情感需要,既有內心涌動的熱情也有理性的思考。還有的主體只具有一般性的情感需要,它總是漫無目的的尋找,對客體的審美屬性并不苛求,大都是不加選擇地接受。

三、美的生成產生于審美活動之中

美是客體的審美屬性與主體的審美需要在審美活動中契合而生的。只有處于具體的審美活動當中的客體才能稱之為審美客體,同樣的,只有處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的主體才是審美主體。從心理過程來看,審美活動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審美態(tài)度的形成、審美感受的獲得、審美體驗的展開與審美超越的實現(xiàn),每一階段都有自身的特點。

首先是審美態(tài)度的形成階段,主體擺脫了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性態(tài)度,與審美客體保持一個適當?shù)木嚯x,對客體并不產生“占有”的欲望,也不會去思考它的功利價值,純粹從美的角度、從帶給人愉悅感的角度去進行判斷,超功利性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其次是審美感受的獲得階段,主體由客體的審美屬性所引發(fā),去感受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假如面對著北京紫禁城進行審美活動,在主體的眼中,房屋、布局、裝飾、家具等已超脫出實用功能的考慮范疇,而造型、做工、色彩、環(huán)境、意境等方面則成為主體自由選擇的興趣點。

審美體驗的展開是審美活動的深入階段和中心環(huán)節(jié)。在這一過程中,主體通過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和審美修養(yǎng)等多方面的因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以想象為媒介,以體驗為方式,從對象的外在形式進入到意蘊層次的把握和理解。從而在想象所創(chuàng)造的審美世界中體驗到自身的生命活動。主體對客體的審美體驗,主要是通過情感選擇、情感加工和情感建構來實現(xiàn)的。情感選擇指主體按照自身的情感要求對客體中某些形式因素進行忽略,或進行想象以滿足主體的情感需要。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外部自然事物和藝術形式之所以具有人的情感性質,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內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形式結構上的‘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這兩種結構之間質料雖然不同,但由于它們本質上都是力的結構,所以會在大腦生理電力場中達到合拍、一致或融合”。因此,能夠與主體內在產生同構反應,使主體產生愉悅的外部環(huán)境和對象就被主體所選擇。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象征著中央集權,當人們身處其中,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宮自然成為眾多欣賞者關注的焦點,周圍的附屬建筑相對會被忽略,城墻外喧囂的現(xiàn)代都市因此而隔絕。情感加工,即主體按照自身的情感需要對客體的感性形象進行轉換、以及實現(xiàn)感覺的相互滲透。保和殿后方有一塊最大、最宏偉的御路石,精雕細琢的飛龍石雕瞬間在主體腦海中化作在大海和流云之中九龍飛騰的景象,真命天子一統(tǒng)山河的豪情畫卷即刻展開。最后是主體依據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情感需要在腦海中對對象進行重構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主體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積累,根據欣賞紫禁城的故事、圖片、電視、電影的經驗,以及自身對于明清時代宮廷生活繁華景象的幻想,再綜合之前兩個階段所得的體悟,將它們整合起來——并不是簡單的相加——根據自身情感的需要有取有舍、有主有次,在腦海中構建出完整的、超越具體存在的、能滿足自身審美需要、引發(fā)情感愉快的想象世界,達到對人生和世界產生更深刻的感悟,進而實現(xiàn)審美超越。

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在于審美超越的實現(xiàn)。與其他活動相比,審美活動更加明顯地表現(xiàn)出以人的存在、人的自由生命力的表現(xiàn)為最高理想。這種理想是一種潛在而深刻的要求,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內在需要。一旦被審美活動激發(fā),在審美活動的過程中達到一定高度,就會產生不斷創(chuàng)造自己生命價值的強烈激情,從有限的生命中領悟到無限的意蘊,展示出一幅更加廣闊的生命景象。既使主體獲得一種滿足,又使主體產生永恒的不滿足,鼓舞著、鞭策著主體去實現(xiàn)自己的真正價值。

綜上所述,美是一種價值存在,而不是物質實存?!懊兰炔坏扔诳腕w的某種屬性,也不等于主體的心理情感。就其生成機制來說,美來源于客體的審美屬性,取決于主體的審美需要,產生于審美活動之中”。由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審美活動是一項主體性的活動,離開審美主體和主體的需要,它無法存在。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認美的生成的客觀性,不僅美的來源是客觀存在的感性形式,而且主體的審美需要、主客體之間審美關系的形成也是客觀的。

參考文獻

[1]薩繆爾·亞歷山大,藝術、價值與自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李連科,價值哲學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杜書瀛,關于形式——論審美價值的特性之一[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2):65。

[4]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6]黑格爾,美學: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7]冒從虎,張慶榮,王勤田,歐洲哲學通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8]克萊夫·貝爾,藝術[M],周金環(huán),馬鐘元,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

[9]H.帕克.美學原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11]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

[12]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13]朱狄,當代西方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H·G·布洛克,現(xiàn)代藝術哲學[M],騰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5]唐孝祥,近代嶺南建筑美學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16]騰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7]唐孝祥,美學基礎[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鄧澤輝)

天津市| 忻城县| 平乐县| 滨州市| 江北区| 合水县| 横山县| 和静县| 伊吾县| 房山区| 怀化市| 灵宝市| 扎兰屯市| 库尔勒市| 新蔡县| 名山县| 金沙县| 故城县| 北宁市| 怀远县| 盐亭县| 平陆县| 漳浦县| 林州市| 莱阳市| 安达市| 嵊泗县| 沭阳县| 通州市| 天气| 湛江市| 邵阳县| 庆云县| 沭阳县| 班玛县| 绵竹市| 涿州市| 郑州市| 永川市| 巴塘县|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