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芝
摘要教給學生如何生活,使之體會人生的豐富,了解生活的真諦,進而獲得精神世界的陶冶,無疑是我們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隨著高中生身心發(fā)展的日趨成熟,諸如理想與現(xiàn)實、情感與理性、個體與群體等矛盾的碰撞也不斷地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來,一些學生對人不關(guān)心,對己不負責,對事表現(xiàn)冷淡,對物缺乏愛心等等。那么,我們應如何發(fā)揮語文促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怎樣的教學有利于幫助他們抗拒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人性異化,更好的把握和認識自己,并最終真正成為精神高尚的人?本文將以課堂和教材為切入點,將讀寫說有機結(jié)合,并多加感悟,全面陶冶、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力求讓語文真正走進高中生的精神殿堂。
關(guān)鍵詞語文課 陶冶 提升 學生的精神境界
一、 利用古代經(jīng)典詩文課,陶冶學生民族精神
漢語閱讀作為一種通過文字符號深入心靈境界的情智活動,灌注著鮮明的民族精神,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作品本身蘊藏著漢文字、漢文章、漢文學的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二是漢文閱讀滲透著中華讀者和作者的價值取向、時空情緒、思維方式和民族情結(jié);三是語文教育要尊重和發(fā)展閱讀主體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而經(jīng)歷單一、思想單純、生活單調(diào)的高中生迫切需要思想的啟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鑄煉,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和熏陶,使他們于潛移默化中修身養(yǎng)性,不至于在現(xiàn)代大眾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因此我們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高尚民族精神的陶冶。我們中華古典文學本來就有歷經(jīng)幾千年的大浪淘沙而不衰的精品,具有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能夠傳遞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文化內(nèi)蘊。而語文教學本來就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中,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高中生也只有接過前人的火炬才能將之燃燒得更旺,而傳之于未來。所以,古典詩文永遠是提升學生精神境界的瑰寶。
未改版的高中教材所選取的古代文學經(jīng)典約占教材全部文學作品的四成,而且選文比較注重作品本身的審美情趣、文化內(nèi)涵、情感魅力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和民族道德關(guān)懷等。同時,選文兼顧各類體裁,體現(xiàn)了我國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如詩歌選擇了《詩經(jīng)》中的名篇:《氓》、《靜女》、《無衣》,屈原的《離騷》;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的詩歌《蜀道難》、《登高》等等。小說則選取了代表我國古典小說最高成就的《紅樓夢》中的幾個片斷,通俗傳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散文有莊子的《逍遙游》、王勃的《滕王閣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潛的《歸去來兮辭》、歸有光的《項脊軒志》等。而現(xiàn)行的蘇教版教材選取《論語》作為選修教材,更是突出了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重要性。對于這些古典文學精品我們要讓學生經(jīng)常誦讀,通過“口而誦,心而惟”的語感熏陶,漸染于學生的語言實踐,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民族化的文學語言風格。同時更要深入玩味。我國古典詩文自有其獨特的人文精神和藝術(shù)手段,通過學生心靈的頻頻感應,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和藝術(shù)素養(yǎng)。
如學習《勾踐滅吳》。文中勾踐對百姓的重視(“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對平民百姓的同情(減免徭役:“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對賢才的渴求(“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于義”),都有著“以民為本”的樸素人文思想。但同時,這篇文章屬上古文獻,文字較艱深,因此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文言詞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及古漢語的常用句式,更要讓學生學習勾踐那種虛心聽取意見、關(guān)心民生、礪志自強的精神操守。這是我們語文陶冶學生精神世界的寶貴資源。
其實,教材的哪一篇古典詩文不蘊涵著這樣的人文理念呢?翻開教材,僅僅是性格鮮明并對陶冶學生民族精神有很大幫助的人物形象就會撲面而來,數(shù)不勝數(shù):如“憂國憂民,董道不豫”的屈原;“知恥而勇,臥薪嘗膽”的勾踐;“忠貞愛國,大智大勇”的藺相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陶淵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夜來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陸游;“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辛棄疾;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文天祥……他們都是后代景仰的楷模,學習的典范。所以,我們要在教學中深刻地揭示這些優(yōu)秀人物閃光的內(nèi)心世界,引導學生感受他們的高尚思想、品德、志趣、行為,達到溝通心靈,引起共鳴,發(fā)出贊嘆。讓學生認識世界,了解社會,思索人生,從而以作品中的光輝形象為榜樣,自覺成為具有美好情操、高潔品格和崇高精神的一代新人。
如果我們語文教師都是很“輕松”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充其量不過是知識的接受者和容器,那么至于民族精神的陶冶從何談起?
二、利用現(xiàn)當代文學精品課,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語文作為一種交際工具、文化載體,是用來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語文課好比是戲劇的腳本,學生通過閱讀、背誦,進入角色,走進課文作者的感情世界,從而走向課文作者;通過體驗、寫作,進入現(xiàn)實生活中的角色,進行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和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審美能力。
同時,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因此語文教學的人文化是義不容辭的,它可以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教學詩歌,是對人類靈魂與命運的探討或者詮釋;教學散文,是對語言所浸潤的情感的體悟。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談,獲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發(fā)和對生命的感悟。
著名文學家周國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chuàng)造。”美國文藝復興的領(lǐng)袖、杰出的散文大師愛默生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注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彼晕覀円粩嗵岣邔W生的審美能力尤其是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我們教材現(xiàn)當代文學選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堪稱精品,教師要借助教材指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賞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察情態(tài),明曉情理,拓展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學習《沁園春?長沙》,我們應著重引導學生賞析橘子洲頭的秋景圖:詩人從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其中既有靜景,又有動景;既有遠景,又有近景。對照鮮明,生機蓬勃。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則從眼前的山、樹、水、船、鷹、魚,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并對寒秋嚴霜下的萬物蓬勃活躍,奮發(fā)自強的情狀,作了富于哲理的概括。這些景物描寫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準備了氣氛,表現(xiàn)了詩人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博大的胸懷和革命的凌云壯志。美不勝收。我們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和享受這種美。之后我們就可以利用感悟創(chuàng)作課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再創(chuàng)造美,可謂水到渠成。
另外我們還可以選一些課外的文學精品讓學生閱讀,如讀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現(xiàn)已被選入高一新教材),讓學生去感受那絢爛儒雅幽默的文學語言;讀周國平先生的《守望的距離》,讓學生去領(lǐng)悟那既執(zhí)著又超脫的人生哲理;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學生去學習作者如何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去思考古今的文化現(xiàn)象。實踐證明,這些作品深受學生喜愛。
例如我向?qū)W生介紹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并向?qū)W生們解說我的閱讀感受:蘇東坡一生幾經(jīng)沉浮,可謂“崎嶇世味應諳盡”,但他對人生的挫折總有超曠之心,善于自解。古來善寫窮愁的詞人很多,蘇軾是唯一能跳出窮痛的詞人,因此他能在痛苦中享受他的人生,寫出氣度超凡瀟灑脫俗的篇章。甚至被流放到天涯海角的嶺南,還可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的詩句。可以說沒有這種灑脫,就沒有偉大的蘇軾。在逆境中善于自解,不失自我,這是蘇軾對后世文人影響最大的精神財富。所以,理解了蘇軾的灑脫,學生就會更加喜歡蘇軾的文學,同時還可以指導自己正確面對挫折,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趨完善。
因此我們要深入鉆研文本,發(fā)揮語文的審美作用,這樣,從情感上,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愛真、愛國、愛人、愛美的品位,從心理上,可以培養(yǎng)學生較高層次的審美能力,從而多方位地達到育人的目的。
三、利用感悟創(chuàng)作課,讓語文走進學生心靈
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自我主觀認知建構(gòu)的過程。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思考:我們把教學內(nèi)容講得天花亂墜,但真正進入學生心靈的有多少呢?我們都非常希望那些凝結(jié)人類優(yōu)秀精神的作品能影響學生的愛好,甚至通過學生自己的深層思考影響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渴望學習的天性和傾向。如對一篇課文的理解,某一個學生的理解可能不如另一個學生認識深刻,承認這一點是一種痛苦的學習。然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又能承認這一點,并由此而獲得進展。因此對一篇課文的解讀,我們可在學生感知體察的前提下,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有時,學生的一種見解會比教師的分析更入情入理,更具有創(chuàng)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學生潛能的不可預見性。所以語文教師要徹底改變“扶著學生走”的教學理念,樹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走”的新理念。也許,學生開始會感到困難而無法自持,但只要讓學生走下去,學生就會變得睿智而富有生機。
感悟創(chuàng)作課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前提下建構(gòu)起來的語文課堂教學新課型。在具體操作時,教師首先可用生動的演講或文章打動學生,接著由一部分“先覺”的學生以精彩的感悟演講或文章打動“后覺”的學生。從德育角度看,這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精神激勵的良性循環(huán);從智育角度看,教師的演講與學生的領(lǐng)悟、學生的作文與教師的批改,又是聽、悟、寫三種能力的綜合訓練。這種特殊的語文課,可讓語文實實在在的走進學生的心靈。
現(xiàn)在的高中生,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癥”。比如如何看待對父母之恩這種問題,熟視無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貪得無厭者有之,以怨報德者亦有之,唯獨知恩圖報者鮮有之。試問:對父母無情無義之人,難道會對師長、集體乃至祖國有情有義嗎?
于是我以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為例,努力喚回學生回報愛心的良知。于是某同學在描述媽媽時寫道:“媽媽的手所以變成這樣,都是為我操勞的呀!因為剝過太多的筍,所以變得開裂;因為洗過太多的衣服,所以變得干枯;因為干過太多的臟活,所以變得黯淡……而我卻這樣無情,用冷漠來傷害她的心。”另一同學在《感悟父愛》中寫道:“十八個年頭,爸爸騎著老車載著我走過風霜雨雪,走過泥濘坎坷,走過我求學的漫漫長路。我深知,在我的身上爸爸傾注了所有的青春、心血和希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些文章,角度不一,手法各異,但其良心之蘇醒和圖報之真誠,卻是一致的。我想,為人父母者讀罷,定會在潸然淚下之際感嘆:有如此貼心的兒女,再苦也值!為人子女者讀罷,也會在砰然心動之余自問:做如此貼心的兒女,可是我心?
所以感悟創(chuàng)作課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感悟經(jīng)過精心醞釀創(chuàng)作成文。學生的感悟文字大都是學生凈化心靈的生動寫照。它們杜絕了無病呻吟、賣弄文采,展示了真摯的情感、中肯的分析、樸素的文風。
心靈優(yōu)化了文風,文章陶冶了心靈。感悟的文字讓學生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社會中得到了心靈的慰藉,也讓他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是感悟創(chuàng)作課的雙重收獲。
以上三種課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自主交叉進行彼此滲透,這樣就會促使學生的能力、氣質(zhì)、興趣逐漸形成,理性、意志、情感得到融合,精神世界中的真、善、美得到統(tǒng)一。
綜上,語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培植,是個體精神經(jīng)驗的豐富、個性生命的成長、生命本體的活躍及文化涵養(yǎng)的加深。馬克思說過,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因此語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又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fā)展,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目的和價值。這既是時代的要求和語文教學的未來,又是新一輪教學改革中最具價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年版
[2]《談美書簡》朱光潛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3]《周國平人文講演錄》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4]《語文與人格教育》周廣宜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語文課程標準》