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好平 向友青
[摘要]以隱喻認知機制為支點,用原型范疇化理論對英語介詞“fore”的空間隱喻拓展進行認知研究。介詞“from”是以“空間”原型為認知參照點,以隱喻為認知機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斷向外拓展和延伸,最終實現(xiàn)從空間概念的始源域到非空間概念的目的域的映射,即從空間域拓展到時間域、狀態(tài)域、范圍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關(guān)鍵詞]空間隱喻;原型范疇化理論;映射
[中圖分類號]H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763(2009)04-0094-05
一引 言
英語中共有一百多個介詞(preposition),其中大部分的原型都是表示空間位置關(guān)系的,如in、on、at、through、within、over等等??臻g介詞表現(xiàn)十分活躍,用法靈活多變,在固定短語中的意義尤為紛繁復(fù)雜。能否正確地運用介詞,已被認為是能否真正掌握現(xiàn)代英語的標尺之一。要掌握介詞,首先要掌握介詞的原始空間概念,進而認知其空間隱喻。在西方,Lakoff提出了“意象圖式(image—scheme)”結(jié)構(gòu),即相對簡單的、在我們的日常身體體驗中不斷重復(fù)出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如容器、途徑、聯(lián)系、外力、平衡,或如某種空間方位或關(guān)系:上一下,前一后,部分一整體,中心-邊緣;在中國,有些學者探討空間隱喻的共性與個性,也有些學者用意象圖示、容器圖示來解釋空間隱喻,還有許多學者研究空間方位詞的隱喻認知意義,如陶文好分析了“up”和“over”的空間和隱喻意義認知,聶亞寧闡釋了“Beyond”的中心一邊緣圖式和空間概念隱喻意義,胡濤暉對英語介詞“through”做了空間隱喻認知分析,毛智慧川則從認知的角度探討了英語介詞“within”的空間隱喻等等。本文基于原型范疇化理論來研究介詞“from”從原始空間意義到概念隱喻意義的拓展途徑。
二相關(guān)理論
基于原型范疇化理論來探討英語介詞“from”的空間隱喻拓展,主要涉及到的理論有空間隱喻和原型范疇化理論。
1空間隱喻
Lakoff指出,隱喻是人們用清楚的、具體的經(jīng)驗建構(gòu)復(fù)雜的、抽象的概念的過程。人類在總結(jié)自己的經(jīng)驗時,往往用比較熟悉的概念來描述和理解比較陌生的事物,從而認識人類自身及周圍的世界。實質(zhì)上,隱喻是一個認知域映射到另一個認知域的過程,“隱喻是從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結(jié)構(gòu)映射”。
萊考夫在《人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將隱喻大致分為三類:空間隱喻(spatial metaphors)、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結(jié)構(gòu)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s)??臻g隱喻是以空間為始源域,映射到非空間概念的目標域上??臻g方位是我們最初感知到的,是其他抽象概念產(chǎn)生的源泉,它應(yīng)用在如情感、權(quán)力、地位等抽象概念的建構(gòu)和組織上,并由此而產(chǎn)生空間隱喻。心理的相似性在純物理的空間方位和其他抽象概念之間架起了橋梁,一些空間隱喻往往利用的就是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礎(chǔ)與某些心理體驗之間的相似性。如“I'm feeling up today”,up為上,隱喻人的心情也是一種向上升展、處于一片高漲的境地?!癟he young nlan seemed to be loaded down with the worrles”,down為下,隱喻人的心情處于一片低谷,情緒低落,憂愁滿腹。
2原型范疇化
原型是指范疇內(nèi)典型代表,與同一概念的成員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實例,這個典型代表對于識別范疇起重要作用。如在“鳥”的范疇化過程中,知更鳥可以充當?shù)湫痛怼7懂牷冈诓町愔姓页鱿嗨?。范疇化的最直接作用是減輕認識過程中的工作負擔。根據(jù)這一基本特征,Rosch提出了范疇化的兩個基本原則:1)在功能上達到認知經(jīng)濟性,范疇系統(tǒng)必須以最小的認知投入提供最大量的信息。2)在結(jié)構(gòu)上提供的最大量的信息必須反映出感知世界的結(jié)構(gòu)。好的、清楚的樣本即原型/典型,充當非典型實體范疇化的參照點。根據(jù)典型實體類比而得出的范疇即為原型范疇。原型范疇化是以原型為認知參照點進行認知組織的一種手段和原則。原型范疇化理論的代表人Lakoff等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范疇是憑借典型特征建立起來的“完形”概念;范疇成員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間有隸屬程度差異;范疇成員之間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構(gòu)成一個連續(xù)體;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范疇員在范疇內(nèi)的地位根據(jù)其擁有范疇特征的重要性和數(shù)量有中心成員、次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等的區(qū)別,可用圖1表示。
圖中的陰影部分表示具有共同的四個特征的成員,它們是范疇內(nèi)的最典型成員,即原型。有三個特征交叉的還算得上典型成員,隨著交叉特征的減少,成員的地位逐漸遠離原型。原型具有范疇內(nèi)最多的重要特征。
三介詞“from”的空間隱喻拓展認知分析
介詞“from”從初始的空間概念拓展到非空間概念,在拓展過程中始終以原型為認知參照點,以隱喻為認知機制,逐步離開原型,形成“from”一系列新的語義項。
(一)介詞“from”的空間隱喻拓展途徑
語言學家認為空間和身體是人類概念和語言之始源。人類認識是基于對自身和空間的理解之上沿著由近到遠、由具體到抽象、由身體和空間到其他語義域的道路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1從空間域拓展到時間域
人類語言的一個普遍性,甚至可以說,人類思維的普遍性,是系統(tǒng)地使用空間概念和詞匯來喻指時間概念。認知語言學家認為事件總是占據(jù)著一定的時間就像物體總是要占據(jù)著一定的空間一樣,事件和時間之間的關(guān)系類似于物體和空間之間的關(guān)系。在人類認知發(fā)展的連續(xù)體中,空間概念的形成往往要先于時間概念。空間概念是人類自身軀體對于空間環(huán)境中位置、運動直接體驗的結(jié)果。時間概念是在具體空間概念的基礎(chǔ)之上形成的。從人類認知順序來說,空間域總是先于時間域,空間域是具體、鮮明、可體驗的,而時間域是抽象、模糊、難以掌握的。空間域到時間域的概念映射遵循著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隱喻幫助人們把“from”的空間概念結(jié)構(gòu)映射到時間概念結(jié)構(gòu)中,使得“from”的語義得到拓展,產(chǎn)生了“從(時間)……”,“自(時間)……”的意義。例如:
(1)We have been working from morning to night,(我們從早到晚一直工作。)
(2)He will be here tomorrow from about sevenoclock onwards,(他將明天7點左右到這兒。)
用來認識時間概念的模式在本質(zhì)上都是空間的,主要模式包括直線性時間、圓形循環(huán)性時間和螺線性時間?!癴rom morning to night(從早到晚)”和“from about seven oclock onwards(大約7
點)”都是屬于直線性時間概念,介詞“from”充當時間段或時間起始點的連接詞,可以說缺少介詞“from”的中介作用,這一基本的時間概念就會難以表達。
2從空間域拓展到狀態(tài)域
方位主義認為獲得某種性質(zhì)或進入某種狀態(tài)可以用從一個處所到達另一個處所這樣的觀點來解釋。實體的位移通過隱喻可以用來表示抽象的位移,事體范疇及其特征可以用從一個地方或狀態(tài)轉(zhuǎn)移到(travel)另一個地方或狀態(tài)這樣的方所觀來重新闡述?!癴rom”從空間域映射到狀態(tài)域,從而獲得了新的語義:“從(某位置、某狀態(tài))開始?!?/p>
例如:
(3)He rose from office boy to managing director in ten years,(他在十年內(nèi)從辦公室工作人員升到了董事總經(jīng)理。)
(4)When she arrived,things just went from bad to worse!(當她到達時,事情變得更糟糕了。)
“from office boy to managing director(從辦公室人員到董事總經(jīng)理)”和“from bad to worse(每況愈下)”都表示狀態(tài)變化。狀態(tài)的變化用一個處所到達另一個處所這樣的方所觀來解釋,介詞“from”自然而然地充當起了這種角色,使原本表示處所的變化結(jié)構(gòu)映射到表狀態(tài)的變化上來。
3從空間域拓展到范圍域
Lakoff&Turner曾提出意象圖示隱喻(image-schema metaphor)這一概念,認為意象圖示是以空間概念為源域來構(gòu)建其他非空間概念的目標域,在映射的過程中空間意象及其內(nèi)在的邏輯都被保留下來了。意象圖式提供了一種輪廓性的結(jié)構(gòu),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了豐富的意象,從而使我們能運用空間思維來思考和理解非空間概念。“from”從空間域映射到范圍域,產(chǎn)生了“從較低或較高限度算起”的隱喻意義。例如:
(5)The jackets are from 35 dollars,(這夾克35美元起價。)
(6)The sizes range from a hundred down to twen—ty,(尺寸范圍從100到20)
“from 35 dollars(從35美元起)”和“from a hun-dred down to twenty(從100到20)”都表示范圍。人類最初把抽象的范圍想象為一個空間實體,那么空間范疇里的點、線、面和體、域等概念就可以用來喻指范圍的大小和寬廣。“from”在空間范疇里表示某物件的起始點,它的空間意象及其內(nèi)在的邏輯通過隱喻映射到范圍域,來喻指范圍的大小和寬廣。
4從空間域拓展到原因域
空間不僅是用以構(gòu)建時間、狀態(tài)、范圍的源域,也是用以構(gòu)建事件結(jié)構(gòu)的源域。事件結(jié)構(gòu)所包含的各個方面,像狀態(tài)、變化、過程、活動、原因、目的、手段等,在認知上都有一個特征,那就是它們都是通過空間(space)、運動(motion)和施力(force)的隱喻來實現(xiàn)。
(7)She told him the truth from a sense of loyal-ty,(是出于忠誠感而告訴他真相。)
(8)His difficulties issue from his lack of knowl—ease,(他的困難是源于缺乏知識。)
介詞“from”表示空間上的起點,在“from a sense
of loyalty(出于忠誠感)”和“from his lack of knowl—edge(由于缺乏知識)”這兩句短語中,“from”隱喻為導(dǎo)致某一事件結(jié)構(gòu)的原因。某一事件結(jié)構(gòu)所包含的某個方面如原因可以通過空間隱喻來實現(xiàn),“from”從空間域映射到原因域,產(chǎn)生了新的語義:“由于”、“因為”。
5從空間域拓展到否定域
人們生活在一個神妙莫測的四維空間,但只能感知到前后-上下-左右,由長、寬、高所構(gòu)成的三維空間。于是,人們就會利用已知的、熟悉的、易懂的概念和概念系統(tǒng)來理解未知的、陌生的、難懂的抽象概念。否定域是一個抽象的領(lǐng)域,相對難以把握,人類通過隱喻認知機制把清晰的空間域映射到否定域,產(chǎn)生“免于,免遭”的隱喻意義。例如:
(9)Wild fruit kept us from dying of starvation,(野果子使我們免于饑渴而死。)
(10)I am free from anxiety everyday,(我每天無憂無慮。)
介詞“from”的空間原始意義“從(某個地方)……”和否定意義“免于,免遭”好像從字面意義上看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隱喻的神奇之處就是能夠使人們把具體與抽象、熟悉與不熟悉、已知與未知聯(lián)系起來,從而產(chǎn)生出豐富多彩的語義拓展。
6從空間域拓展到其他域
Lakoff&Johnson認為每個空間隱喻都有自己的內(nèi)在系統(tǒng)。方位隱喻并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于我們的物理經(jīng)驗和文化觀驗,物理經(jīng)驗和文化觀驗為空間隱喻的表達提供了很多可能性。“from”從空間原始意義拓展到其他與原型義相去甚遠的含義,這與我們的物理經(jīng)驗和文化經(jīng)驗密不可分。例如:
(11)表示分開、隔開:separate the good from the evil(把好人與壞人分開)
(12)表示消失、消除:The plane soon disap—peared from sight,(飛機很快消失在視線之外。)
(13)表示缺席、不在:be absent from a class(缺課)
(14)表示區(qū)別:Chinese differs(is different)from Japanese,m many ways,(中國與日本在很多方面都不同。)
許多空間隱喻的認知原型是人的身體,通過身體的體驗衍生出許多意象圖示和空間隱喻。只有一少部分空間詞可以成為隱喻的基礎(chǔ),如英語中愉快情緒的表達只能用表高度的詞語,如“Happy is up,”,表深度的詞語就不行。在“separate from ”、“disappear from ”、“be absent from”、“differ…from…”等固定搭配中,只能用“from”,不能用其他介詞來代替。人們經(jīng)過反復(fù)身體體驗和認知,將“from”的用法固定下來,一代一代流傳至今,“from”的這種隱喻用法已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并不知不覺融入日常生活。
(二)原型范疇化理論對介詞“from”空間隱喻拓展的解讀
根據(jù)原型范疇化理論,我們可以把介詞中空間介詞的語義范疇看成是介詞的原型范疇,每個空間介詞有不同的義項,有原型義項、邊緣義項之分,其原型義項被認為是語義范疇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語義,是人們首先認知到的,也是介詞最初獲得的義項,即“空間義”。其他義項是以“空間義”即原型
為認知參照點,通過隱喻認知機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斷向外拓展和延伸,構(gòu)成一條意義鏈,最終從始源域映射到目的域,形成豐富多彩的介詞多義網(wǎng)。
在介詞“from”的語義范疇中,它的原型義項是“從(空間)……”、“自(空間)……”,是人們最初認知到的義項,擁有最多的重要范疇特征,是“from”語義范疇中的中心成員;表示時間、狀態(tài)、范圍、原因的義項擁有較少的重要范疇特征,是“from”語義范疇中的次中心成員;表示“離開”“消失”、“缺席”、“免于”、“免遭”等意義的義項擁有最少的重要范疇特征,是“from”語義范疇中的邊緣成員。隨著邊緣義項抽象程度的不斷提高,其語義逐漸離開原型。但無論邊緣義項的語義怎樣抽象,始終與原型義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from”的語義拓展可用下例過程表示:來自某個空間或方向、表示物件的源點到從某個時間點起、時間的源點再到從某種狀態(tài)起、狀態(tài)的源點到從某一范圍的限度起、范圍的源點到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某一事件發(fā)生起因的源點到由于不在原來空間位置而產(chǎn)生“離開”、“消失”、“消除”、“缺席”、“不在”最后到“離開”、“缺席”、“不在”而導(dǎo)致“免于”、“免遭”某事的發(fā)生。介詞“from”從空間域到時間域再到狀態(tài)、范圍、原因域以及其他域的認知過程也遵循了海因等學者的觀點,即,人類認知世界時,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域之間的投射存在著一般規(guī)律:人>物>事>率間>時間>性質(zhì)。圖2清楚地顯示介詞“from”從其空間意義向隱喻意義映射的認知全過程。
介詞“from”是以“某物件空間源點”這一原型義項為中心,通過隱喻認知機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斷向外延伸和拓展。隱喻在詞義交叉演變過程中猶如一根紅線,始終把位于始端的原型義項和位于終端的邊緣義項連成一串?!癴rom”引申出來的邊緣義項呈現(xiàn)出與原型不同的外部表征,就像同一家庭成員在眼睛、高矮、步態(tài)等方面會存在差異,但他們的基因基礎(chǔ)是一樣的,“from”的原型基因決定著每一項語義延伸??傊?,介詞“from”的語義延伸就像一個大家族,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四結(jié)語
從認知角度看,介詞的大部分抽象用法是一種隱喻拓展。“from”等空間介詞,其原型語義范疇是空間義,由于隱喻認知機制的作用和結(jié)果使其意義向外拓展,由空間意義拓展為非空問的抽象意義。介詞的用法復(fù)雜、多變,但掌握好隱喻的認知機制,對于介詞的用法會有更加透徹、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真正掌握好介詞。對隱喻認知過程的了解不僅使學習者對介詞的用法有著全新的認識,而且還能拓展學習者的聯(lián)想力,從而幫助解決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詞多義、多義詞歧義、同義詞的區(qū)分等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Lakott,G.W0mel,i,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陶文好.論up的空間和隱喻意義認知[J].外語學刊,2000,(4):52—61.
[4]陶文好.論Over的空間和隱喻認知[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4):31—33.
[5]聶亞寧.Beyond的中心一邊緣圖示和空間概念隱喻意義初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36—38.
[6]胡濤暉.英語介詞Thloug}l的空間隱喻認知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08,(6):46—48.
[7]毛智慧.從認知角度看英語介詞Within的空間隱喻[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4):46—50.
[8]Lakoff,G.&M.J0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ea—go:University of Chieago Press,1980.
[9]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0]Roseh,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mal ofExpreimental P~chdogy,General,1975,104—106.
[11]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oes in Linguisfic Theory[M].Oxford:OUP,1989.
[12]Roseh,E.Principles 0f Categofization[A].In Roseh&Lloyd(eds.):1978,(27—48).
[13]劉正光.語言非范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4]Givon,T.Prototypes:Between Plato and Wittgenstein[A].In Craig(ed.),1986(77—102).
[15]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16]Gluoksberg,s.&B.Keysar.&M.s.McGlone.Metaphor under-standing and accessing conceptual schema:RepJy to Gibb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2,(3):578—581.
[17]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8]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7—15.
[19]lyons,J.Serealltics[M].Cambridge:carn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0]Lakoff,G.&M.TurneL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led Guide to Poetic Metapher[M].Chicago:universl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1]吳云.認知框架下的空間隱喻研究[J].修辭學習,2003.(4):24—27.
[22]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8 in Linguistictheory[M].Bej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